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念x赖念华直播回顾2 丨心理上的困扰和关系中的不通,我们如何解决?
导读
前不久此念邀请台北教育大学前心理学系主任赖念华做客直播间,和大家分享了“爱自己”这个主题,相关内容可查看上一篇。(点击回顾)
直播中还有部分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以及关系如何改善的精彩提问,赖老师也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青春期到底特殊在哪里?在关系中该如何表达我的需求,而不是让对方去猜测?如何改善不理想的关系?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以下为直播整理的精华文字版,分享给大家。
cinian
▲ 点击收听 此念X赖念华直播回顾
赖念华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心理咨商系荣休教授
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国际客座教授
国际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之资深学者研究奖
台湾心理剧学会认证的训练师及导演
2019年台湾心理治疗联合会「终身奉献成就奖」
01
关系此刻呈现的样子
是双方共构的结果
赖念华:当你有一个很严厉的父亲,以及很严厉的母亲,你都是怎么和他们互动?你一定要记住,关系是共构出来的,彼此都贡献了这一份关系。所以当你想改变这个关系的时候,如果继续用原来的方式去面对,基本上被改变的机率不大。当这个关系不是我那么喜欢的,我又很珍惜这份关系,那怎么办?
我会鼓励你,先换位思考。为什么母亲会这么严厉?她在担心什么?她又在期待什么?如果父母很严格,好像时时都在“监控”你,希望知道你在做什么,通常他们有很多焦虑,很多担心,甚至于他们可能害怕你跌跤,害怕你走弯路,害怕你受伤,因此,他们表现爱的方式,就是用“监控”来表达。
可是这个方式让你感到很痛苦,感觉到被控制,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这时候我想问,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敢让你的母亲知道?
当你有机会换位思考的时候,想想看他们怎么了?很可能过去在他们的生命里发生了某些故事,让他们变得焦虑,变得害怕,他们以为这样是保护别人。如果是这样,跟母亲沟通的时候,可以告诉她:“我知道你这么严格是因为你真的很害怕我受伤,想让我少走弯路。可是你知道吗?当你每一次都这么严格的管控我,我就好像真的失去了思考的方向。如果没有你,我真就不知道怎么做决定,我走在路上的时候,会感觉迷失。”
你需要先换位思考,知道这样一个方式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才有机会去跟对方进行深入沟通,然后拿回自己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譬如我们最容易的部分就是吵架、战斗,通常会两败俱伤。这时候你常常看到,父母很伤心,他们觉得这么管你,都是为了你好,你居然用这样的方式。当他们很伤心的时候,你内心又觉得很自责,很焦虑,于是又换回原来的模式,你们的关系就一直循环。不仅仅你不快乐,对方也不快乐,不仅关系没有办法调整,甚至还会恶化,这是最划不来的方式。
赖念华:是,就是因为我们不习惯,所以我们的爱都放在心坎里,我们不表达爱,我们的爱都在行动里。而且最有趣的是,我们都希望对方能够体会到爱,而且我们还不说,好像说出来就不值钱,说出来就不叫爱,爱的层级就变低了。
所以如果我们继续停留在文化传承里,我们就固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改变就很难,因为我们会一直回到原来的模式。我们通常很害怕改变,因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所以改变一点点后,看到苗头不对,立刻就回到原轨。因为我们回到原来的轨道,就可以知道怎么应对。我同意改变非常非常困难,但是如果改变很容易,那我们的生活就不会痛苦了。
我们都喜欢不去改善,就觉得忍忍过去就好了。换句话说,当不能改变时,我们用忍的方式,你会发现自己像是一个容器,这个“忍”装多了以后,总有一天会爆炸。一旦爆炸,就会很难看,再想要修复关系就更困难。
所以我常在做咨询时,让我觉得最不忍心也舍不得的部分是,彼此都很爱对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对方,但是这个爱会让彼此感到很痛苦。所以在这样的关系中,越来越恶化,最后我们都放弃了,这很可惜。
02
爱自己的父母
在为孩子示范爱的教育
赖念华: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如果你有两个孩子,他们也会不一样。你要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部分,有的孩子在学业上表现优秀,有的孩子操作能力很好,如果硬要把他放在书桌前面,他就很痛苦。可是你把擅长念书的孩子放在需要动手操作的部分,他可能也很痛苦,所以第一个部分需要看到孩子的特质。
有智慧的父母,养育孩子就好比栽培花草,有的植物需要每天浇水,有的植物只需要一个礼拜浇一次水。它们的属性不同,要按照属性给予所需的部分,不能用一样的标准。
第二个部分,如果我们总跟别人比较,作为父母就会很痛苦。当你不断地比较,不断地较劲,我想问,你真的爱孩子吗?还是你只爱你的面子?所以做父母其实很不容易,我们常常看到,只要是一群妈妈在一起,最容易听到的对话是,我家孩子……
