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都晚春的寺院|庭院之美

亦安 九樟学社 2019-07-05


“金阁啊!倘使你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美,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必须美?”


———《金阁寺》




    

□□


旅日多年,无论是樱花季、枫叶季、还是浓郁的夏季,都曾数次造访过京都大大小小的寺院,天龙寺、建仁寺、仁和寺、龙安寺、银阁寺、西本願寺这些名寺自不用说,多是游人必访之处,游人多了难免嘈杂,只有在那些隐于幽处,游人难寻的地方才可见京都庭院的本色。林明德在《悠游京都》一书里说到,京都的宝藏太多了,需从「故事」和「辨识」开始——知道发生在京都的故事,辨识出京都的景物,或许是了解这座古都的两块敲门砖。



| 序 |


□□

□□


在樱花盛季的三月,最适合去京都的庭院观赏一年里秀美的春色,或可去岚山眺看漫山遍樱的壮观,能赏得这珍贵的七日之美,是人生命里的一件幸事。然而,樱花残败凋谢的时节,也更引人深思,感怀物之哀愁。



二条城的晚樱花


日本有一句民谚:樱花七日,意为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仅仅七天,便从一瞬间的满山遍樱,到一瞬间的尽数凋谢,极盛的樱花总逃不过这短短的数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岛国,日本人视樱花为其民族之魂,是因为在他们的哲学意识中始终存在对“瞬间美”的深刻体会,并深深陶醉于这种美的极致和短暂。川端康成曾说,艺术的极致就是毁灭,而美的终点便是死亡。为了成全这极致的“美”,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任何可怕的结果都毫不动摇。当我们看日本伟大的电影、文学,抑或是其文化中的各类道学,几乎所有的主题都绕不开这种对美无休止的思辨和不惜一死的执着精神。


中国文化的根本说到底是“儒学”,忠孝礼义的道德思想最为根深蒂固。但这个根本却是不彻底的,如其广袤的疆域、丰饶的物产、纷繁的历史更迭,中国的东、南、西、北都有极为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儒学之外渗有佛、老,出世精神与入世精神杂糅。

日本文化的根本是“佛教禅宗”,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世事无常,惯看秋月春风后,对待万物便皆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哀悯,佛教禅宗的传入加深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取向的养成。江户时代的“俳圣”松尾芭蕉的《笈之小文》中写道:“西行之和歌、宗祗之连歌、雪舟之画、利休之茶,所体现的精神是一样的。所谓俳谐,随造化,与四季为友,所见之物皆花,所想之事皆月。”可以说,只有了解日本的美学文化,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民族的哲学维度和性格来源。

诗人松尾芭蕉  (图片来源网络)



| 和风庭园 |


□□

□□


日本的庭园历史甚久,传统的日本庭园也称为和风庭园。

按历史脉络梳理来看,古代飞鸟(592-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唐风文化盛行,日本受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的佛教和蓬莱神话思想的影响,开始出现了对中国早期皇家苑囿中「一池三山」的池苑模式以及自然山水式的「池泉庭园」,庭园中以曲折的水池为中心,环池疏布屋宇。水池多为观赏与曲水宴之用,池中布置岩岛、名石、瀑布、小桥等。


如1967年考古发现的平城宫东院庭园遗迹就是此时期的典型代表


平城宫东院庭园遗迹


平安时代(794-1192年)园林开始由中池中岛的庭园模式,向左右非对称,曲线造型,自由布局的“寝殿造”和 “净土式”庭园发展。平安前期,以朝廷为中心的贵族文化繁荣,贵族们所居住的以寝殿为中心的宅邸形式称之为寝殿造,随着建筑样式的日渐普及,在宅邸中建造的庭园形式也就叫做「寝殿造庭园」


寝殿式建筑群一般坐北朝南,寝殿居中,东西两侧以渡殿连接对屋及钓殿等附属建筑呈环抱式的不对称布局。建筑群前为池庭,池中设三岛,主要的岛屿称为“中岛”,岛屿间架桥相连,池边叠石,池周置亭、阁、假山,设叠落式溪流,池边树木环绕。


平安中期的贵族・诗人橘俊綱所撰写的《作庭记》,是日本最古老的造园书,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寝殿造园的造园技巧和方法,并强调以自然风景作为造园的典范。《源氏物语》中亦有大量描写平安贵族生活的二条院、六条院寝殿造庭园的诗词。另外,今日我们还能从藤原実资在日记《小右记》里所记载的东三条殿一窥寝殿造庭园的完整格局。


平安时代藤原氏的宅邸「东三条殿」复元平面图:日本建筑史(2011年):彰国社刊


《源氏物语》里的二条院 复元平面图


「寝殿構」宮殿調度図解 (1905年) 東京:六合館書店刊 関根正直著


至平安中后期时局混乱,受净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西方极乐净土的向往压倒了现世,为了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升平景象复现在人间,寺院建筑与园林融合而逐渐产生了一种具有宗教意境的园林-「净土式庭园」。简单来说净土式庭园就是把寝殿造庭园里的寝殿变为金堂或阿弥陀堂,在池中筑岛,岛上修建寓意极乐净土世界的金堂,架桥与对岸相连。池中种植莲花,池面倒映出华丽的堂塔,池周配以亭台楼阁。

