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宗光校长:平衡好学问与修养

潘宗光 此念 2024-04-30

本文整理自2022年9月16日潘宗光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学八十五周年校庆公开讲座《学问与修养》

导读

当学问“博”、思维宽广,你就可以跳出框架想问题,会有一些方法去解决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困难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潘教授在科研与教育界均享有崇高的声誉。作为资深教育家,他投身大学教育四十载,退休前曾担任香港理工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长达十八年之久。今日整理了潘教授《学问与修养》的讲座精华上篇,分享对青年人探求学问以及修养的部分见解,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cinian



▲ 点击观看【此念】视频号

潘宗光

金紫荆星章(GBS)、官佐勋章(OBE)

太平绅士(JP)

伦敦大学博士(Ph.D)及高级科学博士(D.Sc.)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

潘教授在科研及教育界均享有崇高的声誉

作为科学家

他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

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作为资深教育家,他投身大学教育40载

退休前曾担任香港理工学院和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

亦曾担任两届香港立法局议员(1985-1991)

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2013)

潘教授热心公益,他于2005年创办精进慈善基金

多年来已资助2000多名内地青年完成本科课程

并帮助他们的个人成长



01

什么是学问?

简单来讲,一门学问,就是掌握一个技能。能泡一壶很香的普洱茶,可以品尝不同的茶。所谓“琴棋书画”都是各种不同的学问。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关于大学教育,所以重视学生怎样吸收学问,怎么吸收知识,同时怎样运用知识还有学问,来帮助自己以及服务社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心中的目标,将来想做什么?


有一个愿景非常重要。比如说,所修读的专业是工程或视光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有一些同学修读一般的文科、商科、理科相对比较广泛,但我觉得同学们要有自己的理想,未来要做什么?这样读书才有积极性和动力。

以我自己为例子,我在香港大学读书是读理科的,但是我也非常清楚自己的性格是不适合从商。当时,我的愿望是想做教授,教授很好,有学问,可以培养年轻人,也可以获得一般人的尊重。但是要做教授一定要有一个博士学位才可以。


但当时我是个穷学生,我知道一定要努力读书,取得好成绩、拿到奖学金,我才有资格去读大学、读博士,这就给我了很大的推动力和积极性,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这就是我想说一个目标和愿景,它能推动我们积极性的。


在大学生活、读书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活动,很多同学都会去参加学生会主办的一些活动,交更多的朋友。有的同学会去在学生会做干事,希望通过这段学习经历,来培养自己未来处事的一些经验。


当然在大学,大家也会尽量去交异性朋友谈恋爱,要应付这么多不同的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一个适当的时间表,如果没有时间表就会乱来,结果可能就做不好。


以我自己为例,在香港大学最后一年,我当时是理科学院学生会的会长,也兼职赚钱,更重要的是也谈恋爱。所以很多同学会说我自掘坟墓,怎么样去应付这么多事情?当时我知道,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制定好时间表。


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制定了每个星期读书不能少于多少小时,就算那个星期特别忙。不睡觉,我也要读够这些小时数,因为我知道人的习性就是这样,如果有一次不遵守,之后就永远不会再遵守,永远会有借口做不到,一定要坚持才能维系好这个时间表。


读书专注非常的重要,我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坐下来读书还三心二意,胡思乱想,那绝对不行,一定要逼迫自己去专注。当我专注的时候鼓励自己,不要紧,虽然读书时间不多,但只要我能专注一个小时,可能比在图书馆待几个小时的同学读书效果要更好,因为专注最重要。


通过这么多途径去鼓励自己读书,我知道自己不是个聪明的人,绝对不聪明,我的记忆力也很差,别人读一遍,我可能要读10遍才能记下来,但是我的绝招就是勤能补拙。


结果在毕业那一年,香港大学理学院只有4位毕业生取得了一级荣誉,我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唯一一个读化学的,其他的三位都是读物理和数学的。 


思考也很重要。当我们收到不同的信息,有真有假,我们怎样去分辨真和假,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所教的,是不是真的懂了?如果不懂,要去提问,或是去图书馆找资料,保证自己弄懂、融会贯通。


