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曦 :做心灵的主人,你始终都有自己的选择

此念 2022-05-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曦的小世界 Author 林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林曦的小世界

ID:LinxiStudio

作者:林曦

图片来源:林曦的小世界

导读

前一阵《海上钢琴师》的修复版上映了,这是林曦老师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喜欢这个船上的世界,就像我喜欢钢琴只有88个键。因为有限,我才会渴望用这些键弹出无限的音乐,表达出无限的快乐。我们的生命有限,正因为有限,且未来不可知,所以此刻才变得异常珍贵。


我们一起珍惜此时此刻,一起珍惜地来欣赏林曦老师的年末小作文:你是你的选择。




cinian




你是你的选择


2019年有好多好多开心难忘的瞬间。


上了两年的全阶线上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教室又迎来了从零开始画横线的新同学,我的日子,还是一样,备课上课,写字画画。很平常,也很充实。


这一年过得似乎特别快,转眼间就又到了写年底生日作文的时候。


已经养成习惯,每到这个时候总想要跟大家说说这一年的心得,也借这个机会,梳理归零,交心得作业,迎接新的一岁。


前一阵《海上钢琴师》的修复版上映了,这个生日,我打算来说说我最爱的电影☺️

虽然已经不知看了多少遍,故事再熟悉不过,甚至可以在每一段落都想得起下一段有怎样的镜头摇过。但当安静坐在大屏幕前,看到小号手去乐器店,卖掉他的小号,又讨回来,想要最后吹一次,眼泪就随着那个属于1900的旋律开始流。


影院里那段每个人看完电影后,都会在脑海里反复哼唱的旋律,奋力响起,小号手麦克斯吹出的,是道别时刻,用尽全身的力气记住的,是那些与1900相关的时光。


从1998年上映到现在,转眼间已经过了二十年。这二十年几乎就是我从一个少年到成年,求学,做事,成家,慢慢长大的这段过程。


对世界,我还有好多的迷糊,但随着年纪一岁一岁长大,还是沉淀了些自己的体会,在观影的过程中,发现看到的东西随着成长已经有了变化,看到了过去没有读懂的层次,这些体会似乎变得清晰了,也愈发懂得了1900的选择与坚持。

有些电影害怕剧透,这一部大概是不多的即使看很多很多次,也总会有新意的经典之作。


我总说《海上钢琴师》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有的片子视觉好,有的细节好,有的片段好,有的意涵好,但这样讲述着最深刻宝贵的道理,又从头到尾笔笔送到,浑圆一体的,太少了。


我推荐教室同学都去看这个电影,看完之后大家有很多讨论,当然都围绕这个天才为何宁肯选择死也不选择下船。


有的同学说,1900太怯懦了,不就下个船吗?也有同学说,天才的世界令人心疼,让人好难懂。


一部真正的好作品,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答案。无所谓对错,只是当下心境清晰的映照。


电影的名字,THE LEGEND OF 1900,LEGEND的意思是传奇故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讲述人的价值选择的寓言,别较真,别当真,多想想故事想告诉你什么。


在我看来,剧中人选择死亡是对坚定和勇气的一种描述,因为人生有选择必定有放弃,最极端的情况就是放弃生命。


我问同学,电影中,令你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哪一个?


麦克斯初遇1900的那个暴风雨夜里的华尔兹,还是那个美丽女孩的脸,或是1900站在船和岸之间的那个定格,这些镜头也许最容易被记住,就像文章的文眼和金句。


但说故事的人大概更早一点就把他的意图设了伏笔。

故事开始,说这艘大船在欧洲和美国间来回,某些人能被一眼认出来,因为他注定会第一个看到美国,也注定在看到自由女神像时,用狂喜的声音大声喊出,“America!”。


那个镜头,聚焦在那个大喊而欣喜的人的脸上,慢慢拉近,一直推进到他的眼睛里。他的眼里的世界慢慢放大,映出了他看到的曼哈顿,那个世界边缘清晰,是坚固又具体,令人可以义无反顾地投奔而去。


