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懂人工智能啊,怎么在未来社会立足?”

此念 2022-05-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奴隶社会 Author 易阑



题图:Alex Peng ,摄于五周年活动现场

导读:

前麦肯锡合伙人易阑给我们总结了“四要四不要”的原则,建议大家不要太相信大咖和过往的经验。多读读历史、多培养非理性的东西。


今后所有理性方面的能力基本都会被技术打平,而不一样的地方恰恰是非理性的素质。比如说善良,勇气和懂得爱,这对于成人和今后培养自己的小孩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来自公众号 / 奴隶社会

ID / nulishehui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

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


本文为 2 月 23 日奴隶社会五周年演讲精华分享的第 10 篇。感谢文字整理志愿者:嘉莹,Julie,闫文静,向哲。文末扫码即可看完整直播回放。


作者:易阑,数学之海十载,文青之心不灭,商海观变,知史明鉴。前麦府合伙人,现外企战略官,周游四海,常居北京。作者公号:田阁随笔( ID:tiangesuibi )。

 Alex 分享正文 


在现在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这些还有些信仰和追求的普通人可以做什么?这个话题很大,我把今天要讲的东西简单总结成:四要四不要。

01

先从“四个不要”说起


1. 不要轻信咨询公司


咨询公司的人确实根牛,很多人是戴着学霸的光环进去的,但是他们一般有两个核心的问题:一是不懂技术,二是不懂人心。在今天,如果你既不懂技术又不懂人心,把社会当成一场考试来答,你是肯定是很难拿高分的。由此拓展开来看,你不要轻易地去相信那些所谓的学霸,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光环。(当然,从咨询公司退下来的老同志的话还是可以听一听的,哈哈)


2. 不要太把科幻小说当真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科幻小说里看到的很多事情,未来是不会发生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 1982 年拍的美国电影,中文翻译叫《银翼战士》,哈里森·福特演的主角。他设想的场景是 2019 年 11 月,也就差不多是我们现在,等于是37 年前的人想像我们今天世界的样子。


电影的取景地是在美国的洛杉矶,看这个片子你会发现有几个好玩儿的事:一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满天会飞的车;二是洛杉矶满大街都是日本人,都举着日式的伞吃着日餐;三是电脑上面还是绿色的字,很多年前电脑上的字是这样的,现在的人都很少见过了;最后这部电影从头至尾没有出现过手机。所以说,大家觉得科幻小说可信不?

Photo by Tomasz Frankowski on Unsplash.

3. 不要迷信大咖的商业理论


因为世界变得太快了,十年前我还在咨询公司的时候,有些很牛的企业,比如说 GE(通用电气公司)、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NTG(日本一家电信公司),这些公司现在怎么样了呢?去年夏天我们和同事两家人在西雅图过暑假,谈到我太太以前在 IBM 工作,对方家的小孩就问 IBM 是什么公司啊?


当然每个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起伏,也不是说这些公司现在不在发展的风头上,将来就不可能重回巅峰。我想说的是你要看到这个周期非常迅速,十年前被奉为标杆的企业现在已经不代表发展趋势了。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咖写这些东西时会把最真实的东西告诉你吗?不会。因为有太多的真实故事是不能写出来的。


4. 不要从经验中找安慰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很宝贵,其中最宝贵的一个地方,就是给我们带来希望— 以前经历过这个事,忍一忍就过去啦。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忍个四年就过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人忍个六年,中国人八年抗战,总能忍过去。一些中国当代碰到的波折,可能忍个十年甚至三十年总能过去,所以大家从经验上觉得有些事情经历了一段的起伏还会重新回到我们心里预见的样子上去。


但是有时这个阶段特别漫长。1644 年的 3 月崇祯皇帝在北京的景山上吊,之后有 270 多年是另一个朝代,这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1453 年,当时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占,奥斯曼帝国的星月旗就升起来了,还能等到前者回来吗,我估计再等 500 年也不会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经验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慰,有些事情可能三、五年后能够回归正常,有些经历了百年的组织,像我的母校哈佛大学经历了将近四百年。是不是能说这四百年当中什么风雨都经过了,以后也都会没事呢?我觉得未必。

Photo by Johann Siemens on Unsplash.

02

面向未来,我们可以做什么?


1. 多读点历史


我很少读商业方面的书籍,比如说德鲁克、格鲁夫啊,我好像都没读过。这可能是我欠缺的地方,但我觉得时间有限,要用来看对自己更有用的东西。读读历史真的对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从西方的历史中,尤其是最近五百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看看那个时代印刷术、印刷机的发明带来了什么,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百年间的战争,造成了几百万人的丧生;看看蒸汽船和火车的发明引发了什么,1848 年的革命,马克思写的《共产党宣言》;想知道电报和报纸的产生带来了什么,可以去看俄国的革命、中国的革命。


中国的历史也非常值得看,可以看到人心和人的关系。有时看一些真正有意义有内涵的宫斗戏,对做企业的人来说有借鉴意义。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而基本上每一个公司,尤其是大公司,都是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在这样的体系里有一些非常常见的经典关系是不好处的,比如说皇上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和技术一样,人心对我们去掌握未来会如何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也很喜欢看中国古代的历史。


2. 理解人心


从看中国历史讲到要多理解人心。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和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是我们怎么从理解人心的角度去看待技术。比如说,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产品能快速传播?仔细考虑的话,这里面都包含人类颠扑不破的基本心理需求。


