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总第790期新刊 | 致中年:穿越幽暗森林,抵达心之彼岸

2017-01-18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第790期《中国新闻周刊》封面

2017年1月23日上市


封面故事

致中年

穿越幽暗森林,抵达心之彼岸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体认家庭与人伦的重要价值、关照内心感受和个人成长的最好时分。每到春节,本刊都以一期“致××”的主题策划,伴随读者踏上归家的路。2014年,是“致故乡”;2015年,是“致父母”;2016年,是“致爱人”。


今年,我们致中年。


突然之间,中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被大张旗鼓、密集又热闹地讨论。这个原本沉默的概念中一切隐秘的意涵,都被突然引爆。这并不是可以直接无视的一阵喧嚣。因为,中年人是社会的基石和中坚,这个群体的态度、趣味、价值观、行动力,会塑造出一个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主流。


“中年”不只是一个年龄概念,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无限可阐释的空间,充满歧义甚至尴尬,让许多人觉得无法直视。正如于丹所说,人到中年,会清醒地意识到衰老和死亡的存在与不可回避性,这种恐惧,会动摇自我意识和生命信念。如35岁的但丁在《神曲》开头所写:“在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幽暗的森林里迷了路。”


但人到中年,一种新的、只有在这样的年龄才有资格拥有的力量也在凝聚。这是一种超越青春和荷尔蒙的力量,一种继续成长的力量,平静地迎接暴风雨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就能穿越幽暗,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而美妙的花园。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中年身世似逃禅

《中国新闻周刊》文 | 野夫


被名山大水拥着的中年,似乎该有一些名门正派的贵气。该说的话,从未三缄其口。该做的事,向来一意孤行。这是一个是非正邪极易混淆的时代,举目乌烟瘴气,只能重建君子心中那个道义江湖。


生个孩子,给中年励志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闫肖锋

生个孩子,等于人生又一次重启。而生个女儿呢,还等于给我巨大补偿。凡是我没有的,都加给我。我不爱笑,她爱笑;我不外向,她外向。更关键的是给我提供常跟年轻人混的机会。你们都混90后95后什么的,我可是混15后哎!不是复制一个迷你的我,而是再造父亲自己。通过改变自己,应对女儿,来发现另一个自己……这不是励志是什么呢?


中年就是平静地迎接暴风雨的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文 | 余泽民


摄影 |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董洁旭


这种镇定与羞涩、坦然与紧张、自信与敬畏的复杂气质,凝聚成一种超越青春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这样的年龄才有资格拥有。


一辈子当八辈子过

《中国新闻周刊》文 | 杨锦麟


“向死而生”“活着,就看得见”,那就让我们更加倍努力地活着,“夸父追日”式地勤勉工作,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

 

愿自己不被年龄定义和束缚

《中国新闻周刊》文 | 闾丘露薇


看看全球,如果按照字典上的定义,是老人们统治着世界,所以,中年人,和他们相比,多么年轻,怎么会人到中年,就觉得生活已经开始走向终点了呢?


中年危机说白了是时间的危机

《中国新闻周刊》文 | 钟二毛


中年危机,未必看得见摸得着,未必是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大,也未必是
下个月的房贷拿什么还,更多的是一种焦虑,对时间的焦虑,对人生下半场的焦虑。


中年之重,沉著痛快

《中国新闻周刊》文 | 廖伟棠


成为中年是不幸的,你要承担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都是如此庞大,稍一不慎就沉下去了,谈何沉着痛快?稍一不慎又成为了既得利益者而被万千链条困顿,又谈何优游不迫?我们唯一的机遇,也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度赋予的,一种反思的可能,一种从自己身上革“中年”的命的可能。


作为靶子的中年大叔

《中国新闻周刊》文 | 五岳散人


作为一头被当作靶子的中年男人,我虽然觉得这事儿很有趣,但也不觉得冤枉。这次被当作靶子,不是我说的话错了,而是我说出了一个不堪的事实,实话总是不受欢迎的。这事儿比较有趣的地方在于,实际上那些人并不是讨厌我的观点,而是讨厌一个相貌难看的中年胖子说出这种话,因为我“不够资格”。


前生我不熟,但今生还可控

《中国新闻周刊》文 | 小柯


若不是中年,我不会深邃地去思考,还会像年轻时真的宛如一个莽夫一样去追求国际流行的皮毛;若不是中年,我不会坚持,会像年轻时那样一时兴起而后放在一边;若不是中年,我不会专注,会像年轻时一样左顾右盼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若不是中年,我不会如此珍惜美好时光,会用各种借口挥霍本以为很多的时间。


我很爱我的中年,

即便遍布压力和困惑

口述 | 王千源

 整理 |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吴子茹


你就感觉到时间完全不够用了。这种时候,就从这些忙碌的方面感受到,压力越来越大,一直听别人说的中年,就慢慢来临了。


对年龄的反抗

口述 | 马东 整理 | 吴雅婷


我不愿意有那种被这个世界给放到马路边上的感觉,我还是希望自己在马路中间走;我不愿意变成一个马路牙子或者路灯,我觉得这个危机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保持年轻的外壳,

还有少年心

《中国新闻周刊》文 | 赵立新


我在舞台上、屏幕里扮演着不同人的人生,而在自己当下的人生里,我只有一个标签是“中年”。这个角色一时半会儿改不了,而你的内心和体魄除了你自己,没人管得了。所以我辛勤锻炼,保持着年轻的外壳,也依旧存着一份少年心。


盛妆的中年

《中国新闻周刊》文 | 于丹


如今的中年,十之八九是盛妆的,从头发到衣裳,都妆点着拼出来或者熬出来的那份资质,还有站在自己角色上的心气。相比于还没有上妆的孩子,以及铅华洗尽的老者,中年难得卸妆,尤难把生命还给自己。


专题

生于1930

——这一代知识精英的精神底色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龚龙飞

提及当今中国知识界,吴敬琏、厉以宁、周光召、茅于轼、江平、资中筠等前辈犹如一座座高峰。他们虽然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在各自领域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种种问题发声,他们的言语依旧影响着中国学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

  

陈志华: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龚龙飞

他不断写文章,呼吁年轻人参与到保护乡土古建中来。应者众多,但行动者寥寥。他也时常感慨:“不是我一个老头子擅长做这件事,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做。”


朱正:我们过着破坏了又修补的生活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龚龙飞

“我们是生长在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事件发生最密集的时期,不可能平静地生活,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


乐黛云:我们这一代的理想和浪漫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龚龙飞

“我似乎还有可能返老还童,从头开始。然而,即使一切再来一次,在所有关键时刻,我会作别的选择吗?我会走相反的方向吗?我会变成另一个人吗?我想不会,这历史属于我自己。”


资中筠:

我们这一代人对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龚龙飞

有人觉得,我今天说一些感时忧世的话,是因为我有特殊背景,我其实半点背景都没有,我就是争取眼睛不向上仰望。有些人觉得我想改天换地,其实我并没有这种雄心壮志。我觉得“针砭时弊”不应该是我的一个标志。我只是比较有正义感,对事实真相和逻辑比较“较真”。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痛点”比较低,看到不好的现象就要说出来,否则无法忍受。 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个民族有非常深的感情,现在我们也已经走到了尾声,如果还要依靠我们,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790期《中国新闻周刊》目录


china-newsweek


叶选宁|林存德|布小林

赖声川|丁石孙|华西医院

郭伯雄|中纪委|首富扶贫

黄奇帆……


回复

“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

提取更多过往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