这几乎是全篇用力最大的一个镜头,我看着那只足以容纳世界的眼睛,每次都想,这个寓言故事的玄机,大概就藏在这只眼睛的后面,眼睛的主人们是故事里隐性的主角,因为1900在真实中不常有,而这些最早看到机遇渴望成功而奋身投入洪流的人却是真实世界的主角。

同样的曼哈顿天际线展现在1900的眼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感受。


1900下船走到一半,他眼前的这个城市,扑面压迫而来,他的眼睛随着镜头充满疑问地再次扫描确认,这个无数次托腮旁观的城市,这一片再熟悉不过的景象,这次真的是自己,不是那种想象中对着镜子的排练,不是冷冷在旁边看着,当百分之百要亲身介入其中的时候,站在舷梯上,问自己是否能和那些下船上岸的人一样的欣喜,一样充满希望,能从一条条街道尽头里看到自己能够安顿栖身甚至宏图大展的未来。


似乎是不能。


在最初最应该热血的一刻如果都没能燃起火焰,如何奢望之后还有越挫越勇的动力呢?


如果在这个时刻,如期的喜悦没有出现的,那之后大概就只剩下不断地消磨。透过1900的眼睛,你一定能感受到那一刻的对前路真切的质疑。


因为天真的心灵只会揭露真相,无法加戏。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象,1900和其他人眼睛里呈现出那么不同的世界。一边是把过去抛向脑后的投入的振奋,一边却是不断审视质疑的谨慎。

这两种不同的目光里,到底有怎样的差别,同样的一片尘世,对一些人来说是寄托梦想的安居乐土,对另一些人是小心对待的深渊试炼。


剔透冷静的心灵都会有些悲观,也都懂得衡量代价,不会轻易投入滚滚尘土的消磨。


有些人看见种子的时候,就看见了果子,有些人,一定要等果子落在手上,所有代价都付出去了,才能确认这原来不是我要的那一颗。

1900下船到一半,那个舷梯的中央,就是天平的中央,天平称量的是秤杆两端的船与岸。


他需要最后做个选择,虽然那么多人想要去的彼岸就在伸手可触的眼前。


那一刻审视度量完,他似乎明白了,坚实的彼岸并没有他想要的未来,他能把握的恰恰是他人最没安全感的暂时又流动的大船。


造化如此,风波的险处恰恰是他的平地坦途。


那让帽子代自己下个船吧,也不是去岸上,那顶飘在海里的帽子似乎在说,二选一的选择里,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


那挥手作别般扔出去的帽子,黯然里,有种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潇洒。

天子呼来不上船,1900是千呼万唤又折返。


我问过很多人,在前方好坏未卜,甚至是凶多吉少时,为啥还要硬着头皮向前,又不是喝了酒的武松,已经骑虎难下了。即便是坐在了老虎身上,也要想办法下来啊。


那些还要坚持说自己是被外界逼迫的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怪我全怪时势的,其实更多是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向外一次一次的冒险,都是在企图证明这样的期待,把自己投入到茫茫未知里,看似是勇气,也许更多是不甘。


人终究是卡在不能自足。本自具足就是接纳,就是大地众生的智慧德相。


无论是接纳自己的平庸,或接纳自己的天才,都是接纳,都一样艰难。


接纳和解是看似最近也最难的那一步,因为总会陷入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逻辑,“没有证明过,如何甘心呢?”


“没有试过,我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呢?”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君子和达人跟我们比无外乎早点看见因果之间的必然,多点清醒的自知之明而已。


1900是个故事里的人,他代表的就是达人的心境。知命,不去鲁莽证明也能接纳的能力。

佛教故事里,生生世世的轮回流转不就是每回来这世界都没接纳,于是每一回都在不甘中把时间血槽都花光了,只好再来一遍的循环。


从这个角度说,接纳了自己,退回的那一步的安然,却是咫尺千里,是九九八十一难,越过千山万水的漫漫路途。


人大概越是平凡,越是承受不了自己不如自己期望的那个现实,不到山穷水尽,都不愿面对的自己的局限。都说用心如镜,有几个真敢拿心这面镜子照自己的勇者呢?或者说,等到要拿出镜子来照照的时候,心还依旧是个明镜台?


