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对人生许多事“保持距离”,才能活得安稳
本文来源:《哲学与人生》
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老子《老子·二十五章》
这句话是说:有一种东西混沌一片、没有区分、看不清楚,它比天地更早存在。它的存在是独立的,从来不曾有任何改变,充满在宇宙万物之中,但却不会有任何损失。它可以作为一切的本源。
我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名字,只好称它为“道”,勉强形容的话,就说是“大”。换句话说,道只是一个勉强取的名字,很难解释它是什么。
《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记载了庄子对道的看法:
东郭子问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尿溺。”
这段话主要说明,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可能在蝼蚁里,可能在野草里,也可能在瓦片里,甚至可能在屎尿里。换言之,道无所不在;反之,如果整个宇宙没有了道,就无法存在了。
cinian
傅佩荣
当代哲学家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2008年获21世纪经济报道
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文化类)
被誉为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导师
道是一切的起始(α)与归宿(ω)
▲ 图片来源:倪田
想了解道家,首先要分辨“在”与“是”这两个字。试问道与万物之间是什么关系?道等于万物吗?如果我们说道等于万物,那就是认为道“是”万物。
然而,在道家看来,道既是万物,却又不是万物所以我们应该说道“在”万物,而不能说道“是”万物。
如果道是万物,那么万物变化,道也必须跟着变化。而事实上,道是永恒不变的;反之,如果道在万物,那么就算万物变化,道仍然可以不受影响,维持不变。
道是一个名词,老子用它来形容宇宙万物的起始与终结。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是α,代表起始;最后一个字母是ω,代表终结。西方有了这些字母,才能够构成文字;而有了文字,才能够发展思想。换言之,它代表了最根本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说,道既是α也是ω,它是宇宙万物的开始,也是宇宙万物的终结。也就是说,宇宙万物从道生出,最后回归于道。
02
人间问题来自“知”
▲ 图片来源:倪田
宇宙万物原本应该保持平衡与和谐的关系,但是自从出现人类以后,开始产生各种战争和灾难。人间之所以会陷入混乱及痛苦,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知”出了问题。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有卓越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是自由的前提。
如果我拥有自由,却无法认知,那么这个自由是虚幻的。相反的,若现在无法认知、无法思考,那么根本就没有自由的问题,因为一切只能凭借本能。一旦能够认知,自由就可以运作,然后可以选择自己认为较好的事物。然而,我们认为好的,真是比较好吗?
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先分辨什么是“知”。人类的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至高是: 以知为区分、以知为避难、以知为启明。以下分别加以解释:
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
人对万物要加以区分,以此追求生活上的保障。譬如我们从小看书,书上会教人分辨:苹果与香蕉是水果,是可以吃的;老虎很危险,所以要避开。
换言之,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区分,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有利的要去争取,有害的要懂得逃避。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区分的话,人类的生命随时可能陷于危险。这样的区分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
然而,一旦区分就会产生问题,因为事物会开始出现贵贱的差别。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黄金比石头好,所以路边的石头没有人会捡,但如果是黄金大家就抢着要;而钻石又比黄金更好,所以大家又更喜欢钻石。所谓物以稀为贵,越难得到的就越好。
又好比说,总统的位置只有一个,所以有本事的人都想参选,但最终只有一个人会选上,而大多数人则会失望。
