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疯魔学区房:天价起跑线后的挣扎与无奈

2016-04-01 吴子茹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由于户籍、划片等等各种政策,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就读于一所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愿意付出数百万元的代价,购买学区房。

 

奔波、借钱、讨价还价、甚至假离婚,为了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买到一处还算满意的学区房,家长们无所不用其极。这期间,有人斗志昂扬,有人心情沮丧,在日复一日的挣扎、焦虑与妥协中,择校演变成了择校恐慌,购房转换成了对未来的赌博。



图|网络

疯魔学区房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吴子茹
本文首发于2016年4月1日总第750期《中国新闻周刊》


陈华是从孩子玩伴的逐渐减少觉察出紧张气氛的。

 

他住在北京昌平区回龙观,大批在海淀上地软件园工作的「码农」在这里买房居住,他们戏称它为上地的「居住后花园」。数年前,陈华也将家安在了这里。他在一家半导体技术相关的外企工作,公司恰好也在上地。同事、朋友们买房大都在一起,邻居多是相关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彼此之间学历、见识都差不多,素质普遍不错,生活倒也安逸自在。

 

小区里同龄的孩子一大拨,一起上幼儿园,邻居们也就常聚在一起聊天。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陈华就听孩子说,有玩得特别好的小朋友搬走了。互相一打听,大多是家长凑钱买了学区房,搬到西城区去了。那里是北京中小学教育最好的地区,一大批名校聚集在这里。还有人去了海淀或东城。

 

回龙观这边,有些人的房子还在,老人住着,邻居偶尔回来,能打上个照面。一些人则卖了房举家搬走,再也没有出现过。

 

2015年,孩子五岁,再不考虑上小学的事就晚了。

 

 陈华终于坐不住了。     

一 

 

仔细说起来,这不是陈华第一次开始考虑买学区房。

 

大概是2009年到2010年的时候,陈华就去西城看过房。著名的皇城根小学,他从网上搜了搜资料,爱民里小区被划归到这所小学。找个周末去小区里逛了一圈,房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破破烂烂的样子,他觉得根本没法住。再去网上查了下价格,单价近三万,最小的户型才20平方米,但总价就要六十万。太贵了。

 

那时候,陈华自己的房子单价才一万三左右。130来平方米的房子,南北通透,客厅和餐厅都很大,有敞亮的落地窗。小区花园很漂亮,健身器材设施完整,带着老人和孩子一起,“住得特别舒服”。对比起来,那些学区房又破又贵,心理上根本无法接受。

 

2011年「双独二孩」政策放开后,陈华很快又添了老二。父母退休,过来帮助照顾小孩,一家六口人住在一起,一番忙乱,看房的事也就搁置了下来。每天仍然开车去距离六公里的公司上班,运气好遇上不堵车的时候,十来分钟就到了。生活琐碎平淡,倒也幸福安稳。

 

但身边仍然不断有人提起「学区房」这三个字。陈华始终没有太上心。按照他的理解,学校再差能差到哪里去?这里可是北京。在自己上中学那个年代,北京考大学很容易,那可是出了名的,多少人打破脑袋想来北京高考。况且自己和妻子都是高学历,教育出来的孩子不说上清华北大,至少考个普通的重点大学,「应该问题不会很大吧」。

 

陈华是197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1997年参加高考,是辽宁盘锦当年的状元。

 

类似陈华这样的心态,敖其尔爸爸一清二楚。他认识太多这样的人,包括当初的自己。

 

在学区房购买者的聚集地「家长帮」,没有人不知道敖其尔爸爸。这里聚集了北京各个学龄段的家长们。在这里,敖其尔爸爸是受追捧的专家。他为家长们提供教育政策和学区房攻略,以热心、务实著称,熟悉的家长昵称他为「敖爸」。

 

2013年,孩子刚刚出生,敖爸换房进城。为了规划孩子升学,他花了很多心思研究教育格局、择校门路和入学升学政策。随着新一轮教改逐渐实施,敖爸成了购买学区房的拥趸。他在论坛上发帖子,一再鼓吹学区房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理他。他们的想法大多和陈华一样,听上去清晰而理性。

 

但现在,敖爸已经成为学区房圈子里的明星。学区房价格一再上涨。每年春天都是这个市场最火热的时候,总有新闻曝光说某个学区房单价突破多少多少。这样的信息他早已见怪不怪。他称之为新闻媒体于事无补的「猎奇」炒作。

 

