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 | 李一诺(上篇)既然对教育的现状不满,干脆自己办一所学校!

此念出品 此念 2022-05-08

历时一年,“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于2018年12月20日正式推出第一季:

 

凯叔讲故事APP 创始人 凯叔

正安康健 创始人 梁冬

心理学家 贺岭峰

水墨画家 林曦

一土教育 联合创始人 李一诺

探月学院 创始人 王熙乔

教育家 赖念华

漫画艺术家 蔡志忠

前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 Dr. Mika

九位教育实践者,向“此念”讲述他们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因为 ——


教育,关乎人类的未来。

李一诺

比尔盖茨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

中国改革开放改革40年40人

罗德奖学金中国区终选评委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学者委员会委员

美国UCLA分子生物博士

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世界青年领袖”

👇 点此观看《生命·成长》| 李一诺(上篇)精彩视频 👇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李一诺的人生是一个范本,一路好学生到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之后进入最好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升职到董事合伙人。更牛的是,她也没有婚姻不幸内分泌失调,二十几岁结婚,一边高强度工作,一边四年生了三个娃,先生自始至终是她最忠实的战友。

 

故事至此并没有结束,后来呢?

 

2015年,一诺成为了比尔盖茨基金会在中国首席代表。12月,即将举家回国,回国前,她和先生华章在加州Mountain View 可汗学院的办公室见到了创始人,年轻的萨尔曼.可汗同学。正是那次见面,让一诺动了心,跟很多“创新教育”实践者的出发点一样,既然对教育的现状不满意,既然自家的孩子也要上学,干脆自己办一所学校!

 

“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一些内心充盈的孩子。在内心充盈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了解世界,从而改变世界。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并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让生命最大程度上绽放。”


三年过去了,她创建的“一土学校”仍然在北京开开心心地成长着,这所最开始只有30多个孩子的120平米创新教育“试验田“,如今已成为在北京、广州和硅谷都拥有实体校区的真正的Global School。

 

2018年5月,李一诺宣布在硅谷开办了一土硅谷分校,Imagination Lab School。而这个学校的校长克里斯·贝兹希尔科(Chris Bezsylko)和核心教师团队,正是曾经在扎克伯格投资过的AltSchool Palo Alto校区的明星教师团队。倡导“个性化学习”的AltSchool曾是“一土”学习的对象,李一诺的大儿子也曾经就读在这所学校,2017年底,AltSchool因战略转型和财务状况关闭了Palo Alto校区。


如今,在中国只要提到“教育创新”,必然要拿“一土”立旗。一诺的想法实现了吗?接下来她要做什么?她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怎样的新变化?

 

“此念”在北京跟李一诺这位“别人家的孩子”一起聊起她心目中的教育。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15分钟,听李一诺讲述

“一土”想要推动的四个转变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第一季 

 李一诺 访谈(上篇) 全文阅读

大量年轻人在毕业的时候

只有两个字“迷茫”

现在回想,我其实有一个很特殊的经历,就是我一直在教育的终点看。我在麦肯锡做了十年,一直做到合伙人,最后就开始去领导我们的招聘的工作。因为麦肯锡跟一般公司不一样,我们不是HR部门做招聘,是业务的人员做招聘。

 

从那个角度来讲,现在回想,觉得基础教育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年轻人在毕业的时候,如果能用一个词是个最大公约数,那就是“迷茫”,就是你觉得无论在哪儿,都是很精英的孩子,大家都很迷茫,就是不知道怎么做选择。大量的毕业生毕业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教育是为了一个文凭,文凭是为了一个专业,专业是为了一份工作,它是一个非常工具化和功用化的一个过程。

▲ 一土小朋友在Who am I 项目学习后的作业展示

我生来自带的

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我们这次整个学期的Project就叫“Who am I,就是讲我是谁,其实孩子可能到不了成人讲的所谓的意义,但他实际上是在不同的角度来关注“我”这个话题。

 

他开始探究我跟世界的关系,我跟其他人的关系,这是孩子理解世界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


人的这种对自我认识的探究,是一个一生的过程。从基础教育就应该开始,而不是说先把知识学会了,等到你上了社会再去知道你是谁。其实也是让孩子知道,我跟你是不一样的,我自己生来带的这些东西就是我最大的财富。真实的我就是good enough(最好的)。

教育跟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一样,

在“一土”,

虽然我们现在学校不大,

但是我想推动几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  

孩子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变成内心充盈的创造者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把孩子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意义的探究”这个特别特别宏大和深奥的话题,给一抹而过,或者忽视掉了,把整个教育的体验变成了一种特别功利的、追求“冰山上面”的体验。

 

其实人最重要的、长时间的动力是冰山下面的东西,但我们平常看到的,或者可以测量的,都是冰山上面的东西。(现行的)教育大量的是在做冰山上面的事情。

 

 所以当时做“一土”的一个深层上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在他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去关注他更不可见的、更冰山下面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他该学知识学技能再去学。当时做“一土”的时候,我说,“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第二个转变

