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津安二郎  饮食即人生

2016-03-18 青柠  深港书评



小津安二郎大爱麻袋片名




在日本,小津安二郎的声名大有超越黑泽明之势。小津的片名几乎都有一个类似的背景——麻袋。这麻袋上的文字仿佛是他对传统的追溯,这是一个认真、传统的老头,还是个爱酒、好吃的老头……



从饮食看小津的电影

welcome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贵田庄   著

 台湾田园城市文化出版

 严可婷  

2015年11月版


英国著名的《视与声》杂志每隔十年便会邀请世界著名的导演和电影人等评选出世界十大名片,最近二十年,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东京物语》稳列头名。在日本,小津的声名则大有超越黑泽明之势,研究小津电影的新论著每年都推出几本是一个明证。不过贵田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一书作者)认为目下关于小津的论著,都是以影像论为中心,探讨小津电影的特质,大多艰深晦涩。他认为莫如从“饮食”方面来探究小津电影,不但可达到同样的目的,还会有趣得多。


1


《东京物语》电影海报

大概没有一位日本导演像小津安二郎这么喜欢拍吃吃喝喝的场景,其片中饮食镜头之多,有心人不妨试试统计一下。小津的最后一部作品《秋刀鱼之味》,英国人译为平淡的《一个秋日午后》,深谙饮食情趣的法国人则译为了《清酒的滋味》,试图还原原作片名的含义。这是贵田庄在《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的开头拈出的一则趣话。“清酒”就是“日本酒”,此译名充满了异国情调。即便如此,到底还是比英译切题。


事实上,小津本人就是以食物隐喻电影的行家里手,关于自己的电影,他广为人知的名言是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会做豆腐。我费尽毕生心血,就是想做真正好吃的豆腐,如果要求我烤牛排或是炸猪排,根本就是强人所难”。


贵田庄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这本书可以说是顺着这条路对小津的电影做了一次有趣的尝试。


小津安二郎所拍的电影是所谓的家庭剧,也就是反映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电影,这类电影甚少表现波澜壮阔的事件,更关注庶民的日常生活风景。日常生活无非衣食住行,“食”因此构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贵田庄指出,小津作品中的登场人物,往往会去餐馆或是小料理店吃拉面、寿司、炸猪排或是鳗鱼,或者到小餐厅、酒吧喝酒,小津电影里几乎没有谈情说爱或是暴力的镜头,取而代之的是许多饮食场景,予人“饮食”胜过“男女”的感觉,因此探究他的电影中吃的部分便有其必要性。


日本电影研究者张昌彦认为,贵田庄这本书实际上是透过餐桌上的食物来引导读者去注意小津作品的写实性(包括人物、身份、气候、社会,甚至情境、生活等),经由这些写实的元素或细节,观众就能够更容易进入小津电影的世界。可以认为这正是贵田庄本书的野心和苦心。

2


《秋刀鱼之味》电影海报

不妨细析一下。《秋刀鱼之味》的片中并没有出现秋刀鱼的镜头,为什么要用这个片名?因为它跟剧情虽没直接关系,但是隐约把日本人吃秋刀鱼的感觉表现了出来。这种感觉,可参考现实中小津在拍摄本片时因逢母丧而在日记中写下的感受:


“春天在晴空下盛放

樱花开得灿烂

一个人留在这里

我只感到茫然

想起秋刀鱼之味

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


在这里,秋刀鱼之味也好,清酒的滋味也好,都带着人生的某种苦味。片中没有出现秋刀鱼,却出现了海鳗,这是导演用以表现季节感和地方色彩的笔触,它不只点出季节,也明显象征着产地。贵田庄认为小津采用方言跟地方的食物来呈现地方色彩,乍看平淡,其实也为看起来容易显得呆板的家庭剧增添多样性,可巧妙地达到点缀的效果。


小津在电影中设置咖喱饭场景,其实也从侧面点出了他作品中常见的“老师”这一角色的社会地位问题;小津的前后两部作品中均出现了拉面的镜头,但构图不同,由此可看出他的电影取景模式的变化;小津某部电影中出现了包子的镜头,这是剧本中没有的,这表明小津在拍片现场灵活应变,对剧本内容进行了修订,从而对通常认为的“小津严格按剧本拍片”的说法进行了修正。


为什么他现实中常去的珍珍轩和东兴园出现在了电影中,而他常去的鳗鱼店,却没有出现在电影中?这涉及到了片中人的出身背景和现实中他自己的生活的差异。小津多部电影中的料亭老板娘形象不同,为什么关东煮店的老板娘则几乎一模一样,完全由樱睦子饰演?原来,前者的变化表明小津如何让不同的人物形象来适应电影的不同风格的呈现。而在后者中,小津电影中通过不变的关东煮店老板娘形象和演员人选,体现了导演挑选择演员的偏好,有着小津式的规范存在:


