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答专栏|贺岭峰:我们为孩子付出的机会只有一次,请做好孩子的助力人

此念出品 此念 2022-05-08

我们为孩子付出的机会只有一次,

请做好孩子的助力人。

——心理学家 贺岭峰

问答专栏第四期,心理学家贺岭峰老师回复了两个有关亲子关系的案例,这一期的问题也很有代表性。

 

今天的父母本身也承担着巨大的生活与精神压力,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无法把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或是虽然孩子在身边长大,但错过了在最佳时期建立和维护好亲子关系,等发现孩子已经跟自己无话可说,再想进入孩子的生活,为时已晚。

 

贺老师说:“做父母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跟孩子分离,做父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孩子时刻拉在自己的身边,随着孩子羽翼的丰满,逐渐放手让孩子飞翔,是父母必须做的一个功课,这就是跟孩子分离。”何时要把孩子拉在身边,何时又要放手让孩子飞翔?下面这两个案例恰好就是答案。

  • 案例一: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父母,如何维护亲子关系?

  • 案例二:孩子已经大学了,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没自信,父母能帮上忙还是越帮越忙?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文末留言提问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小念”微信,拉您入群

与专家零距离沟通

寻找有关成长的答案

1


案例一 

有一些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只能托付给家里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对于这种情况,父母有哪些地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何保持跟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

贺老师的回复:

▷不建议三岁以前的孩子与父母长时间分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不建议三岁以前的孩子长时间的离开父母。因为心理学有一个依恋理论,认为三岁之前,是孩子建立亲子关系和终身的情绪情感稳定性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建议父母最好能在孩子三岁之前,陪伴在孩子身边。

 

这个陪伴也不是24小时陪伴,是说不要长时间的分离。你可以请老人请阿姨帮助来带孩子,但是最好能够在父母的身边,能够经常见到,因为这种天然的来自于血缘的亲子关系,是任何其它关系没有办法取代的。

 

▷孩子主要的抚养人应该是情绪稳定的人


如果是3岁以后,我们建议主要的抚养人也应该是情绪稳定的人,假如交给外公外婆,那外公外婆至少应该是情绪比较稳定的,如果抚养人忽而就非常开心,忽而就非常暴怒,对孩子忽冷忽热,好起来就特别好,坏起来特别坏,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如果老人能够提供比较持久、稳定、安全的养育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孩子6岁之后就上学了,大部分时间是是跟老师同学一起度过的,父母不在所产生的影响就越来越弱了。 

▷把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视频多放给孩子看


但是如果客观原因导致做不到,我建议,一个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跟孩子更接近,可以用视频跟孩子经常互动,也经常回去看一下。另一个是把跟孩子在一起的过程拍一些视频下来,因为你在他的生活当中不出现,你跟他视频聊天只是你在这边他在那边,不是你们俩在一起,所以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要多拍一些视频,让孩子经常能看一看,能回忆起那样一个历程,会在他的记忆深处打下更深的印记。

 

▷与孩子远程互动时不要只讲道理问成绩


还有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远程互动的时候,要多聊聊生活当中的一些感受和经历,避免在远程互动的过程中只讲大道理。

 

爸爸妈妈平时不带孩子,只要一连视频马上问:“最近表现怎么样?学习成绩好不好?是不是惹爷爷奶奶生气了?”如果你每一次视频的时候都问这一句话,那以后孩子就不想跟你视频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父母说,我想跟孩子视频,但孩子不理我,说:“爸爸好”,然后自己就去玩自己的,为啥?跟你说话没有意思,知道你一说话就是:“听奶奶的话别出去瞎晃,你要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这个多烦。

▷珍惜跟孩子的共处时光,提高陪伴质量


越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越应该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共处时间,提高陪伴的质量。提高陪伴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你们在一起的时候,笑的时间有多少?双方表达正面的情绪的时间有多少?也就是孩子向父母表达的时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孩子接受父母的信息更多的是正能量的还是负能量的。

 

陪伴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心理学上叫“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之比”,应该大于5:1就是你跟他在一起,开心的时间和不开心的时间之比,应该超过5:1,那你就算一下,能不能达到,能达到,那这个陪伴质量还是可以的,如果达不到那就质量不高。

 

▷在孩子生命当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回到孩子身边


如果孩子遇到了问题,主要在身边的抚养者解决不了,父母又不在,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这么几个:

 

第一, 等待孩子自己解决个问题,父母可能只能给他提供一些远程的支持,不管是情感上的,信息上的或者人际关系上的支持,期待孩子利用我们远程提供的支持,来自行解决问题。


第二, 把孩子调回到自己身边,或者是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双方一起来解决。

 

因为孩子遇到了问题,那边帮不上,这边又不在,确实是一个三难的问题。尤其在孩子生命当中比较关键的时候,跟其它的事情相比,孩子一定是更加重要的。所以最后回到了一个价值观问题,你认为什么东西更重要?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2

案例二 

孩子18岁,去年刚上大学,觉得学习没有兴趣,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是为自己而学。我从小父母很传统,对孩子管教严格,造成我对自己的孩子从小教育也没有思考和顾及孩子情感需求,现在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但又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我很担心她心理出现问题,想请老师看看这种情况怎么办?