如此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人一旦区分多了反而造成了心理上的错误期待,以为最贵重、最稀少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拼命去追求。过程中难免消耗生命的能量,而得到的结果却不见得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就会产生种种困扰。
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
——英国作家王尔德
这句话可谓发人深省。警如,我想考台大却失败了,这可以说是一种悲剧;但考上台大也是一种悲剧,因为我可能上了台大之后才发现,它并不如自己原先想的那么美好,但已经耗费了中学六年的时间在追求这个目标。
▲ 图片来源:倪田
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
开始区分以后,人的世界就出现了问题,所以老子认为,第二步必须设法懂得避难之知,也就是要知道如何避开灾难。换言之,区分之时所要了解的是我“对”万物的关系,而现在则须了解我“与”万物的关系。
“对”和“与”不一样,“对”是针对万物加以区分,让人可以活得下去,却也带来危机。“与”则是指区分清楚什么是危机之后,自己要懂得如何避开,这是第二步。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老子·二十八章》
雄代表阳刚之气,也就是在社会上飞黄腾达;雌代表雌伏,也就是安静,退缩下来。整句话的意思是: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雌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溪可做“奚”解释,即指古代仆役)。
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知道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模式。作为天下的模式,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在今日社会中,人才往往比较短命,而且活得很辛苦;相反的,那些自由自在如同闲云野鹤的人,则活得比较长久。这说明,在社会上越受到肯定,压力就越大。
老子了解这一点,所以提醒大家,知道什么是光彩,就要守在屈辱的地方,避免和别人竞争。一旦和别人竞争,即使赢了,恐怕受到的伤害更大。换言之,人要懂得退让和保全,才能活得安稳。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论语》
意思是说,国家上轨道时,说话和行为都要正直,因为好人不会被陷害;然而,当国家不上轨道时,行为可以正直,说话却不能直接,而要婉转谦虚,否则立刻会有灾难。
如果一个人努力修养到某种程度,却因为挺身说话而粉身碎骨,有时候根本毫无意义。生命应该活得有意义,如果明知有一个陷阱,还要跳下去,这是连孔子都反对的。
春秋时代齐国内乱,两方争斗,当时管仲追随公子纠,最后公子纠失败,很多追随者都跟着自杀了。但是管仲不但没有自杀,还跑去投靠公子小白。
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而管仲后来还当了宰相。孔子的学生批评管仲这种行为,孔子却替管仲反驳:“难道你们希望管仲和别人一样,在山沟里自杀,死了都没有人知道吗?”
也就是说,难道要因为跟错了人就自杀吗?这不算道义。我们应该要忠于群体的福祉,而不是忠于个人,应该为国家和百姓服务,而不是盲目地忠君。
▲ 图片来源:倪田
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
知要从区分、避难,再到启明,这一步是最难的。启明就是“道我一致”,不再从自己,而是从道来看这个世界。这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结束,它也是无所不在的。
人该如何与道结合?这需要下一些功夫。一般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背景来看世界,如此难免造成各种纷乱。
如果从道来看世界,那么就是无所不包,所看到的一切不再是以前所见的狭隘范围,心胸自然立刻开阔起来。
透过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典故,可以了解这个道理。
塞是指小山,小山上住了一个老翁,有一天他家里不见了一匹马,邻居跑来安慰他,老翁反而说:“我掉了一匹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
邻居听了感到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认为马不见是好事?自讨没趣之后就回去了。
隔了几天,这匹马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一群野马,老翁发了财,邻居前来道贺。老翁说:“我得到了一群野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坏事呢?”邻居又觉得很难理解了。
隔了几天,老翁的儿子在驯服野马时摔了下来,断了一条腿,邻居又跑来表示遗憾,老翁说:“我儿子断了一条腿,怎么知道不是好事?”
