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罕见盘中降准!千家县域农商直降3个百分点,释放2800亿流动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金融监管研究院 Author 孙海波
本文拓展阅读部分作者为 金融监管研究院 院长 孙海波;研究员 黄潢亦有部分贡献。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就在刚才,中国央行宣布从2019年5月15日开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9年5月15日开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促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9年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
对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在其他县级行政区域设有分支机构但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执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档次的存款准备金率,该档次目前为8%。
约有1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完)
此次降准执行后,各类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布如下,右上应为2019年:
拓展阅读:
本文作者为 金融监管研究院 院长 孙海波;研究员 黄潢亦有部分贡献。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写在前面
一、什么是存款准备金?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
三、哪些存款账户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四、存款准备金相关的监管和考核指标
五、央行制造准备金结构性短缺的政策和银行间流动性的结构性短缺
写在前面
过去1个月关于降准与否牵动整个市场,面对传言央行甚至选择报警追究责任。紧随其后央行在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强调保持货币政策定力, 强调“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突出不同部委之间政策协调性,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很显然,央行过去1年多持续降准释放流动性的做法 + 品种繁多的定向灌溉 短期走到头,央行希望未来的社融增长更多依赖微观层面打通传导机制,而不是依靠央行开总闸门。
但是当我们在谈论降准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1、存款准备金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考核周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日期?
2、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是什么?这点很重要,比如美国看起来法定存准也能到10%,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账户需要按照10%缴纳,多数是0或者3%。
3、定向降准如何做到精准滴灌?
4、法定存准如何从流动性管理工具转变为货币政策工具?
5、降准就一定是宽松么?如果降准同时100%通过不续做MLF对冲是否意味着流动性宽松?
6、如果央行不降准,也不通过其他方式释放流动性或基础货币,致力于打通货币传导机制,央行还能做什么?
7、银保监会和央行还有哪些需要增强配合的领域?
8、法定存款准备金能否动用,日间动用或隔夜动用有没有什么规则?
一、什么是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由金融机构缴存于其开立在央行的账户。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本来是一个央行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但随着过去80年银行监管技术的进步,目前银行流动性工具基本都是依靠银行业监管机构发布的流动性框架LCR、LMR、NSFR、流动性缺口、最大10家负债依存度,同业负债不超过总负责1/3等等,几项重要监管或者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指标进行管理。随之存款准备金逐步异化为央行宏观政策重要的工具。
尽管欧美日逐步都在取消或极低的准备金。但过去4年多中国央行在准备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也取得了一些符合国内国情的成果。
法定存款准备金需要按照央行规定的比例缴存,这个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如果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帐户出现透支,将受到央行包括罚息在内的相关处罚。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指每日日终(业务截止时间,也即清算窗口开启时间为17:15,清算窗口时间为17:15至20:30)金融机构在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银行总行法人所在地央行开立)余额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剩余部分。
“存款准备金”是央行管控信用货币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其实存款准备金也是银行为企业进行“支付清算”的时候可动用的头寸。这种头寸也是银行在进行“投资”,包括进行银行间的回购等“资金交易”时候的真正可以动用的那部分头寸。
存款准备金按本外币不同规定比例缴存。现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为5%,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为差异化实施,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近7次存款准备金调整详细图表如下: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
相比而言,其他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非常低,欧洲央行基本都是0法定存款准备金,美国大部分存款账户也是0法定存款准备金,只有少数不稳定(大额交易账户)的账户才需要缴纳3%或10%的法定存准。
美联储对交易账户1600万美元以下的准备金率要求为0%,1600万到12230万美元的准备金率为3%,12420万美元以上的准备金率为10%。
数据来源:美联储官网
