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等到跨越死亡之时,才懂得去抓住幸福

2017-02-17 范典 深港书评

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深港导读

前阵子热播的漫威电影《奇异博士》票房横扫全球,广大影迷喜闻乐见的卷福在其中饰演一位出色的神经外科医生,在遭遇一场车祸后,人生跌入谷底,最终又在机缘巧合之际重新领悟了生死奥义。完成拍摄后卷福透露,他在揣摩角色时曾读过一本名为《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书。这本书作者的经历与《奇异博士》的故事一样跌宕起伏,但结局却没有那么幸运。卷福说这本书对他影响很深,值得每个人一读。


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来读一读这本书。


《当呼吸化为空气》

 [美] 保罗·卡拉尼什 著 何雨珈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12月


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


曾经,保罗的人生故事是一个励志的美国梦——


他是印度移民的儿子,出生于医学世家,有一个爱好文学的母亲。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他成了超级学霸,获得了诸多耀眼的光环:


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人体生物学双学士

剑桥大学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

耶鲁大学医学博士


他还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保罗热爱文学,一直有成为作家的梦想。他的医生和作家朋友说,保罗的“文章如同美妙的音乐”,他完全可以成为专职作家或英文系教授,但冥冥之中感受到命运的召唤,成为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他,却被确诊为癌症。然而,保罗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更有意义地结束。他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下自己求学和行医的经历,记录下自己与病魔抗争的过程。


保罗和他的女儿


在37岁时,保罗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地说:“我准备好了。”他最后一次感谢了父母,最后一次抱起女儿卡迪,最后一次对妻子说“我爱你”。




死神面前的身份互换

文 | 范典


保罗·卡拉尼什

以为《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关于环境生态的书时,它偏偏不是。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曾取得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可谓在生物学和文学领域里是一位初有建树的年轻学者。正在事业取得晋升机会时,肺癌的确诊一下使他从人生巅峰掉落谷底。

这本书是他在患病期间写下的文字,以其妻子露西在后记里说的,这是一本未竟之书。保罗想对女儿说的话,想对生与死的探索也只是实现了一部分。

保罗的妻子露西也是斯坦福大学的医生和教授

关于死亡之书,此前有许多,以个人末日之视角来回顾人生,无比贪恋与警示,好像以一己之能耐来规劝这个世界,成了一种责任和自我凭吊的方式。保罗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医生身份到病人身份的转化。

该书分为两部分内容,“当我身强体健时”呈人生进步上升趋势,“至死方休”则呈现被死亡邀约的忐忑状态。保罗回忆了自己的前半生,在沙漠地带的童年生活,以及成为医科院校的学生,从最初对尸体感到惊恐、兴奋,到最后熟视无睹,却在内心涌起复杂的想法。

大量文学知识的积淀,以及他医科学生的身份,使其对生命体的科学观和价值观进行了两相对照。可以看得出,保罗的内心需要在两者之间时时进行权衡。当医学需要其做出淡然冷静的处理时,文学上的理念和自省就会冲出来阻止他过于客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生命最后遗留的时光里,他不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将这种对生命无常的疑惑深入文学中去探究的原因。

作者从“医生”的身份演变为“病人”身份,从总是向病人家属宣告死亡通知的人变成从死神那儿接到通知的人。这其中的失望、遗憾和难过被转化得轻描淡写,因为倚仗了文学的力量,将很多困惑融入到各种经典的文学意象中,如艾略特的《荒原》,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以一个个丰盈的形象和死亡意境来对应自己所要寄托的心灵诉求。整个情绪的变化从失去到获得,从快节奏到缓和而平静,仿佛经历了一个峰谷的颠簸。


确诊为癌症后,露西决定留在保罗身边,和他一起共渡难关。确诊那天,保罗看着他们写在浴室镜子上的字——“我余生每一天都想和你一起待在这里”,流下了眼泪。


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对病患以及生命始终充满着尊重和理解,他也在毕业前实习时选择了看似违背本职的工作,受到导师的反对,但那份在山上营地的差事却教会他更全面地审视自然和生命的和谐之美。这种尊重内心的选择,在之后经历日以继夜的住院医生或神经外科医生工作时,体现得尤为动人。

他从不在既定科学判断的死亡面前再给病人一个“死亡的期限”,总是让他们抱着希望而活,即使发现无药可治,他也会让病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假象的满足。而他自己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后,与妻子原本濒临瓦解的婚姻得以愈合,而他也积极提出生育孩子的建议,最终希望成真,他们拥有了一个女儿。


保罗一家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悲痛,最终的结局却是充满希望和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一位医者内心世界的焦灼和仁慈,也会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医患其实不是矛盾的对立,而是生命的共同体,就像活着和死去,它可以同时驾驭着一个人。而保罗只不过提前完成了对自己生命的审视,在人生刚处于壮年时期,便被迫做出选择和回应。这也是他在忙于事业之外被“逼迫”写出的书吧。

就像作者在塞拉高山营那位博士朋友寄给他的书里写的:“我不相信孩子或长者的智慧。当下便是风口浪尖,人生积累的经验,被生存的细节磨损消耗。我们智慧的高峰,便是生活的当下。”

是啊,不一定要等到跨越死亡的时候,才懂得去抓住幸福。


左:2016年1月,保罗的自传《当呼吸化为空气》在美国面世,立即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第1名、美国Amazon总榜第1名,并入选Amazon2016年上半年20大好书。不到一年时间,读者五星好评超过4000条,英文版销量近100万册,并已授权4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中:英国版在2016年2月面世后,也位居畅销书总榜前列。

右:台湾时报文化版出版后,迅速登上畅销榜首。



图源自网络

编辑 | 罗婉  夏天凉


深港书评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