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件大事,更是兄弟反目的最佳案例

2017-07-18 江河散人 历史杂碎


这是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更是兄弟反目的最佳案例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 :  江河散人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大家耳熟能详,它讲的是郑庄公平定他弟弟共叔段叛乱的故事。有趣的是,尽管是共叔段和武姜无礼在前,又起兵叛乱,但历代儒家却一致对郑庄公大加批判。


原因何在?郑庄公是不是背锅党呢?



一场窝里斗


我们先回顾下整件事的始末。


郑庄公打小就不受他妈武姜待见。理由也有些奇特:因为他是个难产儿。武姜喜欢的是他弟弟共叔段,所以郑武公还在位的时候,武姜就经常在枕边吹吹风:大王,立共叔段呗。


然而,武公不答应。


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仍没有忘记共叔段。她先是让郑庄公把制—也就是虎牢—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当年虢叔就死在这里的,不吉祥。除了这,其他地随您调。


武姜选了京。共叔段到达封地后,肆意扩建封地的规模,违背了礼制。祭仲于是向庄公打小报告,劝他尽早做打算。庄公无奈地回答:姜氏非要这样,我能怎么办呢?同时一句名人名言脱口而出: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瞧好吧。



后来,共叔段又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违背中央命令听命于自己。进一步地,他又把这两块地方华为自己的封地,并延伸到廪延。


公子吕和子封实在看不下去了。


一个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您要想撂桃子直说,我即刻侍奉共叔段。如果不想,就宰了那家伙,省得人心惶惶。


一个说:火候差不多了。不然,人心都归附他了。


然而,郑庄公仍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直到他听闻共叔段要偷袭郑国,而武姜作内应约定开启城门的消息之后,才下定决心消灭共叔段。庄公先发制人,用二百剩战车讨伐京邑,京邑随之叛变了共叔段。共叔段只得弃京入鄢城。庄公随之攻打鄢城,共叔段兵败,接着出逃到共国。


其后,郑庄公又把武姜驱逐到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不久,郑庄公就后悔了。颍考叔听闻后,便赶来给庄公出主意:你挖地道呗,只要挖出泉水,不就是黄泉了嘛,你们母子便可以在这地道之中相见啊。


这真是赤裸裸的掩耳盗铃啊。


不过,郑庄公却依计行事,最终与武姜和好如初。





为啥都骂庄公?


仅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公明显是个尊老爱幼、五讲四美的好青年。反观共叔段和武姜,两个人是母亲不像母亲,弟弟不像弟弟。


面对共叔段和武姜一再的跋扈与逼迫,庄公是一忍再忍,一退再退。直到他们要攻打郑国国都,这时已经退无可退了,庄公才不得不进行反击。


然而,郑庄公收获的却是大家的一致差评:


《左传》:《春秋》称呼郑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没有教育好弟弟。

《公羊传》:《春秋》里郑庄公杀共叔段却用了“克”这个词,是有意强调郑庄公的残暴。

《谷梁传》:《春秋》里把郑庄公称为郑伯,仅从这个用词便可以看出,整件事是郑庄公处心积虑的阴谋。

南宋吕祖谦:郑庄公有意纵容并引导共叔段反叛,从而有理由加以诛灭。庄公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古文观止》:如果郑庄公平日里能够晓之以情、动之以义,把利害关系讲出来,共叔段怎么会变成那个样子呢。所以,一切分明是郑庄公故意放纵的结果嘛。


的确,从《左传》对整件事的描述来看,对于共叔段的种种恶行,郑庄公是知之甚详的,而大臣也屡次劝谏,但庄公却从来不管不问。这样看来,似乎确实是郑庄公姑息养奸、刻意“捧杀”共叔段。


更何况,还有那一句冷冷的预言: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瞧好吧。所以,郑庄公果真是一个阴险狡诈、假仁假义、伪善伪孝的小人啊。


然而,当真如此吗?




三大疑点


如果说整件事就是郑庄公的一个阴谋,那这个谋划起码有三大疑点:


其一,从庄公即位到最终赶走共叔段,中间经历了22年。如果是庄公有意姑息养奸,这时间也未免太长了吧?明明可以一刀除掉对方,却不声不响地做了22年的超级忍者神龟,郑庄公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难不成他有受虐型人格障碍?


