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朝为加强皇权设立多个特务机构,为什么清朝不需要

王金百 历史D学堂 2021-08-31

作者:王金百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6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分钟



大明王朝自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改负责拱卫皇帝安全的亲军为“锦衣卫”,为皇帝服务的特务机构就此开始活跃于王朝的每一个角落。成祖朱老四棣篡权之后,于永乐十八年,悍然违反老爹制定“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创立历史上最牛的宦官特务机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所以,明朝宦官乱政的始作俑者是朱棣,不是朱元璋。

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又增设一宦官特务机构“西缉事厂”,简称“西厂”。宪宗时期,西厂权力凌驾于东厂与锦衣卫之上。自此之后,大明王朝的特务机构之间热闹就大了去了,既有厂卫之争,两厂对峙而互相倾轧,更有厂卫合流,狼狈为奸,迫害忠良,乃至鱼肉百姓。
 
归根结底,明王朝设立众多特务机构,其目的无非是要加强皇权。但是,奇怪的是皇权更加集中的清王朝似乎没有公开设置这类特务机构,难道清王朝皇帝们就这么放心,还是另有他因?
 
实际上,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帝王们当然不会百分百对群臣官僚们放心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程度、手段与形式不同而已。



上图_ 明代特务组织东厂梅花令牌


 
  • 积极总结前朝失败原因,极力抑制宦官专权之可能

 
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后,干得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积极总结中原王朝,尤其是大明王朝的灭亡原因,并以此为戒积极制定对策而趋避之,从而维护自己王朝的国祚的长治久安。虽说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仅是当权者的美好愿景,或者说是幻想。但是,正是通过积极总结,并且迅捷地拨乱反正,使得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能够在民族矛盾相当激化的大背景下,迅速地在中原建立了夯实的统治基础,这确实值得揣摩与深思。
 
而宦官专政,这一对政权稳定杀伤力极强的历史问题,更是清王朝统治者引以为戒的重中之重,因此避免宦官篡权,成为清王朝历代皇帝防微杜渐之重点。当然,随着晚清皇权的衰微,宦官掌权也呈抬头之势,但即便如此,宦官权势并未形成气候。由此,例如明王朝东西厂这类,大太监权势熏天的特务机构,不会在清王朝出现。


上图_ 明朝《宪宗元宵行乐图》里的众多太监


 
  • 统治初期,特务机构没有滋生土壤

 
爱新觉罗家族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家族成员,尤其是领袖们的超常智慧,更主要的还是依靠家族凝聚力。而偏于关外的满洲政权,之所以能够问鼎中原,也离不开民族团结,这一光荣传统。而在进驻中原统治初期,满洲政权稳定性面临更大挑战与危机,满洲内部的团结统一就更加尤为重要。因此,尽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但大形势上必须以大局为重。倘若这个时候搞什么特务机构,显然不利于安定团结。
 
此外,权力相对分散的清初时期,也缺少特定培植特务机构的人物。明初之所以能够出现锦衣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朱元璋大权独揽。而在清初,无论是皇太极、多尔衮,还是顺治皇帝,都还处于“贵族共治”的权力分散与相互制约时期。这种情况下,显然不利于培植某一特务机构。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 清王朝也有特务机构

 
随着清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定之后,原本贵族分权统治模式越来越没有市场,而中央集权乃大势所趋。而且,伴随着王朝统治稳定,原本满洲内部的民族团结也逐渐变得不重要,甚至是没必要。因此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之类活动,开始在清王朝盛行。
 
臣僚结党营私,直接影响皇权,皇帝当然很不开心,也更不放心,因此在康熙朝,大清朝就有了特务,名字很隐蔽——执事人。不过,为了防止特务组织壮大,康熙皇帝并没有将其发展为一个机构,仅仅是给皇帝汇报一些隐秘的情报。



