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所不知道的故宫

2015-12-27 陈薇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这座占地112万余平方米的宫殿建筑群,共有35个部门,1500名正式员工,以及100余个合作单位,你以为你看到了故宫,其实,你看到的,只是故宫的很小一部分


2014年9月23日下午5点,故宫保卫处的警卫队队员按时关上故宫的城门。一座看不见的故宫开始展现着自身的神秘。摄影|董洁旭


你所不知道的故宫《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薇

本文刊发于1月22日总第694期《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岁了。它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历经兴衰荣辱,气势恢宏,肃穆庄重,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的博物馆,常年熙熙攘攘,不堪重负。

它始终神秘而高冷,显得与周遭的发展格格不入。至今,游客只能在门槛外看到空荡的宫殿和少数的珍宝;仍有约一半的宫殿或尚未修缮,或作为库房、办公场所,而闭门谢客。只有从网上流传的零散照片中,得以一窥那里的神秘、萧瑟与苍凉。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故宫变得活泼而生动。它似乎不再甘心只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它想接点地气,更接近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萌萌哒”雍正一夕之间爆红微信朋友圈;龙“壮壮”与凤“美美”第一次以卡通形象代言。

2015年,故宫还将开放慈宁宫、东华门、端门等多个区域,届时开放区域将从整体面积的52%增加到65%,并计划将在2020年最终增加至近80%。这些古老宫殿的背后,这个过去的紫禁城,如今面向全社会的副部级文博机构,正一步一步在公众面前褪去自己的神秘面纱,逐步完成从昔日皇宫到公众开放空间的身份转变。

这座占地112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群,共有35个部门、1500名正式员工,以及100余个合作单位,他们像齿轮一样啮合地工作,才能维系正常运转。这座宫城里,所有能见的木椽门窗、条凳桌椅或看不见的金石珍宝、书画碑帖、铜缸石山,以至于古树名木、草坪绿地,都分别由不同部门专人维护和修整。

在这里,故宫员工的工作不但包括用红外热像仪和声频探测器,去寻找隐藏白蚁的踪迹,也要为了复活一张失传已久的古老纸张,而远下南方;连故宫里的流浪猫们,都有专门账本,记录着为它们绝育所花的费用……

在观众的视线之外,有太多的事情在这座城里悄然地进行。你以为你看到了故宫,其实,你看到的,只是故宫很小的一部分。

开放哪些宫殿
“寡妇院”慈宁宫90年来将首次开放


从故宫建院起,慈宁宫在89年间从未开放过。它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修缮之前,它曾是国家文物局的办公室,一度成了库房。大小杂物堆放其中,殿前野草长到半米高。

现在的慈宁宫,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2尊铜仙鹤、4座鎏金铜香炉,陈列在殿前月台上。宫殿面阔7间,开着菱花隔扇门窗。殿前御路两旁,一簇簇草根在石缝间露着头。淡蓝无云的天空下,这座宫殿被衬托得典雅沉静。

清朝顺治年间,孝庄文皇后成为慈宁宫的第一位清代女主人,慈宁宫自此成为太后、太妃们集中生活的“寡妇院”。不过,因孝庄文皇后威望太高,以至于后来的太后们都不愿入住慈宁宫。

1769年,当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太后80岁,年龄已高过孝庄太后去世时的年纪,乾隆皇帝才将慈宁宫重新“装修”,将屋顶的单檐结构升级为规制更高的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成为今日形制——这场245年前的修葺,也是距今最大的一次。

这一次,慈宁宫重新进行全面修缮。工程启于2007年4月,这是故宫自2002年开始的百年大修工程的一部分,大修预计要到2020年才全部结束。从1911年清帝逊位以来,这是故宫最大规模的修缮。建国后的小修小补,都没有涉及到木结构这样的大问题。

大修的主要施工单位之一,是故宫古建修缮中心(即现在的修缮技艺部)。修缮中心相当于故宫的“物业”,平时负责岁修保养,同时承担大修工程。更重要的是,负责营造技艺和工匠的传承。

