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再提速有多少“纠结”

2016-10-07 杨智杰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小提示:在微信最新版本中点开“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公众号,设置“置顶公众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更新。


习近平在参观“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问:“从技术上看,我国是否有条件在全国高速铁路网全面恢复350公里时速的运行?”铁路系统的保守派和支持派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答案。


从钢轨上每一颗螺钉的安全,到对高铁提速成本的计算,再到对“中国制造”声誉的考量,高铁再提速,还有很多“纠结”?



试运行期间的高铁。图|IC


高铁再提速有多少“纠结”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杨智杰
本文首发于2016年7月25日总第765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北京打拼十年来,孙铮觉得,回家乡的路越来越“近”了。


上个月,他在12306官网买了张北京到郑州的高铁票,二等座,309元,只要2小时43分钟就到家了。


时间往前推3年,2012年12月29日以前,如果孙铮想选择最快的火车回家,只能买张动车票,二等座,213元,时长5小时40分钟。


而在2007年4月28日以前,这两个城市间最快的火车只有T字冠头的特快列车,硬座只要76元,乘车时间6小时22分,比同区间的普快列车用时短4小时左右。


从去年开始,孙铮不时看到新闻报道说,高铁速度可能会从现在的每小时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他自己算了算,假如高铁再提速,他回老家只要花两小时,这和他在北京每天消耗在上班路上的时间差不多!虽然听说提速后票价会调整,不过孙铮觉得,只要别涨得太离谱,他都能接受,毕竟,时间节省了不少,做事效率会提高很多。


关心高铁提速的,不止是孙铮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从2015年全国两会开始,就有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高铁恢复350公里的时速。


最近提起这件事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3日,他在参观“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问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从技术上看,我国是否有条件在全国高速铁路网全面恢复350公里时速的运行?”


“习近平之问”不仅再次引发了高铁再提速的公众话题,在铁路系统内部也引起了又一波意见之争。


技术账,安全账


既然说是“全面恢复”,就说明过去有过高铁运行更快速度的经验。


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先后有6次大面积提速;期间,快速列车运行的最高时速由140公里提升到200公里。


2008年8月1日,京津高铁以时速350公里开通,这是中国高铁首次以最高时速运行。在此之后的两年里,武广、郑西、沪宁和沪杭高铁相继以同样的速度奔驰在广袤的大地上。


然而,一路超尘逐电的中国高铁,却在2011年开始减速,发展模式从“跨越式发展”转为“可持续发展”。


2011年4月,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称中铁总)总经理盛光祖首次透露,新的全国铁路运行图在当年7月1日实施,其中高铁会减速,这样能更好地确保安全,并令班次、乘车点的调度更灵活,也可以使票价有更大的浮动空间。


6月30日,世界上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铁降至300公里时速。次日,武广、沪宁和郑西高铁也降速到同样水平。


然而,高铁降速后不久,却发生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8月16日,铁道部宣布将剩余两条短距离线路——京津高铁和沪杭高铁350公里的时速全部降到300公里。


“7·23”动车事故的原因虽然最终认定和速度无关,但它仍然极大削减了中国高铁的安全信誉,使其发展跌入低谷。所以,一说到提速,很多人就会担心安全问题。但从时间顺序看,2011年的降速措施是在当年事故之前就采取的,这成为了当下高铁提速支持派的有力论据。


在“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向习近平汇报工作的贾利民对《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说,“目前在技术上,中国高铁有条件在建设标准为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或区段,全面恢复这一速度。”


6月7日,中铁总总工程师何华武也对此回应说,高铁运行最高时速恢复350公里,技术上没有问题,安全上有保障。


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广发提到,中国的高铁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基本上都是350公里的时速,目前的速度是“人为的浪费”。他说,“北京28分钟到天津,跑了几年,实践证明是安全的,但最近两年降速了,不应该!”


