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PAD究竟会不会毁掉孩子的童年?

2016-08-02 王思婧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小提示:在微信最新版本中点开“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公众号,设置“置顶公众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更新。

有个段子:十多年前,有一种病,名叫网瘾,闻者色变;如今人人手中握一部智能手机,再也没人提起网瘾了。


但我们还可以管孩子。伴随智能触屏设备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引发了各种担忧:触屏设备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它会把下一代变成什么样的人?究竟是让孩子多大接触,接触多长时间……家长们一边纠结,一边从智能互联网中寻找答案。


站在传播媒介变化的历史转折处,这些问题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许担忧的家长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当要求孩子放下IPAD时,你是否想过由谁来陪伴他/她?



触屏一代与焦虑的父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思婧
本文首发于2016年8月1日总第766期《中国新闻周刊》

 

远古人类的生存方式被浓缩在智能触屏手机的App中,在这里,原始人变成了“疯狂原始人”,他们抱着恐龙蛋,在孩子的指尖下跳跃、前进、收集金币,如果没能越过悬崖,“疯狂原始人”会大叫一声,坠入深渊。

 

这是一款适合4岁以上人群的跑酷游戏,它已经足够让一部分中国家长担忧。而在苹果手机的应用商店中,100多万个应用程序中,游戏就超过30万个。

 

王冠发现,女儿在2岁时便会用手指滑动桌面和电视机,她希望得到和触屏一样的交互体验。冯美蓉4岁的儿子,在iPad上学会了成语和第一首唐诗。6岁的郑琳(化名)正在用iPad做作业,她的童年过早地陷入孤独,父母离异后分居两地,陪伴她的是祖父母和一台平板电脑。她的祖母说,“玩游戏比学习多。”

 

智能触屏设备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它会把下一代变成什么样的人?站在传播媒介变化的历史转折处,父母们对这些问题找不到答案。尽管如此,出生在触屏时代的孩子们仍然在父母的焦虑中成长着。

 

心智灾难?

 

一位苹果公司的员工希望向孩子隐瞒iPad的存在,尽管白天他会想尽办法拓展iPad的销售渠道。儿童游戏的产品经理石伟说:“成为父亲后,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让孩子远离iPad。”他的朋友从不限制孩子接触平板电脑,结果,孩子3岁时视力便只有0.5。于是,石伟决定在自己孩子8岁前禁止他接触iPad,即便使用,每次也不能超过3分钟。

 

而同在计算机行业的冯美蓉却不这样严格。她的儿子从2岁便开始玩父母的智能手机,当他可以拿得动iPad时,其他玩具都黯然失色。儿子最常点开的App是“小伴龙”,并跟它学会了唐诗、成语、三字经。有一天,儿子突然对着屏幕又唱又跳:“小燕子穿花衣。”

 

三十多年前,冯美蓉坐在东北老家的厨房里,第一次听正在做饭的母亲哼出了这首儿歌。直到上大学时,她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三十多年后,一只橘红色的卡通龙,在触摸屏上对冯美蓉的儿子说:“今天怎么没来找我玩?我想你了。我们一起唱歌吧。”

 

腾讯网儿童频道在《数字小公民安全成长指南》中指出,56%的中国儿童初次上网的年龄低于5岁,而家长希望儿童第一次触网的平均年龄是7岁。但互联网低龄化的趋势,没有也不会按照家长的心意逆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年龄低于10岁的中国网民超过1800万,未成年上网人群已经过亿,儿童的网络渗透率还在不断提高。

 

影响视力是家长的首要担忧。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1.5万名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32.48%受调查的儿童平均每天在iPad、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花费1到3小时,60.87%的家长表示,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小时。在18岁以下少儿中,近视增速最快的是小学生。超过40%的小学生近视,这个数字是2000年的两倍。

 

人民网曾在一篇报道中引述不具名的医生的建议:“18岁以下孩子不要接触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18岁以上的孩子在玩的同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可是,这看起来并无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中建议,0至6岁的儿童,每次使用电子视频产品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时间建议不超过1小时。而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卢海认为,“iPad是儿童视力的杀手的说法,过于武断,不够严谨。”

 

但“让孩子放下iPad”还是成为一些早教班的招生宣传语,这吸引了一批对iPad早有怨气的家长。作家王蒙将触屏时代的到来称为“心智灾难”。在他看来,触屏和电视一样,提供了一些文化含量可疑的声像信息,让人们再度被科技征服。电脑与鼠标、触屏和智能手机先后冲进生活、杀入头脑,它们“提供了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也许还有劫持”。

 

