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清时:直觉与觉性

朱清时 此念 2022-05-08

直觉与觉性都是在清醒无念时出现的、对事物的直接觉知,差别在现量与正教量。


新年给有缘人的礼物,无关宗教。


1

直觉战胜逻辑


刚刚结束的2018年有一件大事,12月的一期《科学》杂志封面报道:谷歌团队推出的阿尔法零(AlphaZero)机器人,在横扫围棋和日本将棋之后,又自学成才掌握了国际象棋。这篇论文描述了阿尔法零如何从随机对弈开始训练,从一张白纸起步,在只知道基本规则的情况下,快速学习每种棋艺,成为史上最强大的棋类人工智能。这件事的特别之处在于,阿尔法零竟然是个直觉认知的机器人!


阿尔法系列的直觉机器人

阿尔法系列机器人经过了三个进化阶段。第一阶段的阿尔法狗大师(AlphaGoMaster)版,以围棋棋谱的套路为基础,被告知人类的高手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它运用超强的预测能力,能猜到对手棋子可能会放在那里,然后进行模拟,确定下一步的方案。它击败了韩国高手李世石。


第二阶段的阿尔法狗零(AlphaGo Zero)版,是先进的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它只了解围棋最基本的获胜规则:哪些地方可以落子?怎样才算获胜?从非常随机且无厘头的下法开始进化。从每一场胜负中,取得经验,独立发现了游戏规则,并走出了新策略。这样“自学”仅仅3天后,就以100比0完胜了第一阶段的大师版。


这种深度学习系统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通过试错机制学习,就是直觉机器。由于围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直觉游戏,所以阿尔法狗零掌握了这项游戏并不令人惊讶。


阿尔法零演示直觉是如何战胜逻辑

第三阶段的阿尔法零(AlphaZero),它能靠直觉玩国际象棋。本来自 1996 年 IBM 的 深蓝(DeepBlue )击败卡斯帕罗夫以来,机器人玩国际象棋已无问题。现在了不起的是阿尔法零具体演示了直觉是如何战胜逻辑的。国际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Carlos E. Perez,在文章“棋王AlphaZero 背后的真正启示直觉是如何战胜逻辑的”(DeepTech深科技 2017-12-17)中,引用了一些专家的评论:


阿尔法零国际象棋的走法非常不同。为了获得优势超过对手的位置,它愿意牺牲一些棋子。它正在发挥一种国际象棋柔道,利用对手的对短期利益的热切渴望来对抗它。它将对手置于国际象棋中称为“被迫强制”的地位,无论如何走动都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国际象棋的游戏似乎更具整体性,所有棋子都以高度协调的方式移动。阿尔法零所进行的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创造力,而它的逻辑对手无法超脱短期收益。它不仅在用一种不可想象的方式来玩国际象棋,而且这种方式将被置于令所有人惊叹的位置上。


“我总是在想,如果有一个超级先进的物种降落在地球上并向我们展示他们如何下棋,那将是怎样的情况。现在我觉得我知道了。”( Peter Heine Nielsen);“它的棋路不像人类,但也不像程序。它以第三种方式,可以说是外星人的方式下棋。( Demis Hassabis,DeepMind 创始人,国际象棋爱好者)。


对人类的启示

看到用直觉机器人使逻辑机器人陷入“强制被动” 局面,使我们想起人类当前的处境。人类由于只顾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环境,已危及自身,此外核武器和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多的东西也在威胁我们。这样下去,不管怎么办,结果都一个比一个更糟糕。阿尔法零启示我们,要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人类不能仅依靠逻辑思维,还应该重视自己的直觉本能。


在逻辑思维方式中,那些在时间、空间上离我们近的事物,更容易被看清、关注,使我们被短期利益牵引,陷入在长远和总体上被动的局面。用直觉有利于摆脱时空的限制、有利于获得全面的和长期的视野。

直觉其实是人的天赋本能。我们的语言和意识,只是一种构建在直觉之上的抽象标签。对语言和意识的过分依赖,使我们的直觉已在不知不觉中不断退化。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直觉的价值,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佛学的知识体系就是以直觉为基础,与现代的科学文化以语言逻辑为基础不同,它已经对直觉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然而很多人不熟悉、不理解佛学的概念和语言,把它们束之高阁,甚至排斥、否定。本文尝试沟通佛学与现代科学两种知识体系,请大家指教。


2

什么是直觉?