她们很少谈自己,都在谈孩子,或者谈别人。我们都不太懂得去聊自己,于是把孩子拿出来,然后在天平上去称,哪一个孩子比较棒?其实不只有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当我们不断地被拿来被比较,我相信任何人都会不开心、不快乐。
赖念华:没错,如果我问,对你来说,父母给你最好的礼物是什么?譬如我很期待我的母亲可以过她想要的生活,好好照顾自己,那就是送给我最棒的礼物,她不需要给我什么。
各位想想看,如果你都不知道你自己要什么,你怎么送给孩子这个礼物。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是开心的,是健康的,他们才可以无忧无虑的去闯荡天下。所以角色交换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照顾好,我相信爱你的人就会放心了。
我常常看到父母抱持着过高的期待,高到孩子达不到,父母又不肯放手。而且父母通常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说,我之所以这样要求你,都是为了你好,他们又把这个包袱放在孩子的身上。这样的循环会让孩子觉得,到底你是在为了我,还是你在勒索我、绑架我?青春期的孩子最不愿意接受这样。
父母真的需要看到,对孩子的期待合理吗?我们所期待的那部分,孩子的能力可以达到吗?父母应该按照孩子的能力来要求,不要把帽子硬扣在孩子身上,那他背的包袱就太沉重了。
当父母开始花多一点时间回眸看自己,就不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反而孩子会比较放松,会有比较多的空间。在生活中示范出,你可以把生活过好,过得很充实、很愉快。
其实当父母可以实践出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孩子才会在父母身上学会同样的生活态度。可是当我们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也不看自己,然后总是希望孩子只要关注自己就好,这难道不是一个很矛盾的行为吗?
03
青春期的挑战在哪里?
赖念华: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来讲最大的挑战是,孩子的生理发育有很大的改变,性特征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当孩子发现自己跟过去不一样,在慢慢长大,他就很期待能够独立自主,为自己做一些决定。所以我必须很诚实的说,孩子的青春期应该是父母生命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期,希望你赶快好好投资,就是先让你们有一个好的关系跟好的互动。
你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办法像儿童期的孩子,听你的叮咛,凡事都在旁边看着他,他会觉得你好烦,觉得你不信任他。所以一定要记住,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往一个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因为生理在变化,所以他必须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所以青春期父母做得最棒的部分是什么?
第一、养成一个习惯,把他视为一个成人,开始跟他用讨论的方式,而不是按照规范来做些判断。当你开始尊重他,跟他做一些讨论,这种互动会比较有进展。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以为自己可以独立自主,可实际上他还没有真正独立自主的能力。做父母一定要特别的注意,譬如说他没有办法养活自己,父母很喜欢用这个部分去威胁孩子,结果就会让他很抓狂。
所以,你需要学会设限。青春期的孩子最厉害的部分是,他会找整个对话中的语句矛盾,来跟你辩驳,然后他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挑战你,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空间。因此在这个特殊时期,身为父母,我们一方面尊重他,另一方面要设限。
设限的部分不能一直调整,孩子就会感觉你们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父母,难就难在这里。你又不能永远不改变,譬如说彼此的生活习惯,或是孩子学习进度的调整,这里又需要有弹性。
但是一定要记住,设限和尊重是并存的,如果只有尊重没有设限,最后真的会无法无天。毕竟青春期的孩子是没有办法真正独立自主,开展自己生命的旅程。如果只有设限,没有尊重,往往会反目成仇,所以设限和尊重是两个同时并存的过程。
另外一个部分我也要提醒,青春期的孩子非常聪明,他知道父母其中一个人比较容易说话,他就会跟他谈判,谁在某一个事情上比较严格,他就会避开。如果父母在这个部分不合作,就是在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冲突,然后吵架,最后得利者就是你的孩子。当你们的标准不一样,争取到最大空间和好处的就是孩子。
所以青春期的父母需要互补,需要合作,既尊重又设限,才会度过这个最困难的过程。
赖念华:每个孩子的状况可能都不太一样,譬如像打游戏的部分,如果只放在一个固定时间,孩子可能会不愿意跟你沟通。父母可能不了解,打游戏其实是一个很舒压的过程。
