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同乘一条名叫Beyond的船,共同驶过人生的幽暗
有些歌曲存在于记忆深处,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再听起仍然是饱满的感动。在很多人心中,传奇乐队Beyond就是这么一个存在。他们不仅仅是一支乐队,不止是一首首经典的旋律。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种年轻向上的激情,一颗不曾妥协的心。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写Beyond的文字汗牛充栋。本期我们推荐的这本书有点特别,是一位Beyond歌迷,同时也是歌手、书生、鉴赏家,用他的生命经历精挑细选出的体验文字。书中讲述了17位中国人与Beyond音乐相伴的人生故事。讲述者中,既有杨早、郑嘉励等学者,也有菠萝大哥、居莱提、段同愿等音乐人,更多的则是包括发型设计师、小店店主在内的普通中国人。通过多元化的作者组合,展现Beyond音乐超越职业、阶层、教育背景的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并用鲜活的一手资料,揭示Beyond乐队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史、接受史与阐释史。
这17个故事,有的跌宕细腻,有的生猛粗粝,但文字背后站立的是17个独特而坚韧的生命个体,散发着岁月的光辉。
《海阔天空:Beyond与我的人生故事》
许金晶 编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大约两年前,许金晶兄和我提到想做一本围绕Beyond的访谈录,访谈对象是来自各行各业的Beyond铁粉。我觉得这是一个出色的选题,一来视角独特,没有试图去写市面上早已屡见不鲜的Beyond或黄家驹的传记,而是以访谈的形式梳理Beyond在内地的传播史,记录Beyond在没有互联网且缺乏宣传的时空背景下如何深深打入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年轻人的心。这些访谈组合到一起,将成为见证Beyond在内地被广泛接受的重要文本。二来这本书实际上也是在讲述一代人自己的青春故事,因为Beyond和我们的青春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我们的成长历程紧密相连。毋庸讳言,对无数像许金晶和我这样的小城青年来说,那些轻狂又迷茫的岁月总有Beyond的音乐相伴,以至于现在听上几首Beyond,一幅幅往昔的画面就会漫上心头。
此后,许兄勤勤恳恳地埋头两年,甄选出17位深受Beyond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把他们的人生故事记录成书。Beyond是他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一些人甚至因Beyond而改变了人生轨迹,严格说来我也是其中之一。
和许多75后一样,我在中学时因为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而喜欢上了粤语歌,通过中广流行网熟悉了齐秦、张雨生、郑智化等一大批台湾歌手,开始省下饭钱买九块八一盘的磁带。但真正爱上音乐,还得感谢1995年买了崔健的《红旗下的蛋》磁带,以及看到Beyond的“生命接触演唱会”镭射影碟。在这之后,音乐才和足球一样,成了我的唯二出口。
崔健和Beyond为我打开了第一扇门,成了我接触西方摇滚乐之前最重要的两个通道。当然,那时我对Beyond的理解还很浅,仅仅是觉得好听,唱出了我心中的苦闷、无助与愤怒。然后就和同窗玩起了乐队,登台演奏的第一首歌是《真的爱你》,那是我大学时光最美好的记忆。刚开始当实习医生那阵,我首次经历病患死亡,心情十分沮丧,是Beyond帮我走了出来,记得当时我把《Beyond的精彩Live & Basic》(红/蓝两盘磁带)翻来覆去听了好多遍。也就是在那年,我迷上了欧美摇滚乐,暗自决定这辈子要做与音乐有关的事。虽然七年后我才最终弃医从译,但我最早是在Beyond的歌里听到了追梦的勇气。
Beyond的影响跨越了几代人,纵观华语乐坛,再没有哪支乐队能影响整个华人世界的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
16年前的夏天,我买了一个iPod classic3 160 GB,从家里挑出我最喜爱的500多张CD(包括Beyond的多张粤语大碟和演唱会专辑),花了半个月,汗流浃背地把它们一张张导入iPod。16年后,上高中的00后儿子因为不能玩手机,这个iPod便成了陪伴他的精神食粮,而里面将近5000首歌也成了父子之间的精神纽带。然后,忽然有一天,我发觉儿子对Beyond的经典作品开始如数家珍——下一代能被上一代的歌曲深深打动,我想这就是传世金曲的力量吧。
儿子也注意到一个事实:20世纪八九十年代竟然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粤语金曲,而过去十来年却鲜有能被大家记住的中文好歌。我告诉他,这恰恰说明写出一首广为流传的好歌是何等不易,而写出那么多首广为流传的好歌的Beyond又是何等之强。就金曲数量而言,所有其他华语乐队都难望其项背。另外别忘了,当年的好多粤语歌经典都是翻唱自日本歌曲,而Beyond全部是原创!《亚拉伯跳舞女郎》《谁伴我闯荡》《活着便精彩》《抗战二十年》《海阔天空》《真的爱你》《光辉岁月》《灰色轨迹》《不再犹豫》《再见理想》《俾面派对》《早班火车》《岁月无声》《金属狂人》《我是愤怒》《逝去日子》《喜欢你》《冷雨夜》《愿我能》《总有爱》《大地》《长城》《情人》《农民》《太空》《Amani》《Paradise》……那些耳熟能详的金曲不胜枚举。
