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最忧虑的不是下一场恐袭,而是理性社会“碎了一地”

2017-08-22 徐方清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8月18日凌晨,在汽车袭击事件发生后的巴塞罗那街头,大批游客在返回酒店时受阻。图 | 新华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徐方清本文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新媒体平台


又见恐怖袭击,又是在欧洲。


当地时间8月17日傍晚,在西班牙旅游胜地巴塞罗那,游人如织的兰布拉斯步行街上,一辆白色厢式货车突然高速冲向行人。13人死亡、上百人受伤,血色浸染了“阳光之城”巴塞罗那的黄昏。


袭击者的手段、事后IS(“伊斯兰国”)对袭击事件的迅速认领、各国政府的谴责以及各种对于欧洲反恐困境的反思,看起来就像一些过往场景的重现,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点。


今年4月,一辆卡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冲入人群,造成4人死亡,15人受伤;6月,英国伦敦芬斯伯里公园附近发生货车冲撞人群事件,导致1人死亡,10人受伤;去年12月,一辆波兰的铰链式货车冲入德国柏林圣诞市场,造成12人死亡,50人受伤……


有统计显示,自2014年以来,西方社会已发生14起汽车冲撞袭击事件,共造成128人丧生。这些袭击事件,多半都发生在欧洲。


多数对于欧洲反恐不力的质疑其实是苍白的。频频发生的汽车袭击,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欧洲反恐的有效。否则,对于嗜血如命的恐怖分子来说,汽车炸弹袭击无疑是更便利也更有杀伤力的选择。


就拿最新发生袭击事件的西班牙来说,在2004年3月导致近两百人丧生的马德里连环爆炸案发生后的这13年里,虽然经济长时间在低迷状态徘徊,但在欧洲饱受难民危机困扰并成为恐袭重灾区的背景下,痛定思痛的西班牙用兢兢业业的反恐维系了难能可贵的“安全岁月”,并成为法国等欧洲近邻学习、效仿的榜样。


不论是对法律授权有限的欧洲警察和安全部门来说,还是对需要在安全和自由之间作出抉择的欧洲大众而言,他们很清楚一点:只要恐怖分子绝迹之日没有到来,地理上与中东毗邻接壤、文化上族群复杂多元的欧洲就不可能与恐怖袭击绝缘。


更何况,没有移民的欧洲也就不是欧洲了;而放眼世界,如今已经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拒绝人员流动的加速趋势。可能现在还没有理论能够否认文明的冲突是引发恐怖袭击的因素之一,但一味强调文明的冲突则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同文明族群间各行其道的千年历史里,更惨烈的冲突、更暴力的杀戮、更血腥的战争就少吗?


换一个角度看,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会带来新的不安和冲突,但恰恰也是化解文明冲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二战以来半个多世纪的世界总体和平,就得益于文明的积极互动。之所以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冲突,也正说明,以人类现有的能力、智慧和文明程度,还远不足以让世界“安享太平盛世”。


这大概是比反恐困境更让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难以接受却不得不面对的社会困境。他们一度以为社会形态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终结”,没想到很快迎头撞了个鼻青脸肿,才发现前路依然漫长。但眼下最让他们忧虑的还不是下一场恐怖袭击什么时候到来,而是那个原本以为已经构建起来的法治、理性社会却如同正开门迎客的瓷器店,却被一头头“愤怒的大象小象”冲撞得一地碎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洲当下要做的远不仅仅是继续加强反恐,疏堵并举地管理移民问题,而更需要做的是重振信心,改革完善路径,继续走好构建法治、理性社会的路。


尽管欧洲身上的光环现在已有些暗淡,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在社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哪怕如今公众和媒体也已经对欧洲恐袭有些“审美疲劳”,但投放在这些事件上的关注度,还是要比那些发生在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的伤亡更惨重的暴力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上的多得多。★

叶选宁|林存德|布小林

赖声川|丁石孙|华西医院

郭伯雄|中纪委|首富扶贫

黄奇帆……


回复

“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

提取更多过往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