我记得以前有一个美国同事在中国工作了几年,然后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同样是在中国,苹果手机卖得特别好,但维秘的内衣却卖得不好。因为在不同文化的社会里马斯洛的模型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社会认同的位置非常高,一部苹果手机可以直接给你带来社会的认同,而维秘的内衣是没办法对外展示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上过哈佛算什么,上过快手吗?》。快手是一个短视频直播的平台,这个平台上有很多主播,主播在播的过程中会有人来打赏。我就去了解为什么会有人打赏,特别是打赏比较多的“大哥”为什么打赏。其实很多时候“大哥”没有太多想法,就是存在感。在快手会有榜单,哪个“大哥”刷的礼物越多在榜单上就越靠上,这就是一个社会认同。


再举一个例子,我太太的一个亲戚在做禅修方面的项目,他告诉我有一个很牛的英国禅修的应用,每天新增用户带来的收入都是百万级别。然后我们就讨论这个商业模式,后来他找到付费用户的数据 — 这些用户每个月付两英镑左右,但是真正的使用率是百分之一。这个应用特别牛,基本没什么成本,但却不断收钱。我称这为低价的自我安慰。


我们有时候真的很需要低成本的自我安慰。比如在医疗方面 — 得了病去大医院治可能需要几十万,但这时有人说“我们家有个偏方,一百块钱,你去试试吧”,这个时候如果从理性的角度看——如果这一百块钱真的能治愈那个花几十万都治不好的病的话,那这人得多牛?所以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百块其实人家卖的不是治疗,卖的是自我安慰。而且在那个时候这个自我安慰还挺重要的。所以从人心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某些技术的应用能够迅速地普及。

 Photo by Mpho Mojapelo on Unsplash.

3.  抓住大趋势


你如果想知道什么是大势,比如说今天想在中国赚钱,价值和货币最大量运转的行业是哪些?房地产和高科技。你如果想思考去哪些中心城市有发展的机会,那就看看现在全世界最有价值的五六家公司在哪儿 — 基本全在太平洋的两岸,在美国的西海岸和中国的北京、上海到珠三角这一片地区。技术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技术带来了新的逆袭机会,但它的分布并不一定均匀。


以公号为例,它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机会,很多人原来没有话语权的,现在有一个巨大的话语权重新成长的空间。比如,我的老东家麦肯锡的公号,每一篇的阅读量大概是在三千到五千。可是我们这些从咨询公司退下来的老同志,一诺的奴隶社会有百万读者,冯唐的《中年油腻》有过亿阅读量。


公号确实给了普通人机会,但是也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这种机会就像其它各种机会一样,分布是极端不均的,甚至是更不均的。我自己的公号叫“田阁随笔”,虽然粉丝数量还和大号差很远,但是即使差两个数量级,也能算是一个小头部的公号,粉丝和阅读量都是在百分之九十几的公号以上的。所以有这样的趋势,但是要看大家怎么去把握。


4. 有一点非理性


最后就是还要有一点非理性。很多人知道微软这个公司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来了,那人还做什么呢?所有算数的问题,将来都是机器去做了,人能做什么呢?我觉得是一些非理性的东西。


什么叫非理性的东西?比如说善良,虽然如果从ROI(投入产出比)来讲善良可能是非常低的,甚至有人还会说农夫和蛇的故事;比如说勇气,勇气是非理性的,能让我们去面对自己根本不相信能克服的困难和风险;比如说爱情,非常的非理性。


从理科生、做技术公司战略的角度来讲,我觉得非理性恰恰是我们和机器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将来在公司之间的竞争,个人的发展上最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你去拼那些理性的东西已经拼不出区别了,就像我们以前爱搞心算和珠算比赛,但现在比这些还有多大意义呢。所有这方面的能力将来基本都会被技术打平,而不一样的地方恰恰是非理性的素质。比如说善良,勇气和爱。

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有观众问:“如何教导孩子让他具有战略眼光,更早地规划未来?”


我个人觉得,战略眼光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可能我们很小就有数学天赋,但是很难从小就有企业发展战略的天赋。我们家小孩一个九岁一个六岁,我不觉得要很早教他们战略的眼光。


反而是如果从孩子自身发展上来讲,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更重要:选择在什么地域发展,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让他接触到什么样的人;教会他一些非理性的东西,让他们有勇气、坚毅,让他们懂得爱,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任何父母,不论学历高低,都应该去做的,可能也只有父母才能够做得最好。


也有观众问:“从家长培养孩子的角度,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会有哪些的坑,要怎么避开它们?”


这个话题比较大,如果更具体地来回答,我觉得一个全局性、结构性的坑可能是人与人之间较高位的平均,或者说,较高位的“平庸”。


因为 500 年前,如果有个人会写字,书法很牛,那他就已经是全中国前百分之几的少数人,但现在会写字根本不算什么,因为 90% 的人都会写。相较于 500 年前,大家整体能力的平均线提升太多了,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但在这个大环境下,我觉得还是有许多能做的事情。一方面我们的脑子还是得练的。有人做过调查,很多司机一直用导航,人大脑中空间调配能力的区域就开始萎缩,这是真实在发生的事情,所以一些基本的人脑训练还是必要的。在此之上,比较高阶一点的能力,比如说逻辑判断力、思辨能力。再在这之上的,我觉得要强调的还是非理性层面的能力,因为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看不到的。


将来人工智能的算法给我们的答案都非常相似,真正能打破平均线的往往是洞察、勇气等那些非理性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的思维方式都被培养成高度理性,所有的东西都能打分、评高下、算绩效,但其实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的。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能更好地面对真实世界、处在一个更高位的层次上?产生差距的领域可能更多的在勇气,执着,同理心……这些非理性的能力上。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奴隶社会

ID:nulishehui

作者:易阑

此念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进行授权。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