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续书创作之难
金庸武侠小说续书创作说难是真难,而说易却也是真易。换句话说,就是写好了不容易,往坏里写却是轻而易举。
清代的刘廷玑曾对清初泛滥的古典小说续书现象加以批评:
总之,作书命意,创始者倍极精神,后此纵佳,自有崖岸,不独不能加于其上,即求媲美并观,亦不可得,何况续以狗尾,自出下下邪?
刘廷玑的这段话,明确说明了续书创作的难处: 续书需要根据原著进行创作,无论续书作者如何努力都难以企及原著的水平,更遑论超越原著了。由于原著具有的“原创”性,因此能够“倍极精神”,而续书却要在原著的束缚下进行创作,纵使在局部取得突破,但在整体上始终难与原著相提并论。要想超越原著自是难上加难,何况那些狗尾续貂的续书则更等而下之了。
刘廷玑对明末清初小说名著多续书的批评,对照今日金庸武侠小说续书的状况,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从整体来看,金庸武侠小说续书的数量远远超过金庸武侠小说本身的数量,但就艺术水平而言,尚未发现一部可与原著相比肩的续书,更遑论超越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金庸武侠小说具有难以超越的优秀性
金庸本人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反映在其作品中,便是其作品所具有格局宏大,内涵及意蕴极其丰富等特点。而大多数续书作者的才具难以和金庸相提并论,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宏大的作品格局,更难以表达出与原著相匹配的艺术内涵,只能反复在打打杀杀中流转,甚至沦于拳头加枕头的恶俗境地。纵有个别续书在局部上对原著有所突破和创新,但在整体上来比较,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作品。
如西门欢为《天龙八部》写的续集《乾坤残梦》。书中涉及了宋、辽、金、西夏、吐蕃、大理等国,甚至利用《辽史》中记载的耶律洪基死时的异象,杜撰出虚竹刺杀了耶律洪基的情节。力图体现出历史感,表现出大格局。但此书结构颇为散乱,情节上也颇有瑕疵,萧峰复活与阿紫结为夫妇、段誉受门第限制不娶王语嫣等等情节,都是让读者难以接受的设定。书中人物传递内力或吸收他人内力有如家常便饭,高手层出不穷,整部书读下来,给人一种纷纷乱乱的感觉。西门欢虽已全力以赴,但如此续作,与《天龙八部》相比,莫说超越原著,便是比肩亦不可能。
二、续书作者对原著的理解各不相同
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评论家,对于原著的留白也好,人物形象的复杂多变也罢,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续写,便会写出不同的结局。以沧浪客的《矫龙惊蛇录》和金庸新的《九阴九阳》为例,这两部均是《倚天屠龙记》的续作,但两部续作的作者,对原著的理解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矫龙惊蛇录》中,张无忌拒绝了周芷若二女共侍一夫的要求,并将原著中明教群雄,塑造成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而《九阴九阳》却令张无忌二美兼收,同时对明教大加挞伐,直欲将之清除而后快。
一旦续书与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想象发生冲突时,便自然而然的对于这类续书产生排斥心理,甚至直接斥之为狗尾。
再以《天龙八部》的续书为例,很多读者对悲剧英雄萧峰自杀身死的结局,虽感震撼人心,却又颇觉惋惜,故而一些续书作者便在自己创作的续书中,令萧峰死而复生。台湾武侠三剑客之一的诸葛青云,便在他创作的《天龙八部》续书中,令萧峰死而复生。内地的西门欢也是如此这般写法,甚至更进一步,不但令萧峰死而复生,还安排萧峰与阿紫结为夫妇。
这样的续写,固然会令部分喜爱萧峰这个人物的读者欢喜,但真的符合原著旨意么?这点实在是大可商榷。
除了对原著理解的不同外,还有一种续书作者故意曲解原著的情况。
以《书剑恩仇录》的续书《醉里挑灯看剑》为例,续书作者恶意歪曲《书剑恩仇录》之原意,对原著中的文泰来、骆冰、霍青桐等正面英雄予以抹黑,而对张召重等反派人物没来由的加以美化。以如此扭曲之三观而胡编乱造,又怎能成功?
