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海贤:你要的答案,并不在你的头脑里

此念 此念 2024-04-30

▲图片来源:heezopark

导读

想要转变成功,首先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其次,是要据此来实施一个今天就可以开始实施的,可行的方案。


转变,一般都会经历哪四个阶段?


改变,力量从哪里来?


如何判断,自己在一条正确的转变道路上?


转变,都会经历多长时间?



cinian


陈海贤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

知名心理咨询师

心理作家

网络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

“亲密关系30讲”主理人,付费用户超30万

著有《了不起的我》、《爱,需要学习》等




01

从结束的地方,重新开始

▲图片来源:heezopark

 主持人您说“从结束开始”这句话我挺触动的,无论是关系的结束,工作的结束,或者身份的转变,比如退休。


陈海贤:结束就是变化本身。


我们训练营有一位同学,面临亲密关系的变化。亲密关系的变化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人都是关系的动物,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总是受保护,被滋养,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是最特别的,我们会倾注很多的意义和情感在里面。所以我作为一个亲密关系和家庭的专家,也是一个家庭治疗师,在要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也会很郑重地再三确认,是不是真的还有机会挽回?


因为所有亲密关系的变化,它总会有很多的幻想,所以这位同学也是一方面怪她的先生,另一方面有时候会想能不能挽回。


我们就问她:“对于你来说,挽回是可能的吗?你有没有跟你的先生仔细谈过?然后她想了想说,我从来没有想过面对这件事。


后来她去谈了,先生就说,对不起,时间也许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她要去面对一个结束,其实这段关系本质上已经结束,她只是在面对现实和不面对现实之间做选择。


我有一个朋友很想记录人生中关于“timing”的重要时刻,我一直在想这些重要时刻是什么。其实结束就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它的含义就在于,它是一个新旧自我的边界。在这一刻是一个旧的自我,我还是某个人的妻子丈夫,在那一刻,就不再是了。


所以有时候,自我在时间上也是有边界的,就像国界一样,一边是旧自我,另一边是一个新自我,或者是一个没有完成的新自我。这个新自我到底是什么?你还要去找,可是你知道有一些事已经结束了,这个很重要。


如果我们把自我比作一个房子,它有很多支柱,这个支柱可能是工作、亲情,父母,一些社会关系,爱好,精神生活等等,只要是你在乎的事情,对你来讲有意义的事,都可以成为你的支柱。


自我的这个“房子”,如果其中一个重要支柱塌了,但是“房子”还没塌掉,有时候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整个房子都会塌掉,这个时候你就要重建。


所以为什么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很重要,因为精神世界它本身也是一个支柱,它会支撑我们人生经历的风雨和苦难。




02

转变的四个阶段

▲图片来源:heezopark

 主持人在我们身份或者关系转变过程中,都会经历哪些阶段?我们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事?


陈海贤:转变的过程会经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起心动念的阶段。


比如换工作,你可能会不停地告诉自己,我在这挺好的,至少大公司的名头,工作稳定。像我以前在大学工作,受人尊重,有聪明的学生,很多自我的部分是有的,可是另外又有一个新的自我说,这些真的够吗?有没有一些新的可能性?


它像种子一样在我们的心里慢慢发芽,它会产生很多疑问,这些疑问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时候,会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或者不满意,可是他还不够做一个决定。


你的心智在孕育中,慢慢地就会有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像是什么?比如,忽然有一天矛盾扩大了,公司裁员了,老板骂了你一顿。在亲密关系中也是一样,就发现没有办法维持了。所以契机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是通过扩大矛盾来让你跟旧自我告别。


所以新旧自我就有了一个分界,慢慢就进入第二个阶段。


❍ 第二阶段:旧自我结束阶段


旧自我结束的阶段,我们常常沉迷在过去失落痛苦中,常常会想怎么办,跟原来相比,我现在的生活多糟糕,甚至有些人会怀疑我是不是太冲动了,我是不是做了不正常的选择。


你要这样想,我之所以做出选择,不是因为我那时候冲动,而是因为新旧自我的矛盾,这是一直有的,只是在这个时候它变成了一个没法逆转的阶段。可是他有很多事要处理,有很多的失去,怎么跟过去告别,怎么理解真的失去了,无论我对过去有多大的牵挂。


❍ 第三阶段:迷茫阶段。


再慢慢地,我们就进入一段迷茫期。迷茫期你会面临很多不确定,你开始去探索那些也许你以前没有探索过的自我,你会想原来的工作技能还能用到什么,你也会有一些奇遇。


像英雄之旅里有保护者,保护者的概念有点像告别了旧的部落,现在要流浪去找一个新的部落,你会找到一些新部落的领路人,他既知道转变的过程,也知道新部落怎么能进去,你会遇到一些老师、朋友,也许他会给你一些启发。