以前看尼克·霍恩比的小说《失恋排行榜》,被里面层出不穷的Top 5所感染,也问过我自己心目中的Top 5 favorite Beyond Songs。这对Beyond歌迷来讲真是个难题。那么多兼具旋律性与音乐性的好歌,在内容题材和音乐形式上无所不包,歌词既有社会关怀也有社会批判,高歌和平与爱,崇尚理想自由,宣扬家国情怀,鼓励奋斗拼搏……要从中挑出最爱的五首,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前面提到,过去十几年华语乐坛就没出几首好歌,而早已解散多年的Beyond却手握众多经典佳作,这也更加说明把Beyond带给内地一代人的感动记录下来的重要性。也许,这就是许兄采写本书的初衷之一吧。
这些年在网上经常见到一些摇滚乐迷为彰显自己的“品位”,说Beyond的音乐太小儿科,听Beyond或玩Beyond都很low。更有甚者,一些对Beyond的了解仅限于卡拉OK的半吊子歌迷竟大言不惭,说黄家驹去世后Beyond就没有好歌了。在这里我要大声说出,我是Beyond的忠实粉丝,这几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三子时期的专辑《Sound》。一首《阿博》,百听不厌,每次听,我的心都像25年前初听时一样澎湃。
Beyond的音乐并不是只到《乐与怒》这张专辑为止,后家驹时期的三子,在经过两张怀念家驹专辑的预热后,开始真正爆发出自己的音乐能量。《Sound》里既有《教坏细路》《声音》《困兽斗》这类愤怒的Grunge式硬朗之作,又有《缺口》《Cryin'》《叹息》这种触动内心柔软的抒情慢歌。软硬兼具,张弛有度,三子尽显对音色、弹奏和编曲的驾驭能力。较之四子黄金时期的Beyond,我甚至觉得《Sound》更有态度,更加摇滚,更符合Beyond玩自己喜欢的音乐的理想。黄家驹说过,要在商业化的香港市场玩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就必须先打响乐队的知名度,等更多人听过Beyond之后,他们就会玩回自己喜欢的音乐。
最被众多歌迷忽略的还不是三子时期,而是Beyond在1983—1986年的地下时期,以及1986—1988年向主流迈进时的五子时期(刘志远加入)。地下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乐队首张自资专辑《再见理想》,五子时期则留下了两张重要作品《亚拉伯跳舞女郎》和《现代舞台》。其实不光是部分对Beyond的了解仅限于卡拉OK的歌迷,就连很多铁粉也只关注Beyond中后期的作品,而忽略了他们早期的沧海遗珠之作。《再见理想》里的作品,或以希腊神话入歌,或尝试中东风格Funk,或运用属弗里吉亚调式,或营造迷幻氛围,听多了还会发现Pink Floyd、David Bowie、King Crimson的影响也巧妙散落其间,可见黄家驹对西方音乐浸淫极深,绝不是单纯的模仿。
在那个资讯匮乏的年代,内地乐迷能听到的摇滚乐极为有限,很多人是通过Beyond进入了摇滚乐的世界。虽然他们当年只能听到Beyond,但殊不知已经在Beyond的音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艺术摇滚、前卫摇滚、硬摇滚、重金属、后朋克、新浪潮、根源布鲁斯,甚至华丽摇滚的熏陶。真想对那些觉得Beyond音乐low的歌迷说一句:欣赏好音乐是需要门槛的!
五子时期的《亚拉伯跳舞女郎》和《现代舞台》已经有了向主流低头的迹象,但依旧是艺术气息浓厚、音乐元素丰富的摇滚专辑。随着刘志远离队,签约新艺宝唱片的Beyond因应市场,做出妥协(一洗反叛青年形象,开始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他们的下一张专辑《秘密警察》一举获得双白金,《大地》《喜欢你》《再见理想》等歌曲自此走红。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相信本书对这些Beyond重度乐迷的深度访谈,能帮助更多人打破原先的刻板印象,真正了解这支“华人世界的Beatles”。
三子单飞后,在各自音乐道路上发展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已经推出八张个人录音室专辑的黄贯中。这里面我最爱《Yellow Paul Wong》,它延续了Beyond音乐至上的精神。黄贯中的吉他,Mick Karn的贝斯,末吉觉的鼓,刘卓辉的歌词,张亚东的编曲,大懒堂的说唱,加上黄贯中新组的汗乐队成员的倾力弹奏,既碰撞得火花四溅,又交融得天衣无缝。
说到刘卓辉,我和这位Beyond的词人是生活中的好友,还应他之邀给他的书写过推荐语。辉哥的词对Beyon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黄家驹作曲、刘卓辉填词的《大地》《长城》《情人》《农民》《灰色轨迹》《岁月无声》《逝去日子》《谁伴我闯荡》,首首经典。事实上,他也是黄家驹三位队友的填词搭档兼好友。我曾半开玩笑地问他黄贯中和黄家强到底为何闹翻,他跟我透露了一下,然后又说你翻译过那么多摇滚传记,肯定知道大牌乐队分分合合的原因以及摇滚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关注音乐本身就好。
75后的我的确已经过了崇拜偶像的年纪,但回头一想,我那么多的同好之所以被Beyond改变了人生轨迹,不就是因为Beyond的音乐本身吗?Beyond的音乐把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同好连接在一起,让我们远离孤独寂寞。我们就像是同乘一条名叫Beyond的船,共同驶过人生的幽暗。
编辑 | 罗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