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出土东汉木、竹简牍,考古专家:具体内容值得期待
转自《新京报》2022年8月9日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昨天,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公布了路县故城考古新发现:廓清了汉代路县故城南城门的形制和保存状况;路县故城城郊遗址东汉水井中发现的木、竹简牍及植物考古发现的水稻,在北京地区均属首次。
路县故城遗址是一处以汉代路县故城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包括城墙、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作为县级治所,从西汉一直延续至隋唐之前。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区潞城镇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勘探122万平方米,发掘4万余平方米,发现汉代路县故城城址及其周边的墓葬群,清理古代墓葬1146座,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套),获得“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去年,路县故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工作启动。经前期勘探,在南城墙东段发现一处豁口(即城墙夯土的断开部分),并探明豁口部分叠压有不同时期的道路(可能为门道),据此推断此处为路县故城的南城门遗迹。
据悉,城门是城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寻城址内、外遗迹分布与构成的重要参照,对路县故城遗址考古与考古学研究、公众展示和利用等具有重要作用。
“东汉时期水稻的发现,充分说明了通州在东汉时期水网纵横、适宜种植水稻,大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东汉时期‘路县’改称为‘潞县’。”陈名杰介绍。
路县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孙勐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保存环境、条件的限制,木简、木牍的出土在南方及西北干旱地区较为常见,在北京的遗址中出土十分难得。“木简、木牍容易受损,目前还是以保护为主,以后会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进行试读,具体内容值得期待。”
2022年3月12日至4月18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镜河北段)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在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内的东南部清理了一处西汉时期制陶遗址。
孙勐介绍,两汉时期的冶铸遗址区、西汉时期的制陶遗址区等手工作坊遗址区的发现,对确定城郊遗址的性质、功能非常重要。“以往我们对县城的城外具体承担的功能还不太了解,今年再加上之前的发掘成果,让 我们对两汉时期城外大面积遗址区的功能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他表示,今年路县故城遗址的发掘主要集中于城郊遗址区,发掘面积大,收获较多。“出土文物的遗迹单位的性质非常确定,是手工业遗址区的水井,比较特别。”目前,路县故城遗址及其周边仍在有计划地进行发掘。
2017年1月9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对路县故城城址进行原址保护,建立遗址公园,并配套设立博物馆。路县故城城址成为北京地区首个以汉代城址为主体建立的遗址公园。
昨天,陈名杰介绍,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一期顺利完成,正在开展二期绿化工程;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3年6月完工,2024年实现开馆。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