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次练习”真的能成为高手吗?|《学习究竟是什么》
本文来源于《学习究竟是什么》
作者:万维钢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导读
学习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学习是获得某项专业谋生技能的途径,学习让我们成为“工具人”。但在这本书之中所阐释的学习,是帮助你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命运有掌控力、自由的人,学习会让你成为一个博弈者,一个决策者。
学校教育大多是帮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从古至今,标准化的教育都是在传授技能。时代的发展让社会越来越复杂,你必须要对这个世界有基本的认识,要对“人”有基本的认识,科学地使用你的大脑,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社会运转的规律,并且理解复杂事物,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运算能力,掌握多个思维模型,具有一套高级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执行算法和走流程,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对自身命运有所掌控的人,成为一个本书作者万维钢所说的“通才”。
所以,这不是一本劝人努力学习的书,更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取得好成绩的书,这是一本让你真正懂得如何增长智慧与本领的书。最近几十年,通过对高手的观察、科研的成就以及脑科学的进步,关于学习的新知不断被发掘,学习的秘密也在逐渐展露真容,只有少数世界一流的脑力工作者在用这些方法学习。跟随这本书,你将会成为知道这些重大学习秘密的人之一。
cinian
万维钢
科学作家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著有《高手》及《万万没想到》
01
“一万小时定律”
真的会让你成为顶尖高手吗?
▲ 图片来源:Beatrice Cerocchi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让人们相信天才可以练出来,但一万个小时的练习真的可以让一个年轻人成为顶尖高手吗?如果你每天练习三小时,则需要十年的时间达成一万小时的目标,而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一个音乐家需要15-25年的练习才能达到世界级水平。而且对于音乐、体育之类的项目来说,如果缺少天赋,这样的练习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一万小时定律”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训练的方法。
练习,并不是讲究谁练得最苦,而是谁的方法最科学有效。心理学家系统调研各行各业的新手成为世界大师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医生、数学家等等,发现了其中的共性,那就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不同的研究者对“刻意练习”有不同的解读,但总体而言有四点共识:
1、只在你的“学习区”练习。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熟练掌握的舒适区,无法学会技能的恐慌区,以及二者之间的学习区。总是沉浸在“舒适区”的练习不过是无效的重复,进入到“恐慌区”则会让你丧失练习的兴趣,存在一定难度但不至于焦虑的“学习区”可以确保你持续进步。
2、将训练内容划分为针对性的小块,重复练习。刻意练习的最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它到底练的是什么?是套路。人脑到底是如何掌握技能的?神经元理论告诉我们这需要不断激发多个神经元,并最终形成不同的网络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套路”。高手和普通人的本质区别,就是高手通过长期训练获得了特殊的神经脑结构。大量重复并且针对性的练习,就是对人体的改造。
3、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反馈。练习中的即时反馈有助于提升学习的进步速度,考试让学生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论文评议让学者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比赛让网球运动员及时调整自己。老师和教练的存在,便是为了提供即时的反馈,即时有效的反馈甚至可以让人训练出直觉,能够做到“眨眼判断”。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好玩、轻松的事,它需要练习者调动大量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自己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多半不是刻意练习。在不受打扰的安静环境中单独学习远比课堂学习效率更高,你还需要将练习和娱乐区分开来,因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02
保持最高学习效率的甜蜜点:15.87%
▲ 图片来源:Beatrice Cerocchi
挑战大于能力会让人焦虑,而能力大于挑战又会让人觉得无聊。在“学习区”练习,避免过度焦虑或放松,是让你获得进步的秘诀。那么,如何搭配“学习区”的构成,让已知和未知、熟悉和意外达到完美配比呢?
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告诉我们一个神奇的答案,也就是这个问题的最优数值解:15.87%。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机器学习,在每一次的数据训练中让网络学会自己做判断,相当于人脑在学习中提高技艺。每一次的训练,都需要网络对数据形成判断,再给出一个反馈。如果判断正确,会加深巩固现有参数;如果判断错误,网络就会调整参数。这与人脑的学习很像:只有判断错误才说明这个知识是你没有掌握的,是新知识,掌握了它你才能提高。
当一项训练的难度太低,每次判断都正确,那显然无法提高判断水平。如果难度太高,网络总是猜错,那参数就会凌乱,让它无所适从。那么每次训练中网络判断的错误率是多少才最优呢?
实验表明,训练中85%的内容是网络所熟悉的旧信息,15%是新信息,那么这项练习的效率将是最高的。研究者将这个结论称为“85%规则”,也将15.87%叫做“最佳意外率”,这个数值就是学习的“甜蜜点”。
找到“最佳意外率”不仅可以让你的学习速度达到最快,还可以让你在学习中感受最爽。15.87%不仅是学习中的最佳训练出错率,也是心流率,也是文艺作品最佳意外率。就连电子游戏设计者也参考了这个比率,如果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保持15%的犯错率,他将会认为这是最好玩的游戏。
“最佳意外率”并不是让我们每次考试只得85分,而是在每次学习中确保有15%的新内容,这会让你感受到学习内容的熟悉感,获得心理安慰,在大脑认知上确认自己处于“学习区”,同时以最大化效率吸收新的信息。
03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 图片来源:Beatrice Cerocchi
每个人的性格和喜好均不相同,那么是否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量身定制学习方法呢?