2012年,在iPad上市的第二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主持了国家社科课题《新媒体与都市儿童研究》,“儿童玩工”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她认为,孩子的童年是跨国公司最易驯服、有充裕时间玩乐的市场资源,低龄儿童逐渐被技术异化,成为智能产品消费终端的低龄劳工。

 

在她看来,iPad已经沿袭了电视曾承担的“保姆”角色。在一些公共场合,唯一能使孩子安静下来的方式,就是把成人的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放在孩子面前。

 

而当交互设计师戴传庆将儿童App的设计经验发布在科技媒体上时,家长给他留言:“你是一个无良奸商,故意去挣儿童的钱。”

 

因为长期不当使用iPad导致自闭症的孩子不断见诸报端,曾经困扰家长的“网瘾少年”现在被称作“屏奴”。

 

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戴文静进行了《学前儿童使用iPad情况的调查研究》。她发现,有一个孩子直到5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忙于工作,老人打麻将,保姆便把iPad丢给孩子。最后,孩子语迟的原因被医生诊断为:“长期和机器交流,对真实人声不敏感。”

 

然而,对于儿童使用触屏设备的危害似乎并没有公认的结论。戴文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当年看到的更多是弊端,但现在觉得(iPad)优点也不少。”她同样忙于工作的邻居,将孩子的照料交给讲方言的祖父母,但孩子跟着iPad学儿歌、听故事,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两个同样疏于与父母交流的孩子,iPad使用效果却截然不同。在3年前的研究中,戴文静也没有想到,同样不被限制使用iPad时间的孩子,一类沉溺其中,另一类却可以自觉地放下手中的iPad。其中原因,戴文静认为:“没有定论”“很难界定”。

 

戴文静曾进行过一个试验,她让两个沉溺于iPad的孩子的父母不在家中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结果,两个孩子分别在两周和一个月后,便不再长时间使用iPad。当父母把触屏设备当作玩游戏、看视频的玩具时,示范作用会让还在感性认知阶段的儿童开始模仿。戴传庆也发现,只要自己一开始使用手机,孩子就爬了过来。

 

“为什么爸爸可以玩手机,我不可以?”严格的禁令没有办法回答孩子的问题。王冠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权威感消失在移动互联时代。作为财经节目主持人,他无法避免在家使用手机,于是他只给女儿规定了单次使用时间不超过30分钟。女儿只在早晚各用一次,其中包括清晨女儿用iPad模拟钢琴弹一首儿歌,送他上班。

 

而大多数被严格限制iPad使用时间的孩子,隐忍着对家长的不满情绪。曹晋进行的涉及上海市100个3至5岁的儿童的调查显示,当家长拿走设备时,78.9%学龄前儿童会有强烈的反抗。

 

为了阻止孩子使用iPad,父母会为触屏设置密码,而对于这些被严格限制使用时间的孩子,偷偷记住触屏的启用密码,不是一件难事。他们会蒙上被子,蜷缩在黑夜,任触屏闪烁。这令人想起三十年前,上一辈家长怕电视影响功课,而竭力阻拦孩子看电视的情形。


为什么爸爸可以玩手机,我不可以?图|网络

 

未知的恐惧


当iPad成为世界各地儿童最想要的礼物时,被触屏时代困惑的不只是中国的家长。

 

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建议,不要让2岁以下的孩子接触电子媒体。但在移动互联不可逆转的趋势里,该学会又指出,电子设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但并不建议3岁以下孩子接触触屏设备。

 

纽约科恩儿童医疗中心的鲁斯·米兰奈克医生在实验中发现,不到3岁就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幼儿,会影响孩子学习走路和说话的速度,言语智力测验的得分也低于其他幼儿。在触屏设备上经常玩“愤怒的小鸟”或者“水果忍者”等非教育类游戏的孩子,在言语智力测验中的得分,低于不玩这些游戏的孩子。而玩教育类游戏的孩子与不玩触摸屏游戏的孩子相比,在言语智力测验中的得分并没有太大差异。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语言障碍的儿童在过去6年增加了71%。语言研究专家认为,这与智能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更多地进入儿童生活有一定关联。

 

触屏设备一方面成为专家和家长质疑的“自闭儿童”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又弥补了治疗自闭症儿童原本基于纸质图片的交换沟通系统的不足,iPad已经被儿童心理医生广泛应用在治疗中。爱尔兰科克大学医院的研究甚至发现,多玩触屏设备有助于儿童智力发展。被调查的82名幼儿中,很多孩子早在1岁时便具备操作触屏的能力。

 