一架西二缝七架梁,引起了现任故宫工程管理处副处长王辉的注意。这缝梁变形严重且多处开裂显得松松垮垮,梁头加固的铁钉已锈蚀,为此,修缮之前就安放了支顶,以免出事。中国木建筑中,梁是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件,承受着上部构件与屋面的所有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情况下,损坏到如此程度的梁架都需要更换。

但是,真正把梁体拆开后,王辉发现,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那缝梁的长方形截面,长700mm,宽520mm,整个梁体是由两根大小相似的旧楠木梁拼合而成。在清中期以后,楠木梁就很少见了,这显得异常珍贵。

这意味着,乾隆年间大修慈宁宫,是在单层檐的基础上改造成双层檐,木构件没有全部换掉,且当时粗壮楠木已难以采集,不得已利用了两根从别处拆下的前朝旧楠木料。

“当时看见这个,我们就决定,把它保留下来,绝对不能换。”王辉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故宫大修的设计和实施,都严格遵守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缮施工。王辉的理念是,原始构件是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构件保留得越多,古建的文物价值才越高。

这缝七架梁被保留下来。在拼合梁之间,施工者更换了几个硬木榫卯,用特制的木材粘接胶将梁粘牢,再将粘结胶高压灌注到裂缝中。同时,梁体上下部还加了“U”字型钢板,辅以不锈钢螺栓紧固,这叫“粘钢加固”,俗称“穿铁鞋”。此外,还做了防腐处理。“加固处理后的这缝梁,我认为上百年是不会有问题的。”王辉说。

其实,不换新梁还有着现实考虑。故宫面对的难题是,根本找不到足够大小的新木料。明初修故宫时,用的是金丝楠木;清代时,因楠木生长缓慢而采集困难,改用松木。如今,别说直径一米的楠木梁了,大径级红松、长8米以上的红松木都要从俄罗斯等国进口。

木材匮乏,以至于之前维修武英殿时,不得不在大梁内包上工字钢芯,将不够长不够粗的木材进行包钢拼合,才能满足截面尺寸的要求。在市场上,黄土都是稀缺物品,好的黄土一吨价格过百元,快赶上水泥价格了。

瓦、土、石、木、彩画、油漆、搭材、裱糊这八大作,概括了故宫古建修缮的主要工序。上世纪50年代,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聘请了10位在八大作技艺上赫赫有名的老工匠及徒弟,组成了故宫最早的工程队,人称“故宫十老”。

最多时,工程队达到四百多人。如今,故宫修缮技艺部的技术人员不到40人,是“故宫十老”的第三代徒弟。古建专家、研究馆员李永革便是其中之一。1975年,20岁的他退伍复员后来到故宫,被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深深吸引,从此跟着师傅们学习木作。如今,他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的代表性传承人。

皇家建筑的工艺技术,包含着繁复而细致的奥秘。用来保护木构件的地仗,由岩石颜料、桐油、砖灰、猪血、麻布等古老材料构成;一块砖,以斧子、刨子、磨头、扁子、刀具等反复砍制打磨,最后以尺度量,每一块砖的尺寸都要精确到毫米。

这些讲究自有其道理。比如,故宫大殿的屋顶,都不是一根斜直线,而是一根向下凹、有弧度的曲线。这条曲线由几条折线所组成,形成缓急不同的坡度。这是为了下雨排水而设计的,“吐水疾而流远”,当大雨来临时,雨水可以顺势蹿出去,而不是沿着檐面徘徊,侵入琉璃瓦的缝隙造成漏雨。

而故宫的整个排水系统,至今仍是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明沟和暗沟,新中国后仅修建了污水管线。历经将近600年,许多地下管网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无论多大的雨,在故宫内也不会发生积水现象。

经常用到的生石灰,过细筛后经水泼,发胀做成“泼浆灰”。“拿水就往上泼,炸开就完事;还是你拿着尺子捣、小水慢慢地炸开,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劲儿。”李永革说,生石灰炸开的快慢、以及用水量的大小,都直接影响着泼浆灰的性能。