举个例子,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下班以后我对我先生说,我今天要写论文,然而我并没有写,而是在办公室打游戏。我每天都打,在同事里,我可以夺冠,很有成就感。常常都是晚上10点多,我先生问我,你要不要回家?你写得怎么样?赫然发现根本没有写,是在打游戏,然后赶快收拾书包回家。
所以第一个部分,父母需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逃避,打游戏?可能在面临一个很大的压力被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所以就逃进了游戏来舒压,暂时忘记了痛苦。
有人问我是如何改变的?印象很深刻,我大概有一个多月一直沉迷在游戏。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继续这样下去,我的论文任务一定没有办法完成。于是我把电脑上所有的游戏都删掉,下定决心好好写我的论文。
但是孩子的自制力可能没有成人那么高,我刚刚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历程,如果父母可以先了解,首先游戏吸引孩子的部分是什么?你也可以问问自己,不管是追剧或者游戏,为什么那些东西会这么吸引我们?
其次你需要去思考,譬如孩子在学业上是不是觉得没有成就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或者学习跟不上,没有办法完成作业,于是他就逃到了游戏世界里。
父母如果能理解孩子为什么想要逃,他能在游戏里享受什么,至少孩子会觉得,父母是懂我的人,而不是立刻来规范来设限,如果只有那样,设限就没有意义。当你可以跟孩子进行充分的讨论,变成一个话题,接下来才有可能去帮孩子解决问题。
你可以先问问孩子,做哪些调整对你来讲比较容易?通常父母先设限,孩子都不买单。但是你让孩子设限的时候,他感觉自己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就比较愿意合作。
但是当孩子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父母就会抓狂,说这不是我们商量好的吗?这时我们可以说,虽然是你提出来的,可是今天你都没有办法做到,我知道你一定有困难,那我们来看看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你。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都需要被尊重,当我们可以给他更多的空间,就会看到孩子的自制力变强。
所以设限的过程,第一、需要先看到孩子的状态,了解他的问题出在哪;第二、父母需要看到是什么让他遇到了困难,才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逃避;第三、你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一些讨论的空间,父母愿意聆听他的困难,然后一起来合作、来面对、来解决。
04
孩子选择“躺平”,父母怎么办?
赖念华:如果孩子想躺平的时候,第一部分,父母可能要负些责任的。观察为什么孩子开始躺平,他从什么时候开始躺平?到底在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已经躺平了,我们去追本溯源。譬如举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我常常会看到很多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在校园里遇到了挫折,可能是人际上的挫折,也可能是在学业上的挫折,当这些挫折发生后,孩子回家不知道怎么告诉父母。
第二个部分,孩子表达自己遇到的困难,父母立刻下定论,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才会导致这样。当我把困难说出来,得不到回应很失望。又没有人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我必须要独自去面对。可是对一个孩子来讲,他可能没有能力面对,于是孩子一直撞墙,撞到最后只好躺平。
因为躺平是一个最好的方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一开始躺平通常会受到责备,可是后来父母就开始着急,开始关注,开始想去帮忙。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有这个现象时,先回过头来去跟孩子讨论,因为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能孩子在求救的时候我忽略了,或者孩子在提出困难的时候没有好好对待。你也可以跟孩子说很抱歉,那时候我没有注意到你的需要,接下来看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帮助你。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马上期待孩子能达到你的标准。因为一旦躺平,他要回到原来的状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你操之过急,很可能孩子又继续躺平。所以父母可以跟孩子去讨论,甚至去发现孩子的问题和困难,来思考用什么办法来帮他。
05
离异、单亲家庭的教育建议
赖念华: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一、我常常看到父母在离异的过程中,孩子完全没有参与权,也不知道整个事情的经过,通常孩子都是突然被告知父母离婚了。