贺老师的回复:

▷孩子已经成年,她的人生会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展开

孩子已经上大学了,18岁已经是成人了,她要展开属于她的世界了,过去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坏,其实都已经变成了生命当中的一部分。

 

根据家长的描述,其实这个原生家庭的情感互动模式,是从上一代就是这样的,我们没有办法在上一代那里学到跟孩子进行情感互动的经验,使得我们也错过了跟孩子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的关键时期。

 

好在现在孩子长大了,她要开始自己的人生了,父母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弱化。尤其孩子上大学以后,她的人生会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展开。

 

▷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去探索、成长和为自己做决定


按理说职业方向、人生目标的确立,都应在高中甚至更早来完成,现在如果没有确定的话,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一下。现在大学的专业都很宽泛,可以接触到的资源也很多,也可以去征求一下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可以长时间投入的一个方向和领域。现在大一大二都可以调专业,如果跟已选的专业不一致的话,也可以申请调整专业。

 

我们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或者我们道听途说,哪一个专业比较好,容易找工作,赚钱多,你好不容易考上的,千万不要调整专业……不要这样,让孩子去探索,跟孩子讨论,然后让她做决定,如果孩子在大学里想转专业,想学一些新的东西,父母应该支持她去探索去成长。

▷孩子在不断找到自己定位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自信


孩子可能不够自信,缺少安全感,或者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那就应该鼓励孩子在大学里,去多参加集体活动。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大学校园里,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融入一个组织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找寻自己的同伴,有共同志向的人。

 

孩子缺少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本质,是在成长的历程中来自于原生家庭里的,比如说过度严厉,或者不让孩子表达自己得意的地方,看不到孩子的成就,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让孩子用一种低调谦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这样的传统家庭被压抑久了,孩子可能就变得比较怯弱,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因为孩子已经成人了,在成人的身上增加自信的力量就比较难了,所以父母最主要的还是放手。在孩子不断找到自己定位的过程中,渐渐就能找到自己,找到信心,找到被别人接纳和认可的地方。

 

▷我们就远远的祝福,相信她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说现在还想让孩子跟自己很亲近,无话不谈,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这个是家族传承的过程,不是从这辈开始这样的,是累积十几年的情感互动模式,父母突然改变也怪怪的,孩子突然改变也怪怪的,不如各自安好。

 

我们就远远的祝福,让孩子在她的世界里,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结交更多的朋友,融入更大的团队,相信她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为孩子付出的机会只有一次

请做好孩子的助力人

贺老师说:“幸福是付出以后带来的满足感,而我们为孩子付出的机会只有一次,持续的时间只有十几年,以后我们再想付出,也不一定有那么多机会了,后半生都是讨好孩子的过程,再想教育孩子,再想帮助孩子成长,都没有机会了。”

 

都说要助力孩子,然而没有人天生会当家长,与其到了孩子即将开始独自面对世界,再去慨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无法让人放心,再去悲伤亲子关系的疏离,不如早点开启父母自己的学习模式。

 

对于准备上学或已经上学的孩子,父母最头疼就是如何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没兴趣,学习的过程不快乐,没有成就感,这是当今孩子学习中最大的问题,也是引发亲子关系紧张的头号元凶!我们花了那么多心思教育孩子,最后还说我们做得不好,问题到底出在哪?

 此念课堂——

《贺岭峰老师的亲子心理课  

  ——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一堂助力孩子高效学习的专家课,

一份温暖亲子关系的成长之礼!

👇  详情见海报  👇

两日全天线下课程:

2019年4月13-14日 09:00-17:00 上海

2019年7月13-14日 09:00-17:00 北京

扫码加“小念”微信,咨询报名

- 阅读推荐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贺岭峰访谈:孩子是父母不安全感的替罪羊,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到底是什么?

👉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梁冬访谈:儿童教育的本质,是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 

👉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蔡志忠访谈:成功就是把最拿手最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短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