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生命·成长》彭凯平(下)

此念 此念 2022-05-08

▲「此念」嘉宾 彭凯平

导读

不管处于哪个时代,幸福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幸福的探索和研究。


幸福非常公正,契克森米哈赖研究发现,不分文化、现代程度、社会阶级、年龄与性别,大家对幸福的体验都很类似。一位忙于创作四重奏的音乐家与一群出生贫民窟、正在争夺篮球锦标赛冠军的青少年有着同样的感受。总之,幸福感甚至是“福流”的状态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事。


那什么是福流呢?幸福该如何追寻呢?未来,什么样的人又更容易感到幸福呢?我们与研究幸福心理学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一起继续探寻。



cinian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3065lfme7a  

点此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彭凯平(下)


彭凯平

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

海外高级引进人才(千人计划)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终身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

获清华MOOC最受欢迎课程奖

多年清华EMBA最佳教学奖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学优秀奖

著有《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10分钟,听心理学家彭凯平

讲述人生的“幸福法则”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我们完全可以快乐地过一生

我们有很多的看法、观点,其实都是不科学的,都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甚至建立在几千年的说教的基础之上,认为生活就是受苦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胡说八道的事,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相信读书一定要苦,这都是不正确的说法,都是我们封建社会、农业社会、几千年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发现这个在现代科学证据面前都说明它是有问题的。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人是可以找到快乐、发现快乐、创造快乐的,关键是还可以感染快乐,快乐是具有感染性的,它是一个有功德的事情,不是说一定要先吃得苦中苦,我才有可能得到快乐。我们完全可以快乐地过一生。


02

于生活点滴之中体会“福流”

“福流”到底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1975年发表了长达15年的追踪研究报告,他特别追踪一些特别成功的人,各行各业的精英,想看一看这些人为什么能够做到事业的极致。


发现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情商、学历、家境比别人好,发现唯一能够概括这类人的,就是他工作或做经常做事情的时候,往往进入到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酣畅淋漓、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把这个状态用了一个英文单词flow来表述,有些中国心理学家翻译成心流,也很贴切。但我觉得flow应该更具有中国文化的意义,因为我们在南宋就创造了浮流这个概念,只是这个浮流是浮流此生的意思,但是福流音近、意境、神境,所以我把它翻译成福流。


而且这就跟庄子的庖丁解牛对应上,庖丁解牛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忘乎所以的知行合一、酣暢淋漓的极致的幸福状态。


我们中国人体会福流的频率、时机和场所挺广泛的。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肯定进入到福流状态,所以一个摄影的人爬山涉水、餐风饮露、孜孜不倦、福流满满,运动可以产生福流,打麻将到半夜不回家绝对福流,打游戏太久也是福流。


电视剧一口气看完;熬夜看武侠小说、看电影;做有意义、有成就感的工作;沉浸其中的社交活动、谈心、谈恋爱,夫妻含情脉脉地一起聊天都是福流的体会。


当代的成年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心多用,我们不得不做很多事情,做事情往往不是有始有终,只是大的结构里的一个螺丝钉,这样很难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价值、成果,福流感就很难产生。所以做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终、专心致志、沉浸其中就容易产生福流。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创造是很容易产生福流的,所以为什么有些企业家他会工作的时候产生福流?就是一个小小的想法,让自己努力在其中,最后就看到它的实现,肯定是有一种福流的感觉。



03

幸福感最终得益于心灵的解放

福流是让我们上瘾的事情,福流也是让我们不断去追求,不断去行动的事情,所以福流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而这个习惯的产生是福流推动的作用。


我们人的进化是选择出来的优势,就是我们人类其实是要活出自己的快乐,活出自己的幸福、活出自己的健康、活出自己的意义,这是我们人生活的本质的目的,要不然我们来这个世上干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活出愉悦、活出灿烂、活出非凡。


很多说法都不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什么我们要做人上人呢?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封建的官本位,好像你不比别人当的官大、挣的钱多,这一辈子就没有意义,这个思想是错误的。人应该是平等的,平等的人是自由的人,自由的人是最快乐的。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很多人其实一辈子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被外人的期待所困惑,这个就获得不了自由。要做到不被这些所影响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个欲望和期望也是我们人类的生活,心里特别自然的反应,所以我们要提倡大智慧,大智慧什么意思?就是意识到这样的一种想法、说法、做法,其实是有局限的。


所以我们中国佛学提倡觉悟,觉悟就是要超脱凡人俗人大家的想法和做法,这就是一种自由和得到的感觉。所以人需要一种觉醒和觉悟,这个觉悟和觉醒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解放,对我们幸福感是很重要的。



04

未来最需要哪一种人才?

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标准,未来需要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人才。一定要把人的优势挖掘出来,凡是机器做的不如我们的,一定要去发展。


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技能机器做的不如我们好,第一是复杂思维,就是无限的想象力。机器都是按照过去的程序、经验来决定它怎么做。AlphaGo能打败围棋高手,因为有上千本棋谱,上万个棋局。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因为机器暂时做不到。


第二个优势是沟通的优势。机器到现在为止一听就是机器,但是人类说话有特别神奇的魅力,甚至不说都知道什么意思。机器做不到点到为止、听话听音、弦外之音,这都是我们人的优势。


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培养会说话、会表达、会沟通、会感染、会宣传、会召唤,这些能力绝对需要。还有一些能力机器也不如我们,像同理心,察言观色的能力、自控力、道德心,重要的决策还是要人来做,不能交给机器。


培养人类的道德之心很重要,机器代替不了我们的智慧。很多事情比如自我牺牲精神,机器做不到人做得到,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下一代。所以要培养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能力,这是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


这种能力肯定有天生的因素,心理学上从来不否定基因的作用,因为还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结巴,让他召唤人心是勉为其难。但是我们发现后天的作用可能超越基因的作用,非得给一个比例,我个人觉得基因的作用大概20%左右,个人努力大概50%左右,30%是环境决定的,千万不要忽视环境和机遇。



2020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此念】公号第一时间播出

敬请关注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王昱珩(水哥)|《最强大脑》中国战队队长之一

史炎|脱口秀演员,噗哧学院院长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等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及荣休校长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周芳 | 纪录片《水下中国》导演



- END -


【此念】赠书福利


你会在工作中产生福流吗?


在本文评论区留言分享

2020年2月25日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彭凯平亲笔签名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0年2月25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发现孩子的天赋,有多重要?

 《生命·成长》第二季彭凯平视频(上


林曦 | 经历过非常时期,

我们才会记得“一切如常”的珍贵


关于死亡,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