我是真心佩服1900这半路折返的勇气的。


扪心自问,把自己换做是他,大概硬着头皮也得下船试试。因为下船是那么认真地思量完了的重要决定,完成了真诚的告别,收下拥抱和祝福,走下甲板,在舷梯的中间,看着将要面对的那个陌生世界,扫过绵密的高楼,无数条街道,似乎无限的可能已在为你奔腾而来了,总不好半路让人家回去吧。


在现实中,当我们眼光投向外在的成功时,我们总是可以很容易喊出那一声“America!”,它可以替换成其他的词汇,好像代表着希望和新的一切,一切的转机,捷径,天降的馅饼,但我们也知道,就和船上那位唤起1900的柔情的女孩一样,抵达了America,并不代表着生活真的颠转改变只有光彩。


当大家在船上,突然看到“美国”的那种狂喜,对新生活产生的无限向往,不知道多少人的笃定曾经过了深思熟虑,经得起现实考验。那种热切,1900无从燃起。我想,他没有办法信任一种不知来由的野心,从未在自己生活中被实践和印证过的幸福,或者说他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根基,没有积累,没有尝到过。也并不认为,凭着他人所言迈步,此后都是顺遂。迈步不难,但走到岸上,一切才是开始。他无意挑战。


一个像1900一样足够清醒的人都会理解,与女孩结婚生子,步入生活的真实,和那几刻如神造的诗画般的瞥见,是在两个层次的事,甚至没有关系。一个是造化的神秀,一个接下去可能就是人的败笔。

是不是有万分之一的几率,最美好的那些,成为了最坚韧的?但那其中需要的好运,不是1900敢去下赌注的,也不是他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也并不是说,外在的成就一定与心灵的追求相悖,而是当外在的成就以心灵的迷失为代价的时候,捡来的芝麻是丢了西瓜换来的,是得不偿失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向1900学习,内外的得失,站在天平两端,仔细衡量。


他能停在那一刻,在期待的眼神凝视下,在目送者的心里都奏出相似配乐的时候,接下来各自鸟兽散去平静生活的时候,他按下了暂停键。在端详好世界,也端详好自己的最后一刻,回头,折返回去。

他不受面子的困扰,他只专注于内心的里子。


这种勇气会被我们误读为怯懦,是因为这不是我们熟悉的勇气。某种层面上,退一步的勇气比进一步的勇气其实难很多。


我们以为的勇气通常是不顾一切冲向未来,这样的勇气常常令人担心,想要问一声这样的勇气是否真的衡量好了代价。


这也不是我们独有的担心,古人也这样担心着。


《世说新语》里,也有关于船的故事,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个人想搭船,华歆很为难,王朗说,船很宽敞,何为不可?之后半路遇到贼寇,王朗后悔了,就想丢下搭船的人,华歆却说,刚才我的疑虑就是想到这样的情况也许会发生,但事已至此,已经接纳了他上船安身,怎么能因为遇到险境就丢下他呢,于是带着那搭船的人一起脱险。


一时意气的振奋就像是王朗的好心,决定的时候全都是乐观的筹划。


1900的勇气就像是华歆的多虑,他了解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胸中没有可支持的寄望与野心,自然也处理应付不好接下来的人与事。他接纳了自己的局限,就像华歆最终与不相识的人共患难。


《世说新语》里还说,世人以此来判断华歆和王朗的优劣高下。华歆高明处,是决定之前的多虑,和决定之后的承担。


人们关于无限的畅想是乐观的,关于有限的认识却是冷静的。

大家都会记得电影中那段关于有限与无限的对话,在将被引爆的弗吉尼亚号上,面对殷切的麦克斯,1900讲述,眼神温和,甚至有一些悲悯。他说,“我可以在有限的钢琴键中创造出无限的旋律,但我无法在无限的城市中,无尽的街道间找到属于我的空间。”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那些所谓的我们想要的一切和对成功的定义,1900无法理解。就好像我们会为他放弃生命而扼腕。