所以,同学们要记住,读书一定要有愿景,有时间表、专注以及思考,只要做好这四样事情,我保证大家读书一定会有成果,一定会很不错,至于最后结果就看大家的读书方法了。




02

博而专 专而博 

学会终身学习与实践



现在来说读书其他方面的问题,要学会终身学习,因为在人生的路程中,我们可能会从事不同的工序和工作,也会不停地改变,这要我们不停地吸收新的学问,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求,应付社会不同的变化,所以终身学习非常重要。


最后就是实践,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回馈社会,这也非常重要。等会我也会进一步阐述。

现在我们谈谈“博而专、专而博”这个名词,所谓的“博”就是博学,在当下的社会,我们要有限度的“博”,不要无限度的“博”,因为知识太多元化,根本不可能什么都接触到。所以“博”是有限度的“博”。


以读大学为例,例如理想读本科的时候是“博”的。我以化学为例,化学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比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等。读化学的要全部领域都涉猎过,这样才能对化学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同时又要兼修一些有关联的科目,比如同时兼修数学和物理,因为它们对化学的认知有很多帮助,大家也要去了解一些管理,商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要兼读一些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它对大家的全面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觉得本科是“博”的,“博”是有限度的“博”。


毕业以后,如果“博”,特别是像做化学,因为有数学和物理的配合,你就可以去应付眼前的工作,很多情况下就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毕业之后有些人选择去读研究生如博士,那就要“专”了。


又以化学为例,同学们不能兼修所有不同的领域,一定要选择其中一个。比如选择无机化学,而无机化学里面又有不同的专题,因此读博士就是针对一个专题做深入的研究、写论文、取得博士学位,所以读博士非常的“专”,从本科的“博”到博士的“专”。


如果太“专”而又不“博”,就很危险,很容易钻牛角尖,没有办法跳出一个框架去思考问题,所以又要重新回到“博”。因此读完博士之后,很多同学选择做博士后研究。


我觉得做博士后研究,最重要的就不是要跟着同一位博士导师去做博士后研究,一定要去另一所大学,跟着另一位导师去读。不然,你可能永远没有办法跳出导师的思维框架,或者去发展出自己新的领域,所以一定要跳出导师的思维框架,才能发展自己的领域。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就去了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大家应该都听过加州理工学学院Caltech是美国非常杰出的一所大学,俗话说,“东有麻省理工,西有加州理工”是非常杰出的学校。


读完博士后,我有很大的机会可以留任教或者去工厂工作,但是,我和太太决定还是回香港。虽然香港大学当时的环境,无论是资源还是学问水平,根本没有办法跟欧美大学比,相差甚远。我们依然决定回香港,因为我的心愿就是将我所学的知识用来培训黄皮肤的中国人,帮助他们成长,同时我也相信英雄是可以造时势的。


虽然香港大环境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抱着这个心态我就回到香港大学,回去之后我一方面教学,一方面从事研究工作。我研究的题目很特别,就不去进一步解释了,但是我知道当时我所学的理论和技术,不足以针对这个问题做得更深入、更出色。


我知道一定要“博”,多吸收其他领域、知识和技术,才能帮助自己做得更好。所以,我利用自己积攒的假期和香港大学给我进修的假期,尽量出去深造,大概每两年就出去两三个月,我去过很多不同的大学,学到不同的东西,像数学群论、量子化学、光化学等等不同的领域,这些都和化学有关系。


当我吸收了不同领域内容,我对化学本身的体会会拓宽很多,而不是在死胡同里面转弯,钻牛角尖。


很多情况下,当你涉猎的领域比较宽泛,可能会有一些灵感,跳出框架思维,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想法,做研究的时候,思维就会更加广阔,成绩就会超乎意外的好。


当学问“博”、思维宽广,你就可以跳出框架想问题,然后会有一些方式去解决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困难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应该“博”,因为这样做研究的时候才能做得比较不错,才能做到融汇贯通。


正是因为我当时可以跳出框架想问题,结果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产生比较好的研究成果,也得到国际公认。

当时,有两件事情让我很高兴,伦敦大学在1979年颁了一个高级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给我。根据英国制度,博士以上的高级科学博士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要证明获得者研究领域是达到国际公认的权威水平,才能取得这个学位,所以能取得这个学位我还是非常开心的,伦敦大学能够认可我的成就。


