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库 | 用「关系网络图」找到被忽视的项目相关方
作者 | Gravity
*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
No.1
工具简介
简单来说,关系网络图主要是为了帮助实践者获取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即下文讲到的“关系网络图的四大要素”):
某一个特定实践中有哪些参与方? 参与各方彼此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参与各方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参与各方的目的与兴趣是什么?
接着,通过网络图的视觉呈现,实践者可进一步探讨,在这个关系网络图中:
弱连接在哪里?需要加强哪些参与方的关系? 是否缺少某种关系?参与方之间的关系类型及影响力是否平衡?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参与方与实践者的目标一致吗?
最后,根据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实践者可以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
总体而言,大到公共政策,小到个人职业发展,对于一切需要多方参与实现共同目标的合作项目,关系网络图都非常有用。譬如,它可用于:
公益组织等领域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优化组织机构内部项目的流程与执行 协助监测公共政策执行状况及影响 设计与协调多方参与的社区项目 分析并改善个人职业发展网络
要说明的是,有实践者或许会认为,关系网络图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是一回事。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关系网络图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而社会网络中的对象和节点,不一定都是利益相关者;其次,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核心是“利益”,而关系网络图的核心是“联系”。当前公益机构里,利益相关者分析使用较多的工具是利益相关者矩阵图(Power and Interest Matrix),它主要从影响力和利益两个维度分析,而关系网络图除了展示这两个维度,还特别能够体现出参与各方之间的联系状况,从而帮助使用者形成更全面、立体的认识。
No.2
应用方式
① 准备阶段
明确定义“四大要素”,为下个阶段做准备。
参与方有哪些? 参与各方存在怎样的关系?(关系的类型建议5种以内,且务必明确。) 参与各方的影响力如何?(在此需要考虑如何定义影响力,不同文化环境中,影响力内涵和表现都不一样。影响力定义需要事先达成共识。) 参与各方的目标是什么?
② 访谈绘图阶段
当决定了访谈对象、访谈预计时间,以及收集访谈资料的方式之后,就进入了访谈阶段。
访谈阶段主要通过访谈结合绘图的形式来识别“四大要素”:
Q1
参与方有哪些?
在访谈对象面前铺开空白图纸,让其列举所有能对你所定义的问题产生影响的个人、机构、群体,这些个人、机构、群体就是参与方。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在图纸上标注不同类型的参与方。(同时避免手写失误造成的纸张浪费。)
Q2
参与各方存在怎样的关系?
向访谈对象提问:“谁与谁有什么关系?”可以对不同的关系类型逐一分析,例如“谁给予谁资金?”“谁为谁提供建议?”“谁与谁有上下级关系?”“谁妨碍谁?”等等。
不同颜色的单向箭头在图纸上表现参与各方的不同关系,如果参与双方存在交互服务则用双向箭头表示。
Q3
参与各方拥有多大影响力?
要求访谈对象评估参与各方影响力的大小。这里要注意,影响力特指参与方对事先界定的项目或目标的影响,而不是泛指该参与方的影响力或权力。譬如,民政部长权力可能很大,但对于地方的某项具体社会工作的影响,或许就不及当地政府。
这一过程必须借助“影响力塔”道具。“影响力塔”越高,代表的影响力就越大。只要是可以叠放的小物件,都可以用来构建“影响力塔”。此外,叠放的层数可用来量化影响力的大小。
影响力不是绝对的。实践者要允许访谈对象不断调整影响力塔的高度,直到他确定为止。
影响力的判断也是非常主观的。实践者可通过提问,引导访谈对象明晰其对影响力大小的判断,如“假如这两方发生冲突,谁会占上风?”“这几方之间存在冲突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突?”等。
Q4
参与者/要素的目标是什么?