我国存款准备金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有别于国际惯常做法,我国最初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不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的需要,而是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筹集资金,支持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融资需求。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在1984年建立,彼时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例如,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使得专业银行流动性严重不足,央行再将缴存的存款准备金通过再贷款的形式返还给专业银行,用于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要。
由于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带来流动性问题,1985年开始,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整为10%。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分别在1987年和1988年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3%,这一比例一直维持至1998年3月。
这一时期,金融机构缴存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支付和清算,为满足资金日常营运的需要,当时金融机构需在央行再设一个存款账户,即备付金存款账户,专门用于办理资金收付。根据央行的规定,备付金率要求保持在5%-7%的水平,实质上构成了事实上的第二次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相比而言,现在多数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总行开在央行的清算账户合二为一,日间支付清算可以很方便地动用法定存准。
为更好地发挥准备金制度在货币信贷调控中的作用,1998年3月,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银发[1998]118号),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将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统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8%,准备金存款账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
准备金按法人存放和考核,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系统内资金调度和管理。同时账户的合并健全了存款准备金的支付清算功能,有利于发挥准备金工具作为货币政策手段的作用。
这一时期,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我国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加上之前的高通胀迅速下降并转为通缩,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用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日期 | 中小型 | 大型 |
1998.3.1 | 8% | 8% |
1999.11.21 | 6% | 6% |
2003.9.21 | 7% | 7% |
2003年以后,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人民币面临明显的升值压力,为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央行通过大规模购汇,市场流动性增加。
为了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人民银行不得不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例如2003年4月创设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进行大规模的流动性对冲,中央银行票据年发行量很快就从当年的7200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4万亿元左右。
然而,央票成本发行较高,最终极大地限制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央行同时也大规模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冲外汇占款,深度冻结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解决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自2003年9月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末,人民银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2次,存款准备金政策成为了央行主要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这一时期,我国外汇占款增加额大幅萎缩,为应对这一变化,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人民银行8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供应,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尤其是2014年之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前提下,主打“滴灌”的货币政策。尽管这种滴灌从中长期看效果非常有限,但短期对金融机构有一定的传导压力,政策效果也能有一些。
此外,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根据流动性需求的期限、主体和用途,央行搭配使用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组合,提高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这是一个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时期。
2014年,人民银行引入了定向降准考核机制,对小微和三农的存量或增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商业银行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简称“滴灌”。在每年2月,对上年度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支小情况进行考核,对满足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贷款达到标准的商业银行,实施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未满足的不再继续享受优惠。
2014年以来,央行定向降准前前后后多达十几次,不过,央行在2015年10月之后,对于定向降准的标准做过一次重要修订。因此我们以此为分水岭,将这一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1、第一阶段:2014年6月份到2015年10月份