他们为了这次大修,泥水匠常用的铁抹子,还专门去河北定制。市面上常见的铁抹子是大方头的,单手压不上劲,故宫定制的是双梁抹子,形状像带尖头的小船,双手用力更从容,压得更实。

至于彩画,更是八大作里的特殊工种。其他工种都称“师傅”,只有彩画匠称“先生”。

木结构、彩画,都包含着丰富的封建等级信息。比如彩画,等级最高的是和玺彩画,有龙有凤,用在外朝大殿、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旋子彩画次之,以涡卷瓣旋花构成,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中。等级最低的是苏氏彩画,来源于苏州园林,御花园中最多。

2011年5月,包括11处建筑的慈宁宫区修缮工程正式竣工。工程共使用木材300多立方米,砖头2.5万块,琉璃瓦2万多件,另有9.3乘9.3厘米规格的金箔12.5万张。


展览如何陈设
多用自然光、因殿制宜


接下来,该到展览部负责设计、改造慈宁宫了。展览部是统筹故宫博物院在院内举办各种展览,进行全院陈列展览专业研究的业务部门,负责协调全院陈列展览的总体规划、调整和实施。

大修之前,慈宁宫就被规划为以雕塑为专题的展览馆。慈宁宫所在西部宫区,因太后太妃们居住而佛堂众多,弥漫着宗教氛围,而雕塑文物中又以宗教类文物藏品居多,因此,将慈宁宫辟为雕塑馆,颇为相宜。

由故宫器物部保管的雕塑文物有一万件左右,上自战国、下至明清,均有收藏。器物部雕塑组挑选出了410件展品。最多的陶质130件,石质129件,金铜质80件,另有木、玻璃、泥等,最少的银质、铁质各1件。展品体量差距很大,最大的近四米,小的仅有一二十厘米。

故宫内的展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状陈列。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以及西六宫等处,反映着前朝、后寝的原状;第二类是常设展览。出名的有珍宝馆(宁寿宫区)、钟表馆(奉先殿)、书画馆(武英殿)等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陈列;第三类是专题展览,如“明永乐宣德文物展”“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兰亭特展”等等。

雕塑展即为第二类常设展览。整修一新的慈宁宫,正殿室内约500平方米,空间高大、豁亮,将成为最重要的展陈空间;东西暖阁、前后院都可以辅助展览。最终,根据藏品构成,以及慈宁宫的空间结构,展览确定为五大部分:古代雕塑精品、古代陶俑、古代佛像、古代陵墓雕刻和曲阳修德寺佛像陈列。

其实,对于展览设计来说,慈宁宫并不是合适的展览空间。甚至,整个故宫都不是。“虽然总面积大,但故宫宫殿都是被隔断的五六个屋子,展览内容必须中止、隔断,这对内容设计、故事讲述就有局限。”展览部副主任孙淼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另外,故宫宫殿都是木质结构,门窗不密封,每月都刮进厚厚的土。在另一处建设中的午门雁翅楼展厅,解决方案是在房中盖房。然而,这类钢结构密封玻璃房,自重较大、造价很高,不适于在古建筑中广泛应用。

对自然光的利用也是难题。自然光中的紫外线损害文物,但是,不利用自然光,便不能突出故宫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利用自然光,宫殿中不同位置的光照度差异很大,如何平衡协调也要费一番心思。

孙淼博士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慈宁宫曝光量分析图谱。这是一张包括正殿及后寝殿的平面图,室内的不同位置,因自然光强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最亮的是红色,如预计一样,出现在房间入口。较暗的呈绿色、黄色,最暗是深蓝色,出现在四个角落的廊房里。

包括这张图谱在内,展览部完成了一份测试研究报告。他们做实验,一层一层贴窗户纸,以测量现场进光。结论是,可见光透过率在20%左右比较合适——看得见自然光,室内还是暗环境。