 “直觉”一词对应的英文有:intuition 和instinct ,前者强调后天经验,后者强调先天本能。此外也翻译作“gutfeeling”,其中gut 的本意是“内脏或肠子”,它代表一种看法:直觉不由意识而是通过身体反应感觉到。


比如有位女士看见陌生男人,她突然觉得胃抽紧了,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这就是直觉在警示她危险;又如一名美国警察身着便衣走在人群中,突然直觉告诉他,眼前的一位女性旅客有问题。果然在这位不起眼女旅客的箱子里发现了毒品和大量美元现金。他因此而立功,但无法解释为什么知道她是毒贩。


直觉就是这样的未意识到的觉知,类似大家常说的潜意识。


直觉是人的天赋本能

爱因斯坦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直觉是我们的神圣天赋,推理是我们的忠实仆人。但是,我们的社会却把荣耀给了仆人,而忘记了神圣的天赋。”


当你举手拿一件东西的时候,你肩膀、手肘、手腕里的肌肉、肌腱和骨头,瞬间就进行了一组复杂的物理运作,这一切还配合着你的眼睛的运作,使得你的手能轻而易举地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直线运作。我们身体在几亿年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种有条件反射型决策能力。


如果打翻了桌上的咖啡杯,你会猛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努力躲避溅出桌边的咖啡。这时你并没想为什么要这样,但潜意识的决策一定发生了, 因为如果杯子里装的是精制食盐或者桌上铺了毛巾, 你就不会跳起来。

在孩子身上比较容易看出人的直觉天赋。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喜欢玩iPad,七弄八弄就把密码解开了,轻松容易地就连上一些大人都不知道的网站。孩子并不懂更说不清是怎么做的。一个孩子在玩耍中,无意间找到一个魔方,消遣地摆弄,很快就成功地把它的难题解决了; 而一个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的成人,有意识地努力分析、思考,寻找魔方的解决方案,却最终绝望地放弃了。这些说明人类解决难题的直觉能力与知识和经验没有必然联系。孩子长大后知识和经验多了,这种直觉反而消失了。


最近科学界在讨论 “为什么没有新的爱因斯坦?”有人说出现新的爱因斯坦需要正确的体制生态和独立精神。还有人也提起数学家欧拉。爱因斯坦和欧拉都有令人惊奇的直觉。有人认为,在今天,直觉的小火苗在第一堂数学课就被扑灭了。


孩子玩iPad和魔方的才能,就是证据,它们说明现代的以语言和逻辑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可以不利于甚至扼杀直觉。


灵感和顿悟

最近,张益唐讲了他破解「孪生素数」这个数学难题的例子。这个问题,他想了很多年,尝试了很多种办法,可就是迈不过一道坎。2012年,张益唐在朋友住所的后院轻松漫步,他突然想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或顿悟。


亨利·庞加莱(HenriPoincare)有句名言“我们用逻辑去证明,但用直觉去发现。”虽然他在纯数学、应用数学以及物理学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最著名的作品或许还是刚得到证明的庞加莱猜想。庞加莱每天只花4个小时做数学题,他相信潜意识会在剩下的时间里致力于此(“庞加莱靠潜意识工作”,赛先生通讯社,百家号01-05 19:45)。


庞加莱的这个著名的直觉事例现在已得到脑科学的解释。


脑科学解释直觉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睡眠中,我们的大脑通过脑电波来处理记忆,脑电波使大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相互交流和分享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新信息会与现有记忆整合,大脑会将新信息的要点提取出来,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因此,睡眠是形成记忆和学习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睡着时,我们的大脑不再处于意识状态,而是在睡眠中活跃地运作潜意识。(《科学美国人》2018年12月号,“在睡眠中学习”,肯·A·帕勒,戴尔芬·乌迪堪撰文)


