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会,现在开会!告诉你怎么买书、选书、读书、弃书

2017-04-22 书评君 深港书评

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书评君小Tips


闲暇时不知道看什么书?点击“书单”给你推荐

安静时不知道如何修心?点击“氧气”读点书吧

寂寞时不知道如何排遣?点击“文化”查看文化动态



—  明天是4月23日哦。

—  然后呢?

—  世界读书日,这你都不知道。

—  哈,“世界读书日”,干嘛的?



你是否有想把阅读当成一个谈资,试图和身边朋友把话题从“明星”“股票”拉回“书”的时,却突然碰了一鼻子灰的时候。我们结交朋友、约饭聚会,却发现众人的狂欢反而将自己甩得更远。我们抱着手机,挑灯夜战,但轰炸性信息过后,留到心里的很可能是因时间断裂与感知麻痹所带来的质疑与空虚。电子大网覆盖的地铁上,手和手机屏的缝隙间,咫尺天涯般的“群体性孤独”正在蔓延……


而似乎,恰恰能与时间抵抗的,便是历史长河流下来的一篇篇佳作,它们在我们静默或欣喜的时候跳出来,丰富我们的思维和生命。按这个逻辑来说,读者不孤,或许是这个日子给仍坚持阅读的人创造的一个共同联结吧。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策划了一份问卷,采访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数名读者,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与见解,讲讲自己与书的故事,这个打破空间的奇妙“读书会”,也希望能包含您的声音和感悟,欢迎在下方留言处与我们交流。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


——《岛上书店》



Q

A

书评君

一个爱提问的好奇宝宝

众从人……

反正都是爱读书的人


尹昌龙(文学博士、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

薛忆沩 (作家,定居蒙特利尔)

李淼 (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始人) 

止庵 (学者)

余泽民 (译者,作家) 

葛亮 (香港浸会大学教师,作家)

蔡东(作家、深圳作家协会副主席)

冷冰川 (画家)

王绍培 (后院读书会创始人) 

陈旭 (旅游平台寻路记创始人)

董雪 (某留学工作室创始人) 

叶佳宾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生)

朱诗瑶 (深圳中心书城销售经理) 

李一格 (Minerva大学创始届学生 《格外》作者)

杨莹(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生)

佘悦杭(小学生,第七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小学组特等奖得主)




问题一

图书信息来源有哪些?


薛忆沩

图书的信息主要是我自己读过的图书。还有广播节目。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有不少世界级的文化和学术节目,里面经常会有精彩的图书信息。上星期天就听到一个月前去世的沃尔科特十一年前在蒙特利尔“蓝色都市文学节”(就是我今年获奖的这个文学节)接受采访的录音,非常精彩。


现在获得图书信息的渠道太多了。新媒体推送的书单正在成为最主要的渠道。不过我比较注重一些爱书人的推荐,也就是他们的“私人意见”。

王绍培


陈旭

主要还是身边的朋友推荐,以前做媒体,还是认识不少喜欢读书的朋友。


我的图书信息来源主要是朋友介绍。比如正在阅读的《必要的丧失》和《千面英雄》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我的好朋友宇倩小姐推荐的认知心理学硕士必读书目;《罗马人的故事》是我工作室的伙伴,也是我亲爱的好朋友琦舒小姐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全套15本,预计要用一整年的时间来穿插阅读;刚刚读完的《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和《正见》,是我的学生王宇先生快递给我的。新媒体推送对我的影响很有限,逛书店偶遇心头爱的概率也很低。

董雪


叶佳宾

中学时读王小波,从小波的书里发现了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费孝通、维特根斯坦……在经由他们知道了更多作者,从此只担心没时间读书,不担心无书可读。逛书店也是一种方式,经常能发现自己的偏爱领域以外的好书。



因工作因素,平时图书信息来源比较广。网站、出版社、专家推荐或从某本书中讲到了一些图书可能都会引起自己的兴趣。

朱诗瑶


佘悦杭

我会经常逛书店,大书城和小书店都逛,看到喜欢的就买下来。另外,我妈妈经常会在网络上给我买书,那些书都是她认为值得读的好书。


信息来源有很多种。一种是重读经典,像文学一类的书。我也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诗人的作品,像黑塞,特拉克这些人的诗歌。新的诗歌读的比较少,很难辨别好坏。因为时间问题,新的小说最近看的也比较少,当然也会有一些做文学方面的朋友推荐一些书单。科学类知识的书我会自己去发现。