如平等院、净瑠璃寺、毛越寺、圆成寺、旧大乘院庭园即为遗例


平等院平面图


平等院凤凰堂,堂前设阿字池


平安时代,无论是宅院形式的寝殿造庭园还是作为佛寺的净土式庭园,庭园面积都比较大,园中都是以具有自然水体形态的池面为主。


中世镰仓、室町时代(1192-1573年),武家兴盛,寝殿造建筑逐渐消失,代之以平面布局灵活,内部空间流通的书院造建筑开始普及。以书院造建筑为主体的庭园谓之「书院造庭园」

如:银阁寺、二条城二之丸庭园、西本願寺大书院庭园、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二条城二之丸庭园御殿平面图

大广间前的庭园



同时期,受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将禅宗哲学与庭园形式相结合的「枯山水庭园」得到大力发展,枯山水庭园采用写意的造景手法,以石组象征岛屿,以白砂象征水面,以灌木、苔草象征山峦,使其意境深远。

如:龙安寺石庭院、大德寺大仙院、建仁寺大雄苑、东福寺方丈南庭


龙安寺石庭院 (图片来源网络)

建仁寺大雄苑石庭院 (图片来源网络)


安土桃山时期(1573-1603年),随着茶道、花道文化盛行,简约朴素、和寂清净的「茶室」和「茶庭(露地)」园林走向成熟。

如:表千家露地、裏千家露地。

表千家的茶室和露地


幕府政权下的江户时代(1603-1868年),各藩大名纷纷在自家的领地里营建庭园。「大名庭园」的主要特征是将池泉园、枯山水、茶庭等园林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回遊式庭园。

如金泽兼六园,岡山后乐园,水户偕乐园、茨城偕乐园。另外京都的桂离宫,修学院离宫是皇家回遊式庭园的代表作。


总的来讲,传统的日本庭园样式可分为「池泉庭园」、「枯山水」、「露地」三大类,不同的庭园类型下面又可继续细分,比如以表现水景为主的「池泉庭园」因观赏庭园的方法不同又可区分为坐赏式、回遊式、舟遊式、舟回遊式,在不同时期由于园中主体建筑形式的不同,依次出现了寝殿造、净土式、书院造庭园。您去京都赏庭园时也不妨细看一下这其中的不同。

以上虽然都是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但通过历史脉络的简单梳理,制定一个坐标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庭园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以下介绍此番京都之行中最让我难忘的三座寺院



| 地藏院 |


□□

□□


地藏院在京都众多寺庙中并不算有名,却是一休和尚曾经出过家的寺院。始建于公元1367年前后的镰仓时代,院内以竹、枫闻名,因此又称为「竹寺」。寺院入口遮掩在小径竹林间,透着翠绿的阳光和长长的竹径,游人即刻便能了却凡尘,融入自然的净土。地藏院寺内的杉树参天,地面青苔覆盖,主庭园是平庭式枯山水庭园,园内分布的16块自然石,犹如16尊修行的罗汉,称「十六罗汉庭」。


入口门扉

入门后长长的竹径

竹径的尽头:地藏院本堂

抽绿的枫树,在秋季会成为另一翻景象

十六罗汉庭的入口,此处建筑为僧侣的生活区域

入口处的小神龛



| 青莲院 |


□□

□□


青莲院门迹位于京都东山区,是天台宗京都五 門跡 之一,所谓門跡就是旧皇族或贵族担任住持的特定寺院,是位阶较高的寺院。光格天皇在皇居失火烧毁时就曾在此暂住。


许多京都人未必进过此寺院,却一定有路过青莲院外的大樟树。川端康成在他《古都》一书中,特地提到过青莲院前的6棵巨大樟树,据说足有八百年历史,亲眼看到时很难不为其所震撼。

青莲院门前的大樟树


青莲院始建于平安时代末期,几经火灾焚毁,后于江户时代重建。建筑和庭园的布局、规模、式样也几经变化,由现存的3份古图和相关史料记载可知,镰仓时代初期(13世纪前半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庭园的式样都为「寝殿造」,庭园规模较大;室町时代初期(14世纪前半时期)建筑风格虽延续了寝殿造,但庭园受周边书院造官邸风格的影响,规模缩小,呈现出书院造特征;至江户时代重建,寺院整体更改为「书院造」格局


参照『门叶记』、「三条房指图」绘制的青莲院在镰仓时代(13世纪上半时期)建筑和园林的布局图

(图纸来源飞田范夫)

参照『门叶记』、「十乐院差指图」绘制的青莲院在室町时代(14世纪上半时期)建筑和园林的布局图

(图纸来源飞田范夫)

「御本坊总图」清晰的绘制了江户时代后期(19世纪上半时期)青莲院的布局图

(图纸来源飞田范夫)


今天的青莲院寺内境地约三千坪,有宸殿、华顶殿、小御所等建筑,本堂供奉着国宝级的青不动明王像(挂轴),为日本三大不动明王之一。主庭园位于小御所的东北侧,以龙心池为中心,借栗田山之景的池泉回遊式庭园。