这个阶段总共降准5次,但总体上定向降准的执行口径都是按照2014年6月份的标准,期间没有太大的变化。该阶段均只有一档的定向降准标准,而且非常严格执行涉农或者小微贷款增量30%和存量50%的标准。所有大行和多数股份制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2、第二阶段:即从2015年10月至今
从2015年10月份银发327号文开始,央行首次将定向降准的标准修订为二档。其中,第一档非常容易达标,只要小微或涉农贷款其中一项增量达到15%即可,而大行也基本在第一档的执行口径里。相对而言,在2015年10月份定向降准的口径下,达到第二档非常难(尤其是增量50%使得难度增加)。
2017年9月,银发222号文将考核口径扩大到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总体来看,2017年x新引入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量10%和余额达到10%(第二档)看似有难度,但难度较之前有所降低。所以大幅度降低了定向降准达标难度。
2018年以来,央行总共5次降准,释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明确把降准与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相结合。
三、哪些存款账户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起源于美国大萧条之后,目前美国主要是依据账户类别进行缴纳,国内主要是基于机构类型缴纳,比如只要是国有大行普惠金融达标就统一按照12%,那么不论是财政存款、个人存款还是单位存款都一律按照12%比例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所以从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流动性工具非常粗糙,反而比银保监会的LCR、NSFR和流动性匹配率更加原始粗糙。
自2014年以来,我国实行差别化准备金制度,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不相同。目前纳入存款准备金考核范围主要包括以下类别机构: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注意,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只有农发行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2014年央行要搞定向灌溉,将农发行的法定存准一次性降低到只有8%的水平。
2、工农中建交国有五大银行
3、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
4、县域农村商业银行
5、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
6、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
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虽然属于非银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但是这三类机构均可以办理存款类业务,例如,
财务公司:能吸收成员单位存款;
金融租赁公司:经银监会批准,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吸收非银行股东3个月(含)以上定期存款;
汽车金融公司:少量接受境外股东及其所在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和境内股东3个月(含)以上定期存款。
非银金融机构可以吸收存款,但是在额度和期限方面限制非常严格,所以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偏好从商业银行获得线下的同业借款。
存款准备金存在的最基础的形式是,当银行的负债端具有“一般性存款”的时候,就要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缴纳存款准备金。也就是存款准备金的缴纳范围主要是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一般性存款。
1998年存款准备金改革明确了一般性存款的范围:一是金融机构吸收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存款及其他各项存款均作为一般存款,需缴纳准备金;二是金融机构的委托、代理业务(代理国债业务除外)按委托、代理业务负债项目轧减资产项目后的贷方余额缴存存款准备金。
在这一原则基础上,一般存款的范围会依据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主要包括:
2006年将国库定期存款纳入缴存范围;
2008年将金融控股公司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缴存范围;
2011年随着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的发展,银发[2011]209号文将保证金存款纳入一般存款范围;
银发[2014]387号文进一步规定,自2015年起,将部分原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同时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但除境外银行同业存款和保险公司协议存款需要交纳存准外,对于其他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目前法定存准比例仍然为0。
现实业务中部分银行明确规定了存款准备金缴纳一般存款的会计科目,例如银发[2015]105号文、184号文、233号文和239号文详列举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有五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一般存款的会计科目。
以下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5年6月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范围:
1、协议存款
从前面的法定存款准备缴存范围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存款都需要纳入缴纳存款准备金范围,不同于一般的同业存款(同业存款都暂时不缴纳)。
但是有一类保险公司存款叫“协议存款”比较特殊,主要是不受利率上限约束。实际业务中,多数保险公司存款都属于这种类型,期限5年以上稳定存款,但存款成本非常高,实际其性质很类似于金融债,唯一区别是金融债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
公募基金发行的货币基金也做一些协议存款,但这类存款不属于监管定义的“协议存款”范围。
2、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根据投资人的属性不同,可以分为个人存款、单位存款、同业存款。其中个人结构性存款和单位结构性存款属于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
《资管新规》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保本型理财产品纳入表内进行管理,募集的资金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制度,对于保本理财或表内理财,募集的资金纳入结构性存款统计。1104报表填报说明也要求填入结构性存款。