但价值这东西就是这样,同一个的东西可能不值一钱,可能比生命还珍贵,坚固的东西也会易朽,脆弱的东西也有永恒。


我们真的拥有过以为的无限吗?大概不会比我们这样生在一切加速度时代的人,更知道什么叫有限了,期待中天长地久的无限有多么短暂。热血沸腾的宣言还余音绕梁的时候,转瞬间就物是人非,化为乌有,《神仙传》里的麻姑见沧海三为桑田,我们现在也不难理解这神仙的感慨了。


猜想神仙眼中大概最好笑的事情,就是寄生如浮萍的人类欺哄自己的所谓无限,至多就是撑了更大旗鼓来为自己此刻的出行壮壮胆气,应景说的场面话吧。


我很喜欢电影里赋予1900人的血肉的两处细节,一次是说他觉得寂寞,偷偷打电话找陌生人聊天,一次是说他转身回船上之后,把自己关在船舱里,失落了好一阵。在舷梯上转身的那一刻,在知道自己到最后都不会下船的时候,他也一定会对自己失望,有对势必会失去的生命体验的遗憾,但他依然可以在知道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退后。因为他看得清楚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无法承担的是什么,就没有什么难的,自然而然了。

我觉得,这个电影里,告诉我们的一件最重要的事,不是1900的绝世天分,不是音乐有着怎样的动人的力量,而是有一个人,一直在忠于自己的状态下,做着清醒的选择。


没有人是先知,能够算清楚一个选择里的所有得失,每一个选择都是好坏参半,悲欣交集的。但,走出自己准备好的,笃定的一步,无法走出的时候,退回来,等准备好了再走不迟。


路走不通的时候,那一定是自己不够,先退回来好好完善自己。穷则独善其身,先见自己,才能兼济天下,见到天地众生。


进退的标准如果都只是外在的成功,那么就无所谓思量的余地了,凡事皆有代价,坦然承担自己可以承担的,至于甘苦得失,细看去,每个人都不一样。


1900不信任人造的规则,记得吗,他八岁的时候,对船长说,去你的规定。有些东西,他是真的不要。没有人愿意寂寞,没有人喜欢死亡,但是他更没有信心,也更不愿意消耗在这片他无法想象也没有能力应付的世界中,那些东西,他不会弹。这点任性,这点决绝,是宝贵的选择。



1900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兴起时的如顽童般的快乐,他说,去他的规则。

养父意外身故时,小小的他抬头听到天空中飘来音乐声。女孩纯洁又茫然的眼神,脸上滑落的水珠。花瓣一样的嘴唇,凝结成唯一的旋律。


在爵士大师来到船上要以钢琴与他决斗,因为无比重视而做派华丽时,他满脸疑惑,他看到牙齿上镶嵌的钻石的闪光,反而颇有兴致地笑了。记得海子的诗里说,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

对输这件事怀有深深恐惧的人才会不顾一切要胜利,有人不生活在输赢的逻辑里,所以有人不需要这个胜利。


每一次往来,大船从欧洲到美国,一船能载2000人,敲响琴键,他是人群中的焦点,也在到站的分别和落寞里,习惯了自己的位置:世界和人群,在身边来回穿过。


那些看似脆弱,飘渺,无关紧要的东西构成了他的世界,他通过琴键捕捉,记录,建立起生命的依托和实相。


所以故事从头到尾,因为他那样出色的音乐天赋,人们很多次地告诉他,相信我,你会很好。


许诺给他生活是无限的,会被无数人喜欢,拥有一切。小号手替他设想了余生美景,在岸上,他的音乐会被更多人听见,会娶一个妻子,她的厨艺很好,小号手会带着甜品和酒来看他,参观他的家,一起吃晚餐。那样的描绘里,有着属于大多数人价值观中的诚恳和正确。甚至有一些千帆过尽后,平静而温暖的智慧。