我鼓励父母其实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当然很多孩子都不希望父母分开,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让爸爸妈妈必须分开,而这个分开绝对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的问题。
第二个部分如果是一个单亲家庭,也需要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只有妈妈可以抚养你,爸爸怎么了?一定要记住,我是孩子的母亲,对方也是孩子的父亲,在血液上、基因上他们都是有关系的人,所以我们如何尊重孩子?即使夫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不愉快的体验,需要结束这个关系,这不是孩子的错,那就更应该尊重孩子,让他有更多的互动和选择的权利。
作为一个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你不需要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好像完整的家庭,忍着自己的委屈,不说出来,其实我们就要很诚实的让孩子知道,我一个人抚养你确实很不容易,而不是自己独自去吞苦水,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孩子能够分辨、能够感受你的话语,如果你不愿意分享,他也不愿意来触碰这个话题。到最后才发现,你们分别在自己的角落,隐忍孤单跟痛苦的泪水,而没有办法让彼此更靠近,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所以在管教的部分也是一样,既然是单亲家庭,我们就要跟孩子有更多的合作,让你们的关系变得更好,彼此相互帮助。最后我一定要提醒,如果你是单亲的爸爸或妈妈,希望你可以跟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连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别人来帮忙,而不是自己苦撑。
然后重组家庭,这就更复杂,重组家庭常常都会有各自的孩子,所以对孩子来说是不容易的历程。成人在做选择跟决定的时候,需要更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过程中可以充分的理解,我们之所以做这个决定背后的困难跟痛苦是什么。
很多父母都会告诉孩子,我是因为你,才留在这个关系里,孩子到最后会非常的痛恨这个部分。孩子其实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快乐,自己不要成为他们的负担,不要成为他们做决定时的包袱或者绊脚石,所以这是我想要特别提醒的部分。
赖念华:即使是幼稚园的孩子,我都会鼓励你,还是可以跟孩子说。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绘本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让他理解为什么这个关系没有办法继续在一起,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
慢慢地让孩子知道,其实爸爸跟妈妈也在经历这个困难,后续的部分我们该怎么相处,怎么联系。
通常在选择分开的家庭里面,分手就是一刀两断,常常绑架孩子,一直告诉孩子对方有多糟糕,希望孩子跟自己站队,其实这也是孩子最痛苦的部分。就像我刚刚说的,父亲也是孩子的父亲,母亲也是孩子的母亲,只是夫妻的关系结束了,但并不代表亲子关系改变了。
06
不理想的关系,如何改变?
赖念华:如果你想要改变,第一个原则叫做不放弃,如果你很在乎这个关系,我希望我们先不要放弃,放弃是最简单的。怎么做?先看看为什么我如此在乎这个关系?如果我失去这个关系,我的生活会怎么样?你要先诚实的回答这些问题。
当你确认不想失去这个关系,其次就要往好的方向来移动,不要让它变得更糟。那就要先明白我在乎这个关系中的是什么?对方在不在乎这个关系?如果他也在乎,那他在乎的是什么?
所以我一直在说的一个部分是,我永远都不会说只看自己,也不会说只看别人,我一直在说,你不仅仅要知道自己,还需要知道对方,那改变才有机会启动。我们就要开始尝试了解对方的需要,也可以去询问,然后回应,在行动中付出。但同时也需要表达我的需要,我想要的是什么?这其实是心理学教给我们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习惯了期待别人,要求别人,希望别人先改变。可是我们很少用“我要的是什么?”“我期待的是什么?”。当你用我的时候,就不会让对方一直觉得你在评价他,批评他,那个箭一直射着他,对方就会很不舒服。所以这是我们需要尝试改变的地方,学会用我来表达,充分的让对方能够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
但改变以及发生不会一次到位,沟通后对方可能调整了一下,你记得要给回馈。你知道我们在关系中最遗憾的部分是什么?总希望对方一下子变到我想要的样子,可是我们手上没有仙女棒。
所以我建议,当对方有一点小改变的时候,有智慧的人这时候就要给回馈,让对方知道他所做的事情被看到了,虽然还没有达到标准。请你千万不要告诉他说,虽然你做了……可是……这就是我们说的“yes,but”,这最可怕,还不如不说。你可以很诚恳地告诉对方,当你为我做这些调整跟改变,我很感动。要先给别人回馈,别人才会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改变不是只有别人改变,你也需要改变,你也需要给回馈。而在回馈的过程中,就会彼此相互改变,知道彼此的需求,关系才有可能慢慢的调整好。所以关系是在互动、学习、回馈中才有可能改变,而且需要时间。
