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jbsgsp Intro 深港,而且书评。深港是起点,书评是风帆,价值是罗盘,思想是航线,新旧经典,则是沿途星星点点的灯塔。这里是《深港书评》。 香港回归祖国20载,香港书展也28岁了。最早,香港书展创办后,7、8月是贸易淡季,为了避免场馆空置,一下子办了六七个展会,有一半办了几年就停了。伴随着香港的回归祖国,香港书展越办越大,直至今日,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亚洲文化盛事。尤其是近些年,几乎所有从事中文写作的作家们都来过香港书展,或是演讲、或是售书、或是参观。晶报记者从2004年第一次采访香港书展以来,见证了香港这一文化盛会的崛起。 不仅文化圈的人爱看书买书讲书,香港书展的吸引力还辐射到了娱乐圈和政界。比如不喜露面的影星林青霞也会带着处女作来人山人海的香港书展分享写作心得,还会有香港立法会议员讲饮食、香港政务官员讲如何学英文。这边,搞严肃文学创作的作家可以谈文学理论;另一边,网络作家和武侠作家也有自己的拥趸。香港书展能够如此长盛不衰,也许正因为它的广泛包容性。 ▲林青霞在香港书展 由于主办方香港贸易发展局并不是文化推广机构,于是他们专门请了一批文化名人来做文化顾问团,由香港的出版界、文化界、教育界资深人士组成,前些年评选出来的年度作家则由他们选出。此外,每年的主题、“年度作家”人选邀请的嘉宾也都有文化顾问团来商议确定。 可以说,香港书展从香港一地的商业性贸易集会扩展到亚洲的文化盛事,主办方下了很大的力气。请来的嘉宾也是各领域兼有,不只是知名度高的名家,有一些在香港地区比较陌生的作家,也借由香港书展的平台,引起更多香港读者的关注。香港书展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回归祖国20年来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也因此,香港书展从最初的不到100家参展到今年670家参展,参展商以香港为主,云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容丰富了很多。而主办方对于书展的参展要求,只要是老少咸宜、主题健康,没有不良内容的书都不设置门槛,目的就是保证书展的多元化和自由。     多元化和自由,使读书买书不再只是文化人的事,吸引了更多市民前来。这些年,香港书展参观人数一再刷新纪录,去年共吸引超过102万人次入场参观,打破历届纪录,入场人士平均消费902港元。通过销售,实现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自然就增强了书展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效应。    ▲香港书展的盛况 这些年,香港贸易发展局每逢书展前夕还会专程到内地多个城市进行推介,吸引内地游客赴港参加书展,除此之外,更有来自广州、深圳及上海的内地团专程参观书展。调查显示,近年每届书展都约有十多万参观者来自香港以外的地区。而这些人中,有一半是专程为了参加书展而赴港的。越来越多的非香港居民读者参与,既证明了书展的影响力之大,也意味着香港书展也已不只是香港一城的书展。 2008年 不少人去香港只有一个理由——扫货。这个粤语词汇精妙之处在于,它给人一种在琐屑生活中的畅快感。但自从晶报全面报道香港书展后,不少深圳人也是带着这种畅快感应约而至,只是他们扫货的对象不是限量版的LV手袋,不是SASA的护肤品,而是书籍。 到了2008年,香港书展已举办了19届。可对于赴展的人来说,它依然是个谜。谜之因素就在于书本身——这一次我能淘到什么书,能遇见哪位作家……都是书展里的未知数,等着你去发现、去解开谜团。但解开这个谜的努力是无趣的,生活本来也是一个谜,管它呢,如果这个谜每年都能给几十万人们一个与书亲近的理由,让河对岸的深圳人多一个到香港的理由,这该是一个多么迷人的谜啊! 很多人会说,除了香港书展,并没有感觉香港有多少买书的地方啊。这其实是个错觉。这一年,晶报的书评版编辑就亲自去采点探访香港的淘书之地,为读者写了篇“淘书宝典”,颇受欢迎。走过香港繁华的街道,路边的大型连锁书店随时恭候你的停留,而仰头便能望见那些鲜艳的书店招牌,那些特色的书店就蜗居在狭窄楼梯通道的某个尽头,这也是香港一景了。  (记者 刘敬文) 2009年 这一年,香港书展走了20年,这也是晶报记者第6次来这里。    20年岁月,我们见证了香港书展从一个购书打折的活动到现在办得越来越专业的文化盛会,它的流行代表着某种时尚。早期的香港书展最热闹的就是漫画展,随漫画附送的各种器物为香港青少年争相收藏,当时的书展其实更像是大杂烩,漫画、文具应有尽有。直至1998年,香港漫画界单独设立了香港漫画展,香港书展变得更具专业性。可是,这并没有减少青少年逛书展的兴致,通过20年的努力,香港书展已经成功打造成城中盛事,青少年即便不想买书,为了赶时尚,也必须到书展去逛一圈。    