那个命运多舛的拉手风琴的人,说他听到了大海的声音,大海告诉他,人生是无限的。是那个声音,让他决定不要放弃。


但是1900听不见这个声音,他也不会假装听见了这个声音,他和那个皇帝新衣中的小孩是有一点像的,他不需要更多的象征、修辞和利弊衡量作为理由和动力来前行,用某种正义而正确的概念来为自己做决定。就像对于一些人而言,“无限”意味着可以从头再来,好似是可以给自己周而复始的机会和理由。但他认为无限是一种虚妄:“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也许,那些注定第一个看见自由女神的,代表着善于忘记自己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和外界的人,能够享受并忍受功利世界游戏规则的人。对于1900来说,世界在他的眼里,那些无法留住的,在琴声里随时间消失的,在记忆里的美才是存在的价值。所以他会那么任性地将签订了合约后录制的胶片拿走,说我的音乐哪里也不去,又将它在没有成功送给爱恋的女孩时毁掉。他要的,赖以生存的,是你经验中的虚无缥缈和不切实际。


他在船上有过和顶尖高手的精彩对垒,如果赢更重要,他可以去岸上,赢更多的人。他也爱恋过那个姑娘,如果可以与她在一起更重要,那就去到她告诉他的莫特街27号。但为这些所要付出的代价,令他觉得不值得,或者付不起。


并没有哪个更好更聪明,而是忠于自己,跟随自己内心真实的召唤,而不是强打起来的精神。所以唯一的衡量标准,是你是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选择了这个,因此需要承担的那个。


他也是体贴的,跟麦克斯讲完自己的决定,他说起装置在船上的六吨半的炸药,开起自己的玩笑。关于去见上帝时,新配一只手臂的事。那是他的温柔,他在告诉他的挚友,你看,放心,我都知道。


他都知道。


即使到最后,没有人跳舞。即使没有人倾听。即使废弃的船舱已被清空,有用之物已被转移,没有钢琴。但他深深地和自己在一起。


所谓的“无限”,支撑着很多人的梦想,也总有些人不信奉它。并不是要拒绝欢聚的快乐,但知道,远处有散去在等待

恰好1900并不害怕这散去,反而深深爱着这散去的必然。散去的那一刻熟悉而自然,让他心安,虽然是一种有遗憾的完满,但也是与自然,与自己最好的臣服与和解。


在如小号手所代表的人群的眼中,幸福的日常生活是正道,寂寞和死亡是苦痛。1900也有自己生灭起伏的曲线,好像四季轮转,那是一种十分自然而确定的力量,给人安慰,让他不必纠结为难。所以在最后,麦克斯满脸是泪,也依从了1900的春夏秋冬的法则,独自离开。因为只要你真心去感受,会知道那个力量是那么笃定,舒畅,自然而然,不会被影响和更改。


当我们真正学会懂得尊重每一种选择的时候,就是爱,其中有比生死更永恒的价值在。


想起十年前,我想要做一间关于美的教室,教零基础的成年人学习书法绘画和传统,身边的师长朋友都觉得零基础的普及教育,多辛苦,又很难有成绩积累,成年人都忙碌,学学就放下了。这条道路,完全没有我正在路上的“艺术家之路”光鲜和闪耀、富有成就感。师长朋友都劝我,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而艺术的教育要从播种开始,是一条太漫长的路。


等教室被越来越多人喜欢的时候,身边又有人给我描绘了很多我的手艺人身份承担不起的宏大。我总答复说,教室叫做教室,就是因为小小的一间,我愿意一直这样,自己教学,并不想一劳永逸。我就喜欢一节一节上课,就像是一笔一笔,画画写字。我不想要所谓的复制,所谓的无限传播。


上课下课,老师学生,这样的有限,对我来说就够了。


这些年里,当老师的这条路,辛苦真的是有的,有很多的事要做。


一堂课,有情绪饱满,连续反复上六遍时候,精力和体力都有很大的考验。


但我不觉得烦,还觉得挺开心的。我用画画的心来上课,一张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积累打磨而成。

我很清楚自己万事求自在的性格,并不擅长去做很多人际间的事。职业艺术家在当今艺术生态中需要做的平衡和博弈,远不是画画这样简单的事。这不是我的天分和兴趣所在,消磨其中,不如去做一些以自己的力量,能够做好的。


所以,无非是取舍。你承担你的,他承担他的。


和同学们一起写字,静坐,读书,画画,这些真心喜爱的事情。到了一定的节点,办一个小小的展览,给自己交代,也得到同好的应和。我知道,这是我看得见,很喜欢,也可以做好的事。当同学交出一份一份的作业,我也在尽力认真地交出我的,一切真实而确定,外在繁花缤纷,风起云涌的时候,就会知道去观看和欣赏,不会因此苦痛和动摇。