你还会从旧的自我里找到一些“遗产”,一些旧自我遗留下来的重要品质、价值观、才能、重要的关系,在这个阶段都会发挥作用,和新的情境结合。


❍ 第四阶段:新自我。


再慢慢地到第四个阶段,就到了新自我的阶段。新自我有外在和内在两个部分,外在的部分是很多人开始有新的工作,新的关系。


从最开始的起心动念,慢慢地带着我的旧的资源,跟新的情景有了结合,变成新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


这个时候你可能更确定原来我在做这件事情,原来我是这样子的人,你对自我的理解更丰富了。


所以其实转变是一个这样的过程,从起心动念到告别旧自我,到进入迷茫的探索,到有一个新的自我产生。




03

改变,给自己三年的探索期

▲图片来源:heezopark

 主持人当我们知道在转变过程中,我经历痛苦,迷茫,反复,都是正常的,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总有一天我能走出来。当我知道这些,我就会好一些。所以有的人转变期可能是两到三年,甚至更长,难道这两、三年,我就一直这样吗?


陈海贤:我们转变期有一节课——容器,你可以在这个阶段允许自己不转变,可以保留旧的自我,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去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你允许新自我长出来需要一段的时间,至少利用这种安全感去探索一些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包括什么?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课程顾问,可是他又很想做企业教练,他一时半会又做不了,除了自己受训以外,他就变成一个容器是什么?他就说,我虽然是一个课程顾问,可是我在组织课程的时候,加一个小小的角色,就好像变成了企业教练的一个助教。


比如我认识一个建筑师,他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我觉得建筑师毕竟受这么多训练,也不需要一下子改变,我说空间有时候也给人疗愈的作用,你有没有想过利用空间的布置来产生疗愈的作用?他说这挺好的,这就和“容器”特别像,空间就是一个容器,所以他就开始用建筑设计的特长做一些疗愈的容器,这是我们在允许自己不改变的情况下,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


它既是一个时间上,又是空间上的延展,也没有那么剧烈的转变。所以如果你有两、三年的时间,既痛苦,又不知道做什么,你就把这两、三年当成一个容器,不一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探索新的可能性,可以不用那么目的性,只是让一些可能发生而已。


 主持人给我的感觉,当你说允许有两、三年的时间去做不同尝试,去等待,其实我就不那么着急了,也不那么焦虑想立刻得到一个答案。




04

改变,力量从哪里来?

▲图片来源:heezopark

 主持人怎么确定自己的转变方向是正确的?


陈海贤:在决策的时候,在选哪一个方向的时候,你要知道你不只在选一个方向,你还在选择一个不同的自我。


所以你可以把每一个方向背后代表的自我特征描绘出来,实现不实现是另外一回事,这个方向背后就有一个自我。


再慢慢地去想,我跟这个自我有多大的亲近感,如果你对你选择方向的自我有很重的亲近感,它就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你是为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选的,如果你没有很重的亲近感,有可能就是外在的目光选的。


 主持人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力量了,该怎么办?


陈海贤:转变的力量从哪里找?它至少来自几方面。


第一、我们内心很想要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它跟我们生命经历中那些很深刻的体验有关系。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想要是什么,就没有力量,有时候不知道想要什么,常常是因为你不习惯问我自己想要什么,你觉得它不重要,你忽略了它。


第二、我们在现实中的反馈很重要。很多人做的转变,他是没有反馈的,有些人甚至是在头脑里想,连行动都没有,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因为你没有行动,你就没有反馈,你只是头脑中想,想来想去慢慢就会出问题。


第三、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力量,其实是我们太顺应现实,现实的角度可能就是,选择赚钱更多的选项。这样他就会把自我放到一个这样的地位,就是“我是被现实决定的”,这个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力量的位置,你更有力量的位置是我要去创造什么样的现实来实现我想要的东西,这个目标是很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做身体的,他就说,人的身体,尤其是青少年的时候,如果他不发育了,人就要生病的,我们就会知道他不长高了,他生病了。


其实心理也要不停地发育,所以转变是什么?某种程度上,转变就是心理发育学或者心理成长。我们总觉得成长是无所谓的,其实不是的,不成长人是会生病,要么焦虑,要么抑郁,要么觉得空虚,生命没有意义,他也会生病的,只是叫心病。


所以当心病来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没关系,只是你想不开,其实不是这样的。它是有一些东西在提醒你,我身上要有一些转变发生了,如果再不发生,它卡在这太久了,我也没法“长高”了,我的心灵也没办法变得强健了,我没有见到另一个可能的新自我了,我被停在这,我觉得是挺可惜的。


所以当大家觉得自己已经很长时间麻木、不快乐、很疲倦、没有能量的时候,可能你就被卡在那。




05

转变,就是要有新的经验

▲图片来源:heezopark

 主持人有些时候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转变?或者转变期会非常艰难?