那更重要的是,当时我研究的领域跟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个教授是非常相似的,他是Henry Taube陶毕教授,他不是一般的教授,他在198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做了很多领域的研究,其中一个领域跟我的很相近,我们是竞争者,所以当时我也有些担心,我怎么可能跟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教授竞争呢?但是我有信心,因为凭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结果陶教授在1985年跟我说,他觉得我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超越了他的想象,所以他决定退出这次竞争,把整个领域让给我们独有,我觉得非常高兴,这样一位教授能够认可我们的成就。

这一封信,当时斯坦福大学给我的一封信,是陶毕教授写的,他指出两点


第一点,他觉得我们已经可以跳出框架,想出新的方式处理问题,这个是他没有想过的。


第二点,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如就把整个领域让给我们,变成专有的。


他不再竞争,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这样的一位教授退出竞争,把整个研究题目让给我们去做。所以,当时香港大学无机化学这方面,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地位。而我当时的博士生支志明教授进一步将它发扬光大,做得更好。




03

道德修养与待人处事

讲完做学问,那么什么是修养?梁启超曾经说,“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越多越好。”


什么是做成一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人有学问和修养才是完整的人,学问越多越好。但是相对而言,如果做不成一个人什么意思?一个坏人,没有修养,没有道德观念的人,学问越多越会帮助他去做坏事。 

今天讲修养这方面我会从三个领域研讨。


第一、内心对道德的修养。

第二、向外的待人接物、待人处事的修养。

第三、人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的烦恼和问题,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些烦恼?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


所以说到修养,要从三个层面来了解,我也会从这三个层面来作简单介绍,如何去体会。


首先,谈谈内心的道德修养。


人的某些素质是要慢慢降低的,有些素质要加强,有些要维持,简单来说,每个人很自然地都想要追求更高的享受,追求物欲,这是一种贪念、贪心,追求越多越好,贪心也很重要,没有贪念就没有积极性,但是过分的贪念则会带来苦恼和烦恼。


追求一个东西,追求不到就烦恼,疯狂继续追求还得不到还是烦恼,最好的就是能够慢慢减少过分的贪念,不要过分,整个人就会轻松舒服很多。


同样的原理,减少过分的仇恨心,憎恨心、过分妄想,只要将这些贪念、仇恨心、妄想、排斥心慢慢减少,人都会轻松很多,不要不断去追求,人也会自在很多。相对来说,有一些素质,比如说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慈悲心、包容心、诚恳心这些是越多越好的,需要增强。


第三点是一定要坚持的,比如我们一定要奉公守法,还有做人做事要问心无愧,这是要坚持的。所以说在修养方面,有些东西要慢慢减少,有些要慢慢增强,有些要坚持。


其次,现在说说待人处事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待人以诚、诚恳和诚意,如果你欺骗别人一次两次,别人就不再相信你,一定不会再相信你,最终你有事要求别人的时候,人家就不会帮你了。 


第二个素养就是做人要经常拥有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人的习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自己的学识,自己的了解是正确的,越成功的人士,学问越高的人士,他的自我心更强,因为我的经验、我的学识、我的体验是正确的,非常主观。


问题就是无论一个人多厉害,他也永远不能透彻地看到所有的问题,所谓“一个硬币有两面”,你只能够看到一面,永远看不到背后那一面。 


佛教教育我们做人不要执着,什么叫不要执着?


不要执着就是说不要坚持自己主观的经验等等,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一定要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同一件事,你的体会就会很不一样,会深入很多。不仅如此,还要从多角度来看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综合了这么多角度,你对一件事的体会就会深刻很多,真实很多。因为时间不多,我今天就以大学教育主题为例子,来解释一下换位思考。


我们清楚大学的机构与一般机构不同,不同点在哪里?大学有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很多有理想的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其他机构不是这样的,而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看法和固执。


所以管理一所大学真的不容易,你面对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会知道大学里面有三个不同的持分者,一个是校领导,一个是教职员,还有一个是学生。