王冠带女儿去旧金山旅游时,女儿告诉他:下次想去巴黎,因为那里有埃菲尔铁塔。王冠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埃菲尔铁塔是在挂历上。“儿童游戏是有世界名胜的,我没有教过她,但她显然明白这是巴黎的地标。”触屏一代探索世界的方式已经不再和他们的前辈一样,触屏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王冠今年36岁了,小时候,他奶奶把鞋盒裁剪成识字卡,现在,她的女儿用iPad识字。“没有本质区别,”王冠说,“科技让我们总觉得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不清楚里面是什么,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家长就活在对未知的恐惧里。”

 

王冠对触屏的唯一恐惧是,触屏的交互会给孩子一个答案。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心理学教授桑德拉·卡尔弗特看来,儿童专注地滑动触屏,与拼乐高、玩布偶时全神贯注的状态是一样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状态称为“心流体验”。但两者之间,仍有一个微妙的差别:什么时候放下乐高或拨浪鼓,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而在触屏游戏的世界中,孩子的任务是否正确完成,都是预先的程序设计。

 

“但谁知道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纸质阅读塑造出人类的线性思维,进入触屏时代后,交互设计会给孩子带来什么?目前还没有科学家能够给出确切答案。

 

不可否认的是,移动互联的迭代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在技术进步缓慢的时光里,石器时代过渡至铁器时代用了250万年,3000年的时光让人们从铁器时代进入蒸汽时代。而进入信息时代人类只用了109年。现在,技术迭代会不停地发生在一代人身上。“每5年迭代一次,每3年就有一次重大创新。”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张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

 

1993年,IB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触摸屏手机。当乔布斯拿出第一代触屏iPhone时,各个年龄的人们发现自己突然同时进入了触屏时代,我们不得不生活在全新的媒介环境里。

 

冯美蓉刚刚办了一张图书卡,她也想让孩子知道,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她和丈夫放下手机,开始阅读,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自己看不下去。

 

事实上,中国的成年人已经对纸质书和电子书做出了选择。在第13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中,2015年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8.4%,比2014年的58.0%上升了0.4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达到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

 

张洁正在广东省中山市东区开展“未来学习项目”,东区6所公办小学和2所公办中学参与其中,她希望能用5年时间,将基于平板电脑和移动网络的数字化教学常态化。在项目开展之初,她发现,仍然有孩子从来不用电脑、不会上网。“这不是经济原因,而是观念问题,因为家长和老师花了大量的努力阻止孩子上网。”

 

这些出于关心的焦虑,对儿童真的有更大益处?一些父母“一看见孩子玩iPad,就头疼”。后来他们开始承认:“只要我看孩子醒着,但是没有在学习,我就觉得难受,我觉得他在浪费时间。”

 

张洁设计了一项用iPad完成的图文作业,在6个问题中,测量孩子会不会拍照、打字,知不知道什么是新闻,能否选择和处理信息,是否能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有的孩子看完题目便放下平板电脑说:“不会,只会玩游戏。”看到测试结果的老师第一次意识到,平板电脑有这么多东西可以教。

 

电子课本被放入平板电脑,已经足以比纸质书丰富、吸引人。地球仪也被放在触屏上,同样旋转在学生的指尖。一堂课内,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触屏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个孩子的热情正在得到尊重。

 

但电子课本推行之初,父母依然有不由分说的反对和担忧。如今,这样的焦虑正在减少,他们开始寻求应对方案。但父母最为关切的仍是具体而琐碎的问题:“孩子几岁时买?”“如何制定家庭规则?”“一天可以使用几次?”


不论家长是否愿意,IPAD和手机已经成为童年不可缺少的玩伴,甚至也是社交工具。图|网络

 

被改变的童年

 

恐惧和焦虑也来自于父母对社会竞争的不安全感。张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父母舍不得孩子玩,觉得孩子怎么学都不够,一看到孩子玩就坐立不安,担心被同龄人落下,这是物质稀缺年代的后遗症。”

 

在不够富足的时代中,竞争已经被训练成几代人的本能。“活得比别人好”的生活目标也沿袭在80、90后的身上。但诞生于丰富物质中的触屏一代,已经和父母不再一样,他们需要的是获得幸福感。

 

张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足的时代,不必为了争抢资源而抹杀个性,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做自己,个性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获得尊重。”在她看来,平板电脑的意义正在被低估,它并不只是“好玩一点”。了解触屏、驾驭触屏,它可以是一个帮助孩子了解自我选择,进行自我管理的工具。

 

但一些家长仍然疑惑:“以后的孩子还会写字吗?”张洁给出了一个看似激进的回答:“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写字也能顺利进行的话,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写字呢?”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演变更替出现过无数次。钢笔、圆珠笔取代了毛笔,毛笔字从日常的交流中退守成为艺术,“即便硬笔书法在历史上消失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戴传庆曾是爱奇艺的高级设计经理,在仅有一个工程师的团队中,“爱奇艺动画屋”诞生了。最初这款应用程序只是爱奇艺客户端中的儿童频道,但即便过滤掉成人客户端中对儿童不利的信息,还是难以吸引孩子。