天台宗五门迹分别是秒法院・三千院・青莲院・曼殊院・毘沙门堂。所谓门迹是日本佛教用语,原指一宗门的本山,平安时代宇多天皇于昌泰二年(899)在仁和寺出家,后世称为御门迹。自此,门迹即作为皇家・贵族等子弟出家后主持和居住的特定寺院的称号。室町时代以后被用来指位级高的寺院,即寺格(一种寺院等级)。


青莲院进入庭院的入口


华顶殿室内

华顶殿室内,墙上挂着今上天皇、皇后来访时的照片




华顶殿观庭 

小御所和龙心池

小御所与华顶殿之间的连廊

小御所室内,外景为小御所与宸殿之间的内院

宸殿室内

从大玄关透过宸殿望向庭院

宸殿望向本堂

青莲院平面图,所有的建筑部分连廊相接,进入建筑需赤足而行,进出庭院才能穿鞋



| 西芳寺 |


□□

□□


西芳寺是位于京都西京区的临济宗寺院,据传由行基法师始建于奈良时代天平年间(729-748年)。平安时代为净土宗,1339年,富于丰富造园知识的梦窗国师入山之后改为禅宗,并对寺院进行改造,渐成今日格局。

 

西芳寺园内地面长满各类厚厚的青苔,足有120余种,故而又称「苔寺」。 庭园由正堂东南的池泉环游式庭园和位于山腰的枯山水庭石组成,上下两段,错落有致。园中呈心字型的黄金池尤为著名。


通常,苔藓这种植物自然生长在阴冷潮湿的暗处,但西芳寺有着细密的水流系统,有的是暗藏地面的小沟壑,阳光透过密集的树叶洒在青苔之上,呈现出的绿光鲜而浓郁,或千或百的绿意都变换在游园的过程里,以苔藓这种植物为主要景观来造园的庭院在日本也是绝无仅有的吧。西芳寺的景致疏朗,除了园外的本堂,建筑的部分极少,这在注重景观与建筑呼应搭配的东方的庭院里都是不多见的。


苔寺入口













拾阶而上

噂踞是石质水钵,为了从露地入茶室前清水所用,寓意洗脱凡尘之意

本堂。 参观苔寺须事先通过明信片申请预约,入寺还需参加宗教仪式,就是端坐于本堂用毛笔抄写《心经》。



| 题外话 |


□□

□□


汉语语义中的“园林”在日本对照的是“庭院”,而在日本被称作园林的地方则要比中国园林大的多。位于金泽市的兼六园是日本三大名园之一,建于江户时代的大名(诸侯)庭院。


兼六园在日本被称为「回游式」庭园,也是当时造园手法的集大成者。回游式池泉庭园将土地面积作最充分的利用,在庭园中挖凿大池塘(兼六园的更像是湖),堆砌假山(用挖凿池塘的泥土堆砌而成的土山),并在重要景点穿插建造亭台与茶室。来访者只有穿梭其间,才得以浏览全貌的庭园。


宋朝诗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写道:“洛人云,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难眺望。兼此六者,唯湖园而已。予尝游之,信然”,兼六园的得名来源于此,所兼者分别是“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这六种特质。宏大・幽邃的矛盾处我们自然容易理解。人力・苍古的意思是指有了人工雕琢,就会丧失自然之美;水泉・眺望意指通常水流所经之处,大多是位于山间或谷底等低漥地,自然与眺望远景的高处不可兼得。


然而在我看来,兼六园无所不用其极地试图兼而并有,最终反而显得平均无趣,大而无当。中国园林从不试图兼得,主人和造园匠人通常根据其位置条件而专攻其趣,每座名园无不是各有特色,无可替代,叠山、理水、亭、廊、阁、树的侧重取舍将造园手法突出到极致。中国没有坐观式庭院,日本的庭院与禅宗思想结合紧密,是其民族独特的文化精华;中国园林皆为回游式庭院,在身体的移动中方能感受林泉之美。中日庭园间的一静一动展示的是两国各自不同的文化倾向和艺术成就,既远又近。


霞之池

水榭茶室


兼六园景观分布



| 结 |


□□

□□


京都在春秋季节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景致朦朦胧胧,变幻莫测,如同这列屿岛国无端的自然灾害,美的瞬间稍纵即逝,顷刻便化为乌有。



桂川上的渡月桥及其身后的岚山


1919年4月,21岁的中国留日学生周恩来在返国之际,离开东京来到京都,他冒雨游览了京都的风景胜地岚山。岚山虽然不高,但层峦叠嶂的景象,秀逸而青葱。他触景生情,写下了一篇《雨中岚山——日本京都》,抒发了一个中国青年对眼前景色的感怀,其中最后两句写道: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终—

□□

□□





作者介绍:





由作者|亦安|图文供稿

九樟学社编辑部

| 版权声明 |

本文版权归九樟学社及其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或投稿,请联系后台

| 联系邮箱 |

jiuzhangsociety@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