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东平 | 为什么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此念 2024-04-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思想网 Author 杨东平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教育思想网

(ID:eduthought)

作者:杨东平

导读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他把人的智能归纳成八种主要职能,包括逻辑思维的智能、语言的才能、艺术的才能、空间的能力、身体的能力等等。


我们现在学校的评价和考试只考查人的两种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能力,而把这两方面不太擅长而在其他方面有禀赋、有能力的人全部判为差生、判为失败。


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多样化的认识儿童的特点,就会使每一个儿童真正走上他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道路




cinian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关注中国教育改革、教育公平、

生态环境保护,并参与实际行动




01

为什么喜欢学习的孩子

后来厌学了?

▲ 图片来源:Gen Arai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很多人对这一点是有怀疑的,但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对这一点是深信不疑。我们有很多事实来说明这一点。


比如婴儿的学习过程。我们看到婴儿学习说话,学习和人交往和他最初的学习,是一种人类的本能,他并不需要上学习班学习语法,他就是有这种学习能力,这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天生会学习、爱学习,具有好奇心、想象力。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问题特别多,一个四、五岁的儿童会问非常多问题,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就没问题了。事实上,是我们的教育过程把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慢慢压抑了。


很多人包括毕加索都说过,他们的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回到儿童时代的想象力、好奇心,恢复儿童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无限相信儿童的学习潜力,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老师会说,那为什么我们每个班都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我觉得有一个人说得很好,每个班都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是他们都有一件他们自己最喜欢做的事。


也就是说,他不喜欢你的教学,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他喜欢的事;他是有他的爱好和兴趣的方向的。所以我们真正值得关注的,真的问题是——为什么天生喜欢学习的孩子后来逐渐变得厌学了,变得没有问题了?




02

  静待花开:

认识儿童学习的共性

▲ 图片来源:Gen Arai

我想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析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要认识儿童一些共性的特点。在幼儿园、小学,儿童究竟是如何学习的?


我们用成人化的考试测验强迫记忆、竞赛排名……来规范儿童的学习,而这跟儿童学习的特点并不相吻合。我们知道儿童的成长分为不同的阶段。


认知阶段


在4岁以前儿童基本上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夸张一点,像小动物,感性的、身体性的,所以他需要学习吃喝拉撒、睡眠,亲子的抚慰等等。也就是说,他那时候对知识性的问题,根本就是没有需求的。


4到8岁的时候,他的形象思维就出现了,认识到色彩、形状。


8岁以后,他的逻辑思维才开始出现,也就是到小学中年级的时候。我们知道国外的小学,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基本跟幼儿园是差不多的,没有严格的教学,小孩也可以到处跑,以玩乐为主。


在儿童的幼年还是以在游戏中学习、在同伴交往中学习为主的——孩子只要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学习自然就发生了,并不在于有很多外在的测验考试,用这些东西来迫使他学习。


在这个阶段要特别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养成,这比知识学习更重要。


重视身体和心理健康


我们通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究竟是什么?肯定不是看他的分数和排名,而是看他的品德教养,是否自私,是否合群,是否友好,能否善待其他的朋友等等。所以在儿童时期培养自信的、健康的人格比知识学习更重要。


禁止拔苗助长和攀比


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儿童时期要特别防止拔苗助长和攀比。有一个小孩四岁就学英语,成绩也不错,但是后来发现,他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最后做了一个智商测量,智商并不高,只有80,还低于常态,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是家长只顾他的知识学习而缺乏对他的关爱、缺乏亲情,使得这个孩子的性格逐渐孤僻和怪异、不合群。


儿童过早的知识学习而忽略了人格养成,就会造成其他的弊病。不断地比较、批评和攀比,对儿童心理会造成很大压力。


儿童最需要的是家长的认同、理解、宽容和呵护,家庭、家长是儿童的避风港和保护伞,而不是雷霆万钧的第二战场。


在家长的呵护和保护当中,形成的是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自己是可以成功的。


这种自信心首先是来自于安全感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儿童,是无法建立自信心的。


有的人经常会说,很多孩子不就是在被所谓“鸡娃”的过程当中、被家长的高压养成的,最后不是成才了吗?包括郎朗。


其实我自己觉得,我们对这样的案例一定要从两面看,包括郎朗在内,很多人都是这种高压教育的幸存者,他离毁灭只有一念之差,甚至包括傅聪也有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在这种高压之下最后就被毁灭了。


我们对孩子还是要宽容和等待,要静待花开,每个人的成才和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


不同孩子的学习之道


比如我认识一个儿童,现在已经是成人了。小时候学钢琴,家长逼得非常厉害,后来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他就再也不学了,就你怎么逼他也不学了,看到钢琴就很反感;后来家长也没办法,尤其是学业压力也增加了,那就不学了吧;


没有想到他在上初中以后有一次带他参加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会,这次音乐会使他重新恢复了对钢琴的兴趣,他就自己找来克莱德曼的谱子,重新开始了自主学习。


最后他弹得很好,在大学的时候经常参加登台表演。在他自己想学的时候,又开始学习了,就学得很好。



我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学英语也是,逼着他考试、考级,学不好,但他喜欢电脑,经常帮人家安电脑的软件、排除电脑的故障,在这个过程中要看很多英语的说明书,他英语的兴趣就是这么养成的。


最后他不但英语学得很好,而且成为一个电脑神童,他电脑的知识非常丰富,长大以后成为一个电脑工程师,现在也发展的很好。





03

  天生不同:

发现和培养儿童不同的个性和兴趣

▲ 图片来源:Gen Arai

有人说认识儿童的个体差异是教育学的起点,所以我们既要说有教无类,又要说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发现家里有了二宝以后,他突然就变得比较从容了。


