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习武的女性,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夏祯 历史D学堂 2021-08-31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7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分钟



在中国古代,男子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据着优势。至于习武,也是男子该干的事,女子习武总会招致异样的眼光。

可到了晚明乃至清末时期,习武的女性多了起来。她们上场杀敌,发明武器,创立拳种,使得女子在武术中的地位也渐渐得到凸显。

应该说,大量习武女子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晚明。这里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明代著名的李自成起义军有一支“婆子营”,即挑选身体素质过硬的女子上场打仗。

而“婆子营”里有一个著名的首领叫红娘子,生平很传奇。《明史》记载“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信逃归,官以为贼,囚狱中。红娘子来救,饥民应之,共出信。”

红娘子是绳妓,在河南起兵造反,并强迫尚书之子李信与自己成亲。后来李信被抓,她又带领一群男性“饥民”过五关斩六将去拯救李信。能在一地谋反,为自己幸福做主,可见红娘子拥有高超的武艺和领导力。



上图_ 咏春白鹤拳 部分图解



在民间,还有女性自创拳种。福建方七娘,在白练寺为尼时经常观察白鹤亮翅的动作。久之,她将这个动作和少林拳法糅合,创立了咏春白鹤拳。这种拳法还远传日本、新加坡等地,催生了“那霸手”、“鸣鹤拳”等新拳种。五梅女尼还创立了注重快、准、狠以及贴身攻击的五梅拳,方便女子防身御敌。

练拳在古代往往被认为是男子才做的事。可方七娘这些女中豪杰不但练拳,还自创拳种,让拳种声名远播,这是何等厉害啊。

以上案例只是明清习武女子的冰山一角。



上图_ 清末民初女子习武旧照



在明清,习武女子的数量以及影响力相比前朝是显著增多的,这是为什么呢?

  • 明清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发展,开明人士也会变多。就如明朝学者李赟在《焚书》中所说:“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则恐当世男子视之, 皆当羞愧流汗, 不敢出声矣。”几百年前,李赟就已经在提倡男女平等了。而诸如李赟一般的开明人士的思想碰撞,就造就了个性解放思潮。

这种思潮在文学创作上影响了女性。明末名妓柳如是创作《男洛神赋》,清朝更有陈正荣拜袁枚为师的逸话。这是女性在思想上解放的表现。而明清诸多女子习武,就是身体力行表明她们受个性解放思潮驱动了。



上图_ 沈云英(1624~1660),明代女将



  • 明清兵制以及社会动荡的影响


1.明清兵制影响了民间尚武风尚

明代中后期,改卫所制为营哨制。其杂糅卫所军人、家兵、民壮,将更多的民间力量引入军队。清代用兵也注重向民间吸取人才,自然也能促使百姓注重习武。取兵于民,使得民间兴起了尚武风尚。

2.社会动荡

乱世出英雄,不少巾帼英雄在国有难的时都会自发上场杀敌。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明末将领周遇吉招募的女子军震慑李自成,沈云英、瓦氏天夫人等女中豪杰组织军队保家卫国,而“忠贞侯”秦良玉成为明朝乃至历朝唯一一个进入将相列传的女子。

而在清朝,社会问题日益浮现,百姓面对着许多威胁。比如说社会风气败坏,抢劫、盗窃等增多;人多地少,流民流窜;沿海地区时有海盗劫掠等。在这种情况下,女子开始练武防身,也是实属正常。



上图_ 义和团旗帜



  • 民间武术组织发展利于习武


明代有大量的武馆、拳社。而到清朝,这些民间组织就更多了。这里给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天地会、白莲教和义和拳。

天地会不是《鹿鼎记》杜撰出来的组织,而是真实存在的。天地会教授的“洪拳”,既能大开大合,又有注重贴身攻防的一面,贴合了男女不同的身体特点,因此特别流行。白莲教和义和拳这两个民间组织,内部群众传承的就是梅花拳这一古老的拳种。

明清武术组织,大多以村社为基本单位。百姓在这些组织里互相交流武术,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又能创新武术。所以百姓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给武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上图_ 《女学堂演对图》



  • 戏剧的发展促进女性武术的发展


戏剧是明清妇女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也是推进女性习武的重要因素。比如说明清民间流行一种叫做“走解”的马戏。刘廷珊《在园杂志》称“走解”“咸以妇女习之……妇女乃于鞍上逞弄解数”。也就是说,走解首先是在鞍上完成的。走解有很多招式,比如说单鞭势、蹬里藏身、小撇辱、左右插花、等。

那“走解”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呢?当然是最后“疾驰不稍敬侧,两焉对面相交,能于焉上互换相坐”的换坐部分了。一气呵成地完成这些动作有一定难度,需要妇女具有极强的反应能力和一定的体力。



上图_ 清·叶衍兰绘《秦良玉像》



习武女子的增多还对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 促进了武术的融合


以秦良玉的白杆兵为例。秦良玉在训练白杆兵时,借鉴了杨家枪、少林棍法和沙家竿子,研究出了以刺、挑、钩、劈等为内容的八个训练方法。

杨家枪,利于行阵,同俞大猷《剑经》所说,“山东、河南各处教师”。少林棍法,灵活多变。沙家竿子,出自回族枪法,吴殳《手臂录》记载“进退奇伏,跳荡盘旋,亦有能事”。

可见,秦良玉练兵,吸纳各地武术精华,融会贯通,使军队战斗力显著上升。



上图_ 太平天国女性画像



  • 促进了武术兵器的推广和创新


太平天国时期洪宣娇、苏三娘等女将,用的是颇有岭南特色的“双刀”。双刀较为短小,便于携带,主张“刀拳合一”,御敌灵活,与太平军流动作战的特点相符合。而“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的洪宣娇,也一度成为岭南双刀的代言人。

有些厉害的女子还会自创兵器。比如 《忠州秦氏家乘》就记载了秦良玉自创的白杆枪:“太保既归马氏……善用长矛,以白木为之,不假色饰,厥后屡立战功,石柱白杆兵遂著名天下。”

秦良玉自创的长矛和一般的长矛有很多不同。长矛就地取材,以西南地区的白蜡木做材料。长矛上端系有带锋刃的铁钩,下端配有铁环。这种长矛在攻击时可用钩拉环锤,在行军时可以钩环相接,攀山跃壁,十分适合山间作战。这种武器的创新,会给后人改良武器很多灵感。



上图_ 晚清练武卖艺的女子



  • 增强了武术的美感


女性练武,大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招式加以改造。在武术史上,习武女子就给武术增添了一丝柔美的感觉。如南佛拳,有玉女献书;五枚花拳,有仙姑采果;邱鹤拳,有美女扫地。如果练武的男子,想必难以想出这些充满女性色彩的招式。

参考资料:
【1】《忠州秦氏家乘》 《手臂录》《剑经》《焚书》《明史》
【2】杨亮斌 《女性在明清武术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更多精彩 点击观阅

1.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为什么清政府要宣布中立

2.被视作荆蛮的湖南,为什么在唐宋之际地位提高了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大学堂】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说,历史领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你“在看”了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