这表明我们的记忆、学习以及对世界的理解都是在潜意识过程中进行的。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让大脑在潜意识状态下工作,以一种更高产和更具创造的方式整合信息。首先需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休息,获得充足的睡眠,就像一个多世纪前庞加莱每天只工作四小时那样;另外,毕竟一个人能够入睡的时间不多,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在清醒时用潜意识工作。不幸的是,现在学校对年轻人正好反其道行之。


清醒无念的入定状态

当不在睡眠中,而是处于清醒状态时,潜意识也在工作,而且此时脑筋容易急转弯。就像张益唐那样,有时候我们对问题进行非常细致的思考与分析,却无法解决。随后,如果休息一会或者做点别的事情,比如在早晨刷牙或者散步时,解决方案会“突然进入脑海”,出现灵感或顿悟,突然解开难题,甚至想清楚那些以前不知道该如何去思考的问题。


“清醒”是指意向性清晰,潜意识完全围绕这个意向活动;“无念”是指无杂念,并非一定要睡着。在清醒无念的状态中,意识与潜意识的界线消失了。


静坐禅定是进入清醒无念的好方法。《智度论》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入定”就是你“专注敏锐而不去想”(《人的意识》,Susan Blackmore著,耿海燕等译,2008 ),或者是“一念不生全体现”(唐代张拙“悟道诗”)。入定可以使人“由定生慧”,同时体会到极大的快乐(禅悦)。灵感与顿悟般的直觉就是由定生出的智慧,虽然对一般人,智慧只是在因地阶段。


动中入定的涌动状态

但是入定并非一定要静坐,动中也可以入定。当运动员、音乐家、科学家或象棋大师全神贯注于他们钟爱的活动时,被如此深地吸引,会进入动中入定状态:时间和自我都消失了,行为与觉知整合成了一体,无杂念。


例如跳水运动员在空中迅速准确地做一系列高难动作,没时间思考。怎么做到的呢?运动员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使这些动作成了身体的条件反射。在运动中,“清醒”就是激活身体的各部分,使它们的意向都指向要做的动作;“无念”就是不产生大脑的意识活动,以保障在神经网络底层进行的、这一系列条件反射畅通无阻。每次跳水的发挥,时好时不好,这说明潜意识的工作状态每次不总是一样。


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人都有相似的体验,他们用“涌动”一词描述这种状态(见[3]P255-256)。一旦经历了这种状态,人们会上瘾,热切地希望能再次体验。登山者会挑战更高的山峰,他们的攀登并非为了到达山峰,只是为了攀登而试图到达峰顶;高山滑雪者在对摔倒的畏惧中,可以体验自我超越的感觉;有些艺术家会连续工作很长时间,注意非常集中,仿佛绘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但画完成以后他们就把它扔到一旁,基至再也不看它一眼。


与静坐入定一样,这种动中入定的涌动状态不仅可以产生非凡的智慧,也是人生的至乐。也许这就是为何说科学家也是大禅师的道理。


3

直觉亲证事物的自相


我们认识对象之境,得到的结果叫量果。下面先讨论两类量果:现量和比量。


现量和自相

当潜意识直觉对事物进行认识判断时,不需要通过“中介组织”,诸如语言文字、概念名称以及推理论证等,而是直接亲证现前、现在、显现的对象之境,所得的认知结果是“现量”。现量是对事物的如实认知,是对象的真实相状或全貌,也即是事物的自体之相-自相。比如阿尔法系列机器人对着棋局拍照,而不是用语言描述,就是一种现量认知。


任何事物的自相都是独特的。如同森林里的树, 即使有同样的基因,也没有两棵树的树枝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它们在生成过程中,除了遵守通用的规律外,还有不可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随机性。曼德勃罗在《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一书中说∶“云不只是球体,山不只是圆锥,海岸线不是圆形,树皮不是那么光滑,闪电传播的路径更不是直线。”直觉认知的现量自相,是事物的未经加工的本来面目。它们只能在心灵层面的感知中被整体把握,是无法描述的、不能定义的,不易于交流、共享。