香港一直以国际化和多元著称,而它作为中文写作整合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华语出版界都将香港书展作为打擂台的最好去处,因为到当年为止,在整个华语社会,香港书展仍是最自由、最多元的去处,尤其是开放内地自由行以后,香港书展的入场人群已经真正能够做到“只要是讲中国话的,都能够看到”的地步。  (记者 刘敬文) 2010年 一些首次去香港书展的读者,进了偌大的展场,也许会望着拥挤的人潮,不知从何逛起。这一年晶记报记者教你如何逛书展。    首先逛你感兴趣的书籍。比如,内地读者喜爱原版书,就先从港台和外文书籍区开始。当然,书展上都有优惠价格,不妨多走走看看。还有一些极具个性的小型出版社也会出现在香港书展上。追求个性化的读者也不要错过了。    其次就是寻找经典。曾经有一本很经典的书放在你的面前,一不小心就错过了。寻啊觅啊,就是不见踪影。去香港书展,仔细挑挑,或许你会寻到那份擦肩而过的缘分。中华书局印书馆、远流、正中书局等出版机构都会销售一些再版的经典老书。    最后要想轻轻松松淘到心仪的书籍,就要切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他人身动我未动”两个口诀。如何理解?很简单,上午观展的人较少,此时购书环境相对较好。而要想等到“大甩卖”,则要熬到最后一两天参展商大打折扣的时侯。    此外,书展上一些关于年度书目的海报,提袋,印刷品等都别具一格,这些另类的包装创意也会成为读者收藏的对象。  (记者 周亦楣) 2011年 本届香港书展的主题是:“从香港阅读世界,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如果说“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是各地阅读的共性,那么,“从香港阅读世界”的确体现了香港阅读的特点及优势,而此届香港书展更是明确地提出打造多元文化盛宴的目标。    翻看一项项文化活动可以感觉到,香港书展这一场多元文化盛宴,含义是多重的。首重含义是,香港的阅读并不限于中文阅读,还有大量的英文阅读。     “名作家讲座系列”历来是书展的重头活动,遍邀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知名作者,备受期待和重视。     多元的第三重含义还体现在活动的多形式、多样化上,有面向儿童的“名人讲故事系列”,有面向大众的“名作家讲座系列”,还有面向小众读者的“经典读书会”。活动要求,只有读过讨论书目的读者才能参与,虽然参与的人数有限,但是由名家来解读和主持研讨,使得每个到场者的收获达至最大。这样的小众活动,也使香港书展显示出细致的倾向。    香港书展不仅是购书的好去处,也是香港文学成就的展场,香港书展推出的香港“年度作家”,就是一项有宣示意义的活动。  (记者 庄向阳) 2012年 对于香港人来说,书展是一种已成习惯的仪式和生活方式。对一河之隔的深圳人来说,香港书展也同样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狂欢。    很多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香港为什么叫香港?香港怎么就这么香?也许这香,就是书香。    可光有书本的墨香还不够,香港书展的开展还需要创意。说到这届书展的创意之处,“未来阅读体验区”算是一个。    在这个体验区,虚拟店长可以透过“面容辨析”,透视读者的喜好,并推介相关书籍。在这个体验区,读者还可以启动特定应用程式(App),免费阅读特选书籍。香港人管那些在书店蹭书看又不买书的行为叫“打书钉”,那么,如此蹭看电子书,也可以叫“电子打书钉”了。 本届香港书展最大的亮点就是未受欧债阴霾影响,投资书不乏捧场客。其次是政治人物著作也比较受欢迎。原因是这一年是香港的选举年,读者也多有期待。  (记者 刘忆斯) 2013年 “从香港阅读世界——阅读·令世界美好”是24届香港书展的主题。缘此,也许还可以说:香港书展发展至今,已然让阅读变得更美好。    关于读书的境界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读书就好,二是要读好书,三是有选择、有主题地阅读好书。大多数香港读者也许还只处于“读书就好”的阶段,相信经过香港书展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要读好书”的行列,自然也会有更多的人会“有选择、有主题地阅读好书”。读书是最个人的事情,急不得,别人也代替不了,顶多是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慢慢地去润泽人心,香港书展所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 香港书展或有“墟市”一面,其实真心发掘,文化内涵还是丰富的。尤其在这一年,香港文化人重申,香港书展的人文性、本土文学性。但本届书展展租金之贵又让许多小书商颇有压力。书展每个六平方米标准展台要港币一万五的租金,展期只有一星期,又必须另聘人手看摊位。另外,从不少参展商口中得知,以团体租用展位愈多,就可以愈早选择摊位位置。