陈海贤:有些人很难转变,可能是因为原来的身份是带有一种显赫的。比如最简单的,我原来是一个大厂的员工,或者像我自己,我原来是一个还是不错的高校老师。


如何定义那些外在的东西?


它永远都是它,它本来就不是你的,如果我们要真的让自己很实在、很踏实的有一个身份,这个身份是别人剥夺不了的,它是有你的能力、记忆力、才情,是你最结实的东西产生的,那才是你自己。


我们训练营也有一个朋友,他原来有一份工作,通过这个工作,他有机会接触很多各领域看起来很厉害的人,跟他们谈笑风生,大家也觉得挺高兴。这个工作其他部分他都不喜欢,可是他又不停地说,离开这份工作是不是太可惜了?


我就和他说,是挺可惜的,当然你要做这个决定,一定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你想要去实现,这些牛人跟你能谈笑风生,只是因为你是这个平台的人,人家是跟这个平台在谈,跟这个平台里你的身份在谈。你想有一天离开这个平台,以我这个人的身份,我还是能跟他们结交,这是你的目标。


所以一个身份的失去,我们其实是会有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像是被一个我们向往的部落给放逐了。有时候没有部落,才会逼着你去慢慢地寻找——“我自己是谁?”,这才是对你来说,更重要的答案。


 主持人我有一个朋友,差不多人到中年,他也和我说,前半辈子都是为他人而活,现在终于觉得是不是应该为自己活,但是他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为自己活,因为以前为他人活也还挺好,有各种标签,但是现在真正要为自己活,比如,他想做个艺术家,可能别人觉得他以前是经商的,就很可笑。所以就带着很多身份的束缚。


我就说,我个人的建议就是,做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奖赏了,结果没那么重要,如果你在乎结果,其实你没有做就已经不快乐了,您怎么看这样的事情?


陈海贤:我觉得你讲得特别好,也是我想讲的。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奖赏。


做一件事它有两个重要的东西。


一是、投入其中,你真的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会有心流。


另一个是,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以前有“二舅治好了我的内耗”,他就是通过做木匠,木匠本身也是一个新身份,我现在是一个手艺人。


所以做事本身就预示着一个新的自我,这很重要,可是为什么对我们来说不够?


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其实还在原来的目标里,所以很多人想要做艺术家,或者我想要做这件事,他们其实不是真的想要做这个事,他们只是在遗憾我现在的生活是我不想要的,而头脑中的幻想只为他们创造了一些可能性,可以安慰自己而已,这不是他们想走的路。


我有一个朋友,他人到中年从一个公司高管慢慢地去做心理咨询师,他做的是比较成功的,他花了4年的时间,最开始学这些东西,也不会有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感。


什么时候开始有身份感?他说有一个来访者在他的帮助下,真的有转变,然后很谢谢他,说我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咨询师,一个新的自我诞生了。这样就从一个公司高管变成了心理咨询师,他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探索。


所以如果我们低估了转变这条路的难度,其实你也太小看转变这件事。


转变本身就是很难的,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可是如果你因此不愿意去做这件事,你又低估了转变可能带来的奖赏,它的奖赏也是很实在的。我那个朋友他现在做得很开心,他有一个自己的小工作室,一年也有几十万的收入,也很自由。


有一个关于转变的定义,改变就是新经验代替旧经验的过程,新的经验不断地变成潜意识的一部分,再创造同样的新经验。


第一,你必须要去想创造一些新的经验。


第二,持续的新经验,也许一个月以内要不停地做这样的练习,一定要有一个方法去创造新经验。


第三,持续性,持续的强度到你有一种反应,到变成一个你的潜意识为止。


所以其实改变的难度和它的路径都在创造新经验,持续的创造新经验以及创造性经验的方法,只要这三件事,慢慢就会有一个改变。


你要的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我经常会跟同学讲,你要想找一个出路,比如今天你来问我,我告诉你,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可是不会引发转变,因为这是头脑里的事。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什么地方?


必须要去做一些事,必须要去行动,行动给你反馈,你才知道原来这是新的经验。最重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真的创造了一些新的感受,新的经验,你身在其中的一种力量感,这个时候它就开始变成你潜意识的一部分。


 主持人特别好,陈老师今天给大家留了两个功课。一个功课就是要回去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另外,如果想要有一个小小的转变,从今天开始,可以做的是什么?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爱,需要学习》陈海贤



- END -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 陈海贤

👇


【此念】赠书福利


你处在转变阶段吗?

现在处在哪一阶段?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陈海贤

《爱,需要学习》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3年4月21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曾国俊:好的教育,能听见孩子的声音 

《生命·成长》第四季(第二期)


城市里的孩子,需要一张“公园处方”

《与孩子重回自然》


陈嘉映:如何好好度过这一生,

在古代不是一个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