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德冲突中怎样才是最大的善?

2016-01-21 彭砺青 深港书评


道德,一个严肃的话题。然而,又是一个有趣的探讨。《道德的冲突》是一部综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探讨人们如何形成道德、又如何在全球框架中寻求道德共识的论著。被誉为亚里斯多德之后,人类论道德的新突破。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 鲁本斯



牧地的难题:

如何解决道德的冲突?



《道德部落:道德争议无处不在,

该如何建立对话、凝聚共识?》

(美)约书亚·格林 著

高忠义 译

台湾商周出版公司

2015年7月版


从古到今,道德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从古代的道德哲学家一直到现代的心理学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道德部落》一书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但所讨论的“道德部落”的问题,以至由此衍生诸如“公地悲剧”及“囚犯两难”等博弈模型,都涉及了道德甚至政治哲学的基础问题,因为这些博弈模型设定某种资源或讯息匮乏的情境,探讨人与人合作的问题,而合作恰好就是实践一切道德和政治的基础。


这些赛局的结果大多是:长期来说,人们会倾向于合作而非对抗,然而这种合作的前提并没有利他动机的前提,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博弈”,全因其基于博弈者会计算利益极大化的假设,换句话说就是设定了博弈者本身自私的前提。然而这些赛局证明了,即使人皆只为一已私利设想,在需要解决群体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慢慢了解到只顾私利的后果,是破坏了他们各自谋利的共同环境,正如盖瑞·哈丁的《公地悲剧》报告所显示的:如果人人只顾在同一块地上过度放牧的话,那么这块地只会因为过度放牧而陷入荒芜,于是使用同一块土地的牧民会在他们中间建立共同的使用规则,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群体道德。


然而这只解决了群体内部的问题,但同一地区内不只存在一块放牧地,当另一块放牧地的牧民闯入某一块放牧地,因为道德原则相异,闯入者必定会和被闯入土地的牧民发生冲突,这恰好亦意味着道德原则必定因应不同的群体而有差异。


尤利西斯挫败瑟茜的诡计


作者在第一部开头描述东南西北四个放牧部落的故事,有的部落奉行个人主义原则,有的奉行集体主义原则等,不同牧民对放牧地的争端,仿佛就是不同国家共同开发资源时,因为不同的价值观而产生冲突,如何居中调解道德冲突便成为不同部落之间的共同问题。考虑到冲突对己方人员和共同牧地的损害,各部落为求保存己方利益,最终会选择与其他部落求同存异,倾向一致,但如何合作,则是令人喋喋不休的问题。


这种部落道德观的概念似乎可以解释现代社会仍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美国社会中对黑人或有色人种的歧视,到不同国家共同开发资源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向读者描述大量相关的心理实验,这些实验恰好说明了,即使我们肯定人类会因应各自在不同情境中的利益认知,与群体里外的其他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但因为我们对周遭的认知和情感差异而导致出千差万别的结果。


说到这一点也许有人会质疑博弈理论所运算的结果能否在现实情境得到映证,也许研究者可以做的,就是运用心理实验去验证。根据作者引用的一项名为“公共财赛局”的实验结果,的确,人们直觉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合作而非对抗,但这也说明了人们在审慎思考之后更有可能选择对抗。这涉及到道德的快思慢想。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说来有趣的是,今日我们所读到的道德哲学观,如边沁、弥尔等人的实效主义(或功利主义),或康德主张“不管目的如何,一旦手段不对便不正当”的“定然律令”等,其实很可能是心思快慢之间所作出的抉择差异。当中还有一个让好辩者着迷的问题:


究竟怎样才是最大的善?这可是作者年轻时沉迷其中的道德辩论题。


作者早年就是个典型的实效主义者,汲汲于最大的善,但他也明白这种最大的善往往是要透过牺牲某人来成全其他人的福祉。作者也引用博弈来说明这种牺牲个人成全他人的难题,读者也许会感到荒谬:这些博弈的计算和现实情境所唤起的情感根本就是对立的,这也是人们普遍对这些博弈理论家用数学计算道德难题感到兴趣索然的原因。


然而这些道德难题的精密设计确实让科学家着迷,尤其是当科学家发现人们在这些道德难题中进行决策时的大脑认知活动时,研究结果令我们看清道德判断往往与情境、干扰和直觉有关。其中有一个名为“道德之脑显影”的实验试图以影像显示出我们的大脑活动,但这些影像显示的大脑活动并不能证实我们的道德判断如何。


为了引证这项研究结果,作者便将认知活动与各种博弈的道德困境配合,对于作者这样一位实效主义者来说,其结果更能证明只有循实效主义的思路方能解决问题。这些两难往往令实效主义者最爱不释手,其中就有迈可·桑德尔曾在《公正》里提过的电车困境:


即如果你目睹电车快要撞倒五个工人,而把转轨器按住的话就只撞倒另一轨道上的一个工人,你会怎样选择?作者认为一些小小的个人努力可以扭转困局。



《正义: 一场思辨之旅》

迈可·桑德尔

乐为良  译

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3月版


本书所谈的课题,看起来是很古老、很浅白的问题,然而并不容易咀嚼,读者不认真读还是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如果有人对桑德尔、罗尔斯等人的道德哲学著作耳熟能详,又希望寻找一种建基于心理研究的实效主义观点,那么他会在本书找到答案。然而作者所引用的“情境”是否能够解释人在做出道德判断时的一切变数呢?这倒是我们这些牧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道德部落》推荐语



巴黎美爵历史题材油画


经过两千五百年后,我们终于在探讨道德本质上有了新的概念。

——史迪芬‧平克  哈佛心理学教授

《道德部落》充满原创及洞见。这也是一本极富阅读乐趣的书,唯一让人失望的是,你终究有读完这本书的一天。

——丹尼尔‧吉伯特  哈佛心理学教授

葛林提出一种共通的道德货币,做为在道德议题上壁垒分明的人们相互合作的基础,若我们的星球要有一个和平而繁荣的未来,这个共通的道德货币是非常要紧的。这是一本该被广为阅读与讨论的著作。

——彼得‧辛格  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

END-

更多内容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