除敖爸外,版上另两位受追捧的学区房专家是一牛和闻风。 一牛是金融界人士,闻风的工作据说跟教育相关,敖爸在北京站附近一家公司做IT技术支持。他们的共同点是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教改相关信息,此后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买学区房的家长,首先要做大量的功课,学校和房产的资料大多都出自他们。家长们找到他们,咨询购买学区房的细节问题。

 

北京市最新升学政策、学区划片情况、各学校历年升学数据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信息,以至于某个片区对应某所小学,又可能会对口升入哪所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水平、升学率如何,等等,敖爸都有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高地」西城区,所有这些信息他信手拈来。


北京和平里第三小学。在一定预算下,如何选择学区,以保证孩子能上一所划片小学和中学都符合自己要求的学校,这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对当下各区最新的入学和划片政策进行大量研究。图/IC 

   

敖爸身材高大敦实,上身穿一件polo衫,休闲裤,脚上通常是运动鞋。厚厚的镜片后面,一双眼睛笑起来眯成弯弯的两条缝。他也是七零后,今年刚好四十岁。

 

祖父一辈1940年代定居北京,他就出生在这里,自认为勉强算得上是北京「土著」。

 

周六上午。九点不到,敖爸走进中关村金融大厦15层的一间阶梯会议室里。已经有几位家长先于他到来,半个多小时后,他将开始今年第一场学区房讲座。

 

这也是敖爸开始关注学区房以来,「家长帮」组织、敖爸主讲的第四次大型公开讲座,他主讲的其他小范围讲座加起来也有五六次。这种讲座并不对前来的家长收费。根据以往的经验,过去几年里,每到差不多眼前这个时候,前来听讲座的人数都会特别多。要讲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他静心等待人们前来。

 

来的人目标一般很明确:听敖爸讲当年升学政策的解读,这一般会在3、4月份公布。学校片区具体划分等信息也是要学习的重点。

 

当然,了解如何为孩子购买学区房,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在一定预算下,如何选择学区,以保证孩子能上一所划片小学和中学都符合自己要求的学校,这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对当下各区最新的入学和划片政策进行大量研究。

 

不出所料,容纳一百来人的阶梯会议室很快就坐满了家长。有一些人嫌最后一排离讲台太远,搬了椅子加塞坐在讲台正对面的过道里。

 

讲座九点半准时开始。敖爸思路转得很快,语速也飞快,鼠标快速扫过大屏幕上一片密密麻麻的升学数据。接着是一张北京西城区大地图,根据各个学校历年的升学率等信息,按照重点程度,用不同颜色的立方体色块标了出来。讲完近几年升学政策后,接着是具体的学区划片分析。

 

台下很快就有人急了,不停有人举手,让他就某一个具体学区情况仔细说说。

 

敖爸对这样的请求已经习以为常。原则上他只提供各学区的具体信息,包括历年幼升小、小升初的政策、升学率等情况,但私底下,万分焦虑的家长们往往直接问他:「那您说这房子到底能不能买?」

 

能不能买,买了能上什么小学,对应什么样的初中,这都需要全面了解。有些名额不紧张的学区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人口多、入学名额紧,能上什么学还得根据当年的政策。在未来一段可预期的时间里,相关入学政策是否会有变化,这都说不好,但家长们恨不得马上从他这里知道确定的答案。如何教人们理性地选择购买学区房,这是敖爸的初衷。他一直强调“理性”二字,但在疯狂的市场面前,已经很难保持「理性」了。

 

眼下已是3月下旬,对于今年有孩子上小学的北京家长来说,已到了一年中最为焦虑的时候。

 

距离9月1日开学还有不到半年时间。而按照教改后的规定,每年幼升小入户信息采集时间为当年5月1日,这意味着还没入手学区房的家长时间不多了。近期刚刚买上房子的家长,则必须尽快赶在这一天前完成落户。

 

涉及孩子上学问题,每个相关的时间节点特别重要,而且一定要提前准备。刘冬梅这些年为两个孩子分别办理入学手续,对于这一点她深有感触。

 

和陈华一样,刘冬梅也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老大是「奥运宝宝」,一家人欢天喜地迎来的。一年后意外怀上老二,因为丈夫是少数民族,有二孩政策,几经犹豫最后还是生了下来。

 

刘冬梅和敖爸同年,今年恰好步入「不惑」。但半年来,她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困惑了。

 

为了让老大上一所「还过得去的小学」,前年刘冬梅和丈夫一番折腾,最后把自己离公司不远的郊区大房子租出去,在朝阳区另租了房。刘冬梅在海淀区一家软件公司上班十多年了,有海淀下发的工作居住证,“相当于户籍”。找朋友借了学区附近划片房子的房产证,去办理了租房合同以及各种繁杂的手续,还算顺利就通过了信息采集。