然而,曾经参与“7·23”动车事故调查的原上海铁路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表示,对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他说,自动车事故以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铁总十分重视风险防范,对高铁进行安全大检查,提高安全储备。“我们没有出过事故,现在的安全技术可以说是和日本站在了一个水平。因此,中国应该珍惜高铁的零事故现状,要在目前继续巩固一个阶段。”


一旦出现事故,高铁行业需要背负极大代价。2011年,中国原本可以修8000公里轨道,但因为当年“7·23”动车事故效应,当时正在开工的轨道全部停工,某些想要引进中国高铁技术的国家也中止了合同。


一直以来在高铁问题上踊跃发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隧道专家王梦恕最近表示,高铁提速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从机车寿命和设备的安全出发,速度是要有一个底线的,没有安全保障是不行的。现在如果跑到350公里这样的速度,桥梁、隧道、线路不会出现问题。但是,这样的运行状态不能长久!


王梦恕对《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说,“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高铁提速牵扯的不是一趟列车,而是整个面。比如,郑州作为枢纽站,8个方向的列车都会经过。京沪高铁日均有42趟车从上海虹口站发车,平均19分钟不到就发出一趟,最短发车时间仅隔5分钟。发车密度大,来去列车多,这对调度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处理不好,后果十分严重。”


除此之外,王梦恕还有一些对设计标准的担心,他说,“当前两条高铁线路的间距是按照300公里时速设计的,如果提到350公里,两辆对开的列车错车时,产生的吸力之大,有可能将列车车窗玻璃打碎,这个安全性必须考虑。”


他进一步举例说,为了节能,目前很多隧道断面是按照300公里时速设计的。列车过隧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如果提速,断面不变,阻力就会增大,列车过隧道时,电压、机车寿命、部件等都可能因此出现问题。


王梦恕还指出应考虑到高铁的寿命问题。“350公里是额定速度,正如买10安的插座,为确保安全底线,最多只用8安。机车的速度也不应总是达到百分之百,保证百分之八十的应用,寿命才有保证。


经济账,政治账


成本增加,是提速保守派更在意的问题。


何华武虽然明确表示高铁提速在技术和安全性上没问题,但综合考虑运营和维修成本,他认为,“是否提速、何时提速还需要进行充分论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强也担心,如果时速提到350公里,高铁的运行成本会相应提高,主要是能量消耗、摩擦磨损、设备更换与检修周期缩短,与运行平稳相关的振动环节也会发生变化。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认为,目前的速度在经济上很合理,“根本没必要提速”。如果开到350公里时速,列车的安全余量会被“吃掉”。更重要的是,铁路并非越快越好。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说,“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列车,阻力最大的是空气阻力。空气阻力和车速的平方成正比,从2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能源消耗会大幅度增加,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另外,提速后列车的部件磨损也会大大增加,主要体现在接触线的摩擦增大,以及刹车闸片受损严重。而目前这两个部件,中国仍依赖进口。


除了零件和设备损耗,对线路的维护改造也是成本的一部分。例如,高铁速度加快,则两条钢轨推力加大。王梦恕解释道:钢轨的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变化幅度为2毫米,即增大或减少都要控制在2毫米以内。提速就要求钢轨处理高铁速度的力增大,为此,整个线路必须加固和维护。“这对线路的要求非常高,若有些许马虎,就会出现出轨事故。因此,提速之后,维护的责任和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如果要算经济账,这也是个大数目。”


中铁总总经理盛光祖算了一笔账,高铁时速在现基础上提高50公里,成本将提高三分之一左右,主要是电价、零部件磨损加快和维修成本增加。


不过,对于颇受关注的“成本提高三分之一”说,《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向多位高铁专家进行了求证,很多人对此并不“认账”。


王梦恕认为,这个数字没有根据,提速之后的成本必须实测。他算了一笔细账:现在高铁按300公里时速运行,如果运行100公里,一个70公斤重的人,会耗电5.12度。速度要是提到350公里,阻力系数到90%,运送这个人100公里的耗电量就会增加到5.2至5.3度。


不过,王梦恕认为,能耗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还不算最大,而引起机车配件的消耗和折旧这个账就难算了。此外还要算上线路的寿命,维护人员的人力费用等。