上图_ 清 九子夺嫡


 
但是康熙末年,清王朝特务组织得到长足发展,这主要是皇子们“夺嫡”需要。而到了雍正时期,清王朝最正式的特务机构成立,对外正式名为“尚虞备用处”,又名“粘杆处”,它在民间的名字相信你一定不陌生——血滴子。当然,尽管尚虞备用处在雍正时期权力极大,颇受皇帝重视。但客观的说,这个机构绝没有达到稗官野史与民间传说,甚至是当下一些影视剧所展现出那样的残忍与神通。

但是这个看似得心应手的机构,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更没有在大清王朝留下什么浓墨重彩。基本上,在乾隆朝它就沦为权臣附庸,而到了嘉庆时期,就被裁撤取缔,这又是为何?

原因有三:

1. 特务机构一旦掌管大权,就会有欺上瞒下,造成皇帝偏听偏信,祸乱朝纲,这一点明王朝已经帮助清王朝印证过了;
2. 特务机构一旦与权臣联手,沆瀣一气,会极大威胁皇帝权力,甚至是生命安全;
3. 这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皇帝有了更好的监视手下大臣的方法——密折制度。



上图_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


 
  • 将“打小报告”利用到极致

 
能在血雨腥风中夺来帝位,在那个“人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代,显然雍正皇帝是“其乐无穷”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样一位心机之重,城府之深的人来说,没有哪个组织是绝对可靠的。因此,多方位全面了解,才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唯一标准。所以,雍正皇帝在利用特务搜集情报的同时,更是大力推行“密折制度”
 
所谓“密折”,简言之就是官员与皇帝之间,直接单线沟通的奏折,除非皇帝授意批准,否则不会有他人看到其内容。
 
有了这密折,皇帝就可以隐秘的施行官员之间监视工作。又因为密折只有皇帝一人可以阅读,因此官员在给皇帝打小报告时,就不会有太多顾虑,尤其是下级打上级小报告,也不必过分因担心打击报复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而且,雍正皇帝利用密折,对官员的监视是多方位的,也就是说,不但有可能是官员之间互相监视,更有可能是多人对你监视。因此,官员们尽管知道自己时刻处于被监视状态,但并不知道到底被哪些人监视。如此,足以让官员们防不胜防,不敢轻易违法乱纪。
 
显然,这种方式比照将权力单放给特务机构要安全可靠得多。



上图_ 清朝 密折和折盒


 
但是,好制度却不等于容易用好。“密折制度”想要利用的好,对皇帝个人素质要求极高。首先是,要求皇帝必须勤奋工作,每天得花费大量时间,独自一人批阅密折,这绝非常人能够持之以恒。其次是,对帝王智商与驭人之术更是极大考验,如何能在信息细枝末节之中,窥见某人或者某事之端倪,对于将或出现问题,敏锐地察觉其发展苗头,并能够及时施行防患于未然的行动对策,这可能是较之勤奋更难为之。
 
因此,尽管“密折制度”此后一直被清王朝历代皇帝沿用,成为皇帝获取情报与信息的主要手段,但是在雍、乾两代帝王之后,“密折制度”之功效也开始大打折扣而大不如前了。



上图_ 雍正朱笔御批


 
  • 结语

 
在封建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皇帝与官员甚至是百姓之间,这种“天然”的阶级矛盾,必然导致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极度不信任。因此,越是处于金字塔顶端,掌握资源与权力越大之人,越对踩在脚下的阶层人民不放心。

所以,统治者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任何不放心人群进行监视,其手段甚至是不惜“下三滥”。只不过,有些王朝或帝王喜欢大张旗鼓,而有些则喜欢低调而不露声色而已,但其阴鸷与狠毒之程度并不见得有何区别。

参考资料:
【1】《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张宏杰/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吴晗/著       台海出版社
【3】‍《雍正帝极其密折制度研究》     杨启樵/著     岳麓书社


更多精彩 点击观阅

1.二战中的黑科技:除了德国,还有哪些国家研制了导弹武器

2.《金刚川》志愿军用血肉筑桥,背后的金城战役更加血性惨烈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大学堂】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说,历史领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你“在看”了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