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要解决的问题真的是个「问题」吗?

☞关注 3ESPACE 2022-04-26


三一基金会在介绍“科学公益”理念时总会强调要重视社会问题的识别过程,因为社会问题是公益项目的出发点,想要有效实现项目目标,就要先对社会问题进行尽可能清晰的界定,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


“问题识别”是一个在任何领域都有价值的技能。单看字面,这四个字也并不难理解,无非就是把一个项目想要解决的问题描述出来。这么做的重要性也不必赘述,想来也不会有多少伙伴会认为“做公益项目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遗憾的是,认知和实践很多时候都是两回事。这就像照着菜谱做饭,心里想着的是只放食盐少许,做出来的菜却能让人怀疑自己是否还存在味觉。



你以为你理解的,在执行的过程中总会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无论是做公益项目、研究项目还是商业项目,每一个决定项目成效的环节都隐藏着各种陷阱,随时都能让执行团队连人带项目一起跑偏。作为项目起点的问题界定与识别更是如此,如果连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没弄清楚就撸袖子开工,那一定会对有限的项目资源造成浪费。



现在,你可以先花上一分钟的时间,在心里描述一个你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然后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看下去。在下文中,我们将会为大家展示4个问题界定中的常见偏差。


偏差 No.1

这是一个  问题  领域

“我要解决性别平等的问题。”

“我要解决流动儿童的问题。”

“我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如果你界定的问题长这样,那你恐怕犯了最常见的错误——混淆了领域兴趣和社会问题的概念。此类表述过于宏观和笼统,没有针对性,把它们替换成“我关注性别平等/流动儿童/环境污染领域”后依然成立。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关注”正是我们对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并意识到某个群体遇到了困难或不公后的结果。问题界定就是讲清“谁因何而面临着什么困难”的过程,你既已有所观察,就有能力找到初步答案,只要你想明白“是什么激发了你对某领域的兴趣”。


偏差 No.2

这是一个  问题  愿望

“我要推动社会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让***群体得到公平对待。”

“我要为流动儿童搭建心理咨询平台,改善他们的焦虑情绪,让他们拥有更健康快乐的童年。”

“我要用***等方式,提高各界对某地工厂污染排放超标问题的重视。”


如果你要解决这类“社会问题”,很好,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你的真挚与热情。但这仍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一种愿望。你可以把动词改成“我想”、“我希望”、“我打算”,然后发现也毫无违和感。


你希望事情变好,说明现在还不够好,而界定某个社会问题,就是在阐述那个既有的“不够好”。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是理念、终极目标,但它不是项目的客观背景。


偏差 No.3

这是一个  问题  指责

“我要解决企业招聘时排挤女性候选人的问题。”

“我要解决学校没有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服务问题。”

“我要解决当地居民不关注工厂污染超标问题。”


这似乎有点接近社会问题了。但细品一下,你会发现这些表述更倾向于在陈述对某些现象的个人观察,或者一种带有主观性的指责。——想想看,居民不关注污染超标,难道真就是因为他们天生不靠谱吗?


建议你化身“杠精”,反问自己“为什么”或者“那又怎么了”试试:“为什么企业招聘时排挤女候选人?“学有针对流童的心理务,又怎如果此时你还有反驳和补充的空间,就说明这个社会还没有界定到位。毕竟因肺炎就诊时,你也不希望医生说他打算解决你咳嗽声音太大打扰室友的问题吧。


偏差 No.4

这是一个  问题  答案

“我要解决性别教育培训不足的问题。”

“我要解决农村学校里缺少心理辅导室的问题。”

“我要解决当地缺少环境污染监测设施的问题。”


如果这是你想解决的社会问题,那你进展未免太快了——你直接越过了问题界定,一猛子扎进了提解决方案的环节。


不可否认,相比抽象化的问题,具象化的解决方案会更好下手,也更容易给人带来成就感。但正如前文所说的,我们是因为社会问题的存在才要设计和推动项目,如果不弄清楚“是什么造成了不足、不足又会造成什么”的话,你的解决方案就可能变成只感动自己的无用功。也许有人可以凭直觉就一击即中、盲选到正确答案,不过第六感的保质期又有多久呢?


!

正如李志艳老师在《公益的方法》中所说,知道在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现在再看看你最开始设想的那个问题,你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究竟是个问题,还是一个领域、一个愿望、一个指责或一个答案?你是否也无意中偏离了真正的问题?


当然,社会问题复杂多样,万能模板很难存在,本文涉及的内容也不足以让人轻松掌握界定真问题的技巧。不过能先知道什么是不准确的,先意识到自己是否存在某些思考的误区,那找到正确答案的几率总会更大些,对吧?


*本文参考了由三一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社创种子特训营(科学公益赋能计划)的课程内容,并进行了二次解读。


*其他参考资料:

-《公益的方法》,李志艳

-How to correctly define a problem,The Crime Prevention Website


推荐阅读

 科学公益白皮书


扫描二维码下载

欢迎分享给更多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