孙章认为,运营成本分两大块,人员的劳务费用和耗电、耗能、折旧等消耗。成本计算要参考好多条高铁,算出平均值才有代表性,但也可以以某条高铁线路为例来说明。


对于“成本增加三分之一”这笔账,贾利民不仅不认,而且不认同目前有些专家过分在意成本得失的思路。他认为,这是“关注层次的缺失”。贾利民是“十一五”《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在贾利民看来, 当下高铁领域上演着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国家有能力提速、人民呼吁提速、中央高层关注提速,但另一边,提速问题却迟迟僵在那儿。究其原因,关键点在于中央政府和中铁总如何定位高速铁路。


“如果把高铁定位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经营性资产,那是否提速就是一个微观经济学问题,是企业行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盈亏、成本和其股东对它的经营经济指标要求等,来决定运行速度。但如果把高铁定位成国家的高铁,这就上升到了宏观经济学,甚至是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贾利民说。


近年来,高铁成为中国制造的“金名片”。2013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时任泰国总理英拉签署“高铁换大米”项目,拉开了中国“高铁外交”的序幕。随后,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外交中推销高铁技术,迄今已经与澳大利亚、英国、巴西、俄罗斯、印尼等国家签署了高铁项目合作。同时,中国的高铁技术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输出的重要产品。


“中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350公里时速的高铁技术和建设、运营能力,自己却不用,还要推销给别的国家。自己都说有问题,人家凭什么要?”贾利民觉得,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高铁提速虽然使油耗和运营成本提升,却能换来全社会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全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均衡和协同、国家安全和威慑力的进一步提升;能换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政治经济更紧密的联系;还能使高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变结构、转方式““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和更加有效的手段。“这是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行业与国家、经济与政治利益孰轻孰重的问题。对相关方而言,也是担当与不担当、作为与不作为、面向行业还是面向国家看高铁的问题。”


5月3日,中铁总公布了2016年一季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其中提到公司一季度实现收入2008.53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为亏损87.27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2.66亿元。王梦恕对《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表示,目前整个铁路亏损大,背负着3万亿贷款,每年需要付1000多亿利息。如果提速,成本的增加全都压在国家铁路局身上。更重要的是安全,一旦出现事故,责任更是担负在他们身上,整个铁路事业就会被否定。


对于中铁总所背负的经济压力,贾利民仍觉得问题关键是,如何对高铁进行定位。“如果把高铁定位在国家层面,作为国家的战略性的、基础性的、全局性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应该是国家买单,不应该把负担全部算在中铁总头上。而中铁总应该承担的,则是绝对保障运营安全、无条件支撑国家战略、全力提高服务品质。”


孙章则希望高铁的发展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铁已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突破口。在‘一带一路”方面,中国的优势不仅是高铁的速度,而且还有很多其他优势,比如重载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等等。所以,高铁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但不能过度超前,还是要考虑经济效益。”


不只是速度


显然,高铁再提速的“正方和反方”存在多方面的争论。


在运能问题上,支持派认为,目前京沪高铁客流量攀升,如果不尽快恢复350公里时速,缩小列车运行间隔,其运力将很快饱和。而保守派的观点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提速后其实更耗费时间。因为,在更高的速度下,刹车距离要提早,减速的时间比提速的时间还长,所以并不划算。


为此,孙章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目前京沪线客流量和市场需求大,像这样运营良好的线路,可以提前恢复350公里时速。“我们的京沪高铁线路要比日本新干线好得多,北京到上海线路很直,都是高架桥。”京沪高铁是按照380公里的最高时速设计的,如果提前恢复350公里时速,孙章认为京沪线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调度等,都符合要求。“当初京沪高铁在参加验收时,不少专家都要求跑380公里,但最终还是考虑安全稳妥性,运行时降到300到310公里的时速。”