教师从疲惫的服务提供者,

变成有充分职业支持的创造者。

因为教师这个行业,真的是可能是天底下最难的一个职业,特别是低龄的教师。因为他不仅是在教知识,他大量的工作实际上是(辅助)孩子的身心的成长,情感情绪的成长、社会性的成长、规则意识的建立等等。但另一方面,小学老师,包括咱们现在的社会热点讲的幼儿园老师,在这方面的职业支持又是特别差的。

 

其实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极其复杂和全面的。一个老师他是个最典型的领导者,他一个人带着几十个孩子,不仅要教授知识,大家还要喜欢他,还要愿意追随他。

 

所以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如何能够把在企业里面已经大量的、有多少年积累的领导力相关的培训的方法、方式内容跟教育相结合,提供给老师。

 

让老师不仅是“我能教好数学这个内容”,而是“我能够成为更好的一个领导者、更好的一个教练、更好的一个组织者、一个更好的在遇到困难,或者遇到很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 一土学校在故宫举行的开学典礼

第三个转变

父母从一个焦虑的服务购买者,

变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你是我的客户,你交了钱,我要把你服务好”,我不大同意这个所谓“教育是一个服务业”的说法,因为这个实际上是典型的培训机构的说法。

 

我希望教育是一种社区行为,而且大家来参与并不是觉得“我有义务,不得不”,而是你真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你自己的成长,也成为对孩子更好的一个环境。

 

任何一个学校,不管表面上讲的什么,课程也好、体系也好、校长也好,把所有的这些标签拿掉,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实际上是成人之间的气场。

 

成人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其实孩子很聪明的。我们那时候也很聪明,我记得我五六岁七八岁的时候,很门儿清的,哪个老师怎么回事儿,谁喜欢谁,谁讨厌谁。但有时候我们自己长大了就觉得,好像孩子都很傻,只有我们很聪明,怎么可能呢?所以如果你说你想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老师之间都勾心斗角的,那也不可能。

 

所以做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最终我们想做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直在做,就是你如何构建一个成人之间的气场,包括家长跟老师是什么关系,老师跟老师是什么关系,老师跟管理者是个什么关系,这些东西一旦顺了之后,其实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 一土家长学校的周末讲座

第四个转变

社会精英从一个批判者和逃离者,

变成参与者和行动者。

很多我自己的朋友圈里面的人,大部分的人是有能力到国外去的,那就走了呗,对吧?我不喜欢这儿的教育我移民了嘛,是吧?各种方式。如何能从这样的一个角色变成参与者和行动者。对中国孩子来讲,最好的教育肯定不应该是在国外。


“一土”希望从这四个层面,

能够推动一些改变,希望能够在

小的体系上做这样一种尝试,

而且我现在也越来越有信心,

大量家长是认同这样一种尝试的。

我们在周末做家长的workshop,就是给家长自己成长,包括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然后让家长也去体验。

 

当时我们的家长课堂开的时候叫“系统思维”,很多家长说,我为什么要学这个?

但是实际上,老师就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比方说,这个小花瓶搁在这儿,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你可能一看,只不过是一个花瓶。加上几个小草在里面,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孩子做的艺术作品。是什么样的孩子做的?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作品?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做这个?这个小草为什么是这样的?它什么时候出现在这儿的?它相关的是什么?

所以很有意思,老师就举了很多这种例子,如果你能够有系统思维,看任何一个(事物),哪怕一支圆珠笔或者一个麦克风,其实都是跟它周围的体系相关的,所以,一旦家长用这种方式来看世界的时候,他就会用这种方式去看孩子。

 

不是说教你怎么育儿,而是提高你自己看世界的视野和水平,因此去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很多很正面的影响。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关于“一土”的未来,李一诺在她的公号“奴隶社会”中写到:

 

“在中国国际教育的狂热里,我做一土学校是有点唐吉诃德的行为。我不是没有能力让自己孩子出国,甚至上名校,我要是想挣钱,搞英语培训,出国指导,“容易”的路子多的是。但我们在这里生这里长,见了世界,希望我们在有生之年,不只是给自己孩子谋个出路,总觉得应该多做点什么,开始这样一个探索。虽然困难重重,但希望终究有一天,我们的后辈们能说,他们在中国接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这些声音并不是答案

因为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教育并没有终点

我们一直在路上

……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2018年12月20日开始

每周四上午【此念】公众号首播

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 联合播出

敬请关注“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第一季

听九位教育的实践者和觉知者

凯叔 / 梁冬 / 贺岭峰

林曦 /李一诺 / 王熙乔 

 赖念华 / 蔡志忠 / Dr.Mika 

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一起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成长》收看方式

⭐ 关注【此念】微信公众号,2018年12月20日开始,每周四上新


⭐ 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等平台,搜索关键词“生命成长”即可。

- 阅读推荐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林曦访谈:美育不是才艺表演,美在当下和未来,都是生存层面的能力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贺岭峰访谈:我们看到了太多伤心的案例,做父母最重要的是维护好亲子关系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梁冬访谈:儿童教育的本质,是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