想象一下在没有货币只有实物交换的社会中,稍复杂的交易就很难进行,就不难理解如果只有事物的现量自相,世间事就很难办。现量如同实物,现量交流就像实物交换那样困难。只有把现量加工成比量,把实物换成货币,世间很多事才容易进行。


比量和共相

共相是诸法的共通之相,即抽象出来的同类事物的共性。如果要处理大量事物,我们常用分类的办法,首先在这些事物中寻找有哪些共性,然后把具有某种共性的归为一类。因此每类事物的共性是认知的量果,叫比量,即比附量的意思。概念就是给每个类的共相加上的标签、提示,再用语言的词汇作代表这些类的符号。


例如,每个具体的苹果都是独特的,但是所有的苹果都有一些共性,可以分作一类,“苹果”这个词就是代表这类东西的符号。苹果又可以与橙子、梨等归为一个更大的类,加上“水果”这个词作代表这个类的符号。


对事物的共相有所认知,然后经过通过分类和符号化处理,建立语言概念,就可以对事物间的各种特征进行推论, 也就是常说的“由此及彼”的逻辑推理。如远见彼山有 “烟”, 比度推知彼山有 “火”。


语言带来文化繁荣

如同货币带来了贸易繁荣一样,语言也带来了文化繁荣,使人类进入了“文化演进”的新时代。比量以事实真相作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扩展智慧。下面我们举一个工业生产的例子,有助于理解使用比量如何带动人类的物质文明。


以汽车工业为例。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建立了制造汽车的流水线系统。在福特之前,一小队多技能工人需要一两个星期来制造一辆汽车。福特对其工作车间进行组织,每个工人仅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他在一条单独的行列上,即流水线上,安排大量这种分工了的工人,然后把建造中的汽车从上一个工人传递到下一个工人。分工带来的效率使福特公司能在九十分钟内就造出一辆新汽车,而不是几星期(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学给我们的启示,[美]布鲁斯·H·利普顿著,喻华译)。然而,分工合作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比如一辆汽车包含大量零部件,分工制造时,一定要符合严格的标准,如尺寸、硬度等等,最后它们才能组装在一起并达到预定的性能。个性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产品标准化就是使用比量的一个例子。


语言使我们失去什么?

语言概念只保留了事物的比量、共相,丢掉了它们的现量、自相。语言和概念是些死气沉沉的抽象系统,失去了事物原本的新鲜和完整直接的面目,以及自然存在的色彩。在语言和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哲学、 实用主义被供奉为“理性”。由于理性的抑制,直觉与潜意识被拒之门外。正如荣格曾说的:“发达的意识力剥夺了现代人做出本能或无意识行为的能力和手段。


使用比量的标准化做法,虽然为人类带来了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危害。例如应试教育这个痼疾,其病根就是统一考试这种标准化做法造成的,这种不顾人才多样性的选拔,不仅埋没了大量多样性的人才,而且为大家都造成了痛苦。


看看四周,过度依靠比量使我们失去的东西,比比皆是。雨后的路面上散落着黄叶,每片都有独特之处,都显出精致的美,呈现完美的几何图形,反射出一道道明亮的光。它们很快被当做垃圾清扫了。因为当人们习惯于用货币表征一切东西的价值,这些没有可观货币价值的、原本十分美好的东西,都被忽略了。


直觉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直觉已在不断退化很多人都不知道直觉的价值,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要重视直觉认知,首先需要知道用直觉亲证到的是否如实的认知?然后要学会在需要时就产生它,并提高它的效能。


佛学对直觉的这些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它积累的知识宝藏,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4

