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对话田宏杰:当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父母应该怎么办? | 第二期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自在睡觉
ID: zizaishuijiao
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自在睡觉微信公众号
导读
本期,我们继续与很懂孩子心理、一直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北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田宏杰老师一起探讨:
1、很多父母把完成作业和其他物质奖励捆绑在一起,这会出现哪些问题?
2、孩子在学校遭受欺负,怎样才是一个正确的处理办法?
3、为什么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4、鼓励孩子是一门艺术,怎样做才是不空洞的夸奖?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cinian
《梁品》之
梁冬对话田宏杰第二期
田宏杰
儿童心理学教育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班教师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负责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年专攻儿童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生中很多都是中小学校长、教师、
心理咨询师,是“老师们的老师”
01
是否真的存在“快乐教育”?
对于正在两条道路上进行选择的家长,我们到底应该走哪条路?到底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智力投入是合适的?
田宏杰:你会发现其实它涉及到两端:一端是快乐教育,一端是严格的教育。快乐教育在中国好像七八十年代,真的挺普遍。当时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坏无所谓,开心就行。
有一次我(田宏杰)坐出租车,在车上给我妈妈打电话,说孩子这周末要做什么事,要上什么课……等我挂完电话以后,出租车司机听不下去了,教育我说,你给孩子弄那么多事干嘛,孩子这么小快乐就好,我们家闺女我从来不让她做什么事。
这种理论乍一听都觉得挺对的,快乐就好。但实际上真正做教育心理学的人就明白:孩子在小学阶段,他的主导活动就是学习。如果课堂上老师一问问题,大家举手都会,就他不会;别人写作文写得都挺好,他却没词;做阅读的时候,别人都能概括出段落大意,就他概括不出来……这时候,孩子就有一种感受就是——我不行。
小孩子建立自我的评价,是在与同伴的比较中得出来的。如果一看别人都行,就我不行,他在学习上就没有信心。所以很多孩子小时候在学校就没有信心。你说他快乐,那么这种快乐一定是在一种隐隐的痛的基础上的快乐。所以没有完全的快乐教育。
而且孩子天性,他爱广义的学习,但他不爱学校的学习。因为广义的学习能让我获得新知识,感受快乐,但学校的学习,一篇卷子,50道口算题,中间没有反馈,他就快乐不起来。所以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其实就是帮助孩子有目的地学习。
有目的地学习,也叫“有意义的学习”。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孩子,让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在哪儿,并教会他朝着目标坚持。举个例子:这50道口算题,孩子做的时候没有快乐感,但是父母得让孩子知道,如果今天咬牙把这50道口算题做完,明天又再做一遍,一个月下来,口算就进步了很多。再去测验,75道题能做对47道,他就跨过了口算这道难关,他有一个长远的目的,去坚持。
家长要明确地把好处讲给孩子听,而且当孩子碰到困难时,得帮助他去跨越困难。当孩子坚持下来,难题也会做了的时候,他会觉得面对这种问题,他就有信心。
02
如何让孩子在做作业这件事情上,
建立起快乐感?