什么道理?就是原来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要把他作为一个“天才”来培养、严加要求,后来有了二宝以后,发现二宝的个性跟大宝完全不一样,才意识到儿童是天生不同的:一个好动、一个好静,一个很主动的学习、一个就不是这样,总而言之有很多不一样。


如果你家里像过去的大家庭,有四五个孩子,就会发现这四五个孩子都很不一样,即便他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一个环境当中长大,差距也很大,最后的出路各不相同。


过去老百姓说学习特别好的聪明的就上学,调皮捣蛋的就去当兵,溜尖耍滑的就去做生意等等——说明儿童的差异,儿童的天生不同。


所以,家庭教育的真正的目标或者说家长真正的功能是发现和培养儿童不同的个性和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有学习。


能不能找到儿童的独特的爱好和兴趣,这才是对家长真正的考验,或者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真正指标。


我们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也已经指出,人的智能类型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人的人格类型或者叫性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面比较容易区别的就是一种研究型的人格——对事物有深入研究的兴趣;还有一种是艺术型的人格——特别容易认识;还有一种人,是一种管理型的人格——也就是说具有领导的才能,具有领导力;还有一类国外把它称之为宗教型的人格,我们把它称之为叫社会型的人格——就是关注他人,具有利他的倾向等等,最后都会导致他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归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他把人的智能归纳成八种主要的职能,包括逻辑思维的智能、语言的才能、艺术的才能、空间的能力、身体的能力等等。


所以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学校的评价和考试只考查人的两种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能力,而把这两方面不太擅长而在其他方面有禀赋、有能力的人全部判为差生、判为失败。


如果我们能够在更加多样化的评价当中来认识儿童的特点的话,就会使每一个儿童真正能够走上他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道路,这就是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功的原因。



作为父母

 

我们应如何从家庭系统的角度

分析孩子情绪背后的根源?

 

我们如何根据孩子与家庭的不同周期,

满足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

 

我们该如何在教育中放手、留白

给孩子留出自由生长的天地?

 

我们该如何审视自己的过去

不让原生家庭的问题于代际中重复?

 

此念论坛邀请四位心理学专家

李松蔚、孟馥、贺岭峰、黄仕明

 

聚焦孩子的厌学、焦虑、抑郁等问题

通过为期两日的论坛,一同深入了解:

 

在青少年的厌学情绪高发的如今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理解、应对、支持?



首次此念论坛,邀请了李松蔚、孟馥、贺岭峰、黄仕明老师从多元化视角解读孩子厌学和情绪问题背后的真相,全程直播互动,读懂孩子。



论坛内容包括四位心理大咖讲座,大咖对谈,互动答疑,家长孩子分享,创新学校校长分享。腾讯会议线上直播。


   7月22日

讲者

内容

10:00-11:30

李松蔚

主题讲座:

面对孩子拒学的理解,

评估与决策

11:40-12:15

李松蔚

毛诗篇

毛诗篇对话李松蔚,

互动答疑

14:00-15:30

孟馥

主题讲座:

从个体和家庭发展的不同

周期来看孩子的养育

15:40-16:20

孟馥

毛诗篇

毛诗篇对话孟馥,

互动答疑

18:30-19:30 

黄鹃涓

毛诗篇

毛诗篇对话黄鹃涓

19:30-21:00

李松蔚

黄鹃涓

浩然

李松蔚对话校长和孩子


   7月23日

讲者

内容

10:00-11:30

贺岭峰

主题讲座:

《育儿需留白,让光照进来——厌学少年的心理逆袭之路》  

11:40-12:15

贺岭峰

毛诗篇

毛诗篇对话贺岭峰,

互动答疑

14:00-15:30

黄仕明

主题讲座:

走出原生家庭,

打破代际重复

15:40-16:20

黄仕明

毛诗篇

毛诗篇对话黄仕明,

互动答疑   

18:30-19:30 

崔涛

毛诗篇

毛诗篇对话崔涛

19:30-21:00

贺岭峰

崔涛

鱼丸

贺岭峰对话校长和孩子  


适合谁听


面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问题,沉迷游戏,亲子沟通等养育难题,想要获得解决问题的更多思路的父母;


 想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环境的成长难题,学习压力大,同学矛盾,校园欺凌,厌学休学,情绪问题等的学校老师,社工和心理咨询师;


 想要从更系统的,多元的视角理解家庭,夫妻关系紧张冲突,隔代养育差异,亲子关系冲突等家庭问题的心理学爱好者和家庭咨询师。


可以收获


❍ 从专家视角去理解孩子的厌学、沉迷游戏,学习动力不足,情绪问题等,家长和孩子如何合作,应对成长的难题;


❍ 从家庭系统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症状和问题与家庭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关系,在复杂的现象和关系中获得与孩子合作的思路和方法;


❍ 从学校视角去了解,面对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孩子,如何从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校合作等更好地支持孩子;


从孩子视角去理解,当孩子陷入焦虑抑郁,厌学情绪,沉迷手机游戏等困境时,孩子们的心路历程,他们需要父母和学校如何支持他们,他们最终又是如何从困境中凤凰涅槃,重新出发。


❍ 能够从更多元,系统,全观,理性,长远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和家庭,解决家庭冲突,构建更良好的亲子关系。



- END -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天生不同》


【此念】赠书福利



培养孩子个性化,你做了哪些支持?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美】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

【美】彼得·迈尔斯(Peter B. Myers)

《天生不同》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3年7月11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生命·成长》第四季 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四季 完整版纪录片



大家都在看


鱼丸:一位休学少女的自我探寻之旅


胡赳赳:人生的迷人之处在于探索,在于走弯路


黄仕明:一个人最好的修行,是从家里开始的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