我们对任何问题,任何方案一定都要考虑这三个持分者,他们都能得到好处才行,否则方案就很难推动。

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会设下更多的咨询渠道,校领导经常与教职员代表了解和攀谈,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学生更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心中多多少少了解学生和教职员的思维,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因为当你明白之后,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地融入他们的思考,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学生、师生的要求,这样一切都会顺利很多。


我把原本的这个方案交给教职员代表,交给学生代表,希望从他们的角度,看看如何看这个方案,希望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可能跟我们不同,但只要他们的意见是正面有价值的,我们就要吸收。但如果他的意见是不应该接受的,我们就不接受。收集了他们的意见之后我们再重新审核方案,定下最后的方案,这样推出的时候就会比较顺畅。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做人不要固执于一边的看法,不应该倒向任何一边,而要取中道,在运作上,也就说,我们采取一个“正”“反”“合”的历程。


这是什么意思?“正”就是说本来我们制定的方案是这样的,“反”就是说,教职员、学生所提出的方案,他们反方的意见。“合”就是综合两方的意见,原本的方案加上教职员和学生提出的意见综合起来,这就把正反方合起来成为一个最后的方案,就是一个中间的方案。


这个方案推出来之后相对就会比较顺畅,为什么?因为教职员和同学觉得校方尊重他们,请他们提意见,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很重要。


第二点,方案其实真正融入了他们的想法,因为在大学里面真正运作的就是教职员和学生,老师教学生是主要的工作,如果他们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照顾他们的想法,就比较难实施。


所以我觉得换位思考是可以帮助我们,针对问题可以有更深入了解,认识,而且处事方面会更加的顺畅。


简单来说,假设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当我们了解对方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我们自然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怎么样去相互融合问题自然就会减少。


最后,聊一聊修养。


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俗话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生很多时候会遇到特别多不如意的事情,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怎么处理?它是一种心态,用什么心态或用哪一种修养来处理问题?有些人没有一定的处事修养,他就会觉得好烦,很沮丧,有时候怨天尤人,怎么这么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子对我,甚至不知所措。


有时面对问题的时候,有人会有这样的看法,有时我们在做事情可能也要面对很多的压力,同事之间的压力、老板给的压力,压力真的好多,但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问题就非常大。有些人疯狂购物,有些人暴饮暴食甚至酗酒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麻醉自己,希望可以忘却这些压力。 


有的人会责备他人,使用暴力,通过仇恨来发泄。有的人什么都不敢做,压抑自己,然后就想算了,最后慢慢变成抑郁症。这样的一些取向其实都不太理想,要有修养怎样处理问题,刚刚提到的方法是不理想的。


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处理问题的修养和方法来面对问题,人生会有非常多的问题,无论是家庭、经济也好,工作上、感情上、婚姻上问题真的很多很多,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怎么样去处理?



04

佛教“四圣谛”

处理问题的一套方法



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逃避,逃避没有用,一定要有勇气去面对这些问题。


佛教有“四圣谛”,这个思想对我来说是处理问题最好的方式,它教导我们处理问题的四个程序,虽然当时的说法是针对佛教思想,但是我觉得也可以应用于生活作为处理方式。

所谓的“四圣谛”,苦、集、灭、道,这是佛道的术语,有佛道的理解。


“苦”:我们面对的很多困难都很苦恼。


“集”:找出导致苦恼一切原因和条件,如果不知道发生的原因,就没办法去处理。


所以,核心就是说我要寻找到导致苦恼和问题的一切原因和条件,这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叫做“集圣谛”,在找到原因条件之后,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及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是解决它还是消灭它。


“灭”:怎样消灭问题。


“道”:用什么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所以这四个非常清晰的程序,为了方便大家,我就用现代的术语来表达:


第一、“苦”有勇气去面对它;


第二、“集”就是去认识它,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第三、“灭”就是超越它;


第四、“道”就是处理它,解决问题。


所以用术语来讲就是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和处理它这四个程序。


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年轻人,很多人爱说创业,创业是很多年轻人很想把自己的理想变成一种现实,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成功了会获得很多好的成果,不但可以改善家庭的生活,也可以有获得高度的荣誉、地位、财富等等,它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希望去创业。


但大家要明白创业本身会带来很多挑战,其中也会有很多困扰和烦恼,当我们面对这些的时候,要怎样处理呢?所以我们希望用这四圣谛来解释举个例子,怎样去把创业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四圣谛中第一谛就是“苦圣谛”,也就是面对它,所以当我们创业的时候,明明知道有很多烦恼、困难和挑战,要问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去面对?


