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凡高的靴子,踏着米勒的小路

2017-12-14 刘树鹏 诗意恩典


        在凡高给弟弟的信中,频频提到“米勒”的名字,虽然两个人素昧平生,但很显然,凡高把米勒当作自己的导师。


        凡高是荷兰人,米勒是法国人,凡高比米勒小30多岁。米勒没有想到,自己的创作在法国受到冷遇,却在异国他乡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那里得到回应。


        米勒更没有想到,多少年之后,这个生前寂寞的画家会和他一样,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大师。他们生前卖不掉的作品,都成为国宝级的艺术珍品。


        1889年11月2日,凡高在信中激动地告诉弟弟:“你寄来米勒的画让我非常高兴,我正狂热地研究它们。好久没有见到真正的艺术了,我有些懈怠,但这些画重新唤醒了我。”


        他在信中还写道:“我一定要不断画下去,画挖掘者、播种者、犁田者、男人和女人。”


        这些普通劳动者,正是米勒热衷描绘的内容。他在1854年的日记里写道:“我的创作思路就是表现劳动。每个人都命中注定要受到劳苦的惩罚。‘额头上流汗才有面包吃’,是千百年不变的真理。”


        米勒的思想来自他虔诚的基督信仰。《创世纪》当中记载,当始祖犯罪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受到神的惩罚:“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这样的惩罚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


        在米勒的画笔下,那些辛勤劳作的乡村农夫甘心顺服神的旨意,默默承受身上的重担。他的这种思想显然对凡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还记得凡高画笔下的那双农鞋吗?20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双鞋子,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凡高 农鞋

        

        对于这双农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非常诗意的阐释------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

        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

        聚积着那双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

 

        在这鞋具里,

        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

        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

        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是朦胧的冬冥。

 

        这双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

        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

        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这双鞋子既是农夫穿的鞋子,也是凡高自己所穿的鞋子。他对高更说:“那双鞋是我当年在煤矿工人中传教时就穿着的,一直跟到我现在。”


        正像米勒为表现农夫,而自愿返回乡村,成为农夫中的一员,凡高既立志描绘劳动者的形象,他也甘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这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把画家的鞋子和农夫的鞋子混杂在一起,你无法区分出来。画家就是农夫,农夫就是画家。


        而当我看到米勒笔下的乡间小路时,才忽然明白,凡高笔下的农鞋,原来是踏着米勒笔下的小路走过来的。

       &nb 49 30024 49 14939 0 0 3069 0 0:00:09 0:00:04 0:00:05 3069sp;

                                                          米勒 小路

        

        就让我们看看米勒笔下的那条小路吧------


        在薄雾弥漫的冬日的天空下面,

        是那条弯弯曲曲布满泥泞的小路。

        辽阔的田野上,已经看不到一个人影,

        人们都躲在自家的茅舍里,低声说话,忙着手头上的活计。


        然而在那条自然而然形成的小路上,

        却清晰留下了他们的踪迹。

        从这条小路上经过的,有套着牲口的车,

        有赶着羊群的牧人,背着柴草的妇人,

        还有扛着农具,迈着疲惫的步伐慢慢走回家的农夫。


        在这条默默无言的小路上,他们的鞋子渐渐磨损,

        如同他们在土地上渐渐磨损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驼着背的农夫,走过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怀着虔敬,走向遥远天际那温柔而无声的呼唤


        当然,走过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的,还有凡高和他穿的那双鞋子。除了这双鞋子,在美术史上还能找到哪双鞋子,配得上米勒笔下那条淳朴的小路?


         同样的,除了米勒笔下的这条乡间小路,在美术上也找不到哪一条道路,配得上凡高笔下那双质朴的鞋子。


        1880年直至去世前,整整十年间,凡高无间歇地临摹着米勒的画作,数量足有上百幅。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画完了《灯下做针线活的女人》,现在正在画《挖掘者》,还有穿夹克的男人,20号画布,还有一小幅《播种者》。”


        凡高还临摹了一些凡高的素描,把这些素描画成了油画。他说:“不论日后被批评或者被蔑视为抄袭,这些画的作用会依然存在:这样的创作是为了让米勒的作品更方便地被大众了解。”


        米勒之所以深深地吸引凡高,并非是他的绘画手法,而是在他的画作中流露出来的深深的爱和怜悯。


        “你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响应”,所有的深处,只能因着深处的呼唤才能够有所响应。因为来自永恒的呼唤,吸引他们走上同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虽然狭窄,但与那些迎合世俗口味的宽敞道路相比,他们的画作获得了更久远的生命。


        每天一首赞美诗《道路真理生命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44qqyd6e&width=500&height=375&auto=0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期待成为您知心的好朋友

            


                  如您有感动支持作者福音写作

                  苹果用户,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

                  安卓用户,点击下面“赞赏”按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