田宏杰:我们特别反对物质奖励,为啥呢?因为我们的大脑神经有一个特别的奖赏机制,就是当孩子做完作业的那一刻,他会分泌内啡肽。这种内啡肽,就是让我们感觉快乐的物质。时间长了孩子就明白,做的时候虽然不开心,但做完我就很开心。所以他就会慢慢地把做的过程,和做完之后的成就感建立连接,下一次他就会更愿意去做。
但如果父母说的是你做完作业就可以去玩游戏,这事就麻烦了。因为孩子一做完作业后没停留在快乐感,而是立刻开心地跑去玩游戏了,反倒对学习,没办法建立成就感。
这样的物质奖励还会出现一种困难:有些孩子跟妈妈说,我快点写作业,写完以后你要陪我去玩,妈妈说好。结果孩子前几天写得挺好的,后面两天就开始写得越来越潦草,妈妈就很生气,说你写得这么潦草不让你玩。孩子说那你不让我玩,那我不写了,这就成为了一种威胁的关系。这种妈妈居高临下奖赏孩子,特别容易让孩子反过来用学习威胁妈妈。
一个听众曾经有个问题:“你说不能给孩子外在奖励,会削弱他的内在动机。可我就面临一个困难,这学期开学孩子跟我讲,妈妈我这学期好好学,等我要如果考进班级前五名,你能不能给我买一个航空模型?”这妈妈就犹豫了,左右为难,在想到底是买还是不买。
其实这时候父母一定要说,”好,你好好学,如果你考到前五名,妈妈就买给你“。但是这半句话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半句话——“要考到前五名还有难度,你决定怎么做?”就把对结果的关注,拉回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03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
说话沟通的能力
田宏杰: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小孩子一种能力,就是当他被侵犯的时候,他到底应该怎么去表达。比如小朋友之间抢玩具,怎么跟人家说这个玩具是他自己的,并且还要把玩具要回来。有的小孩会用打的方式要回来的。但你会发现,一直用打的也不行。因为这样孩子他就会觉得,如果别人抢我玩具就是他的不对,我只要打他就行了。
孩子在三岁前可能问题都不大,但等孩子到了幼儿园以后,再用打的这事就不行。随着年龄长大,你就需要用别的办法把玩具要回来。所以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一个事,教他用讲的。
这孩子可能就要带着气势去讲,说这个玩具是我的,你必须要还给我。中间带着他的怒火,带着他的气势告诉人家。几次下来孩子就会明白,我只要气势够强大,我不用出手,也要得回来。
再过一个阶段孩子可能就发现,如果我气势够强大,我跟别的小朋友讲这玩具是我的,对方说准备要还我的时候,我甚至还可以说,你想玩对吗?那我借给你玩。这样可能就发展成孩子在原来你拿我玩具,我就打你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两种新模式:一种是我用说话的方式你就会还给我;一种是我说了之后,证明这是我的之后你要想玩,我还愿意借给你。这孩子行为他就会升级。
被打的孩子也一样,如果从小他就能够有办法维护自己权威,靠说话、靠气势,他长大以后就不会不敢吱声,不会怕被欺负。
所以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去教孩子,当冲突出现的时候,如何用语言,用说话的方式,去一点一点锻炼孩子的行为模式。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04
当孩子受到欺负,
父母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田宏杰:如果孩子经常被打,父母其实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去跟老师沟通,老师就会了解情况,过来帮助他。
另外一点,其实父母要做的还是让孩子强身健体,别人打你的时候,你首先得保证有回击的能力。不能说别人打你,你只有被打的能力,孩子如果没有反击的能力,他就只能被打。锻炼的过程,也不是为了你打我我就打回去,而是你打我,我有能力打你,但是我有更好方法。
当孩子被打的时候,父母别一出来就骂他说,你怎么那么没用,你怎么总是被打呀,你下次打回去呀!没有用。
因为当下次孩子再被打的时候,他知道你会骂他,他都不会告诉你。因为他觉得说了以后反倒让妈妈瞧不起自己,反倒不敢说。
当孩子被打的时候,作为父母可能首先看看,问问他疼不疼,当时情绪怎么样,感受怎么样?引导孩子讲出当时的具体情况,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再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给他帮助的办法。
小孩子在学校,这种冲突一定会发生。不管他是本身偏柔弱的孩子,还是偏强硬的孩子,但是经过几个轮回较量下来,那些经常打人的孩子就明白,哪些孩子你打了他没反应,哪些孩子你打了他,他会特别硬气地反对。不管是他用身体反对,还是语言反对,让我觉得他挺硬气,我就不要再打他的好。
田宏杰:这个其实跟我们成人世界是一样的。成人世界,其实我们也会干两件事,一件事是,他打我我直接打回去,或许是通过语言顶回去;另外一点,我要博得周围人跟我站在同一个立场,证明我这个立场是对的。成人靠的就是大家立场观念一致,连接在一起。
孩子告状,父母就要去观察告状的尺度,如果尺度还比较合适,说的比较真实,那就还好。去跟老师讲这件事情的时候,能把自己的需求讲清楚,自己心里的感受讲清楚,也挺重要的。但是如果孩子明显是在说歪理,明明他干了坏事,他还说人家,这时候爸妈可能就要去琢磨了。
05
鼓励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不能空洞地夸奖
田宏杰:其实孩子不太擅长去观察,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但是妈妈要引导他去观察。比如孩子写字的时候,孩子本身可能不觉得自己写的这行字怎么样,但妈妈可能看到了,孩子最近三点水写得很好,就要告诉孩子,我发现三点水的字,你掌握得很好。然后引导他去写两点水的字。慢慢地两点水、三点水,他就全都掌握了。他就会发现,当我认真写的时候,两点水、三点水都能写好,慢慢地左右结构也就掌握了。
当他发现这种自我能掌握的时候,那孩子内在的成就感就强了。所以学习的内在快乐,就是这种事儿我会干。
当他一旦掌握了这方法之后,他就知道这类题我行,内在动机就强了。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让孩子去体会到这个事儿我行。如果他觉得这事儿我不行,这事就很麻烦。
所以特别强调两个东西,一个是内在动机,另外一个就是要觉察到跟孩子其实是情绪上的同频共振。
如果这时候孩子哭了,父母说你哭就能有用吗。这样做孩子其实会难过,他就不想学了,还有可能跟你顶起来!