不要等到面对挑战的时候就害怕退缩,一定要有勇气面对这一切,这非常重要,更重要的一点,不要单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和喜好来创业,这是不行的。


同时也要明白创业真的不一定会成功,其实失败比成功例子更多。所以在创业之前要想清楚,是否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如果失败,我能不能接受?在创业的时候,是不是一时冲动而作出的决定?第一部分要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谛是“集圣谛”,就是要去认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原因和条件导致一切事情的发生, 所以从创业角度上来讲,就是要意识到创业有什么原因,有什么条件来帮助我成功,或者会有什么问题出现来导致失败。


比如,是否有一个好的发展策略?如果没有,那谈创业也是空谈,是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创业一定要有资金,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运转,或者是否有能力去筹集资金?同时面对市场上的机会和挑战,是否有这样能力去面对?有没有足够的人际关系帮助我成功?


很多时候,人际关系太重要了,最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跟法律是否有任何冲突我们要了解的更透彻,才知道我们是不是要做这件事,要不要创业,是否会成功。

第三部分是“灭圣谛”,当我们了解一切的条件之后,我就知道我的目标是否定太高,甚至不一定会达到,那我就要调整自己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达成目标,看能力去定一个踏实可行的目标,进而达成目标,这就是“灭”,也就是超越烦恼。

第四步就是“道”,处理它,当我明白一切的原因和条件,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和优势,就可以制定一个适当的方案去处理创业,一旦定了方案之后,一定要坚毅地执行,不要做着做着放弃了,一定要坚持执行。


因为环境是不停变化的,现在我们定的方案可能不一定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需要不停地检讨,检讨所制定的方案好不好?是不是要做出一些修订?怎样修订?一定要不停地思考以及检讨。


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避免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一定行,真不是这样的,因为大部分时候觉得自己特别行,就会高估自己的实力,以至于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判断,同时也要拥有底线的思维,要有红线。


当失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要壮士断臂,说放弃就放弃,不能再坚持下去了,底线思维就是在什么程度、哪个环境,需要自己做一个决定,是继续还是放弃,而且一定要有这个勇气去面对可能发生的逆境。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了失败的压力,不要颓丧,把压力转化为正能量,鼓励自己失败也是一次经验。当我们吸收经验之后,可以再来一次,不要因为失败了一次,整个人就颓废了。而是要把所有的失败和压力都变成正能量,自我增值,让我们在将来做得更好。 

所以,四圣谛的核心就是“集圣谛”,就是要找出所有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这个很重要。也就是我们在创业的时候,要明白什么事情会引起成功?什么会导致失败?


一切因素都很重要,俗语说,“职场如战场”,既然是战场,我觉得《孙子兵法》说的非常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和潜能在的地方。


知彼,知道对方竞争对手的优点和弱点。


知天,就是从整个大环境、整个世界和地方来看,政治、经济、科技等等发展趋势,具体它往哪个方向走,要预先对走势有一个估计。


知地,这个地方的资源环境的变化,我们是否能配合。


俗语说,“天地人和”,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的潜能和对手的能力,知道整个大环境的变化,未来的路线,以及发展现在的环境是什么样。当我们掌握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增加自己创业成功的机会。如果什么都不管,只是凭着一股勇气创业,那可能不会成功。但是当我们很详细来分析的时候,明白了一切条件之后,创业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现在在管理学也有我们所说环境素描的一个分析,大家读过管理学一定听说过,也就四样东西,明白内在的强项、内在的弱点,然后了解外在的机会和外在的危机。当我们能掌握这四点时,在制定自己的策略后,成功的几率就很大了,这和《孙子兵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END -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林曦:烦恼即菩提,如何得自在?

《生命·成长》第三季(第三期)


尹烨:孩子快乐很简单,成人简单很快乐


胡赳赳 |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不过是对未知的恐惧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