 

她每天坐班车去二十多公里以外的海淀区北部上班。日子过得辛苦,但为了孩子的教育,「再苦再累肯定也是值得的」。


很多家长都是抱着「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值得」或「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陷入了择校恐慌(图文无关)。图|网络

 

陈华必须行动了。

 

按照房屋产权划片,陈华所在小区对应的小学原本还不错,「但中学就不怎么样了」。一直听说昌平整个区的升学率都不怎么样,陈华去查了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过去几年,整个昌平地区每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屈指可数。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也非常低。

 

资源高度集中在西城、东城和海淀这样的城区。以前只听说北京考重点大学容易,并没有深究。这才知道这其中并不包括昌平、大兴、房山这样的北京郊区。资源年年向重点学校倾斜,多年积累下来,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远远都超出普通学校一大截。

 

相关单位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新一轮教改启动。

 

直升、九年一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升初择校的竞争压力。按照新政,选择上什么样的小学,基本就能确定上什么中学。而一旦确定了重点中学,孩子能考重点大学的几率也大了很多。但资源均衡并不是说话间就能完成的。这轮教改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往年小升初的择校压力被提前到了幼升小。

 

2013年之前,对普通家庭来说,为了上一所重点中学,家长们有很多途径可供选择:单位共建、点招、推优、特长等。但现在剩下的路子不多。新一轮教改启动后,北京各区基本上已经取消了点招和推优的方式,特长录取比例也被严重压缩,“推优”这一招生方式曾经占整个北京中学录取比例的20%左右,这两年逐年减少。至于单位共建、前些年大行其道的交赞助费、走后门递条子等路子,都已被明令禁止。一系列政策导致全市范围内小升初跨区升学越来越困难。


 一大批家长集体陷入择校 34 45056 34 15535 0 0 3407 0 0:00:13 0:00:04 0:00:09 3406恐慌。

 

而根据北京各区县眼下的政策,选择什么样的小学,最重要的依据是「监护人房屋产权」。综合升学条件最吸引人的小学,招生人数肯定远远不及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此前提下筛选学生,第一优先考虑的是“有房有户”家庭。这直接导致一大波人争相购买学区房产。

 

更为吊诡的是,最新的划片政策催生了更多实质意义上的学区房。一些原本并不对应牛校入学资格的房子,在新一轮学校划片中一跃而成了学区房。

 

2015年上半年,陈华单位新来一位同事,说起他去年10月份新买了东城区的一居室。这套房原本并不是大家热衷的学区房,它的划片对应一个很一般的学校,50来平方米同事花了245万。和一些「牛小」对应的学区房价相比,还不算太贵。房价一直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上涨着,和陈华当年爱民里小区看房时相比,又已是冰火两重天了。

 

很快,东城区新的划片下来了。按照新划片结果,同事买下来对应的这所小学,有大约30%的机会能直升一所好中学。直接效应就是这套房子所在的小区房价「很快就飚上去了」。

 

每天听身边的同事朋友们谈论这样的话题,陈华终于有了紧迫感。孩子2016年就该入小学,买房落户是个漫长的过程,何况好一些的小学,入学政策对落户年限也有要求。

 

陈华知道,自己再不考虑买房,就「来不及了」。

 

和陈华那位同事一样,敖爸本人也是这轮学区划片的受惠者。

 

也是教改这当口,敖爸开始考虑卖掉郊区的房子换回城里,他的目的是离父母近一些,并且尽量兼顾孩子上学的问题。但他并没过于把目光放在高价学区房上,这些房子大多溢价太高,敖爸自己是南京大学毕业,成绩优秀,相信即便上了一所普通小学,孩子的学习还是「应该不会太差」。

 

退一万步,即便学习有问题,按照以往的经验还可以走赞助。相比动辄百来万的学区溢价,花一二十万赞助费择校,对他来说更为实惠。交赞助费的关键是要找对人,敖爸自己一路上的学校就不错,认识不少老师和校领导。这方面他有自信。

 

敖爸的房子买下来了,但赞助这条路却被堵死了。

 

政策的持续变化让人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不断。大约一年后,敖爸又有了意外收获:他买的小区被新近划进了附近的「牛小」,正是他当年读过的学校。这下连赞助费都用不上了,孩子上学的问题直接解决。

 

也是这一年春季,学区房房价开始大涨。想办法上一所重点学校,保证孩子的升学,是每一位重视教育家长最为焦虑的事情。如今,这可能需要一个家庭倾家荡产才能实现。

 