刚才我们说快乐教育。有的父母就会说,没事,孩子学不会就学不会呗,老师任务太难了,你在妈妈心里是最棒的。看起来你看到他焦虑,你会也跟着焦虑,你为了缓解他的焦虑,你哄他,然后让孩子把焦虑感放下了。但实际上跟焦虑感一起放下的,还有其他的情感。那就是“我想学会,我很在乎它”,这个在乎感全都放下了。
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会觉得学不学英语无所谓。这时候孩子其实他面对着英语,他就永远有害怕感,而且他说“我不要”,他内心那个“我想要”的力量就出不来。等到第二天到了学校,别的孩子都会就他不会,他啥感觉?你建立起来的虚假自信,啪一下就碎了。所以鼓励孩子也是一门艺术。那种空洞的夸奖,鼓励,其实让孩子建立不起来真正的自信。
06
怎样夸奖孩子,
才是不空洞的夸奖?
田宏杰:一定建立于具体过程的夸奖。心理学里面有专门实验,研究怎么夸奖才有用。上个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就做过一个实验,她邀请孩子们来到实验室,然后用不同的夸奖方法,测试不同的夸奖结果。
第一轮做题的时候,她给小朋友的都是简单的题,都能做对。孩子过来判卷时候,他把孩子分成两组,对第一组孩子他说,小朋友,你做的都对,我看到你解这种题很有天赋,真棒。夸天赋,孩子很开心就回去了。
然后第二组孩子过来交卷的时候,德威克看着卷子说,嗯,做得很好,刚才我注意到你一直在找问题的解决办法,真的让你给找到了。夸他的行为,夸他的找办法。
第二轮的时候,她故意找那种很难的数学题给孩子们,孩子都做不出来,他就观察孩子过来交卷的反应。
第一轮夸天赋的孩子过来交卷,徳韦克皱着眉头说不对,打了个叉。然后那孩子,叹了口气,拿着卷子走了。这一类小孩子的内心活动就是,刚才那种题我有天赋,这种题我没天赋,那我做不出来,我就走嘛。其实好多孩子都这样的:我行我就显摆,不会的事儿我就退缩了,我就说我不在乎。
可第二种孩子过来交卷就不一样。第二种孩子过来交卷,徳韦克看到后,打个叉说这不对。结果这个孩子他不走,他站着问德威克一个问题,他说,老师,刚才我试了好几种办法,怎么都不对呢,到底啥是正确的办法,您能告诉我吗?言外之意就是我现在还不会,但如果你告诉我了,我就会了,以后这种题我全会解了。
所以就可以看到,夸法上差异很小,结果上却是天差地别。徳韦克就给这两种孩子起了不同的名字,第一组夸结果、夸天赋,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它叫“固性思维模式”。然后第二组叫“成长性思维模式”,孩子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现在不会,但是我学会了,我就会。
最重要的就是,夸奖孩子的时候夸过程,孩子到底干了哪些好事,这些事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本文授权转载自:自在睡觉
ID: zizaishuijiao
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自在睡觉微信公众号。
- END -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梁冬对话田宏杰:教育孩子时,很多妈妈发火
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无助 | 第一期
震撼斯坦福的开学演讲,揭开颠覆人生的3个秘密
徐冰|创造力从哪来?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