与《醉里挑灯看剑》相似的,还有《倚天屠龙记》的续书《九阴九阳》,此书作者同样曲解《倚天屠龙记》之原意,推翻原著中之种种设定,其情形犹如《荡寇志》之于《水浒传》。
观以上二书,我们发现作者文笔并不差,甚至与其他大多数续书相比还很突出,算得上是很不错的。既如此,为何他们的续书却如此“难看”呢?难道他们真的就不清楚原著之主旨吗?恐怕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如此悖逆原著,不过是要借写续书之机,表达对原著甚或是自己现实生活状况之不满,以此来浇胸中之块垒,只可惜用错了地方,空留邯郸学步之讥,贻笑江湖。
三、续书作者的才具与写作态度
与港台两地新派武侠小说创作的大发展相比,大陆地区对武侠小说可谓是禁绝已久,根据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记载:
中国内地自“1957年至1980年,大陆武侠小说创作和出版完全是一个空白,没有一家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武侠小说”。直到“‘文革’”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80年代初,梁羽生的作品首先登陆内地期刊和图书市场,大受内地读者的欢迎,紧随其后,金庸的小说也在大陆期刊连载,并被出版社和书商看中,印刷成册,金梁小说随即扩放到全国各地,梁羽生和金庸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在读者阅读兴趣的影响和图书市场的推动下,卧龙生、古龙、萧逸、云中岳、陈青云、温瑞安、东方玉、柳残阳等人的武侠作品也相继涌人大陆图书市场。由于没有知识产权的约束,加上当时出版管理的不力,致使这一阶段的武侠图书市场十分混乱,既有一部作品多家出版社同时出版的情况,也有一部作品出现不同书名、不同作者的情况,更有冒名顶替,张冠李戴的出版现象。全庸、梁习生、吉龙、金庸新、金庸名、古龙新等名字也赫然出现在各类武侠图书上,这种只讲市场经济利益,不讲出版道德信誉的做法,给读者和研究者都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这场武侠热蒙上了不光彩的阴影。”
这段记载,说明了三个情况,一是如果将《三侠五义》之类的古典武侠小说排除在外的话,武侠小说的创作和出版,在内地禁绝达三十年以上;二是以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海外新派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第三个方面就是随着武侠热潮的兴起,图书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为了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的混乱现象。而金庸武侠小说续书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乱象丛生的情况下出现并达到高峰的。
在说明金庸武侠小说续书创作情况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大陆新派武侠小说创作的历程。按照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的记载:
中国大陆武侠热的直接起因虽然来自海外武侠小说的刺激,但其深层原因则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随着大陆武侠热的出现,大陆武侠小说创作亦渐渐步入高潮。但是,因为大陆对武侠小说禁绝已久,很多武侠小说的创作者,对于如何写武侠小说心里都没有底。这种情况与台湾武侠小说早期的发展极其相似。据《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所言:
旧派武俠的禁絕,无异是斩断了此一脐带,对台湾武俠小說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武俠小说的传统脐带驟然被斩断,源泉枯竭,乃使有心武侠创作者失去依傍,无法全面承续、发展旧派所积累的丰厚遺产,只能靠一两部老书为范本參考,或是自行摸索,成就自然有限。
此时大陆的大多数武侠小说创作者所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年长的作者,他们对于旧派武侠小说尚有印象,复又受建国以来“阶级斗争”观点的影响,因此虽取法旧派武侠小说进行创作,但写出的作品往往灵性不足,亦无新意。
而大多数新生代作者,他们虽然无法借鉴旧派武侠小说“所积累的丰厚遺产”,却能向梁羽生、金庸等新派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取经。又由于这些名家的作品意蕴不断,所以许多新生代作家便直接为这些名家的作品写续书,以此来开启自己武侠小说的创作生涯。
与此同时,出版社为了迅速占领市场,获得利益最大化,大量出版金庸、梁羽生等人的作品。只是这些名家的作品有限,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许多出版社便不择手段,故意张冠李戴,将其他人的作品亦冠以这些名家的名字予以出版。受此影响,有志于武侠创作的大陆新生代武侠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往往不能以自己的名字出版,尤其是那些为名家名作所写的续书,通常被冠以金庸、梁羽生等名家的名字,更有甚者,署名为全庸、金康、梁习生乃至于金庸新、金庸续、金庸巨、金庸名等进行鱼目混珠。以致于时至今日,许多续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已然难以考证了。似沧浪客、令狐庸等人,能以自己的笔名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续书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
虽然当时的创作和出版市场乱象丛生,但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侠小说续书,尤以金庸武侠小说续书为最。以沧浪客为例,1990年云南出版社出版了沧浪客的“江湖道系列”的第一部《一剑平江湖》,沧浪客就此涉足武林,踏入“江湖道”。但真正令其得享大名的,却是续写金庸武侠小说的《矫龙惊蛇录》和《红泪萧琴》,这两部书分别是金庸武侠名著《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龙记》的续书。在其成名后,继续创作属于自己的“武侠天地”,只是其所写的《一剑平江湖》等“江湖道”系列作品,都是模仿金庸武侠小说风格,始终难以跳出这一藩篱,最终导致其成就有限,黯然退出江湖。但其留下的诸多作品,见证了那个武侠时代的兴盛,是中国武侠小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每位续书作者的才学有高低,写作态度亦不尽相同,而在一些以牟利为目的的出版社鼓动下,炮制出的续书自是拙劣不堪。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早期的金庸武侠小说续书中,当时许多出版社,为了搭上金庸武侠小说的便车,或是张冠李戴,将他人的作品冠以金庸之名出版;或是雇佣枪手快马加鞭赶工写作。彼时受雇佣的枪手,明知作品写出来后也不会署上自己的名字,自然不会关心续书的艺术水准如何,这就造成了伪续劣作的泛滥,也为后人的研究也造成了极大困扰。
《风流老顽童》和《剑魔独孤求败》的作者令狐庸曾经直言:我要用自己的笔名写作时,曾经遇到了许多困难,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那其中有我的朋友和我所尊敬的人。大陆的读者在书摊上翻书时,往往先看看作者的籍贯。因此好多文笔相当不错的作者,在写完了自己的作品之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署上。他们必须冒充哪个成名的大侠,戴上面具,在江湖上行走。那么这些戴着面具的人便几乎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于是那些真的假的港台武使小说作品,有许多是让人不忍卒读的。再加上印刷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作品简直就是惨不忍睹的。
令狐庸本身就是以写金庸武侠小说续书出名的,他本人的现身说法很说明问题。许多续书作者在创作续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续书的“质量”问题,反正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会署上他本人的名字,所以也就敷衍了事。以金庸武侠小说本身艺术水准而言,已达新派武侠小说的绝顶境界,为其写续书的作者,就算是全力以赴尚难以企及原著的艺术高度,更何况敷衍了事呢?同时出版社也不会进行严格把关,反正有“金庸续书”这块金字招牌,就算续书的质量不好也不愁销路。这样一来,自然造成续书多狗尾的情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