陈华发现,原本努力跳跳脚能够上的房子,这下离自己更远了。但谁也不敢拿自己孩子的未来打赌。陈华搜罗了家里所有能用的资金,加上父母承诺的资助,开始了满北京看房的日子。

 

此后的无数个周末,他都是骑在中介的小摩托车后座上四处看房度过的。


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对通过购买学区房获得重点小学上学资格的行为,做了大量展现。 

四 

 

刘冬梅还记得老大上学前她去考察过的学校。和陈华一样,她自己购买的房子也在昌平区。离家很近的小学是一所「村小」。学校规模很小,一个年级就一个班,一个学校就两栋楼,还有两栋平房。

 

稍远一点的镇中学,条件相对好些,但同样简陋,「上厕所都得跑老远的公共厕所去」。老大现在所在的学校在朝阳区安慧里,学校不算特别好,但比起自家附近这两所学校好多了。

 

刘冬梅和陈华的情况差不多,夫妻都是大学学历,从小到大成绩算是一路优秀走过来的。这是很多购买学区房家长的一个共同点。自己当年的学习经历中,成绩都非常优秀,因此也都非常重视教育。不说非要清华北大,最起码得考个985重点大学吧?孩子上学的问题真正提上日程之前,这几乎是很多人的共识。

 

眼下,老二又快上小学了。刘冬梅还是没打算让他上家门口的学校。虽说教改已经开始两年,和前两年相比,这两所学校的软硬件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改善。况且两个孩子相距太远,大人也照顾不过来。

 

最省心的办法是跟在老大后面念同样的小学。但问题是她需要重新挂靠一处房产。借给她房产证的朋友自己也刚刚有了小孩。新教改以来,入学政策年年调整,学籍跟房屋产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朋友担心学位被占了以后,自己孩子上不了学。刘冬梅能理解她,只能再去想办法。

 

但刘冬梅从来都不擅长求人。她出生于东北黑龙江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工人家庭,和身边多数人一样,从小接受的教育,除了「学习改变命运」外,还有「一切要靠自己努力」。打拼两个字,是她这代人形容自己时常用的词。丈夫是内蒙古地道的农民家庭出身,一路走到今天,两人凭借的全是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知识的确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五次勉强鼓起勇气开口向别人说明情况借房产证,又五次碰壁后,刘冬梅终于看到一丝希望。老大班上一位同学的父母同意借给他们房产证。唯一的问题是,他们的房子是公房,而公房可能不允许出租,这需要她自己去查清楚。

 

为老大办理入学的收获之一是,刘冬梅变得特别懂得查阅各类公文。以前对枯燥无比的「官话」感觉迟钝,一番「历练」之后,她已经是半个公文解读专家,至少教育领域是这样。

 

一查,公房果然不允许转租。这意味着她拿不到租房合同。这已经是第六次失望了,不过没关系,刘冬梅已经习惯了。

 

但她和丈夫谁也没料到,更大的波折还在后面。查阅公房转租问题时,她无意中看到一条朝阳区小学2015年非京籍适龄儿童入学的政策。对于持工作居住证的,要求夫妻双方至少有一方社保关系必须在朝阳。刘冬梅的脑袋嗡地一下就炸开了。

 

2013年她为孩子办理入学资格,「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都在看流程看政策看发布」,自以为相关入学政策,自己再熟悉不过了。尽管所有可能的意外她都想过,比如两个孩子万一将来实在不能在北京高考,她打算跟他们一起回老家考试。为此,她和丈夫在老家不远处的市里买了房子,万一孩子以后回去插班上市里的学校。

 

再遥远的将来都想到了,但从来没想过仅时隔一年,朝阳区小学入学又会出新政策。这样一来,刘冬梅家的「老二」就不符合资格。她在海淀上班,丈夫所在的公司是外地的,挂靠在朝阳大望路,但社保和合同地址不符,还是不符合条件的。

 

当天晚上,她饭也没怎么吃,早早哄孩子睡下了。第二天一早,刘冬梅给朝阳教委打电话确认,对方告诉她,既然工作居住证是海淀发的,「那就让海淀给你解决上学问题。我们没有义务给你解决。」

 

刘冬梅觉得自己快哭了。她反复告诉对方,自己家第一个孩子去年刚刚入学,没出现问题。但对方的声音冷冰冰的:「我只管2015年招生,2014年我不清楚。」

 

孩子上学的事没有落实,刘冬梅天天心里堵得慌。她很清楚,等到明年秋天学校还是不收自己的孩子,「你求爷爷告奶奶,上教委静坐有什么用啊?你自己去跳楼谁管你啊?」

 