但是,孙章强调,在早间和晚间运行的高铁,速度必须降下来,这主要是考虑到噪声问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论证会上,噪声污染就被认为是铁路对社会产生的最大的环境污染因素。不同于普通铁路,高铁因其高速、高架、电气化的特点,噪声产生的声源种类和强度都大大增加。而且噪声具有突发性,扰民现象一直不断。2011年5月中旬,胶济高铁和津秦高铁因噪声控制不过关被环保部叫停。目前,京津高铁被投诉最多的问题就是“噪声扰民”。


孙章引用中科院的研究数据,高铁产生的噪声与速度的五次方到七次方成正比,提速之后噪声会提高很多。对噪声的控制,需要靠技术进步,靠减震的路基。减噪需要基础设施的改造,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时间。


目前,国外尚未有高铁达到时速350公里的纪录。日本在1964年10月1日,最早开通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全程515.4公里,最高运营时速210公里。随后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到2013年3月16日,新干线最快的列车“隼号”投入运营,最高运营时速达320公里。


受日本高铁影响,法国研制出欧洲第一条高速铁路,1981年9月27日,巴黎至里昂的TGV东南线通车,运行最高时速270公里,目前这趟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300到320公里。


西班牙高铁AVE和德国高铁ICE目前运营时速最高也就300公里。


中国速度之所以能够优于其他国家,主要依靠多年来的政策支持和自主创新。2004年,国家确立“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并发布《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高速技术。这种引进更是有态度的拿来主义,仅仅两年时间,中国高速动车组设计团队在德国西门子ICE3的基础上,消化设计出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这趟列车就是2008年8月1日投入运营的京津城际高铁,最高时速为350公里。


2008年,原铁道部和科技部联合签署《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中国将研制符合京沪高速铁路运营需求的时速350公里及以上等级的高速列车。2010年,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科学研究试验,自主研制出最高运行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动车组,额定运营时速设定为350公里。目前这些列车已成为京沪、京广等高铁的运行主力。


日本高铁从210公里时速提升到320公里,用了49年;法国的提速用了30多年,而中国却仅仅用了十余年,就使中国高铁的地位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转变。


正是由于中国社会对高铁寄予很大关注,才会在当下对它是否提速形成多方位的讨论。然而,高铁提速并非简单的数字变化,其背后牵扯的因素众多,也并非专业人士所能够决定的。


6月24日,日本东海旅客铁道宣布,将从2020年起在东海道新干线投放新型车辆“N700S”。其最高运行速度不改变,但更关注能耗和服务性,将通过轻量化,削减7%的耗电量;该线路还为包括普通车厢在内的全部座位配备插座。


据日本中央铁路局公布的消息,日本高铁从未发生过导致人员死亡的交通事故,每辆高速列车晚点时间全年累计平均只有54秒。


西班牙高铁AVE时速300公里,列车所有等级的座位都为乘客提供视频与音频节目,在车厢内还设有家庭娱乐专区。此外,在酒吧车厢还有食品和饮料可供选择。


看来,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主力,提升高铁水平的路径除了提高速度之外,以乘客为中心的各方面服务仍有巨大潜力尚待挖掘。

版权声明

1、本公号刊载的全部文章图片包括原创、翻译、改编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本公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
1)提前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2)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 
3)不得以之盈利; 
4)完整标注文章版权信息。 
5)完整标注,来自微信公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china-newsweek)。





   china-newsweek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总第775期《中国新闻周刊》现已上市
关键词目录
人物

  候孝贤
刘德华
范伟
谭维维
黄怒波
毛大庆
陆琪
倪超
冯小刚
李岚清
郑钧
陆川
贾樟柯
俞可平
……

调查

  外滩踩踏
聂树斌
留学作假
东方之星
五常大米
信访销号
电梯危情
天津爆炸
贪二代
白雪山
假法王
传媒大学
毒跑道
电信诈骗
……

特稿

故宫
南水北调
MH370
同志圈
巅峰救援
冥王星
性别决定
活佛
复旦投毒
单身
贫穷
小三劝退师
80后离婚
虚拟饭局
……

回复
“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
提取更多
Pageview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