亲子关系也一样,很多父母常常会对孩子不停地说教,如果你再怎么样,就会更好。但一个很努力的孩子,一直没有被看见,他就会放弃。因为努力没有被看见,不如不做。
成人也是一样,包括父母。我们都是人,只要是人都期待被看见,都期待当自己做了调整的时候,别人可以关注。所以怎么才能不放弃?看到彼此的需求,又愿意尝试冒险,能够给予回馈,那改变才有机会发生。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容易用控制来勒索对方,这样的关系到最后绝对不是爱,反而促使我们想逃跑。它让彼此都很痛苦,勉为其难,我们只是在维持一个表象的关系,这个关系绝对不会被滋养,也绝对不会萌生爱意,最后这个关系破裂了。
赖念华:我常说当你没有能力转身的时候,不要这么快就转身。第一个部分,你要问自己,是什么让我要留住这个关系?留住这个关系对我的好处是什么?我看到很多亲密关系里,尤其是女性,她往往没有工作能力,没有经济能力,所以我常常问她们,留在这个关系里你可以得到什么?转身时又可以得到什么?那到底什么才是你想要的,这个要先弄清楚。所以潇洒转身,有时候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因为还没有预备好。
第二个部分,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或是亲子关系中看到,当一个人真的转身决定要离开的时候,这个关系就改变了。当决定结束跟转身,其实是关系重启的开始。所以这是一个策略,不是放弃。
譬如很多辍学的孩子,就是他不去上学了,这时父母就立刻改变了。本来孩子上学,父母有很多要求,怎么样都不松手也不改变,可是当孩子生病了,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状况时,你就会看到父母立刻改变。
这个最危险,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孩子就会知道,只要不上学你们就改变,那我为什么要上学?当我不上学,我就可以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你们就不逼我了。那我千万不要好,我好了爸妈又开始了,换句话他就一直蜷缩在那种病态里。
所以为什么我常告诉父母,在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可以先看见他的需要。等到孩子生病的时候才做改变,不觉得很遗憾吗?不要让状况变到最糟,才来做挽救,通常那个时候都在加护病房,救活的机会都不大。我们何不在他开始有一点症状,发现他有点不舒服的时候,就来做调整。
很多父母还会说,你知道吗?他都是装的。然后孩子就会用更激烈的手法来回应父母,我觉得这个才是最大的损失。
所以我鼓励父母们可以好好想想,在亲子关系里你最在乎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你最想要的?你这一生中,亲子关系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你最满足?一旦开始想,就会颠覆很多之前的想法,你以为的幸福,以为想送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常常对孩子来讲并不是他所需要的。
07
我人生最好的礼物
是父亲对我的那份相信和宽恕
赖念华:常常我们得不到的就想在孩子身上得到,希望孩子能满足我们的期待,当我们这样期许的时候,其实很残忍。我之前分享过,我这一生最感谢的人是我的父亲,父亲从来不打我,不骂我,而且我是校园中最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犯错,带头闯祸。
我最谢谢我父亲的是什么,他不是不管我,每次我犯错了以后回到家,他就会告诉我,下次可不可以不要再犯这个错误?这次我原谅你,但是希望你下次不要再这样。然后我就会自信又惭愧的说,没问题我不会再这样。
然后我也很聪明,从来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我父亲就是永远都相信,我可以做到,所以他的那份相信其实带给我很多的自信跟创意,但他并不期待我真的要很棒很优秀。有趣的是,当父母不对你有这样要求的时候,你反而最后会自我期许,而那个自我期许不是为了父母,我必须诚实的说,那是一种自我实现。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它会带来开心,不需要别人来要求我、逼迫我,我就会认真做事,努力前进。我觉得那份相信,那份鼓励,永远可以宽恕并相信我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是父亲送给我最棒的礼物。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此念新书
👇
赖念华亲授 自我成长课
如需了解课程更多信息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课程咨询,请添加心理剧助理
👇
- END -
出品 | 此念
编辑 | 卜憧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此念x赖念华直播回顾1 丨 爱的能力,经由爱自己习得
刘擎:为什么哲学对现代人更重要?
《生命·成长》第三季(第一期)
此念X黄仕明直播回顾(三):
好的亲子关系,取决于父母好的内在情绪模式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更多信息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