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楚国当局为什么容不下爱国的屈原?

2017-05-30 自强不息 平民书友会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司马迁在为很多人物做传的时候,都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和理想。《屈原列传》是其中最好的文字之一,寄托着作者深厚感情,曾被选入高中的语文课本。屈原在古代一直被看作是忠君爱国的典范,现在也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爱国的屈原,为什么在当时不被楚国当局所容,不断的遭到排挤,一生不得志,以至于最后郁愤之下投江而死。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的后期,他的祖国楚国早已是个暮气很深兼死气沉沉的老牌诸侯国,尽管此时的楚国仍旧地大物博,仍旧人才济济,甚至可以说楚国还是很有潜力的,但是楚国又是一个失去活力的诸侯国。

  汉代刘向所著的《战国策》序言中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国曾一度是被其他五国奉为纵约长的,是比秦国更有资格和实力统一天下的。在战国后期,统一是大势所趋,但由虎狼之秦来统一天下绝不是众望所归,相反秦国却是受到六国的一致抵制;秦国依靠暴力和欺诈的手段兼并各国是很不得人心的,被山东六国视为当时最邪恶的存在,因此六国结成反秦同盟,楚国是完全可以利用其盟主的地位实现天下的统一;战国七雄中,秦国最有野心,综合国力也很强,但是不一定是最强,论经济的富庶和文化的繁荣未必比得上齐国,甚至在军事上跟三晋之一的赵国相比也未必能胜过多少,而论综合国力,跟楚国相比似乎还是有所不及,但是最终六强却被秦国各个击破,反秦同盟不攻自破,盟主楚国也成为被秦国最早吃掉的诸侯国之一。

  在秦国武力兼并各国的过程中,除了跟赵国发生过惨烈的战争外,其他五国很容易就被攻灭掉了,尤其国力强大的楚国基本上是在一夜之间灭亡的。强大的楚国,在被灭亡之前早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根子上是烂掉了的,当初屈原是楚国少有的有危机感的大臣,他很为楚国的未来担忧,他的是真的爱国,他是真忠君,但是爱国的屈原不被楚国当局所容,因为在当时,你爱国还是不爱国,不是你说了算,你的忠心和赤诚得不到认可,你的任何行为都是一厢情愿的惹人厌。其实更主要的是屈原处在楚国那样的政治环境里注定要成体制内的异类,因为到了楚怀王时候,楚国的政治更烂的不可收拾,领导其他五国组成反秦同盟,统一天下压根儿就没有真当回事,一直都是一句政治口号,到了后来,亲秦派势力抬头,高唱与秦和平共处调子,靳尚、周袖等人更是里应外合,通过媚秦事秦捞取好处,这句政治口号也不再被提起了。

  楚国的君臣也不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但是整个楚国上层都丧失了进取之心,楚国政治烂的不可收拾了,所有的官员都想着及时行乐。楚国还有一位被看作有能耐的,就是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但是司马迁给他的评价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而司马迁去楚地考察,见到春申君的故居,虽然已经是过去多年了,但还是豪奢不减,令司马迁感叹不已。足见当年楚国的奢靡之风是如何的盛行,所以说那时候的楚国君臣都是抱定了混事的态度,除了大事敛财和及时行乐外,就剩下在酒足饭饱之余搞点窝里斗的节目,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甚至都以做掉对方为目的,春申君就是在一场窝里斗中被李园干掉的。

  屈原是在春申君之前,但是楚国政治早在屈原的时候就开始烂掉了,从根子上烂掉了,大的政治环境是劣币驱良币的逆向淘汰,完全是政客官僚化的政治,一切靠的都是靠裙带关系或者走郑袖之类的老婆路线,任何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合时宜,因为政客都是混事的,理想主义者都是想干事的,毫无疑问,屈原是个想要干事的,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举世皆浊你独清,肯定容不下你,众人皆醉,不管真醉还是假醉,你如果不能随波逐流,当然是要被排挤的,不管你爱国还是忠君,或者既忠君又爱国,都不重要,总之如果你不随波逐流,那么一定是会被排挤出去。你想干事,不符合实际情况,去你的理想主义吧!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你去坚持吧,反正你永远实现不了,不如来点实际的,捞一点是一点,及时行乐。而还在坚持的屈原,还在悲愤的屈原,你活着改变不了什么,你去死也挽救不了什么!

关于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