邻居认为这种想法简直不可理喻。过了没多久,战争爆发,所有四肢健全的男子都被征召入伍,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腿而逃过一劫,父子两人过着快乐的日子。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谁是那个邻居?我们每个人都好像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老子·五十八章》
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当初没有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
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中了大奖,接下来可能必须赶快搬家,隐姓埋名,免得被别人发现。还没中奖以前,小孩满街跑都没关系,现在却要担心被绑架。
第二个问题则是那个老翁为什么这么厉害,看事情的角度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看事情只看到某一面,他却能看到另一面。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
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譬如,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同学在校时感情很好,但是毕业几年再见面,就会开始互相比较,看看谁得意、谁失意。
事实上,有时候失意反而好,因为可以让别人得意。但是想拥有这种风度,自己必须先有道家的修养,能在失意时,因为看到别人比自己顺利而感到快乐。
▲ 图片来源:倪田
表现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意时能知道原因何在,如此才能化解心绪,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
人不必有双重损失,假设我现在很穷,就不能再抱怨——既然已经很穷了,起码不能再失去风度能够穷得很开心,至少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保存了获得快乐的条件。
所谓的“与道在一起”、“从道看万物”,就是要学习塞翁的态度。看任何事情都要观察它的全面发展。因为,只要有区别比较,就一定有高下之分,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前面。
所以,看到一个人表现很好时,要为他高兴,就好像是自己表现得很好;反之,如果看到一个人表现不好,也要想象自己跟他一样。
观看运动比赛,有时候会觉得非常残酷,因为每个选手都只想争第一名,把第二名视为毫无价值!有一年奥运举办过后,耐克球鞋推出一个广告,广告词尖锐而无情:“即使你得了第二名,还是一个失败者。”
这句话饱受批评,但是它在逻辑上并没有错,因为第二名输给第一名,当然是失败者。然而,这样不断比较,除了第一名,其他人统统不快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
道家的想法就不太一样。1997 年,我在荷兰的时候,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美国的谈话性节目,邀请华商溜冰高手关颖珊接受访问。
当时她再度得到冬季奥运的第二名,主持人对她说:“你又得到第二名。”
关颖珊回答:“我没有失去冠军,而是选择了亚军。”
外国人听到这句话,全场鼓掌,因为在西方思想中没有这种智慧,只有中国才有,这即是来自道家的思想。
一个人如果得失心太重,永远不会快乐。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长江后浪推前浪”,即使你现在得了冠军,不代表永远都会是冠军,因为将来一定有人超越你。
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人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一,那反而变成井底之蛙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庄子·养生主》
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一定疲累得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
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常需明白其目标在于:经由理解而体会生命的自由。
因此,念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念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而摆脱烦恼与束缚。启明之知正是如此。
03
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
▲ 图片来源:倪田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以道家而言,它期望人的生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对我们构成限制或障碍,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它们。
以老子为例,他认为知要从区分到避难,最后再到启明。从道来看一切,才能得到解脱。换言之,老子的思想比较偏向于对人生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够保全自己。
学了道家之后,就像把握了最基本的防身之道,可以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努力的范围,而不会随波逐流。
道家思想的重点最后会回归内在自我,强调减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耳目的干扰。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老子·十二章》
五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纵情于符猎作乐,让人内心狂乱;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自眩,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重视内在的满足。老子就是要我们回到内心,抛弃外在的追逐,只取内在的满足。如果总是随着外物奔驰,到最后人心都会发狂!
现代的影视进步到“七彩综艺”,我每次看电视都会想到这四个字。五色已经令人目盲,更何况是七彩?有时候综艺节目开场试音的时候,实在让人受不了,耳朵一定要掩起来,否则会觉得好像快聋掉,眼睛也好像快瞎了一样。
这个时代正是人心发狂的时代,那些在节目上说话的人,好像快要发狂了,不知所云,完全丧失自我。
电视是一种可怕的媒体,我对它一向缺少好感,因为它会把一个人最细微的表情都清楚展现出来,连肌肉细微的变化,也无所遁形。原本很多人物还可以保持距离欣赏,在电视的魔力下,就很困难了。
- END -
此念两日线上论坛·生命与爱
2023年10月14-15日
嘉宾:傅佩荣、路桂军
梁永安、武志红、尹烨
唤起生命的力量,继续去爱与被爱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
此念两日线上论坛·生命与爱
2023年10月14日16:00-17:30
嘉宾:傅佩荣
主题讲座:爱究竟是什么?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
此念两日线上论坛·生命与爱
2023年10月14日19:00-21:00
嘉宾:武志红
主题讲座: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生命·成长》第四季 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点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四季 完整版纪录片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李永乐:成长就像细胞分裂,家长要静待花开
蔡瑜琢: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
《生命·成长》第四季
假如“珊瑚园丁”是一份全职工作,你愿意干吗?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