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案例分享 | 南塘故事(上) 走过十九年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文章内容通过贵州桐梓乡村复兴讲坛录音整理而来
从百年乡建到当代乡建
在座的一百多位同志,我们共同做的事业叫做“乡村建设”,我们今天的培训写的是“乡村复兴论坛”。乡村建设事业不是一个新出现的事业,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就有好多的先贤志士在做乡村建设。
近代就有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先生在做,现代有温铁军、杨团老师…一些有名的学者,建筑师、艺术家都在非常积极的推动乡建。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在为乡建、为乡村的复兴做着贡献,我们南塘的乡建也仅仅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南塘的乡建是南塘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家乡做“乡建”。
安徽阜阳南塘合作社,农民自己的乡建
我们合作社成立有19年了,这是我们合作社的logo,一个朋友帮忙设计的。大家能从这个logo上看到什么?牛和鸽子。
牛
代表了一种踏实、勤奋的精神。牛也与农耕有很大关系,以前没有拖拉机的时候,用的都是牛。我们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当我们越走越远,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要忘记当初是工人、农民和我们党一起打下的天下,我想这是我们共产党最早的出发点。因为我们合作社有十九年的历史,所以讲起来也会很多,那我就很粗暴的把它分为几个阶段来讲,这个分法不一定科学,是为了更清楚一些。
第一阶段 “团结维权”
”十九年前,1998年的时候,当初的农村的政策还不像现在这样农民种地是有补贴的,那时候还向农民征收村提留和乡统筹。相对来说那时候农民的负担还非常重。因为这些负担,所以引发了很多的群体性事件以及激烈的干群关系。我们安徽那时候也是,尤为激烈,我们那时候的税费改革就是从安徽开始的,也是因为那时候安徽的当时的农民负担过重有关。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村的村干部带着很多的地痞流氓去征税,所以引发了很激烈的矛盾。当时我们村的很多老百姓就去市委市政府上访。但是很快政策改变以后,我们便开始调整,不再做维权的事情了。
第二阶段 “民主自治” 学开会
首先是让大家一起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当中来。
这个村庄要干什么事情,要和大家一起商量,要开会。怎么来开会呢?我们当时学习了一种开会方法叫做“罗伯特议事规则”。
一个作家正好观察了我们的开会,他写了一本书叫做
《可操作的民主》
新浪中国 2012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学开会很重要,可以培养大家如何更有效率的做事。做事的时候大家不积极,为什么不积极呢?有人会说:那是你的意见,不是我的意见,没有让我发表意见,没有听我的观点,说干的时候我就不去出力。
所以如何让大家学会如何开会就非常重要。
我们在学议事规则的时候,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是英国人最早学开会的方法。我们老乡一开始听到“罗伯特”感到非常的听不懂,老乡从来没有和外国人交流过,没有听过外国的姓。咱们都是赵钱孙李的姓,他一听到“罗伯特”就很纠结了。大家听到“罗伯特”的名字的时候,就很惆怅。
我们的讲师,国外留学回来的一个年轻的小伙儿
慢慢的就很有意思,乡亲们就用一些演小品的方法把我们平常开会出现的问题给表演出来。咱们在跟村民代表、合作社的领导开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上面讲,还是让每一个人都发表意见,形成共识?