刘冬梅说,最难过的时候,她心口一阵阵硌得生疼。但她知道,最后还得自己想办法提前解决。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讲话:「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图|网络

 

刘冬梅还在为孩子上学走投无路发愁时,陈华已经经历过买房路上一次又一次过山车般的失望。

 

西城就不考虑了。教改后,整个西城区小学不怎么好的也都涨上去了,因为对口的中学会配得相对好一些。陈华的预算是三百万左右,东拼西凑才弄齐这些钱,其中还包括父亲赞助的一百万。

 

但实地看房之后才发现,「根本买不上什么好的」。他去西直门附近看了看,六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总价超出预算一大截。房龄照样是偏老,大多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偶尔遇到楼层和朝向稍微好一些的,稍微一犹豫,再打电话给中介,发现房子很快就被卖出去了。

 

他还看过一些平房。平房的特点是落户面积小,单价虽然高了一些,但算上去总价低很多。陈华看过一套四合院中有产权的过道——这些平房中有很多都是拆分售卖的,很多小空间都可以落户,但没有居住功能。在学区房市场,有产权、能落户的平房很抢手。2011年限购政策出来,非京籍连续社保交满五年才有资格买楼房,特殊历史原因,平房是论间卖的,对非京籍来说就没有这个限制。


一套平房能不断进行拆分,术语叫析产。即便是小于15平方米的房子,也可以改建成三间,每间5平方米。都能各自独立出售,不影响落户。只要能通过析产,「析出房本来」,就能落户入学。这也是常常出现天价平房的原因。

 

但这样的房子,基本上买了却不具备居住功能。陈华记得,他去看了几套平房,多数狭窄而拥挤。其中一套只是一个「黑暗的小屋子」,没有卫生间,也没有厨房,它们都在院子中间作为公用。「那就不是回到解放前了,是回到清朝了。」聊起看房的过程,陈华总是冷静而沉重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说到这里他难得地笑了起来。

 

于是,他转而考虑还不那么贵的东城。期间看中一套房子,80多平方米,总价345万,需要全款转按揭,各种税费加起来得三百七八十万,远超出预算。陈华犹豫了一下,过了两天决定买,但房子已经卖掉了。

 

此时股市正火。陈华买房子的钱一部分就在股市里,他盘算着干脆等等再看。心想等股票再赚些钱回来,就能多买几平方米房子了。一家六口人,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住起来实在有些拥挤。

 

于是就等着10月再看看。但很快,他就迎来了6、7月的股灾。陈华多买几平方米的想法破灭了。所幸本金并没有亏进去多少,父亲赞助给他买房的一百万,陈华还没来得及入市。  

 

时间很快就到了9月。

 

一年一度开学的时间。孩子明年就该入学了,陈华需要在信息采集之前买好房子落户。漫长而波折的买房经历告诉他,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股市不好,人们没有投资渠道,房价紧跟着又开始涨起来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同样的房子从三百五十万涨到了六百万。陈华开始有些着急了。

 

在敖爸私下对学区房购买者的分类里,家里有孩子要入学的属于「刚需」。急着今年入学的,他称之为「刚刚需」,即刚需中的刚需。据敖爸自己的统计,纯粹进来投资「炒房」的人其实并不多。

 

另有一些是前两年买过学区房尝到甜头的。买了房后,房价一路上涨,不仅解决了孩子上学问题,也是非常好的资产保值方式。过几年孩子上完学,房子以比当初购买时翻几番的价格卖出去,没有比这更好的投资了。

 

陈华和刘冬梅一样,都属于敖爸分类中的「刚刚需」人群。

 

陈华看中东直门附近一套房子。通过中介公司讲了半天价,交了定金、签约,之后才知道签约的并不是房主本人。他是拿着公证书来的,房主把房子抵押给了他。交了五万定金和中介费。接下来是买方资质审核,陈华打电话去问中介,中介每次都推说陈华的购房资质审核还没下来。京户二套,陈华知道自己的资质是没问题的。

 

大概中介看实在瞒不下来了,才告诉他是房屋审核的问题。房屋本身有纠纷。这次又没买成。


四合院的
平房很多是拆分售卖的,包括过道在内,很多小空间都可以落户,但没有居住功能。在业内,这叫做「析房」。但只要有产权,能落户,在学区房市场中很抢手。这也是天价平房产生的原因。图|网络 

 

思来想去,刘冬梅最后也不得不走上买房这条路。传说中的「学区房」,刘冬梅此前想都没敢想,因为房价太贵,她一直觉得这事与自己无关。也想过真让孩子回老家上学算了。那么刘冬梅就必须放弃这边的工作收入,基本就失业了。这意味着要损失一大笔收入,包括可观的工资、社保、住房公积金等,还面临一家人长年两地分居的局面。毕竟,这么大一家子,还需要有人留在一线城市挣钱。