至于玻璃,设计组建议,使用能够隔离紫外线的夹胶玻璃,并将红外线透过率控制在10%以下。此外,还需要满足防爆、防侵入要求。

2013年5月4日,一名年轻人徒手击碎了翊坤宫一块建国前安装的玻璃,使一件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跌落受损。为此,故宫为重点展室更换了一百多块防砸玻璃。

从安全角度出发,故宫一些原状陈列的大殿内至今没有通电,只靠自然光照明。另一些常设展览的大殿,虽然有照明设备,但依规定,故宫关门后必须断电,依靠空调或排风换气设备保持温湿度控制,一直是最麻烦的问题之一。

这次慈宁宫的展览设计,同样遇到这个难题。设计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尽量将对温湿度较敏感的木雕、泥塑等文物采取柜内陈列,使用性能优良的展柜,控制柜内外空气交换量,柜内加装不需要电力调控的调湿装置,营造相对稳定的柜内小环境。

至于那些高达两三米、对温湿度不那么敏感的石雕,则很可能以裸展的方式,呈现于公众面前。

没有通电的原状陈列大殿,其实也可以照明。在养心殿、坤宁宫大婚洞房两处,首次尝试了光纤照明。光纤与光纤终端只传输光,本身不带电、不发热,还可以隔绝紫外线,安全无害。

至2014年底,慈宁宫的展室设计已进入招标阶段。它将经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用透光率20%的夹胶玻璃、第一次使用密闭性能更好的顶升式展柜、第一次使用能减少屏幕反光的低反射玻璃。

与此同时,对珍宝馆的改造升级也提上了日程,开始规划设计。


有多少“宝贝”
单普查照片底片需要三年


最近,还有一组“清宫穿越照”在网上走红。微笑的婉容,倚在御花园禊赏亭的栏杆上,旁边却是打电话的观众;燕禧堂前,溥仪抱着柱子玩怀表,一旁有观众拍照……90多年前的末代帝后,与现实人物拼接而成,引起热议。

拍照者是故宫《紫禁城》杂志的工作人员,所选照片都来自清宫旧藏。不为人知的是,故宫藏有清宫遗存老照片18000多张,还有29箱玻璃底片。对这些照片和底片的辨识、登录、数字化采集工作,将是故宫未来三年内的普查清理工作之一。

对文物的清点,故宫前后进行了5次。最早一次是在1924年11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委员长李煜瀛的带领下,对故宫存物开始点查。为预防偷盗,这些委员们用带子扎紧袖口,使两手在寒风中无处可藏。

他们自创了一套方法:以宫殿为单位编千字文号,从入口左侧起逐件编号、依序登录。第一个点查的是乾清宫,编成“天”字。他们首先看到左边一个木踏凳子,就把它列为天字第一号文物。于是,《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一编第一册乾清宫卷一》中记载:“天字一至二,二层木踏登二个。”那次清查,最终共统计物品9.4万余号、117万余件。

首查乾清宫,因当时紫禁城的外朝与内廷被一分为二,只有内廷才是故宫范围。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依照《清室优待条件》,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内廷部分。外朝则被收归国有,先期成立了古物陈列所。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禁,新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

至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时,仍然只包括内廷部分,神武门是唯一出入口——这也是今天故宫博物院的匾额仍在神武门上的原因。

直到1948年,古物陈列所才与故宫博物院正式合并。

之后,故宫还陆续进行了4次清点。几乎每次,都会清理出一些“非文物”,不同时期种类各异,包括茶叶、皮件、貂皮等等。据公开报道,1973年,在上级部门同意后,故宫还将3000套清代乾隆时期的御林军铠甲每件折价5角,卖给本院员工做为福利。不过,院方规定,员工买到的铠甲不得保留原状,一定要拆开,取用其中的丝绵。

药材、食品、布匹等都被公开处理过。出入紫禁城的腰牌,从玉泉山往宫里送水的插旗水车,也没人太把它们当回事。长期以来,故宫一直比较看重绘画书法、青铜珍宝等艺术价值高的文物,而对宫廷文物、生活器物不那么关注。