资管新规之后,2019年1104业务制度更新,将G0103《存贷款明细报表(一)》,[2.1.7单位结构性存款]和[2.2.8个人结构性性存款]修订为[2.1.7单位结构性存款(不含保本理财)]和[2.2.8个人结构性存款(不含保本理财)],不再包括保本理财募集资金部分。
但是同业购买的结构性理财属于同业理财范畴,在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统计口径中包括面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这几类金融机构存款也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
但是需要注意,如果是其他个人或单位先购买了其他资管产品,再嵌套银行结构性理财,这种不属于单位结构性存款或者个人结构性存款从而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
3、财政预算存款
具体包括三大类:
代理国库存款: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待结算财政款项;
代收(付)款项。
一般而言只有大行有这几个财政存款科目,中央国库存款主要是央行负责,但后来财政部觉得收益太低,就搞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把一部分国库现金存放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以国债或地方政府债券为质押获得存款并向财政部支付利息。
4、境外机构境内存放准备金制度
境外同业存款本来不需要交存款准备金。但是2015年末,央妈为抑制境外猖獗的人民币做空,想了一招可以大幅度抽空香港离岸人民币,即规定境外同业存放境内代理行、母行、人行深圳中支需要交法定存款准备金。当然交存主体仍是境内的金融机构(港澳清算行是直接交到人行深圳、珠海中心支行),但央行要求同时冻结负债端境外同业的存款账户相应资金。
2017年人民币汇率缓和之际,人民银行放松要求,境内代理行或母行可以不用为境外存款银行单独设置存款准备金账户(实际就是负债端冻结),但是境内银行仍然需要缴纳准备金。
这也是目前为止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唯一需要真正交存款准备金的,其他比如境内SPV存款,证券保证金存款都是0比例(等于不交)。
5、同业存单的准备金缴存
同业存单目前是银行间市场发行,上清所登记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一种负债凭证。
从目前央行缴存范围的相关文件看,同业存单没有纳入存款准备金缴纳范围,但是银行间市场同业存单的投资者群体中绝大部分属于SPV或者金融机构,但其中也有很少部分是保险机构。
前面已经提及,如果是保险机构投资同业存单,理论上应该需要交法定存款准备金,但实际操作中,上清所也不会及时披露投资者名单给发行人。
但是从存款准备金最原始的出发点,流动性管理工具的角度看,同业存单实际上在存续期无法提前支取和赎回,一旦发行之后,实际上银行没有流动性风险,到期能否续发也是整个市场决定。
当前多数银行都已经实现了FTP内部定价的资负管理;其中存款准备金的因素是商业银行的一项成本。
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是1.62%,法定存款准备金是15%,一般性存款吸收的综合成本是3.5%。那么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的可用资金实际成本是(100*3.5%-15*1.62%)/85 =3.832%
当然商业银行一般都有很强的规模扩张的冲动,而国内对主要依靠发行债券、同业存单进行规模扩张的路径仍然不认可(从监管到股东),所以规模扩张的基本前提需要吸收一般性存款,随意即便需要承担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这样的成本,银行仍然会加大对存款的考核力度。
一般对存款考核的方式不外乎几种:
1、以存款定贷款额度,也就是下辖分支机构必须先有存款,根据存款规模来核定贷款规模,将存贷挂钩的指标层层往下压
2、一旦缺存款的时候,加大时点存款考核力度和指标。这种属于违规行为,但在很多银行仍然存在。
3、综合考核AUM的指标,也就是根据全年的资产管理规模(包括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代销等表内综合考核),虽然看起来更加科学,但实际推行情况看,多数银行仍然更加偏好存款。
4、站在部门角度,对一般性存款设置更高的FTP定价,这样该部门有更高的空间可以对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有激励。一般性存款无论是负债稳定性,还是对客户关系绑定价值,还是对监管指标的优化都较同业存款或负债好,所以FTP向一般性存款尤其零售和小微倾斜也非常合理。
四、存款准备金相关的监管与考核指标
关于存款准备金的考核,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平均法考核,实际上一开始存款准备金实行时点法考核,总体来看,我国存款准备金考核方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98年至2015年9月
我国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实行时点法考核,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需每日达到法定要求。即维持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上旬末法定存款准备金时点余额与一般存款时点余额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第二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
央行在《关于实施平均法考核存款准备金的通知》(银发[2015]289号)中,确定对存款准备金实行改革,由现行的时点法开始过度为平均法考核,也就是,自2015年9月15日起,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与上旬末该金融机构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得低于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第三阶段:2016年7月至目前
央行在《关于进一步改善存款准备金平均法考核的通知》(银发[2016]153号)中进一步确定,自2016年7月15日起,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存款准备金考核三阶段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同时,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央行同时对存款准备金考核设每日下限,即央行允许银行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上旬内该金融机构一般存款余额的算术平均值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即透支1%)。
举一个例子,假设某一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4%,在平均法考核下,银行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的就不需要每日都达到14%,而可以是今天13.5%,明天14.5%,只要日平均达到18%就可以了。
同时,新制度又设置了一个底线(即透支上限管理),要求每天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13%,即允许透支1%。
