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插秧活动的教学体验——重在激发学习的求知欲
食物森林的趣插秧活动结束了,孩子和家长的体验都还不错,除了有趣和深度体验之外,我从引导员的角度来说一说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教学”元素。
“引导”而非“教学”
其实我们不喜欢用“教学”这个词,因为我们没有去“教”,而是去引导,所以我们的角色也是“引导员”。人与生俱来都有向上的能量,有学习的意愿,1岁内的小宝宝有学吃东西的意愿,有学走路学说话的意愿,在适宜的环境中,他们学会了吃饭、走路、说话。这个环境很重要,极端的例子就是“狼孩”,即使生而为人,在狼群里长大,也不能学会走路和说话。同样的,在孩子大一些的时候,他们也有学习文化的意愿,有求知的意愿,所以周围有什么样的环境他就能学到什么样的文化。食物森林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意愿。
协作讨论重于结果
在插秧前的讨论中,需要小组成员商议几个重要的环节如何实施,测量计算秧苗数量、练习插秧的动作、在秧田定点位、分秧苗、下田插秧。孩子们分组讨论,分工、计算、记录、汇报。项目式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关注的是协作和过程。年龄较大的孩子很快计算出结果,并纠正小朋友计算有错的步骤,有人愿意承担记录的任务,有人更愿意汇报演讲,分工就出来了,在讨论过程中会遇到瓶颈,引导员助力一下,孩子们总能想到解决办法。而年龄稍微小一些的孩子呢,他们对于具体任务的讨论不能贡献力量,但是这个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正是激发求知欲的最好场所。哥哥姐姐在算呢,在写呢,在讲呢,我也要像他们一样。
知识的使用者而非载体
稻田插秧活动涉及到了历史、数学、农学、文学、体育等多个学科知识,而我们的目的不是将这些知识给到孩子们,而是通过学科整合,知识整合,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使用者远比让他们成为知识的载体更重要。
孩子们还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需要我们用恰当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去查阅资料,去和身边的人学习,去找途径学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引导员的使命与信念
作为引导员,抛出话题,让孩子们有兴趣和能力自己去探索,我们提供资源,加以引导,体验和过程是学习的经历,会伴随孩子们的成长,相信孩子们,也相信我们自己。
摄影:积雪草 茉莉 不秋草 海纳
编辑: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