“过去的老门锁,就放窗台上扔着。门外用来坠门帘子的石墩,几乎遍地都是。你说这些是文物吗?”梁金生这样问《中国新闻周刊》。梁金生一家四代人都在故宫工作,他本人从泥水匠到文物管理处长,至2008年退休,一直是故宫宝贝的“大内总管”。

更典型的例子是老照片。故宫的清宫遗存老照片和玻璃底片,多拍摄于20世纪初,主要是与溥仪相关的人物影像,也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绘画、书法等各类文物图片。然而,“当时文物分类中就根本没有考虑到照片,何况还是年代很近的清末民国。”梁金生说。

1955年,故宫制定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分类大纲》,曾将院藏文物分为21类96细类。2004至2010年七年藏品清理过程中,故宫逐步确定了现行的分类方法: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陶瓷、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献、古建藏品共25类,每类下分细类;级别分为珍贵文物(包括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一般文物和标本。这套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文物编号方式也有了变化。 1962年,为了查账核对,由现文物管理处的前身、保管部总保管组发放“故”字号,即“凡院藏文物的旧藏部分和1949年以前新收部分,一律并编‘故’字”。发放字号,依照各组完成清点的先后顺序。

当时,保管部下金石组的雕塑库首先完成建账,所以“故00000001”,是一尊“‘石叟’款铜嵌银丝观音菩萨立像”。

同时,以入院先后为顺序,“解放以后的新收部分一律并编‘新’字”。毛泽东、张伯驹等人捐给故宫的书画,都归为“新”字号。新字号文物中也有原来的清宫旧藏,比如,溥仪出宫前典当给银行的、因各种原因流散在外的文物,最后也部分归入故宫。

至于“书字号”,是最近一次清理时给“古籍类”藏品的登记号。如今,故宫还打算启用“建”字号,来整理和保存与古建筑相关的文物藏品。前述的坠帘墩、木隔扇等,都很可能被归入其中。

2010年12月底,故宫完成了建院历史上的第5次藏品清理。这次清理历时7年,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故宫博物院在册的文物共有1807558件(套),其中,最多的是古籍文献,60万件;其次是瓷器,36万6千件,织绣18万件,铜器16万件,书法7万5千件,绘画5万3千件,等等。

故宫藏品有多丰富。一个数字足以说明,全国文博系统的珍贵文物共计401万件,故宫就拥有168万件,占到4成以上。

第5次藏品清理还有一些没有彻底整理的文物,如清宫老照片、甲骨、明清尺牍、旧存瓷器文物、石碑、文物箱柜架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2箱乾隆御稿。故宫书画部打算用3年时间,将它们冠号、定名、制作卡片、采集影像。

乾隆是最爱写诗的清朝皇帝。当宫内开始安装进口玻璃时,他甚至写过一首题为《玻璃窗》的小诗,第一句很是口语化:“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

如今,这些乾隆御稿,分成313个文物号。这源于故宫独特的计件方法。御稿多是以年份成卷成摞地包扎好的,于是一卷计为一个文物号。类似的还有铜钱,成串没流通过的,就是一件,给一个文物号;散放的,单独给号。

最多的是一批丝绣,一个文物号里有四千多件;乾隆青花大盘,一个号里有三百件一模一样的。

不过,故宫馆藏文物并非“只增不减”。古器物部管理的国际礼品、国内礼品中,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化学药品、石油样品、硫磺、洋蜡烛等,约67件(包、瓶),有潜在危险且不适合长期存放,将来可能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退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管理序列。

故宫宝贝到底有多少?数字仍在变化中。藏品普查清理,故宫将在未来三年内继续。


揭秘藏宝地库
像悬棺,上下三层100余间


“保管库就是搬家工。”梁金生至今记得,刚进入故宫保管组时,他总是穿着蓝大褂工作服,成天把文物搬来搬去。早年,文物都存放在地面宫殿、库房里。上了年纪的木建筑不适合储藏文物,密闭性差,漏风漏雨,不得不经常把文物腾出去后,进行简单维修。