当然,虽然存款准备金考核设置每日下限,但是并不是代表每天都可以透支1%(也就是降准1%的概念),因为一旦存款准备金透支天数过多,则不能保证存款准备金日均达标要求。
因此,这一规定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某些银行由于担心突发性支付需求所造成的囤积流动性的倾向,降低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从而可能降低超额备付金,释放出一部分流动性。具体对整体银行业释放多少流动性,核心仍然是每家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当然实际操作中到底能否为金融机构带来流动性管理便利释放超额存款准备金,主要基于银行自身管理能力和当地人行主管人员态度,如果辖内银行每次单日存准率低于法定存准率,人行相关科室或处室都会“关切”询问,显然银行会很识趣地保持每日存准率高于法定存准率,分子平均法考核也就失去意义。
最后,交存基数的平均法考核,对境外同业在境内的存款季末搬家行为影响很大,可以说非常有利于规范离岸人民币存款市场。
2011年初,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人民银行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该机制的核心内容是金融机构适当的信贷增速取决于自身的资本水平,以及经济运行和经济景气程度,并逆周期调节信贷投放。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与差别准备金率制度相比,两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出发,逆周期调节信贷投放;而后者则仅是从微观审慎的角度,建立了微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一刀切”。
2016年,人民银行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较之差别准备金动态机制,MPA更加全面系统地考虑了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业务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个方面,在保持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
MPA直接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水平挂钩,具体参见笔者之前的文章《MPA通关秘籍(2019版)》:
这里核心是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法定是1.62%,超额是0.72%);
对A档机构实施奖励性利率(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1);
对B档机构实行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
对C档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0.9)。
另外,央行在需要增加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可启用±20%的幅度;在较为极端情况下,可启用±30%的幅度。
目前为止,央行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动用的规则。至少笔者的职业生涯没有看到银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的案例,即便在2013年6月份钱荒期间,兴业银行因为另外一家银行支付排队无法收到款导致被动清算窗口开启,央行也没有让其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
正因为此,后来银监会发布的流动性管理办法中,流动性覆盖率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关于HQLA(优质流动性资产)定义包括:存放于中央银行且在压力情景下可以提取的准备金;但实务中银监会一直不认可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属于优质流动性资产,因为该类资产的流动性受到质疑,即便是压力情境下能否动用没有明确的准则。
五、央行制造准备金结构性短缺的政策和银行间流动性的结构性短缺
这部分我们以央行、商业银行、居民三层资产负债表,从货币内生性理论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操作,分析存款准备金在货币创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20%。
1、商业银行向居民发放10亿元贷款
商业银行向居民发放贷款,会同时扩张二者的资产负债表,具体来看:
商业银行A在资产端增加一笔对居民的贷款10亿元,同时在资产端减少一笔存放央行10个亿准备金;
居民在负债端增加一笔银行的贷款10亿元,负债端减少10个亿应付款。居民的上游(贷款受托支付的对象)企业B资产端增加一笔在银行B存款10亿元,减少应收款10个亿。在这个过程,商业银行作为整体在央行的准备金没有影响;但是结构发生变化,银行A准备金减少10个亿,银行B准备金增加10个亿。
2、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寻求法定存款准备金2亿元
为了应付居民提取现金的需求,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寻求法定存款准备金准备金2亿元,通常是向中央银行出售资产(外汇、黄金等)或申请贷款。
出售资产:
商业银行在资产端增加一笔存放央行款项(存款准备金)2亿元,同时减少相应的资产(外汇、黄金、国债等)2亿元;
中央银行在资产端增加相应的资产(外汇、黄金、国债等)2亿元,在负债端增加存款类机构的存款(存款准备金)2亿元。
实际这个操作就叫做公开市场操作(只有一级交易商有这个资格和央行交易)。
申请贷款:
短期内如果申请的贷款无法直接投放出去,那么商业银行在资产端增加一笔存放央行款项(存款准备金)2亿元,在负债端增加一笔向央行的借款2亿元;
中央银行在资产端增加一笔对存款类机构的债权2亿元,在负债端增加存款类机构的存款(存款准备金)2亿元。
3、QE——中央银行向社保基金购买10亿元国债
QE与其他货币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货币政策是依靠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间接作用于广义货币的创造,而QE是中央银行绕过商业银行,直接创造商业银行的居民存款负债(广义货币),同时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假设中央银行向养老基金购买10亿元国债,因为养老基金没有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所以要以商业银行账户作为交易中介,实际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养老基金的开户银行的准备金账户里增加10亿元,开户银行在养老基金的存款账户里增加10亿元。从资产负债表来看:
中央银行资产端增加10亿元国债,负债端增加养老基金开户行准备金10亿元;
商业银行资产端增加存放央行款项(超额存款准备金)10亿元,负债端增加养老基金存款10亿元;
养老基金资产端减少10亿元国债,增加10亿元银行存款。
咨询线下课程详情
欢迎扫码或电话联系助手:13918868634
加入线上会员,
80+系列课程免费听!
详情咨询:17721147045(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