所以大家一入场就可以发现,所有显眼的位置都是大集团大书店的,只租一个摊位的团体,就只能选择场馆较靠里或角落的位置。 (记者 庄向阳) 2014年 在2014年,香港书展的观展人数突破了百万人次!百万这个数字,对书来说无疑是一个殊荣,更是书荣。    可有种论调在香港一直存在——“香港书展是大卖场,没有文化。”不过香港书展依旧举办得如火如荼,而且引得众多内地读者眼热。书展究竟是卖场?是文化?还是只? 55 28748 55 15989 0 0 3499 0 0:00:08 0:00:04 0:00:04 3499?习惯性地凑个热闹?谁在乎呢。 本届书展还有一个疑问,香港书展的“商业味”是不是比“书香气”更浓?“年度作家”董启章觉得,香港书展最有“文化味”的部分,是超过470场的文化活动。他说,“参展商卖书自然是商业目的大于文化目的,每年都差不多,而形形色色的演讲、对谈,每年都会邀请华人世界乃至欧美的作家亲临现场,无论何种思想、理论和观点,在这里都能找到舞台和观众,这才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香港书展是否塑造了港人的文化生活”的问题也被提及得很多,现实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有人就说过:香港人只有在书展期间才会买书、才会关注文化——董启章承认,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人们在书展之外一如既往地关注文化,而这就不只是主办方香港贸发局一家的责任了,“书展之外的文化事业,需要民间与政府去合力推动。”  (记者 刘忆斯)  2015年 此届书展以“从香港阅读世界·一读钟情”为主题,可以说,无论是“年度作家”的遴选,抑或是文化活动的选题,无不在贯彻这种概念。    其中最受大家喜爱的当属本届书展“文艺廊”特设“词情达意香港粤语流行歌词半世纪”展览,追溯上世纪70年代至今香港殿堂级填词人的词作。 粤语流行歌的歌词往往讲述都市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缘,通过这次书展让一些粤语歌曲发烧友了解到粤语流行歌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 从事音乐行业超过20年、曾挖掘出一批流行歌手的向雪怀,毫不怀疑粤语流行歌脱胎于粤剧中的“小曲”,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及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本届书展有些调查很有意思,在会场内抽样访问了800位游客中,9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于过去一个月阅读印刷书,平均阅读时间为25小时;而曾于过去一个月阅读电子书的受访者则占据六成,平均阅读时间为22小时。受访者在过去一年购买印刷书的平均花费为1786元——这些数据也引发了“香港人不读书、不买书”说法的争论。 (记者 魏鼎) 2016年 (点击图片——探入香港书展“江湖” ) 2016年的香港书展首设“年度主题”,第一次的主题便是“武侠”——这是最能代表香港文学在华语文学中的高峰、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华人社会的文学。    本届书展虽然首设“武侠文学”主题,但“武侠文学已死”的论调却叫得最响。大家都认为古龙、梁羽生去世、金庸封笔后,“武侠文学黄金时代已过”,现在设立“武侠文学”也无非是一种怀旧的方式。 武侠小说家温瑞安相信,正如武侠文学一样,侠义精神也会随着时代进化,“当侠不能发生在现在,那就只是一个远古的回响。金庸笔下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绝对正确,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有大侠有英雄出现的地方其实是悲哀之地,因为那里有不平、有不公,所以我不希望做英雄和出现太多英雄。侠是不问职业的,有侠心我认为就是侠。‘侠之中者,为情为义’,多记恩义不记仇,武侠小说中的背叛自己天天遇到,但我觉得报仇的时间不如用来报恩,我自己尽量做到不欠情不欠钱不欠义。”   (记者 熊奇侠)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在深圳,守护夏夜里的点点繁星,聆听蝴蝶飞舞的声音 | 如何读懂周作人的“知”与“苦” |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他的报道写出了“平凡即是伟大” | 你一年一追的香港书展就快来啦 | 科塔萨尔的蜜月这样过:断腿挨穷翻译爱伦·坡,当然还有爱情 | 在“阿尔法狗”横行的年代, 吴清源依旧是我神一样的存在 | 李敬泽: 我们都是历史回声的产物 | 去世50年后,这位“东方马蒂斯”终于等到了他的时代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