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吏”杨卫泽

2015-12-28 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江苏官员评价杨卫泽,大都说他“有能力、有魄力”,但也“自负、张狂”。他的落马,很好地诠释了“能人腐败”这一概念。


“能吏”杨卫泽本刊记者|蔡如鹏
本文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695期
对杨卫泽而言,落马或许是最好的解脱。一年多来,被调查的传闻如影相随,显然已经让他身心俱疲。

1月4日杨卫泽被调查后,有媒体披露称,当他意识到即将失去自由时,立刻做出了跳楼的举动。这或许也正是他在南京南站候车,准备被带往北京时,为什么被五六名神情高度警觉的男子合围在中间的原因。

接近杨卫泽的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被正式宣布接受前一两个月,他显得极其“焦虑、不安”,不停地做着各种努力。

据这位知情人介绍,就在被调查的前几天,杨卫泽还指示手下的人,在江苏省委机关刊物《群众》杂志上发表一篇他的署名文章,宣传近几年南京在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落马的消息公布后,《群众》杂志不得不临时拿下这篇正准备刊登的文章。

年仅53岁的杨卫择,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省部级干部,曾被认为是前途不可限量的“政坛新星”。部分江苏官员在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谈到他时,都认为“能力强”“有魄力”,对他的落马表示惋惜。

2014年7月28日至9月27日,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对江苏省进行了为期两个月巡视。10月底,巡视组在向江苏省反馈巡视情况时曾称“能人腐败”问题突出,“一些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

或许当时所指,即是杨卫泽。

强调执行力
杨卫泽的仕途分为四个阶段,从江苏省交通厅到苏州,再到无锡,最后一站是省会南京。他在四个地方的职务虽然不尽相同,但都给人留下了“能做事”、“执行能力强”的印象。

担任南京市委书记不久,杨卫泽就在一次大会上对全市干部说,“定了就办、说干就干,在决策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时要突出快,不能久拖不决、议而不决;在部署落实上级精神、抢抓重大机遇时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

他还引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话,“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要求机关的首要任务就是抓执行力。

事实上,早在省交通厅工作的时候,杨卫泽的这个特点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上世纪90年代,江苏计划修一条从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但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反对者认为,沪宁之间已经有多条公路了,不需要高速。

彼时的杨卫泽还是省交通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负责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为了促成沪宁高速上马,他到处跑关系筹措资金,当时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后来,在上面领导的支持下,他把可行性报告拿到香港,最后才贷到款,建成了江苏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如今,沪宁高速早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繁忙的交通动脉之一。杨卫泽本人也在沪宁高速通车的那一年被提拔为省交通厅副厅长。

2011年到南京后,杨卫泽提出建设绿色都市、创新都市,不和苏州拼GDP,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包括在南京重拳整治、关停污染企业,即便对强势如中石化者也不惜动刀。中石化负责人为此还专程赶到南京“负荆请罪”,并承诺投入资金,限期整改。

去年4月筹备青奥会期间,南京决定在全市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为此,杨卫泽推行了最严格的问责机制,422人因此被追究责任。当地媒体报道称,那段时期,对环境负有直接责任的街道主任和城管队长“如同惊弓之鸟”,对媒体曝光或群众投诉的“脏乱差”整改之迅速,前所未有。

有超前意识

一位熟悉杨卫泽的江苏省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过多年的历练,他在执政方面思路清晰,有不少独到的东西。

2004年,杨卫泽从苏州市调到无锡当书记。当时,无锡在区域竞争中面临很大的压力:现代服务业竞争不过上海,高端制造业不是苏州的对手,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没有苏北、安徽有优势。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杨卫泽另辟溪径,提出了一个“530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5年内将引进不少于30名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来无锡创业,政府向创业者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启动资金、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并根据项目情况提供不低于300万元的风投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

不到两年时间,无锡就成功引进276名“530”领军人才、1200余名创业团队成员。无锡高新区也因此被确立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530计划”启动以后,对周边的苏州、南京,甚至上海和北京都触动非常大,因为很多创业人才都被吸引到无锡去了。

在无锡,杨卫泽还提出修建环城高架和惠山隧道。“无锡的大城市框架是在他任期内搭建好的,老实讲,很多规划还是很有超前意识的。”无锡市一名官员评价说。

不少人都认同,杨卫泽对城市交通的布局有远瞻性。比如,苏州在修高架桥时,老百姓反对声音比较多,但修好之后,确实给整个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大的改观;在无锡,他又建设外环快速路,在京杭运河上架桥,缓解了市内交通。