 

刘冬梅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她在京工作十多年,早就有购房资格。眼下买房成了唯一还算稳妥的出路。

 

刘冬梅和丈夫合计手里的钱,现金20万,再查了查公积金账户,这笔钱从来没动过,居然还有二十多万。丈夫的公积金里也有十多万。为了这次买房,家里压箱底的所有存折都翻遍了。有几个定期的存折很多年都没用过,加起来又搜罗了几万元。算起来有六十万左右。

 

确定买房后,她的目标很明确。

 

太好的学校竞争压力也大,大都要求落户三年,直接被否决。太次了也不能要。北京市的新政策,跨区转学越来越难,还是要尽量选在海淀。按照北京市教改新政策,跨区上学越来越难,老大能否转过来还是个未知数。考虑两边奔波接送孩子上学,目标距离朝阳安慧里越近越好。

 

目标最后锁定了在海淀牡丹园一个片区。对口北医附小。看过的房子也是「破得心塞」。其中一套4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220多万,1980年代的老房子,厕所「连个洗手台都放不下」。

 

千挑万选,最后选中另一套40来平的房子。公摊面积小,六层,东西通透,看着还算宽敞,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过道自成一个小厅,卧室看着也不算小。215万。

 

对她来说,这个数目不算小,新的问题又来了。

 

如果以夫妻名义共同买房,算上之前为了孩子保底上学买在老家的房子,刘冬梅和丈夫手中各持有一套房产。按照北京市购房政策,这种情况下,再买房贷款最多只能贷下来80万,需要付的首付太多。

 

像对每一位出现资金问题的客户一样。中介给出的建议是先办理离婚手续,语气「像是商量去哪里吃饭一样随意」。按北京市首套购房政策,以刘冬梅个人名义买房,走公积金贷款,能贷下来120万。

 

刘冬梅想了想,还是同意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迫在眉睫,顾不上那么多了。况且她身边认识的人,「大家都是这么操作的」。几乎借遍了亲戚朋友,还是差钱,没办法,刘冬梅把现有这套房抵押了出去,终于凑齐了首付。

 

接下来,就该回老家办理离婚手续了。

 

刘冬梅和丈夫特意选了一个周四,一周的工作差不多了,还得留出一天工作日,赶上老家离婚办理处上班的日子。这天下班后匆匆忙忙开车出发,赶在凌晨四点多时到达了丈夫老家。已经是11月初了,内蒙古的冬天来得早,晨雾蒙蒙中,车窗外已下起了雪。刘冬梅又是一夜没睡。

 

或许是因为提前找老家朋友打过招呼,离婚手续办得倒还算顺利。财产怎么分割都已经提前写清楚。登记窗口前,刘冬梅随口叮嘱丈夫吃药,这些天每天到处跑,心急如焚,两个人嘴上都上了火。调解员扫了她一眼,耐心劝他们,说两个人在北京生活,有房产车产,还有两个孩子,「条件这么好」。刘冬梅觉得,调解员一看他们「估计也不像闹离婚的」。

 

白天处理完离婚手续、办户口等一系列问题,马上又开车往回赶。再回到北京是凌晨两点,两个孩子睡得正熟。


婚姻状态直接影响需要交割的房屋的税率、首付、贷款额度等等情况,因此离婚、复婚成为许多为了买学区房而换房的父母的必经途径。图|网络
 

 

这样马不停蹄离婚复婚的过程,张蔚也经历过。而且是反复两次。

 

和刘冬梅、陈华相比,张蔚买房算行动比较早的。孩子2017年上学,2016年初她就换好了房子。

 

生于1976年,张蔚形容自己是「迟到的70后」,结婚生子较晚,女儿刚四岁。身边同龄的朋友们,大多在市中心有两三套以上房产,孩子基本上都已经小升初了。

 

算起来张蔚也有好几套房产。婚前和丈夫各有一套房。她自己买了一套一居室,在六道口。丈夫有套两居室。婚后他们又合买了一套三居。一居室在市里,但所属学区不好,要考虑学区房的话,还是得换。

 

最先是决定婚前房卖一套,再贷一些款买一套小点的房子。两套同时挂出来卖,哪套卖得快就卖哪套。再在学区房旁边租一套房子住。最佳方案是一买一卖,两者同时进行。

 