李淼


冷冰川

我逛书店,也在媒体推送书单上选购。


我主要从出版社和报刊上获取一些书讯,得知最近出版了哪些新书。我不大相信评论家的话,所以书评也是当书讯看。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书就去书店买回来。

止庵


刘苏里

主要是逛书店。个别时朋友推荐,偶尔参考媒体推送书单。


新媒体推送,朋友介绍,逛书店都有。

葛亮


李一格

我阅读的书大多都不是新书,很多早就在阅读清单上了,我就一点点还自己的债啦。有时从一本书里又发现几本书,这样从偶遇的小径分支到另一条小径。我觉得阅读是条秘境。最博览的人也不见得能点拨别人,甚至说不清自己阅读的“来路”。我不太在意那些市场上的书单。除了朋友介绍,我会关注几家出版社发布的信息,看他们新出了什么书。


我定居在布达佩斯,主要用匈牙利语阅读。我关注我喜欢的作家,也关注文化媒体的推送。经常逛书店,喜欢自己“发现”,去年我为花城出版社的“蓝色东欧“系列翻译的《垃圾日》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中文书主要读翻译类的,靠可信赖的朋友推荐或读书评。

余泽民


蔡东

主要依据自己这些年的阅读经验,比如说喜欢的作家,有新书出来就会立即买,很多作家是值得追踪阅读的。另外,朋友的推荐和书评公众号的书单也是获取书讯的重要途径。


这两年印象比较深的一本书是《斯通纳》,正因为十几位作家朋友在朋友圈推荐,再加上报纸书评版的一致叫好,坚定了买和读的信心。读完后觉得它是我这两年读到的最好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写出了生命无奈和无助的感觉。


我从事书业工作,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很多。我从出版社和单位的图书查询系统获取新书信息。另外,我经常阅读报纸的读书和副刊版来了解新书,比如你们晶报的《深港书评》。

尹昌龙


杨莹

公众号推送书单、老师和朋友推荐。或者,上知网找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然后看论文后的参考文献再找来看。



问题二

读过电子书吗?对电子书什么态度?



薛忆沩

没有。没有读过就还没有态度。


读过。长篇大论的书,我还是习惯纸质书。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新一代的读者也许更习惯电子书。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喜欢行事吧。

王绍培


陈旭

我经常读电子书,觉得电子书其实是个很方便的选择,体验也接近纸质书。


包里常备kindle呀,朋友嘲笑我作为女人,出门连纸巾都不带,kindle倒是永不缺席。上次不小心把kindle弄丢了,失而复得时心疼得只剩半条命。读电子书的快感是不如纸质书的,缺少纸质书的仪式感,但是优点在于轻便,能满足我随时在3到5本书之间切换阅读的需求。同时,kindle可自动调节光线,所以晚上走路或搭车时都可以无障碍阅读,不会被喷薄而出的阅读欲望憋死。

董雪


叶佳宾

我是kindle重度用户。买纸书有一种“占有”的快乐,但是纸书太占地方,又不便携,一旦需要搬家就是巨大的困扰。现在的电子书书库越来越丰富,排版也很好,便携,笔记容易整理。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会排斥电子书,也不应太执着于介质的美。


电子书主要是在上下班时利用手机阅读,主要以小说为主。其他类型的图书在这一过程中读起来有些费劲。电子书应该说是对纸质阅读方式的补充,一些特定的环境下电子阅读会让人更加方便轻松,但纸质图书在阅读上会更有质感,趣味性更强些。

朱诗瑶


佘悦杭

读过。妈妈给我买了一个kindle,出门旅行的时候我就会带上它。以前每次出门旅行,我都想多带几本书,不然路上不够看,但行李总是塞不下太多书。有了kindle后,我就可以带很多很多书了。但平时在家,我还是习惯看纸质书。



电子书不会看,有声书也不会听,就是看纸质书。我觉得电子书是浅阅读,第一不方便记忆,其次想要回过头来找前面的内容也不太方便。

李淼


冷冰川

没读过电子书。我没有接受电子文字的信号。


我没读过电子书。我觉得电子书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独有的阅读群体。

止庵



刘苏里

只读过两本。电子书?无可无不可。


有,方便,但不是很享受电子书的阅读过程。

葛亮


李一格

作为近一年都在国外,买不到中文书的人,我歌颂电子书!