最麻烦的是潮气,湿度大的时候,地面上能长出毛来。后来,故宫添置了吸潮器,运转1个小时,300平方米的空间,能吸出两到三大桶水。

偶尔,黄鼠狼一类的小动物还会钻进库房里。

深感故宫地面库房条件太差,有人提议建设一个地下文物库。第一期工程在1990年完工,到1997年第二期工程建成,两期合计建筑面积达22000平方米。

“形象地说,地库就像一个悬棺。”梁金生说。地库是一个钢筋混凝土架空结构,“田”字形,底部被柱子撑起,六面都不接触泥土。地库上下三层,大小库房100余间,藏有文物近97万件。

地库实现了恒温恒湿,由计算机控制的空调系统,保证温度常年控制在14.5℃至16.5℃之间,湿度则设定在45℃至55℃之间。不过,空调是内循环系统,最近地库升级改造将加装空气净化设备。

文物库的入口处备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机,文物在入库前要经过“风淋”式消毒,防止虫蛀和霉变。出库时有一个“缓冲间”,部分纸质、丝织类等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文物从恒温恒湿的地库里拿出来,得在缓冲间放个一两天,适应了外面的天气了,再进行包装、运输。

出于防火考虑,地库里全是浅黄色铁皮柜,只是大小样式有所区别。不过,现在看来,铁皮柜的通风度不够好,如果夏天将温度高的文物入库,个别会出现水汽凝结的现象。这对于书画类文物来说,有些糟糕。

“将来故宫地库的改造,方向是为漆器、书画、木器等营造各自不同的小环境。”梁金生说。

对于地库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文物安全。库房装的是15~20厘米厚的银行金库门,由钥匙和密码双重开启。钥匙存放在保卫处钥匙房,由故宫保卫处警卫队管理,领取者凭借《领用钥匙单》,领取钥匙。

地库总库门的身份识别,依靠一台掌形仪。再往里走,各地库门密码,由具体负责各个库房的文物管理处、宫廷处、古书画部、古器物部掌握,地库警卫人员一无所知。文物管理处指定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制定密码——而这位制定密码的人,任何情况都不能单独领用库房钥匙。

公开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规章制度汇编》一书中注明:制定后的密码一式三份,一份交给各部门库房保管员,一份交给各部组长,最后一份放入信封,送到钥匙房封存。遇有特殊情况(如非上班时间库房报警)等,钥匙房封存的密码才能启用。一旦启用,第二天立即作废,更换新密码。如果掌握密码的人调离岗位了,密码也将立即更换。

地库里有24小时录像及监视系统,有独立的中心控制室,独立的配电、消防等一整套系统。地库保管科一共29人,包括专门的电工、空调维修工、电梯维护工,“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地库运行都不和外界有任何联系。”地库管理科副科长刘增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处地下宝藏里,大的库房,有14万件钱币、2万多件织绣、4万多册图书;放得少的,只有一百多件钟表、珐琅、金器。至于不容易搬入地库的家具、雕塑、匾联等文物,则存放在地面库房。

故宫的非开放区里,除了办公场所,还有不少作为库房。比如,御膳房放了386件家具,红本库(存储皇帝批示的奏章)里有2790件铭刻,等等。每个库房都配备了两名以上专职保管员。进库时,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保管员同行,且同进同出。

其实,故宫的各个原状陈列宫殿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库房”。养心殿西暖阁有612件原状陈列文物,坤宁宫则有133件。全封闭原状展室中的藏品和室内环境,由宣传教育部展室管理科负责保管和定期保洁;像三大殿等处的半封闭式展室,则由展室管理科办理交接手续,交由开放管理处负责日常对地面、桌面等处的除尘保洁。
 

是否存在“镇馆之宝”
故宫人最爱《清明上河图》


2012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马上任后,曾计划为媒体、学校、员工、公众讲座 500场,眼下,这个数字已经超出。不过,他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我讲了这么多,还有人问我,‘是故宫文物多还是台北多’?”