但卖房的过程并不顺利。而看好的房子,又因为资金迟迟没有筹到,一时间很难买下来。于是他们安心卖房。考虑租房市场不稳定,她和丈夫一合计,决定干脆两套都卖掉,换一套大的。

 

为了办理名下「唯一」房产,交易过程中少一些税费,利于快速卖掉房子,中介建议他们先办离婚手续。身边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张蔚早已见怪不怪了。关键时候,她的理工科思维发挥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卖房再买房。那一纸证书,再也没有年少时想象中的那么神圣。迟早是要再办复婚的。很快,她就谈好了一个买家。          

离婚复婚的过程充满戏剧性。

 

张蔚户口是天津的,得回到天津办。她记得很清楚,离婚手续办理窗口,一对夫妇一边办着手续,一边聊着房贷利率折扣8.2的消息。轮到自己了,调解员问是什么情况。张蔚老实说要买房子。对方又问有小孩吗?张蔚说有。对方再问,你们确定要为了买房子办理离婚吗?张蔚笑着催促对方,您放心,我们肯定还会再来的。他们卖房和买房都需要离婚和复婚,因为婚姻状态直接影响需要交割的房屋的税率、首付、贷款额度等等情况。

 

几天后,房子卖出去了一套。他们如约回到民政局复婚。而为了卖下一套房子,他们还需要再离一次婚,以保证相关税款偏低,可以有更多买家上门。

 

离婚复婚,再离,再复,整个过程并不复杂。涉及买房上学的过程,所有需要对接办事的部门中,没有比民政局办事处手续更利索的了。唯一让张蔚烦恼的是,她需要计算两次卖房和买房之间的每一个节点,再根据要求赶在某个手续节点前办理离婚和结婚手续。

 

离婚窗口只有工作日上班,结婚窗口周六上午还有半天,两轮下来,张蔚对这些一清二楚。

 

但关于到底如何培养女儿,正式决定换房前,这样的话题张蔚和丈夫足足讨论了几个月。和刘冬梅一样,张蔚和丈夫都是天津户口,手里有工作居住证。有人劝她回天津给孩子买房上学,以他们的实力买在市中心是件很容易的事,「应该都不用折腾换房了。」

 

但如果这样,她也要面临两地分居的情况。或者举家搬回天津。张蔚和丈夫都从事互联网行业,回天津意味着工作机会少很多,两人的收入至少要减半。况且他们来北京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再回去还得重新适应。

 

另一条路是上国际学校,走私立。这也是当下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读私立意味着孩子选择了一条面向出国上学的路子,未来将很难再回归传统高考。左思右想,张蔚和丈夫觉得,对于一个刚刚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决定似乎有些太早了。孩子还太小,关于资质、学习能力、爱好等等,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基于入学迫在眉睫,家长必须提前作好规划。这让众多购买学区房家长两难。翻来覆去讨论了两三个月,直到去年夏天,孩子四周岁。两人终于下定决定,给她先买一套房子,大概保证能上学再说。


 「再怎样也不能亏了孩子。」张蔚说。  

或由于学区划分政策的变动,或由于开发商只是有拿学区房当售房噱头,学区房纠纷也时常发生。图|网络 

 

3月中旬接受记者采访这天,陈华刚刚拿到落户在新房中的户口本。因为买房中的一系列差错,一波三折,他差点就错过孩子上学的机会。

 

最后看中了一套公寓式楼房,80平,总价420万。半年多过去,同样大小的房子,陈华要花差不多是最初预算的两倍才能买下来。最初还是各种犹豫,房子一般,总价又太高。业主还在外地,委托父亲来卖。经过上次的波折,陈华很担心这次又出问题,但再不买就来不及了。签约、审批,再到过户,各项流程下来,怎么也得耗上一两个月。这还不包括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动。

 

运气还不算太差。这次终于买房成功。首付加税费一起花了大概250多万,还贷了160万款。房子还在出租中,8月份到期。陈华打算到时好好装修一番。但孩子9月份就要上学,陈华还得考虑为一家大小先租个房子住进去。

 

不出意外,陈华孩子上学的问题应该没什么变动了。直到这时才算松了一口气。学校与他最初关注的西城「牛小」差距不小,但这已经是他能给孩子最好的条件了。他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到80平的房子里安置下一家六口人。郊区的房子还在,周末也许能来住住。身边不少人都是这样做的。

 

眼下已是3月底了。距离5月1日信息采集还有一个多月,陈华和刘冬梅都在等待这一天。他们的户口本都已经下来了,这让人安心。按照「顺位」条件,陈华属于「有房有户」的。但相对于那些落户满三年甚至以上的人,他不是排在最前面的。