从直觉入手到觉性


因地和果地的自相现量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我们的直觉亲证山河大地、房舍器物,是如实认知吗?因为直觉不借助语言和思维,是靠五识见分得到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的确是如实认知。然而佛学认为,人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不是直接看到山河大地,而是眼识托第八识的相分为本质,再变出眼识的相分和境,而由眼识的见分去缘,这等于看到的是镜子中的影像,就像小学生写字,白纸下放一份模楷,若无模楷,便不能在白上写出字。但纸上所模写的字,并不是原来模楷的本字。


眼识所缘之境在本质上是阿頼耶识中的色法种子。色法种子变现出物质——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的形体。第八阿頼耶识就是万法种子的储藏库。它储藏的种子有两大类,即业力种子和名言种子,业力种子是变现宇宙万有的动力,而名言种子就是变现宇宙万有的质料。


佛学的看法是佛陀圣者自心亲证的法界实相,是果地的现量,叫至教量;本文前面讲到的一般人直觉亲证的现量,是因地的现量。


至教量

在《瑜伽师地论》中,现量是对于法界所有的事实真相的亲自验证,当然也包括“自心现量”的亲证,也就是“实证”法界的实相,因此确认其正确性。《大方广佛华严经》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时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里的“如来智慧”就是觉性、真如,又称法界、如来藏、自性、心、菩提,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如是状态。这是佛陀现量证得的知识-至教量。


由于众生智慧不足,对法界实相能了知的极为有限,因此必须以佛陀“自心现量”亲证的整体内容作为至教量;我们可以藉由努力修行与学习,逐步亲证佛陀曾经过的各阶段,通过把直觉得到的现量与至教量的内涵比对,来证明自己所修所证确实无所偏斜。当在从因地上升到果地的过程中,如果无偏差,我们对事物的现量认知会越来越接近觉性,因而直觉认知会越来越准确、高效,直到最后到达并安住觉性。


由此可见,从直觉入手可能是现代文化人修行的有效法门。在每个阶段,大家都可以从直觉的深度和广度来与至教量比对,从而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如果有人越来越糊涂,智力不增反减,有没有别的原因,那么就可能走偏了。


5

佛学找到觉性的法门


佛学认为,觉性是一切众生都本具的宝,不过被自己杂念迷惑埋住了,找不到。佛法教我们找到它的法门,都包含清醒无念。


禅定方法

禅定是去掉杂念找到觉性的一种方法。佛陀告诉一个妇人什么是禅定,说你在井边提水的时候,用绳子栓着水桶,把水桶放到井里面装满水,然后慢慢提起来。提的时候,了了分明你十个指头的作用,这就是禅定。因为当了了分明十个指头的作用时,你的杂念不生,渐渐地就能悟到背后操纵手指的觉性,正如从树叶摇动能悟出有风在吹那样。


禅宗主张禅修不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也不离禅修。“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身体发出肚子饿的信号时,意识参与,升起想吃饭的念头。在它们背后,能观察我想吃饭这个念头的东西,就是觉性。在吃饭时专注吃饭,走路的时候好好走路,清楚地感觉走路、穿衣、吃饭时每一念的生与灭,杂念不生,保持觉察、觉照之心,就能感知它们背后的觉性。


内观(Vipassana)禅法

又称毗婆舍那禅法,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观察事物。当听到响声的时候, 专注地听。初学者为了帮助自己专注,可以默念“听、听”,以便让无意识来调动身心帮助自己专注地听。随着专注和定力的加深,会进入一种新状态,杂念不生,感觉到自己能够不与听觉搅合在一起,听觉可以不影响我,甚至消失。这种能够观察自己的听觉的状态就是觉性。


视觉、味觉、触觉、乃至思想念头,都可以这样,如果你专注地观察它们,感觉到自己能够与它们分开,你就是进入了觉性。


无所住生心

般若系大藏经的略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和 “应生无所住心”(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无所住”就是忽略一切念头,但不是强迫自己忽略念头,而是在任何念头出现时,观察到它是幻象,就不理会它,不跟随它,让它自然消失。不把念头当真,不执着、不住相,就能使心静下来,清静的心可以捕捉到更深的层次,就是“生其心”。这个“心”就是觉性。