他在分配角色时,首先考虑的是角色的气质



小津的女神原节子


笠智众、佐分利信、原节子、以及樱睦子每位演员带有的独特氛围,对小津来说都有其必要……作者对小津对现存全部作品的情节非常熟稔,对与饮食相关的细节更是如数家珍,并将其与小津本人的日记及其工作、生活细节相印证,以四两拔千斤之势巧妙把握到导演的创作思路、方法、过程中的种种匠心或苦心,贵田庄不愧是极为了解小津豆腐店出品的豆腐之美的美食家。


说贵田庄是小津电影的解人,既是因为他透过饮食将小津电影之妙一一拆解,也因为他对导演的借“食”来喻电影的灵活运用,点出小津借饮食即人生的观念。透过对小津片中“食”的场景和镜头的考察,书中有颇多精彩见解,这些见解为我们理解小津的电影提供了线索或捷径。


3



《晚春》剧照

饮食背后隐藏着人生,那么小津有着丰赡的饮食细节的电影和他自己的人生是什么关系?贵田庄详析小津日记,并和电影相对照,得出结论:小津常常将自己的饮食经验应用到他的作品中。举个例子,在《彼岸花》里有京都的佐佐木送笋给平山家的著名段落。贵田庄指出,在小津晚年的日记里,有许多别人给他送京都笋的记录。


另一个例子是寿司。在《麦秋》的台词中,为什么会有一段关于寿司的滑稽对话?这要从小津的日记找答案。根据他的日记,小津在撰写《麦秋》的剧本三个月时间里,吃寿司的记录出乎意料地多。小津很喜欢茅崎的寿司屋“鮨元”,尤其在剧本完成前,他更可说几乎每天都在吃寿司。很显然,《麦秋》里会有跟寿司有关的台词一点也不奇怪。小津把他在鮨元吃寿司的经验反映到了《麦秋》和大约十年后的《秋日和》里了。


贵田庄更通过侦探般的旁搜博采及分析后指出,《秋日和》的饮食世界与小津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近,在他的电影里,尤其是《晚春》以后的作品,正如实反映了小津与共同创作剧本的野田高梧的平常饮食生活。不能不提的是,小津电影里跟吃喝有关的场景,拍摄时通常采用真正的食物当道具。演员要是会喝酒,就会拿到啤酒或是威士忌。在小津晚年的电影中经常扮演吃吃喝喝的饕餮客之一的演员中村伸郎,对于小津的拍片现场有着如许美妙的回忆:


演出喝酒的场面是最棒的了,有真正的White Horse威士忌加冰块、生海胆,从排演时一开始他们(剧组)就声明:“来吧,一口一口喝下去吧”,然后从布景的冰箱里陆续拿出这些东西。


因为每次都是这样,所以遇到喝酒的场面,我会先把台词背好,尽情地享受吃喝。所以反复排练后要正式拍摄时,周遭飘着酒香,如果用别的液体代替,绝对酝酿不出这种气氛。我想这其中的差别,小津导演确实掌握到了。


在这场戏拍完后,如果我问:“这一幕已经拍完了吗?”小津导演马上会说出这些贴心的话:“中村先生,虽然摄影机已经停了,但你可以继续再喝一些。”笠智众跟东野英治郎比较不喜欢喝酒,东野对我说过:“只要有酒喝,片酬少一点你大概也无所谓吧。”



爱酒的小津终身未娶


在天寒地冻的冬日晚上,读到这本书中描述的这个细节,顿时有种“一室皆春气矣”的暖洋洋感觉。以前不明白长期和小津合作的摄影师厚田雄春、演员笠智众为何念念难忘和小津在一起拍片的美好时光,现在多少明白了。对小津和他的剧组人员来说,电影和现实并没有分别:炸猪排在电影中好吃,在现实中也美味;美酒在电影中醇香,在现实中也一样醉人;秋刀鱼之味,在电影中带出苦涩的人生况味,在现实中同样也散发如黄莲的苦味。电影就是人生,人生就是电影,不多不少,这就是小津的现实主义。


“夕照映雪犹如柴薪火光,于点燃的地炉温酒(小津所写的短歌)”


这一幕放在电影里是美妙的场景,在现实中也是人生的一大至乐。小津的电影,让我们心心念念的,正是流长人生纵然难尽人意,毕竟曾有过“地炉温酒”的一刻。


 


小津安二郎 | 1903年12月12日-1963年12月12日 (生死同天,奇!)

日本知名导演。早期他广泛拍摄各类影片,“二战”后则拍摄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为主的小市民电影,以《晚春》《东京物语》为代表作。他以低视角仰视拍摄的方式独树一格,也成为后来导演的效法学习对象。


“豆腐大师”



小津安二郎  著

新经典图文传播有限公司出版

 陈宝莲  译

2013年2月版


偶尔也拍些不同的東西如何?

我是”賣豆腐“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哩飯或炸豬排,怎麼會好吃呢。

……

他的墓碑上,按照他的遗愿,只留下了一个字——“无”。


福利看这里~

秋刀鱼之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012hi6y9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来来来~不管你是否乐在其中,干了生活这杯小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