 

对张蔚来说,这样的等待要到明年。她孩子才五岁,明年入学。 她最终在海淀北部买了个三居室。因为拿的是居住证,张蔚放弃选择牛校,竞争太激烈。她决定兼顾居住。最后选择中关村二小百旺小区,买了划片内一个居住条件比较好的小区。

 

也不是没有影响生活。换房之前,两套房子出租的收益就能完全抵消贷款,生活轻轻松松。一番折腾,还剩下两套房子,因为贷了260万,每月需要还贷款一万六千元。对张蔚夫妇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有时候,张蔚想起来也会觉得压力很大。为了换这套房子,所有的余钱都拿了出来,身上「盆干碗净」,还有一大笔贷款。这意味着她和丈夫的工作不能有差池。

 

但和多数倾家荡产换一套学区房的家庭来说,张蔚的情况算是让人艳羡的。退一万步说,即便工作或者身体真的出现问题,他们还有一套三居室可以拿来卖掉,它的市值还掉目前的贷款,大概还会有一些剩余,不至于流落街头,「但你真得控制自己的生活需求」。

 

房子是换好了,但周围目前毫无生活配套可言。目之所及只有一片荒凉。不远处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垃圾场。张蔚找到垃圾场的电话,打过去问,对方说很快就会封场。但结合周边环境,可以预期的是,搬过去至少一年时间以内,他们的生活很不方便。何况她还要筹钱装修,一番折腾,手里的余钱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这套房子装修好后,张蔚想在这里养老,「再也不折腾了」。

 

尽管看上去尘埃落定了,刘冬梅仍然有些紧张。最近几天,她所在的学区突然出现利好消息,北医附小被并入北大附小,这本来是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这也意味着竞争更激烈,她面临的压力更大。

 

唯一让人放心的是,她赶在2015年12月31号之前拿到了房本。一颗悬着的心暂时落了下来。她要做的是等待5月1号入户信息采集。但刘冬梅并没有彻底安下心来,事情远没到尘埃落定的时候。一连串的变动让她对日期产生了魔怔般的执念。经验告诉她,看似铁板钉钉的事情,不知道在哪个环节就会出现差错。「到时会不会又有别的什么要求?」她突然提问,语气里多半是调侃,还夹杂着一丝渴望立即得到答案的急切。

 

最近,一个老家的朋友打算来北京看病,刘冬梅提前去了两趟协和医院,她仔细研究了这家医院的所有挂号渠道,以确保到时候的万无一失。刘冬梅将自己这一近乎神经质的行为,归结为这几年为孩子上学反复折腾的结果。她原本是个很怕麻烦的人。她用近乎调侃的语气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她最大的收获是终于彻彻底底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老百姓,「最最底层的那种」。这意味着她必须主动去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并提前备好各种预案。「规则就摆在那里,而且它时时都在变,你只能选择顺从。」

 

刘冬梅觉得自己已经磨练出来了,变得强大了,心态也特别好,不再愤怒。当然,她也清楚地知道,这也意味着自己变得更加冷漠,没有那么多喜怒哀乐。她顿了顿,眼眶再次红了,声音有些发紧,她淡淡一笑,为自己开脱说,这也是生活所迫,毕竟她已经人到中年,「都40了,也该不惑了」。

 

至于孩子今年9月能否顺利入学,目前看来仍然是未知数,因为除了学区房,还有各种与房产、户籍等等相关的排位政策,以他们家的条件,排位并不是最靠前的。况且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她已经做好了迎接最坏结果的准备。这轮折腾下来,她“什么都能接受了”。

(文中陈华、刘冬梅为化名。实习生苏静、钟晓蕾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1、本公号刊载的全部文章图片包括原创、翻译、改编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本公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
1)提前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2)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 
3)不得以之盈利; 
4)完整标注文章版权信息。 
5)完整标注,来自微信公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china-newsweek)。
china-newsweek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



总第7期《中国新闻周刊》现已上市
关键词目录
人物

  候孝贤
刘德华
范伟
谭维维
黄怒波
毛大庆
陆琪
倪超
冯小刚
李岚清
郑钧
陆川
贾樟柯
俞可平
……

调查

  外滩踩踏
聂树斌
留学作假
东方之星
五常大米
信访销号
电梯危情
天津爆炸
贪二代
白雪山
假法王
传媒大学
毒跑道
电信诈骗
……

特稿

故宫
南水北调
MH370
同志圈
巅峰救援
冥王星
性别决定
活佛
复旦投毒
单身
贫穷
小三劝退师
80后离婚
虚拟饭局
……

回复
“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
提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