要求访谈对象判断参与各方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是在准备阶段既定的目标。
实践者可以在图纸上用缩写记号标注参与方的目标,也可以用+/-符号标注参与方对某一目标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
通过上一阶段获得最终关系网络图后,我们就进入了讨论及反馈阶段。在本阶段中,实践者既可以就手绘关系网络图进行讨论,也可以将手绘图转化为数字图。具体的数字转化方式可以是Excel、Visualyzer、Datamuse一类的软件工具,篇幅所限,本文暂不展开介绍。
无论是手绘图还是数字图,其目的都是利用关系网络图,有策略地优化关系网络,指导下一步行动。此外,讨论也可以就绘制网络图的过程本身如何促进个人或机构的学习展开。下面一些问题可供参考:
当前关系网络中有哪些意料之外的因素?如关系类型、影响力大小等? 当前关系网络中有哪些强联结,有哪些弱联结?各种关系类型是否平衡? 当前关系网络中的高影响力参与方与我们的目标一致吗? 当前的活动是否充分发挥了关系网络的优势? 要改善关系网络,帮助实现预期目标,应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在本次使用关系网络图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No.3
实例解析
案例背景
WVBB是加纳北部成立的一家多方参与组织,主要负责协调治理该地区的水资源使用,共有17位会员,分别代表区议会、地方主管单位、传统社区管理机构、NGO及研究机构。由于WVBB不具备正式决策和执行能力,所以它必须策略性推动其关系网络,以实现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① 准备阶段
通过讨论,WVBB首先明确了运用关系网络图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谁将如何影响我们实现既定目标?”并对核心要素初步做出了明确回答。
有哪些参与方:所有17位成员; 存在怎样的关系:命令关系、资金关系、建议关系、信息流通关系; 主要从两方面考量参与各方的目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各方影响力内容较多,此处略。
② 访谈绘图阶段
该组织及研究者首先进行了“预访”,并进行了三轮关系网络图的访谈与绘制。
其流程顺序大体是:
*用预访明确定义目标和关系类别;
→第一轮:对成员进行单独访谈,制作17张独立关系网络图;
→第二轮:将17位成员分成2组共同讨论,整合出2张关系网络图;
→第三轮:完成1张完整网络图;
*根据终极版网络图制定相关战略。
我们先来看第一轮关系网络图的示例(上图)。这17张关系网络图是通过对17位成员进行个人访谈,根据他们回答的关于参与方、联系、影响力以及目标的问题答案进行绘制的。
图中不同颜色的人形棋子代表不同类型参与者;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不同关系类别(比如命令关系、资金关系、咨询建议关系、信息流通关系);影响力塔的高低主要通过参与方名称旁边的数字来进行标识。此外,图中的标注“DP”代表的是2个特定目标:经济发展(Development)和环境保护(Preservation)。
第二轮关系网络图是将所有17位成员分组后,对第一轮网络图进行反馈和修正。分组方法是将6-7位成员加上相关领域内更高层次政策制定者定为一组,每组的访谈都按照第一轮方法进行。本轮会产生2张关系网络图(图略)。
第三轮关系网络图是对第二轮结果进行的反馈,需要为所有17位成员绘制出一张共同的关系网络图。上图所示的是本案例第三轮手绘图进行数字化以后的效果。在这幅图中,黑色表示命令关系,红色表示资金关系,绿色表示建议和信息流通。黄点的面积大小代表“影响力塔”的高度。
本案例参与者众多,流程中有2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为什么要先分别绘制17张独立关系网络图,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集体访谈?主要原因在于:17位成员代表着众多的机构,他们各自经历、职位、视角、观点都不尽相同。若一开始就进行集体访谈,很容易产生冲突,甚至会出现部分会员强势控场的情形。
第二,如何处理集体讨论中成员之间的不同意见呢?当差异呈现在大家眼前,会更容易引发具体和聚焦的讨论。面对差异,引导成员解释其思考过程和判断理由,有助于对该部门、该机构、该角色不熟悉的成员们加深理解。同时,在集体讨论中也要允许对具体问题进行争论,以求在争论中达成共识。
③ 讨论反馈阶段
与单纯的数据收集工具相比,关系网络图最大不同在于:在每一轮的绘制过程中,采访与被采访者双方都能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新的收获。
透过最终的关系网络图,WVBB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没注意到的问题。譬如:
这些只是WVBB通过关系网络图进行深入探讨的一部分问题。关于他们如何利用网络图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并调整参与各方的责任、优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就不详述了。
本案例中,WVBB回顾了使用关系网络图这一工具的过程,总结了以下经验供更多人参考:
明确定义问题和概念对参与各方而言尤为关键,比如关系的名称。这有助于降低误解率,以及避免绘制太过抽象而无实际用途的关系网络图。 小组讨论中,发生异议时,要鼓励组员解释原因,这有助于发现和了解关系网络中不同的影响力。 鼓励组内成员分享与其他成员过去互动中的具体例子,同时鼓励他们为未来更好的互动开发新点子。 作为活动引导者,应尽量关注流程和实施,避免小部分成员强势控场。 绘制整合关系网络图时(如本案例中的最后一张图),不要为绘图而绘图。应以绘图为手段,鼓励组内开放的讨论,促进参与各方共同探索、互相学习,为达成共识打造坚实基础。 了解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能有效促进工具使用效果,譬如社会网络的不同特性、网络关系中的不同角色。 关系网络图的使用,可以是长期重复的,它能帮助人们把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应用于更整体、更宏观的网络思维中。同时,帮助参与各方在彼此关系构建中能更有策略。 要善于灵活使用工具,网络图提供的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结构。如果你能调整它,使其同参与各方需求以及具体情境相符,那么这个工具将变得非常有用。
原文来源:善天下中文网
http://www.gpcommon.org/ch/2013/07/25/net-map-toolbox/
作者:Gravity
案例来源:
Case study 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multi-stakeholder water governance
作者:Eva Schiffer
*为保持文章连贯性,本文有二次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