在他看来,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截至2013年6月,台北故宫公布的典藏文物总数为696112件;故宫博物院则拥有藏品1807558件(套)。此外,台北故宫69万多件文物中,清宫档案文献和善本书籍就占了近54万册;而北京故宫的玉器、青铜、书画等藏品数量远超台北故宫。

然而,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物比北京故宫有名气得多。人们常以台北故宫的“东坡肉石、翠玉白菜、毛公鼎”为例,验证台北故宫“有宝无宫”、北京故宫“有宫无宝”的俗语。

“故宫博物院向来以客观、深刻、理性的展现藏品体系为己任,从不刻意突出某一两件文物,‘打造’所谓的‘明星文物’‘镇馆之宝’,但绝不能因此就认为故宫博物院没有珍品文物。”单霁翔说。

他并不认同所谓“镇馆之宝”的概念。打造“明星文物”的后果是,一是难以真实呈现博物馆收藏体系、体现博物馆整体价值,二是观众过多关注“明星文物”,对其他非“明星文物”熟视无睹、忽略不计,就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元性。

“对于博物馆和观众来说,实在是两败俱伤!”他如此总结。

如果一定要说,他宁可选择出现在《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中的 15万件藏品。那是从180余万件藏品中精心选择出的,将编辑出版500卷。

2013年,故宫在工作人员内部办了一次“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评选活动,故宫职工和志愿者们最终投票选出了一份“百宝”名单。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卷》高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定窑白釉孩儿枕、冯承素摹《兰亭序》卷、《伯远帖》、角楼、大禹治水图玉山、莲鹤方壶、极乐世界图轴、金瓯永固杯、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和田黄三联玺。

《清明上河图卷》眼下正静静地呆在库房里。它最近一次示人是2012年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国宝观澜——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华展》——那也是它最后一次出国了。

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禁止37件(组)一级文物出境展出,《清明上河图卷》名列其中。37件中,有28件在故宫博物院,包括陆机《平复帖》、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伯远帖》等等。

另外,根据故宫管理规定,凡属元代及元代以前的书画藏品,展出间隔不得少于三年。这意味着,即使《清明上河图卷》再次在国内展出,最快也在今年春天之后。

位居第二的定窑白釉孩儿枕,展陈在文华殿陶瓷馆。《平复帖》、冯承素摹《兰亭序》卷、《伯远帖》,收藏于故宫库房中。大禹治水图玉山、金瓯永固杯静静伫立在珍宝馆的核心位置,迎接川流不息的观众……

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展示文物4306件,常设专馆和专题展览展出2869件,此外还有每年约20场境内外展览。加在一起,同时展出的文物藏品数量近1万件,仅占所有宝藏的1/180。即使如此,它们还总是因只走中轴线的导游的缘故,被游客们直接忽略掉。

有一次,在故宫钟表馆门口,单霁翔听见一名导游高喊:“大家进去看看,五分钟出来呀,就给五分钟!”他有些生气,但又无可奈何。的确,从“游”客到能真正用心体会文化之妙,和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一样,两者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


1、本公号刊载的全部文章图片包括原创、翻译、改编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2、本公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1)提前与本公号后台联系。2)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
3)不得以之盈利;
4)完整标注文章版权信息。
5)完整标注,来自微信公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china-newsweek)。

china-newsweek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38期已上市。

回复关键词提取更多精彩文章

侯孝贤︱天津爆炸︱90后活佛︱马东︱漂浮的人性
郑钧︱杜润生︱汪峰︱知密者 | 贾樟柯|何炅
孔子和平奖 | 习马会 | 毒跑道|酒井法子 | 李庄|范伟
单身|马特达蒙|高校同志圈|神秘的中南海|传媒大学窝案调查
红色预警|社会抚养费|芈月传|中国”癌谱“
复旦投毒案|白玛奥色法王|冯小刚|

2015年度盛典 | 霍建华|俞可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