开会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比如说一言堂:只许一个人说,别人不能说;
比如野蛮争论:两个人的观点不一样,说着说着就拍桌子,就发脾气就扬长而去;
还有跑题:比如我们开会明天要不要在村里搞个文化节,结果开着开着就跑到谁家的米酒多么好吃、多么正宗上去了。我们村里开会很容易跑题,跑题问题的根源在哪呢,在于没效率,开了一上午的会,最后发现讨论的根本不是你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通过演小品的方式把这些问题演出来,然后问大家:怎么来解决。大家提供了很多的方法,面对这些问题就把它分成一个个的小品,来给开会定个规矩。
最后南塘合作社形成了十三条开会的规矩,不是专家给的,是老百姓分成几个小组,自己讨论出来的!所以“罗伯特议事规则”到南塘也就变成了“萝卜白菜规则”。(老百姓觉得“罗伯特”这个名字叫起来特别的不顺口,最后就改成了“萝卜白菜”规则。)
我们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这里就体现了,名字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规则也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专家给的。我们认为民主,是让大家一起参与,最重要的还不是罗伯特议事规则,而是大家能够组织起来。
如果我们都是分散的一个一个的原子化的个体,村子里的大家都不团结,那就谈不上民主,让大家发表意见,大家一个个的就很难统一意见。单独的个体对于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那种热情和兴趣就没有了。大家都忙着家里的事、孩子上学、经济发展。然而把大家组织起来就不一样了,当组织起来了以后,大家通过共同的学习,共同的建设共同的对公共事务的讨论,这个时候参与和意见才能表达出来。
农村社区的组织起来,是建设的更基础的东西。我们为了能够让大家真正的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当中来,在社区的组织建设中花了很多的时间。
从开始的社区组织,组织大家的一个一个的小组,他们还什么都不会做,像婴儿一样要抱着他们走;到扶着他们走;到他们完全可以小组内开展活动, 就放开走。这三个过程发展了一个一个的社区小组。
第三阶段 “经济兴村“
2004年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的旗子
合作社自己酿制了米酒“江湖情”,就我对酒品质的鉴赏经验,这个酒不比贵州的茅台差,真的是用纯粮食酿造的。大家也能感受到酒里的温度。
资金互助促发展
我们做了一个资金互助,为什么要做呢?
做之前我们在村里做了一个调研。调查了我们乡里两个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我们乡有四万人,这两个代办点每年能够得到乡里的存款十年前是2个亿!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乡存了这么多的钱,老百姓那能够贷款多少呢?
这个数字是零。在我们那个地方,农村信用社在村里不放款。
我们也很纳闷,信用社怎么专门存款不放款,她说我们在农村放款非常麻烦,比如农民贷款个2、3万块钱,你的房子又没有房产证不能够抵押,一旦你违约,收钱就会非常麻烦,请律师都要花五千,就算官司打赢了,你消失走了三年,我又找不到你,风险和成本非常的高,所以信用社就不放款。
那这2个亿的存款都放到哪里去了呢。信用社说:那很简单,我们把存款都放到市里的联社总社了。
不放贷款怎么给农户发利息呢?信用社说:我们把贷款放给城里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一开发几百套房子,就可以拿到房子土地作为抵押,如果到时候不还钱我就把他房子卖了。而且给地产商放贷款一放就是几千万、上亿,农民一笔才放2、3万,成本效益很低,还有风险。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商业银行为了利益考虑可以理解。
但是我们村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想在村里创业,很难获得资金的支持。我们就想这2个亿,能有十分之一的钱也就是两千万,不是存在银行里,而是通过农民成立合作社,存在农民的资金互助合作社里面,这两千万对于一个村庄的发展会起到一个很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只要把农民存钱的十分之一,用于农民的家乡建设,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当初我们做资金互助调研带给我们的启发。
内部资金互助与最慢的人一起同行
我的哥哥在杭州建筑工地上打工,会发现个很有意思的事。他一年出去打工能挣3万块钱,回来把这个3万块钱存在我们当地的银行,银行就把类似我哥哥这样千千万万打工的人,存的钱再贷款给城市的房地产商,老板开发更多的房子,需要更多的如我哥哥这样的年轻人出去打工,挣到的钱再放到银行,银行再贷款给房地产商,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农民挣钱给银行,银行给开发商,开发商开发更多的房子,农民再出去打工,在这样一个循环当中,农民就一直在一个打工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把这个循环给稍微断一下,有一部分钱不是交给银行,就是留在了村子里,帮助农民发展,可能这个循环就会有一点点的改变。
未完
待续
文 / 杨云标
录音整理 / 吴海旭
长按二维码关注“村社之家”公号 ,专为内置金融村社,提供人才培养,合作发展,信息交流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