大圆满法

大圆满禅修的要点,可以归纳成:在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中间那个当下的意识,一种光明而纯真的宁静状态,就是本觉,即觉性;一切念头的生起无非是本觉的光芒。好比你正骑着太阳光回到太阳去:你立刻追踪念头回到它们的根源--本觉。那么不管生起什么念头,都将全部自然溶化,回到广大的本觉中。这个要点需要一辈子的修行(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书》第九章)。


6

长住觉性


对觉性常见的误解

有人会想,上面说的那些真是觉性吗?那么容易见到,为何得道之人却这么稀少?由于觉性与人如影相随,所有我们的确可能经常感受到它的显现。然而很多人以为感到的觉性,其实理解有误。


比如大家常说,听到念佛声是意识,知道自己听到念佛声音,这个就是觉性。有人觉得这个不难,只要学会心理学中的内省方法,就可以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然而这种理解是错的。因为无论怎样内省,只是使意识多拐个弯,变成“我知道我在念佛号”,或者再多拐几个弯,“我想我知道我在念佛号”,还都仍然是在意识范畴,因为内省也是种意识状态。觉性一定是摆脱了意识的状态。


觉性远离痛苦

佛学的“四圣谛”教我们如何摆脱痛苦,我们可以用牙齿痛作为人生所有痛苦的代表。进入觉性状态不会有意识带来的痛苦。牙齿病变,刺激神经,使你感觉牙齿痛,这是有意识的状态。一般人就停留在这层状态上不能深入。如果你用心专注观察牙齿的疼痛部位时, 随着定力越来越深,你最终会观察到疼痛只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 是一种苦受。 这时候你发现疼痛是与你分开的。你所感受到的只有疼痛这种感受以及观察疼痛的心,“我在观察我感觉很疼”。进入这种状态,你会像局外人观察牙齿痛,如同在看悲剧电影,虽然难受但不是不可忍受。


能够发现这种境界的人可能不少,然而能够长住在这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赖特教授中说,不少外国学者相信有个“自我”是痛苦出现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説,首先,只有当你拥有这颗牙齿,你的牙痛才能伤害到你。赖特教授确实知道有人想验证这个命题,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练习静坐,并且想在补牙之前,告诉牙医不要使用麻醉药,不过后来还是没敢这样做,因为他们没办法在牙科治疗椅上进入深沉的觉性状态(“Why Buddhism is True”,中译本“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宋宜真译)。


如果一个人有把握长住在觉性状态,他就会敢于这么做。一九六三年六月,越南僧人释广德自焚抗议越南政府不公对待佛教徒。他说自己的年资较老,拒绝了另一个和尚想代替他去自焚。一个僧人在路中央放置坐垫,释广德以传统佛教冥想的盘腿打坐方式坐在坐垫上。另一个僧人拿出五加仑汽油淋在他身上时,他一直在转着念珠并当众诵念南无阿弥陀佛。火焰烧着了他的袈裟和身体,并冒出黑烟。亲眼见证整起事件的《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哈伯斯坦写道:“在他燃烧的过程中,他没有抽动过一块肌肉,没有发出一点喊叫,他本人出奇地镇静,和周围哀号的民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件事震动了世界,正如赖特教授所说,它使大家看到,静坐训练能譲某些人对原本无法承受的疼痛变得漠然。


“恒持自性明体刹那不乱”

峨眉山通孝老和尚把他一生修持的要点,总结为一句话“恒持自性明体刹那不乱”,其中“自性明体”就是觉性。佛学修行的各种法门,其原理都可以归纳为找到觉性,这是“明心见性”的门槛,然后再慢慢地熟悉它,直到能长时间安住于它,可以解脫貪嗔取捨的心念,然后到达禪定三摩地,并会最终证果。


- 阅读推荐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 内向者更能够作出好的决策|你是哪种类型的决策者?

👉 曹天元:为什么外星人还未入侵地球?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内修的最好方法,就是抱有对真理的渴望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短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