平时不读电子书。不过在翻译的时候,使用电子文本。也许我有“恋物癖”,阅读纸质书能享受特殊的快感,触摸也是阅读的一部分,折页、划线、卷边和手汗的印迹,以及纸张的厚度、挺阔度、颜色和质感,这所有的细节都能帮助记忆。我认为,电子书更适合于可以一目十行的书,像《撒旦探戈》、《赫拉巴尔之书》这类艰涩的作品,只能够读纸质书。

余泽民


蔡东

我曾经买过几部电子书,长篇小说和诗歌集都有,但后来发现还是更喜欢纸质阅读。我对电子书并不排斥,选择怎么读书是个习惯问题。对更年轻的一代人来说,kindle阅读会成为常态。


我不读电子书,但我不反对电子书,毕竟电子书也能带动阅读。我更喜欢阅读纸质书,觉得看电子书太累。消息新闻等零碎的信息获取主要靠读新媒体,真正的阅读就读纸质书。

尹昌龙


杨莹

有,多为小说、散文、诗歌类。阅读体验较为破碎,虽然方便携带保存,但是不容易通过阅读全过程把握作者的整体思维和逻辑,也不容易查找出处。



问题三

你会经常买书吗?一般通过什么方式购买?



薛忆沩

薛忆沩:我经常买旧书。这里(蒙特利尔)春秋两季都会有很好的旧书书市,经常能够遇到心仪已久却一直没有机会占为己有的书。通常都保存得很好,价格又极为便宜。


买书也是一种习惯。已经买过很多年书了。估计是年轻的时候买书留下的兴奋记忆支持着后来的买书冲动。我没有统计自己买书的情况,查查比如在网上购书的大数据大概就清楚了。不那么频繁,但超出了实际阅读的数量。

王绍培


陈旭

经常买,是固定的消费。主要是通过网购。


会经常买书,平均1-2周买一本,实体店和网购都有,看心情。

董雪


叶佳宾

每两个月会买一次纸书,一次约10本。基本都是网购,因为便宜。如果逛书店,也会随手买一本,开书店不易,能支持就支持。现在在控制自己,尽量不买纸书,多买电子书。


平时工作时,发现比较符合自己胃口的书会选择购买,一些比较经典的图书也会购买先收藏。主要以实体店购买为主。频率和数量不会随意。

朱诗瑶


佘悦杭

我会经常买书,没有特别的规律,看到喜欢的就买,在这件事上,爸爸妈妈从来不会限制我。在书店里买书都是我自由选择的,网购的书一般是爸爸妈妈帮我选择的。



有时候买的比较多,有时候会克制。有时会在书店买书,但是主要还是网购。我一年买的书加上别人送给我的书大约两百多本。

李淼


止庵

我大概一年购书两百本左右,基本上都是自己在书店买,有时候托朋友在书籍批发市场买。我基本不网购。如果我感兴趣的书只能网购,才会网购。


常买书,我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买书。

冷冰川



刘苏里

经常买书,一周1.5次以上。没有网购经验,都是实体书店买。


会,每个月5到7本。至于在哪里买,实体店和网购都会。

葛亮


李一格

实体店和网店都有买。在国内时每月都会进几本书,在国外时就像探险一样在书店逛,精挑细选送朋友的多。比如上周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小书店买了博尔赫斯的“古董书”,就是要回国送给朋友的。


在布达佩斯经常买,每周都会买一两本;回国期间会突击购书。在实体店碰上在实体店买,在网上碰上就在网上买。

余泽民


蔡东

经常买书,但不定期,有时一周下单几次,有时攒一两个月买一次,每次最少七八本,多则几十本,基本上是网购,比较方便。


会。一月几乎超5本。网购,初中开始上当当后就没完没了。

杨莹



问题四

请分享读书之法?