其二,郑庄公纵容共叔段的行为,明摆着是给自己培养境内反对势力,而且这一培养就是22年,这风险真的可控吗?时间这么久,他就不怕养虎为患吗?况且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就算他最终灭掉了共叔段,就不怕在内斗过程中有境外反郑势力趁虚而入?


其三,郑庄公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共叔段反叛,从而一举消灭他。但是谁能保证共叔段真会百分百起兵作乱呢?万一共叔段最终不叛变了怎么办呢?那郑庄公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从上述种种疑点可以看出,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是郑庄公有意为之的观点,应该是不能成立的。庄公其实是被冤枉了。


那么,故事的真实版本是怎样的呢?




还原历史真相



要了解故事的真相,我们得先知道整件事的背景。


首先,郑庄公即位时的年龄问题。虽然《左传》里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史料我们可以推论出来。郑武公十四年郑庄公出生,郑武公二十七年病重去世,传位给庄公。所以,郑庄公即位时只有十三周岁。


他还是个孩子啊。


其次,表面上看,在郑庄公之前,东迁后的郑国已经历经两任国君,但其实第一任的郑桓公和周幽王一道被犬戎杀害了。也就是说,郑武公其实是郑国东迁后的第一任国君,年幼的庄公是郑国的第二任国君。


所以,这时候的郑国还是一个根基并不牢靠的新新国度。


再次,对于国君或太子来说,地位的稳固与否,母系一族的力量相当重要。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国陈桓公去世,其子五父即位。陈厉公本来是桓公的弟弟,但他妈妈是蔡国国君的姐妹。于是蔡国人便杀掉五父拥立陈厉公为国君。


厉公能够成为国君,完全得益于他母亲家族蔡国的支持。



更著名的便是周平王的即位。当初周幽王想要废除平王,转而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平王母亲家族申国便怒而出兵。战争的结果是周幽王死而平王立。


庄公的母亲武姜便是强大的申国国君的女儿。这本来是好事,然而现在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武姜讨厌郑庄公,而喜爱共叔段。


当我们了解了这三点背景材料后,一个更合理的推论便出现了:郑庄公之所以纵容共叔段22年,并非是有意为之,而是无可奈何下的退让。


郑庄公十三岁便登基,小小年纪自然谈不上掌握国家权力。并且,此时的郑国又是一个远称不上稳定、强大的政权,同时庄公又面对着一个强势的、讨厌自己的母亲。


这种情况下,对于武姜和共叔段的种种无礼行为,他也只能哀叹一声:姜氏非要这样,我能怎么办呢?


但郑庄公并不是顾影自怜的人,或者只想安静地做一个幽怨的美男子。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便是他的战斗宣言。于是,他一面不断壮大郑国国力,暗暗地积蓄个人资本,一面静静地寻找一个彻底消灭对手的有利时机。


这一等便是22年。


这时候,郑国发展迅速,国力蒸蒸日上。实际上,就在郑伯克段于鄢的第二年,便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堂堂的周天子,已经沦落到跟诸侯国交换质子的地步,确实悲哀。但也由此可以看出,郑国此时的国力已经非比寻常。


申国已经不足为惧。



实力有了,时机也来了。这一年,共叔段和武姜一内一外,试图偷袭郑国国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郑庄公由此占据了舆论的高地,他的军队便成了正义之师。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先发制人,命人攻打共叔段的大本营京邑。随后又在鄢城大败共叔段,并将他赶出了郑国。


内患就此一举平定。他也终于可以将隐忍多年的愤懑之情发泄出来,狠狠地对母亲说出:不到黄泉不相见。


所以,与其说“郑伯克段于鄢”是一个阴险狡诈、引蛇出洞的暗黑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年幼君王韬光养晦22载最终坐稳王位、平定内患的励志传奇。


 投稿录用,必有重酬(点击详情)

............................END............................


更多阅读推荐 (点击即可跳转阅读)

1. 《军师联盟》没告诉你的真相,这才是司马懿真正的胜招

2.  豫湘桂大溃败中,唯有此人死守衡阳,险些让日军全军覆没

3.  司马懿曾干过一件事,让天下人都领略了一把他的狠毒


历史堂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相关事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