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是怎样成为“厌女症”患者的?

2016-01-04 彭砺青 深港书评

假日闪电般地结束了,在这个冬日的星期一,推篇热议的话题书《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厌女”不单指像尼采、叔本华那种极端蔑视女性的想法,更泛指父权社会视“第二性”为性愉悦对象和繁殖工具,甚至视谦卑仁爱的母性为女性最高品质的观念。其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为关心当代中国性别状况的读者追捧的畅销书……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日)上野千鹤子 著

杨士堤 译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

2015年7月


自从《一个人的老后》有了中译本,上野千鹤子的名字也开始流行起来,但也许直到这本《厌女》出现以后,中文读者才得以瞧见她更激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她之前的著作《父权体制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之女性主义》将父权社会与资本主义挂钩的论述角度,别说在保守的日本,就是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学界,也是不多见的。


上野千鹤子


说到“厌女”(英语misogyny),也许会令人想到以“厌女”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以为上野千鹤子要探讨一个普遍的性别问题,但本书的副标题“日本的女性嫌恶”,又提醒读者书中针对的问题是日本社会的性别文化。不过,书中讨论的现象不是日本独有的,因为母系社会以后的传统向来强调男尊女卑,中国古代的男人也纳妾狎妓,只是现今的日本对于东亚社会遗留下来的某些传统概念,不单不加抗拒,并且采取了默认态度。


书中提及的“厌女”不单指像尼采、叔本华那种极端蔑视女性的想法,更泛指父权社会视“第二性”为性愉悦对象和繁殖工具,甚至视谦卑仁爱的母性为女性最高品质的观念。“厌女”从字面解会让许多读者摸不着头脑:为何登徒子狎弄女性的行径和所谓“恋母情结”会是“厌女”?可是细心想想两者是贬低女性心态的一体两面。相信男性读者的第一个反应会是耸耸肩膀:没法子,这是男性的“心理/生理结构”嘛。不过,即使我们知道上野千鹤子的女性主义立场比很多声称进步的学者更激进,书中对日本女性文化背后的根源分析,才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



虽然全书以传统或流行文化的不同题目来反复推敲日本社会“厌女文化”的问题,可是本书并不只是剖析社会或文化现象。上野千鹤子本身是社会学家,但涉猎不少女性理论,她同时透过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讨论社会性别问题。上野千鹤子的基调是:父权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源于男性对女性或女性特质的嫌恶。在书中,她对照女性理论家如茱迪思·巴特勒和伊夫·塞苟威克的著作,还从弗洛伊德把“生的本能”区分为“认同”和“性欲发泄”中,看出单纯性愉悦和男性厌女态度的区别。根据弗洛伊德的论述,异性恋的规则是,“恋母”的儿子必须成为拥有一个女人(性客体)的父亲,才能“成为”一个男人,如果把“成为”和“拥有”的欲望搞混了,就会变成男同性恋者。


其结论是:女性和“被进入”的同性恋男性,都是男性眼中的“被拥有者”,不是“性的主体”,这恰好就是“恐同”和“厌女”出现的同一根源。而根据作者的推论,既然在男性眼中,女人仿佛是“性的客体”,女人身上的一切,她的情感和人格特质,在男人看来都不过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男性主体”而存在的。作者在第一章讨论了日本文人对狎妓的描写和态度,自然是证明这种态度的最佳证据,例如很有女性缘,经常描写妓女和艺妓的日本美男子作家吉行淳之介其实有厌女思想,然而很多女人认为他了解女人而喜欢读他的书,可见颇多女性接受了父权社会里这些情欲游戏的男女规则。




作者也告诉读者一些反例,例如对吉行影响很深的前辈作家永井荷风,曾接一些欢场女子回家当成妻妾照顾,当中有些女子以为自己和永井之间有真正的情爱关系,或者像家庭主妇要求丈夫般对永井指指点点,使永井不得不中止这种关系。作者在另一章节里也回应了永井这种经历背后的问题:男性心中的理想女性可分成为“成为妻子/母亲的女人”和“成为妓女/性愉悦对象的女人”,而这种“圣女”和“妓女”的分野是由男性定义的,一旦女性打破便会招至男性的厌弃。


战后日本社会大幅吸收美国文化,间接大大提高女性地位,由于成为高薪上班族能够保证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成为独立生活的职业女性以反抗传统“人妻”的角色,然而女性在职场上实现经济独立自主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作者审视日本女性评论家胜间和代在《胜间和代的独立生活·实用指南》一书中提出的女性独立的三大条件(年收入六百万日元、拥有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伴侣、年纪愈大愈要让自己保持美好状态),发现要实现那三大条件根本就很难。


事实上,即使到了今日,在职场上担当重要角色的日本女性仍然不是很多,很多日本女性都以成为家庭主妇为人生目标,一些收入丰裕的单身女子则被称作“剩女”。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透过事业、学历、吸引力等因素,淘汰了一些男性,那些既没有社会和经济地位,又交不到女友的男性,有些成为性犯罪的主角。



在女性主义和性别论述当中,有些论者认为彻底的性解放不能执着于被建构出来的性别身份,也有论者(如露西·伊利格瑞)主张性别之间完全的平等民主。不能否认的是,性别不平等在人类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由动物世界的时候开始,已经藉由某种性别/阶级结构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关系。一如许多女性主义者所认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关系不单是由男人造成的,也是由女人造成的。


《厌女》讨论的两性关系五花八门,而“厌女症”不单男人有,女人也有。尤其是在日本现代经济状况下,传统父亲越来越不济,女儿目睹母亲继续无奈地服侍父亲时,只会厌恶充当母亲的角色,一方面成为“郁闷的女儿”,另一方面又因为母亲的困苦而成为“自责的女儿”,甚至自我厌恶。在作者眼中,女权主义者也是这一类“厌女”的女性,她们则无法接受这一类标签。


这样说,能够超越“厌女症”吗?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出反抗“厌女症”的方法梗概,有男性的也有女性的。正如作者所说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基本上男性如何掌控自己身体(根据书中的说法,这也是将自己从身体中抽离),男性认为自己应该怎样才是男性的观念。一如其它性别理论所提供的“反抗”方法,这些问题主要关乎形而上的二元关系,即便本人能放下传统观念,但在社会压力下往往也是很难“反抗”的,因为它透过人们形成的好恶,影响到个人在经济和社会/家庭方面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