这个月,暄桐教室为线上课的同学做了一个书法习作的展览。从第一次拿起毛笔,写下第一个笔画,到两年过后,手底下长了实实在在的功夫,于是陪着同学,为这些时间里的用功做一个总结,从书写作品,调整优化,到盖印题跋,装裱完成,一步步走来,一点点优化,事无巨细,看着那些认真的作品,心里真的觉得满足和踏实。


其实已经很多次经历这些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依然觉得真好,有意义。


曾有个朋友和我说,生命太短,不能搞砸。


每次想到这句当头棒喝,心里是震撼的。人生有限,但我们常常忘了看向自己,茫茫人生里,一个勇字当胸贴着,固然令人佩服,但它有一个前提,是看得到自己的原点,衡量代价,明白将为此付出的,然后做出选择。


人在世间,生活,做事,都会有辛苦,但若是忠于自己,明白我为什么而做而付出,取舍明了下的选择,会令人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地投入。此后冒险,退缩,细水长流,孤注一掷都可以。但如果看不到自己是怎样,能否负荷,也无意探究衡量代价,只因为见了那一些“好处”便前往,难免失望并陷入一次次搞砸的循环。


“我要不要去做这件事情”,思索它,是对待自己的一种非常基础的郑重态度。


知道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诚实面对,学会往后退、转头。


有了选择之后,承担它。承担它的好,也承担它的坏。


好好对待出现在眼前的,可以为自己把握的那些,全力珍惜,不以“无限”为借口,把自己托付给一次次“重头再来”的立志和泄气。每一次挫败,都会在心里留下印记。千万别习惯它,别要这样的“皮实”,别在反复的起兴中,磨花了你原本的敏锐与纯净。要知道,我们并没有无限次的机会,或许也是有的,但是你的心经不起这样的反复和磨损。

唯有期限和有限,令人打起精神,全心全意,也唯有这样的凝聚,会令人觉得安然。


电影最后的那个镜头,是乐器店老板将小号还给了麦克斯,目送他在小巷中远去。


追着他的身影,镜头收成了一个圆形,慢慢变小。


就好像开篇时的那个乘客的眼珠,在那个圆中,有的人看见了美国,有的人看见了对手,有的人看见了希望,有的人看见了美。那个慢慢变小的圆圆的视野,好像是一种暗喻,我们所能真正拥有的,从来不是无限广阔的选择,最终会凝聚为一点,小小的,真实的。为了它,你幸福,也流泪,心甘情愿。

就像1900不下船,就像我们认真在这俗世上生活,红尘用功。在勇往直前的时候,要记得练好功夫,做好准备。给自己的心结界安居,很多时候真的不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你有的是时间。不急不急。


其实怎么样都好,但只要你已经有所了解,而不是只揣着孤勇和没有根据的期冀。


也不必把折返都当做生死选择的大事,其实是无数次小小的折返,小到我告诉同学的,放下你手上以为的基础,从老老实实写一条中锋的直线开始。


拉手风琴的人会听到海说无限的声音,他在经历了无数苦难后,需要相信生活还有新的生机。


决定臣服于生活的麦克斯拿回了自己的乐器,它对他而言是真的重要的,便失而复得。


而1900听不到大海的声音,也不用听到,因为他就是海。


就像艺术无法学习,但艺术的技巧可以学习,用技巧启发出你胸中的美,用技巧好好表达。定慧无法学习,但可以透过止观达到定慧。佛的世界里没有众生,因为众生都是迷时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


~


又是一年过去,写下这篇感受,给自己的祝福和提醒,也给你们。


希望我们做自己,有前行不辍的信念。也可以扭头折返。平和,清晰,不觉遗憾。


对了,海上那顶帽子的秘密是什么呢?


就是海上钢琴师告诉你,要做心灵的主人,你始终都有自己的选择。


- END -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咏给·明就:在梦里,你知道自己在做梦吗?

《生命·觉者》第一期



林曦:关于读书的建议



北大哲学教授杨立华:儒家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