有一种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叫做VARK(Visual视觉型,Aural听觉型,Read/write读写型,Kinesthetic动手实践型),视觉型的人喜欢看图,听觉型的人愿意听老师讲,读写型的人爱记笔记,实践型的人最爱做实验和演示。但是寻找并使用自己喜欢的学习风格是否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使用VARK模型对学生测试,并对其使用匹配的学习风格,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但成绩并没有变好。“享受”并不会让你学得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用,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能高效促进学习效果。
这个方法可以归结为:
❍ 1、根据人脑“记忆曲线”有间隔地安排学习时间,不要突击学习。
❍ 2、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比如课堂上听老师讲,回家后自己精读、读写,再动手操作一遍。我们应该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匹配,而不是去跟学生的喜好匹配,这才是科学的做法。
❍ 3、经常测验,反复查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这也是刻意练习中所指的“反馈”。
❍ 4、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连接,让熟悉和意外相连,才算真正吸收了新知识。
04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心法
▲ 图片来源:Beatrice Cerocchi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所提出的“思维模式”理论认为,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前者认为学习在于努力而不在于天赋,只要努力什么都能学会,后者则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德韦克通过研究证明,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让一个孩子获得成长型思维模式,就能促进他不断进步。
研究者从美国65所中学里选出12542名九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实验组播放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视频,告诉他们人的智能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愿意学习就可以变得聪明。控制组则只看了普通的视频,没有涉及成长型思维模式。学期结束时,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比控制组明显提高,学生也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
在现实生活中,思维模式持续影响着人们对各种挑战的态度。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面对任务时会认为这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测试,他认为考试是为了证明他行或不行,因此非常担心考砸,很容易把任务当成威胁。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做学习机会,他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
德韦克有一个简单却有效的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当一个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比如考得不错或作业写得好,你可以给他一个口头表扬,但这个表扬的方式很关键,需要字斟句酌。
如果你表扬孩子聪明——“你太聪明了!”他就会陷入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每项任务都是证明自己聪明的测试,因为担心被证明不聪明,他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
因此,你一定要表扬他的努力——“做的不错,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这样的说法会在他的心中埋下成长型思维的种子,他会将每一项任务都当做成长的机会,并且愿意花更多时间钻研难题,主动选择困难的任务。
05
越折腾越强大: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
▲ 图片来源:Beatrice Cerocchi
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总是打破常规,做一些常人无法想象的事,他们不仅不怕不确定性,而且会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因为一定程度上来说,即便对普通人来说不确定性都是特别有好处的。
贝内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在《我们如何学习》这本书中通过实验论证了人脑的记忆原理,短暂“忘记”一下,过不久再“回忆”一下,这种不确定的变化是最有助于记忆的学习方式,因此不仅是学习的内容应该随机安排,学习的地点、环境,最好也能随机化。这可以使用一个更广泛的原理来解释——人体喜欢折腾。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als Taleb)在《反脆弱》(Antifragile)一书中提出,“脆弱”是怕折腾,“反脆弱”是不怕折腾——越折腾我越强大!
人体的反脆弱是进化带来的本能,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体有一定的冗余度,有些潜能平时不用,一旦遇到险恶环境就会发挥作用。根据反脆弱原理,不断变换花样来刺激和锻炼身体,就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潜能,让身体极限慢慢升高,这也是健身的意义。
学习的道理也一样,最好时刻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而不要停留在“舒适区”。不管是健身养生,还是学习知识,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挑战自我去应对新局面,才是符合“天道”——也就是进化论的做法。
从学习和创新的角度,主动增加不确定性还容易带来惊喜。读几本自己领域之外的书,了解一些和业务无关的事,你会发现不确定性能够帮助你发现问题,或者找到平时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但我们也应该明白,你不可能在生活的所有方面追求不确定性。你越是要在某些方面冒险,就越要保证其他方面的稳定。譬如,一个企业家可以在经营方面冒险,但在政策法规方面则应力求稳定;你要出门去冒险,至少要保证把自己家里安排好。
哲学家康德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走出大学去散步,扎克伯格只穿同一个款式的T恤衫,也许是因为——我要做的大事太多,这些小事干脆就每天都一样吧!
结语
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大多数的学习任务都可以圆满完成,它也可以帮助你达到精通的程度。虽然道理是如此的简单,但依旧有很多人并不能通过这个途径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大师”。
当我们明白刻意练习的关键点并不在于积累够10000个小时,而在于这10000个小时里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你就会真正完成从一个业余练习者跨越到专业选手的过程。通过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除了时间,还有脑神经的训练,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脑结构,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着不一般的气质,连眼神都会与众不同。
不断变换你的学习场景和学习方式,尝试各种的学习风格,用成长型思维来面对你的任务,不断“折腾”,在学习区里前进,你一定可以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 END -
《生命·成长》第二季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点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二季完整版纪录片
【此念】赠书福利
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万维钢的
《学习究竟是什么》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1年9月9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编辑 | 移然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觉者》吉利根:催眠是人类的核心体验,
是连接自己最高潜能的方式
莫莉·赖特: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五岁前茁壮成长|TED
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能用知道的做些什么
PISA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