薛忆沩

偶然用铅笔标记一下。如果有想法就会写文章。去年年底读完“The Most Dangerous Book”(《最危险的书》),一部关于《尤利西斯》被禁和解禁过程的精彩的文学史作品,我就写了一篇长达七千多字的随笔。


我会在书上涂涂画画,留下痕迹,以示读过。

王绍培


陈旭

本质上读书是一个很私密的行为。


读书时喜欢自己做批注,也会用印象笔记等工具来做整理,以便日后查阅。

董雪


叶佳宾

不习惯在书上做笔记,对重要的书会在电脑上写读书笔记。


主要是喜欢散读,有的时候会同时看好几本不同类型的书。

朱诗瑶


佘悦杭

做读书笔记可以让我发现一本书更多的细节。



不做笔记。批注也很少。

李淼


止庵

我读书时比较爱惜书,不会乱涂乱画,但我读到一些地方会夹纸条,纸条上写着感悟。


散读。笔记。善忘。

冷冰川


刘苏里

主要是眉批和笔记。


一般的书读一遍,好书二刷精读。

葛亮


李一格

我喜欢另做笔记,或在电脑上打开个新文档,边读边随便写点自己的想法。


划线,眉批,夹字条。

余泽民


蔡东

读书时喜欢拿一支铅笔,写,划,同时在读的书有很多本,所以经常拿起一本书来就发现里面夹着一支铅笔。读书会交流的活动也参加过,但更喜欢自己找书看,读书的乐趣很难精确地分享,更多是一种心领神会之乐,安静地读,安静地体会,自己跟自己交流。


我会准备专门的笔记本做笔记,还会带着问题读书,我觉得这样更容易读进去,更能带动思考。

尹昌龙


杨莹

喜欢用电子笔记本摘录重要句子。



问题五

读书时有什么嗜好?



薛忆沩

没有。


我的阅读没有仪式以及仪式感。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在吃饭的同时读书,这很可能是一种贪婪:同时满足两种饥渴并使它们产生一种倍乘的效应。也许以后我应该装一装,我听说有些人阅读什么国家的书,就会播放那个国家的音乐,配之以该国的食物饮品……我也会在阅读时喝茶,帮助大脑保持清醒。

王绍培


陈旭

读书时一般喜欢喝茶。


读书时没有什么特别嗜好,每一刻都是幸福的。

董雪


叶佳宾

没有。当代生活优雅不起来,时间基本是碎片化的,能有空读书就不错了。喝着咖啡悠闲看一天书是奢望,地铁、等飞机、排队,书更多的是在这些时候挤着看完的。


读书时没有特别的一些嗜好,往往是根据自身心情来定的,有时会喝喝茶、听听音乐,有时只是单独的阅读。

朱诗瑶


佘悦杭

没有特别的嗜好,只要给我一本书就行。


没有嗜好,喜欢精读。我读的每一本书都要精读。

李淼


止庵

我只喜欢安静地阅读,越安静越好。另外,我尤其喜欢躺在床上睡前读书,这样读书效果很好。当然也是看文史哲的书。


常常不用头脑去读书。我们受到无知的保护。

冷冰川


刘苏里

没有。需要安静。


没有。唯一的要求是安静。

葛亮


李一格

我还真没什么怪僻,但是除了亲近的人我一般不愿让别人知道我在读什么书。


泡澡,睡前,尽量安静。至于习惯性动作,有时用拇指和食指舒展额头,有时捻头发(当然这习惯只能维持到头发掉光之前)。

余泽民


蔡东

可以有音乐,音量很小,断断续续最好。我神经纤细,容易失眠,咖啡轻易不敢尝试,这几年饮品以红茶为主,最喜欢伯爵,香气迷人。赶上一天起得早,又有闲工夫,随手拿起一本书,佐以一杯热腾腾的红茶,简直就是神仙了。每次度过这样的一上午,就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我读书时比较随意,随便倚靠在哪儿就可以读。由于工作忙的缘故,只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但效果也挺好。我坐飞机的时候,阅读效率非常高。

尹昌龙


杨莹

喜欢躺在床上看,或者趴着。看书很容易会被故事情节攫住,熬至深夜,小时候有一次半夜睡不着,起来看《西游记》,被半夜起来上洗手间的爸爸看到,说我不好好睡觉,怒扔了我的书。



问题六

不要的书怎么处理?