上述江苏省官员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卫泽视野也比较开阔,谈话或演讲常常会提及国外的情况。

2014年7月17日,南京市第三次转型发展现场观摩会在建邺区举行。杨卫泽就在会上的发言中肯定“建邺区坚持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确立参照系”。

从履历表看,2004年6月杨卫泽曾被组织部门选中,参加过哈佛大学公共管理高级人才培训班学习。

这个学习班由中组部亲自牵头,学员在清华大学经过短暂培训后,赴哈佛大学实地学习,为期三个月。

“钱不是问题”
尽管杨卫泽在执政期间,做过不少实事,但不少人都认为,他更多的是出于政绩的考虑。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杨卫泽在无锡当书记时,有一次太湖爆发蓝藻事件,国务院一位副总理亲临无锡开会部署工作,而杨卫泽却在会议室外对随行官员说,“你们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次的事情跟无锡没有关系,我们的污染治理工作是好的,排污大多数是苏州来的。”而当时他刚刚才从苏州调到无锡。

当苏州市长时,杨卫泽曾提出过“三古(古城、古镇、古村)一湖”的概念,以推动苏州的旅游发展。但调任无锡后,他又力推“吴文化节”,把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吴文化发源地从苏州手中“抢到”了无锡。

江苏省社科院一位长期关注南京经济发展的学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出于政绩冲动,官员们常常会把事情做过头,杨卫泽也不例外。

为了促进产业转型,杨卫泽曾在南京搞过一个名为“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的计划,以吸引创业企业。一些学者调研后建议,这样的创业园不应建的太多,全市5个就够了,集中一些,有利于形成规模。但杨卫泽不以为然,认为数量少了影响太小,最后一口气建了20个。

或许是因为“530计划”让杨卫泽尝到了甜头,到南京后,他又如法炮制了一个“321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根据这一计划,南京市要给每一个入选的项目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人才公寓,且三年内免收租金,所有这些费用全部由市财政承担。

由于把关不严,导致很多人滥竽充数,一些人甚至从政策中攫取私利。对此,南京市财政系统的官员抱怨很大,认为这是个无底洞,投入太大,看不到产出。

杨卫泽对反对意见和抱怨置若罔闻。他常拿他曾在无锡引进的尚德集团作为例子,说“在这里面只要有一个像施正荣的尚德这样的企业,我的钱就回来了”,“钱不是问题,现在多少风险投资在盯着找好项目”。

“全世界都知道我杨某人被双规了”
杨卫泽的作风也很高调。

从无锡调到南京不到十天,他就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媒体大谈“施政纲领”。他说,“省委书记罗志军曾明确要求,南京要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带好头。要带头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第一,这不仅仅是一个前列的要求,因为前三名都可算是前列,但带头和第一只有一个。”

他还要求各区县的“一把手”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他还曾告诉记者,“我到南京来就要超越自我”。

许多采访过他的媒体记者回忆,杨卫泽是那种颇受媒体喜爱的采访对象。与谨小慎微的官场人士不同,他性格外向,讲话充满激情。

即便是他被调查的传闻闹得满城风雨,杨卫泽也没有放低他的姿态。

去年9月,在传言最盛的时候,他刻意在建邺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会上对底下的干部说:“全世界都知道我杨某人被双规了。如果你没问题,你就不用担心。如果你有问题,那迟早会出问题”,还感叹道“自古以来当官都不易,共产党的官更不易”。

当时,很多人都收到过杨卫泽发来的“辟谣”短信,短信抄录了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结尾是“我在井冈山,向你问好!”




版权声明

1、本公号刊载的全部文章图片包括原创、翻译、改编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本公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1)提前与本公号后台联系。2)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
3)不得以之盈利;
4)完整标注文章版权信息。
5)完整标注,来自微信公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china-newsweek)。



china-newsweek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38期已上市。

回复关键词提取更多精彩文章

侯孝贤︱天津爆炸︱90后活佛︱马东︱漂浮的人性
郑钧︱杜润生︱汪峰︱知密者 | 贾樟柯|何炅
孔子和平奖 | 习马会 | 毒跑道|酒井法子 | 李庄|范伟
单身|马特达蒙|高校同志圈|神秘的中南海|传媒大学窝案调查
红色预警|社会抚养费|芈月传|中国”癌谱“
复旦投毒案|白玛奥色法王|冯小刚|

2015年度盛典 | 霍建华|俞可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