 

成人客户端以黑色、绿色为主,这并不是儿童喜爱的颜色。戴传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儿童的视力发育有一个过程,他们喜欢明亮、简单的颜色。”他发现孩童直到8岁才开始尝试理解一种颜色的不同色度。于是,蓝色、红色、黄色成为了大多数儿童App的主色调。设计师还把提示字变成了柔软的字体,每个视频的边框也都设计成圆角。

 

和“小伴龙”等儿童App一样,第一次进入“爱奇艺动画屋”时,也要输入儿童的昵称、年龄和性别,不同的年龄和性别会筛选出不同的卡通。

 

针对3到6岁还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孩子,这些应用程序会用声音指引孩子。在“动画屋”每隔15分钟,会出现一个女声提示:“你已经看了很久了,休息一下吧。”有的儿童会对家长说:“刚才有个阿姨告诉我,要休息一会。”这样简单的交互制造出了触屏对儿童的陪伴。“如果从盈利的角度看,我们肯定希望儿童用这个产品的时间越长越好。”戴传庆坦言,让家长安心,是儿童产品的重要准则。

 

为了防止儿童点击家长操作的按钮,设计师特意将这些按键半透明化。当播放动画时,孩子的天性会点击活动的卡通形象,为了防止频繁错误地退出视频,播放动画时会自动锁屏,只有在家长点击解锁后,计算一道数学题,才可以退出观看。“我们会帮助家长控制时间,我们设定连续使用60分钟,客户端就会锁死,只能第二天再用。”但交互设计师的用心并没能被家长完全接受。

 

应用程序有三种主要盈利模式:广告、增值服务和付费软件,但这些并不适用于儿童产品。虽然不断提升儿童的用户体验,但家长才是最终的消费者,铁皮人科技公司的市场调查显示,愿意为App付费的家长仅占总用户量的2%。而出于好奇的天性,当儿童将一款游戏“通关”,便不再有任何兴趣。冯美蓉的儿子,每个游戏最多玩2周,她的手机中删掉的儿童游戏难以计数。

 

美国儿童教育研究机构迈克尔·科恩集团的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玩具,儿童更喜欢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玩游戏。玩偶和公仔的确只能吸引戴传庆儿子2天时间,王冠送给5岁的女儿一只电子表,她欢天喜地玩了几天,就不见踪影。

 

在触屏时代,交互设计师试图用精细的设计留住最不忠实的用户——儿童,也在用各种方式向家长示好、让他们安心,但家长仍在千方百计地让儿童远离这些有可能并没有伤害、促进成长的产品。

 

“既然趋势是注定的,为什么不能帮助孩子更好融入这个趋势、让他们尽早理解数字媒体呢?”一些父母没有办法回答戴传庆的疑问。

 

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早期认知发展是在触觉、视觉的互相配合中完成的。而触屏刚好融合了这两种感官,又将听觉加入其中,形象思维和想象力都正在被激发。在皮亚杰生活的年代里,他所指的触觉是,触摸一朵花、一只猫、沙滩和海水……但交互设计也可以让人走向户外。AR(增强现实)技术下,诞生了一款“Pokémon go”(城市精灵)的游戏,它让世界各地的成人拿着手机,甚至在夜里到处闲逛,收集“宠物小精灵”。

 

当人们还在担忧触屏会缩短孩子的童年时,可能让人们变得更加孤独的AR、VR(虚拟现实)时代正在赶来。互联网科技观察者莫小谦说,这些人与机器更深层交互的技术,正改变着孩子的童年。“不同领域的明星科技产品整合起来,或许就是陪伴当代儿童成长的哆啦A梦。”★


版权声明
1、本公号刊载的全部文章图片包括原创、翻译、改编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2、本公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1)提前与本公号后台联系。2)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 
3)不得以之盈利; 
4)完整标注文章版权信息。 
5)完整标注,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china-newsweek)。
       china-newsweek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总第766期《中国新闻周刊》现已上市
关键词目录
人物
  候孝贤
刘德华范伟谭维维
黄怒波毛大庆陆琪倪超冯小刚
有趣的80后郑钧陆川
贾樟柯俞可平……
调查

  外滩踩踏聂树斌
留学作假
东方之星五常大米
信访销号
电梯危情
天津爆炸贪二代
白雪山假法王传媒大学毒跑道电信诈骗……
特稿

故宫
南水北调
MH370
同志圈
巅峰救援
冥王星
性别决定
活佛
复旦投毒
单身
贫穷
小三劝退师80后离婚虚拟饭局……
回复“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提取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