薛忆沩

喜欢的书有时候会多买一本送朋友。自己的书一般都留着。


看完的书就成为我生命和记忆的一部分,很少送人。

王绍培


陈旭

捐出去,或者直接扔掉,因为值得扔的书也蛮多的。


读过的书一概不送人的,有点像是背叛、始乱终弃。

董雪


叶佳宾

首选是送给熟悉的朋友,知道他们愿意读,不会辜负了书。


不打算留的书,一般都是送人。

朱诗瑶


佘悦杭

我会送给妈妈老家亲戚家的孩子,那些孩子都生活在农村,平时能看的书不多!



如果是特别好的书,我会多买几本,送给我的朋友。

李淼


止庵

我把不大喜欢的书装进箱子里,堆在书房,还没有处理。


我这种恋旧物的人,一般看进去的书都让它自然变成书柜的一部分。

冷冰川


刘苏里

除个别时候借书,有时送朋友书以外,凡书不流出存书处。


送人。

葛亮


李一格

默默地任时间处置,耗子吃了也说不定。(哈哈)


只要是读过的书,肯定不扔。只处理那类翻一下就知肯定不会读的书。当废纸卖或直接扔到垃圾桶。

余泽民


蔡东

看完之后觉得失望的书自然是有的,但一般还放在家里,赶上搬家、大扫除,才会集中清理一批。自己不认同的书不好意思送人,也没有捐书的渠道,一般就图省事交给清洁阿姨了,当然,再不好的书,想到被清洁阿姨当废品卖了也有点罪恶感。


捐给市里的图书馆,或者送给朋友,抑或卖给回收旧书的人。稍微有犹豫的书都不会扔掉的。

杨莹



问题七

“读书日”打算怎么过?


薛忆沩

我每天都是与阅读相关。4月23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更是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日子。不要让现实的喧嚣掩盖了远处的精华。读一段莎士比亚吧,想一个莎士比亚提出的问题吧,哪怕是就平常的“生存还是毁灭”。


过去很多年里,我参加了不少活动。今年,我可能会在这一天阅读。

王绍培


陈旭

不喜欢参加节日活动。


不会特地去参加形式化的阅读活动。

董雪


叶佳宾

希望这一天书店有优惠,可以去买点书(哈哈)。


4月23日中心书城会有很多的阅读分享活动,那天我肯定会在单位度过。

朱诗瑶


佘悦杭

我可能会去逛逛我家附近的书店,那里安静,可以多读一会儿书。


我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但我给很多平台拍了视频和音频推荐一些书目。5月初我会去成都的一个书店参加一个活动,这也是对阅读的推广。

李淼


止庵

这天我会去一家书店参加一场读书活动。


我只喜欢单纯的阅读,我只剩下单纯的阅读——多么轻松。我希望在家里用阅读和空想度过这一天。

冷冰川



刘苏里

已不记得参加过与世界读书日有关的活动。不出意外,我仍会在家读书。


日日都是读书日。这一天也是。

葛亮


李一格

哈哈,我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逛书店!


“读书日”这天,我会在布达佩斯参加国际书展。阅读一旦成了日常的习惯,用不着非要刻意在某一天读。“读书日”是为那些平时不读书的人设的。不管怎么样,倡导读书是百分之百的好事。

余泽民


蔡东

可能会在家看书,过读书人的节日。


当天我要参加的读书活动特别多,有关于读书的对话会、书吧的开业典礼、亲子阅读中心的成立等。那一天可以说是我一年中最忙的一天。我组织大量的读书活动,自己的读书时间反而少了,但也会抽出一点零碎时间阅读。

尹昌龙


杨莹

可能会赶我们系里的读书报告任务吧。(哈哈)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译出《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他告诉你读书三大法 | 当玫瑰遇上书,当书遇上莎士比亚,也就有了世界读书日 | 读完了毕飞宇的小说,再上他的小说课 | 小淘气尼古拉的“父亲”其实有着不幸的童年 | 我不知道为啥《白鹿原》才播1集就停播,我只知道现实中的白鹿原他反感萨特,与哲学家背道而驰,却深谙世界的苦难 | 李商隐:中国最早的朦胧派诗人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