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爱奔赴异地,就不配称为“独立女性”了吗?

早见Hayami Hayami 2022-05-29
1.

前段时间和老朋友聊天,他对我从北京来上海,从前司来现在这家公司感到无比遗憾:“还是一起来做当代独立女性吧,我就从不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

我回答,“怎么就不是独立女性了,这也是独立女性自己做的选择啊。”

想起《饱食穷民》里写:

「我们人类获得生存价值感有两个条件:一是职业活动中的成就感,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中获得亲密性带来的满足感。然而现代工业社会却强迫人们仅通过职业活动的成就感去获得人生的满足。


2.

美国前几年很火的一些Young Adult电影(比如说《分歧者》、《饥饿游戏》),所刻画的都是野心勃勃、充满力量、披荆斩棘、无所不能的女主形象。

根据CAA 和调查公司shift7 联合出具的报告,女主电影的平均票房也总是高于男主票房。

在性别平等意识逐渐复苏的当下,给予女性更多机会,赋予角色更强大的女性力量,似乎也变成了商业电影迎合观众的一种方式。


3. 

去年读了一本短篇小说《台风天》,这本书把恋爱中女生卑微缱绻的姿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当时看的时候还在热恋期,我说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女性形象。仔细想了一下,大概是作者笔下那种“从来没有在感情里受到过伤害的女孩子”,所以对爱情保留了最初的天真。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非常唾弃文学作品里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还有男女主为了爱而付诸种种行动的桥段设定。觉得这很庸俗、俗套、不合逻辑;我更是鄙弃为爱奔赴异地的女孩,觉得她们无聊、愚蠢、失去自我、是依附于男人的附属品。

从初中时代开始,我就崇尚Young Adult电影/小说里刻画的女性形象,她们独立自强,她们无所不能。

但是后来发现,生活没有这么简单。从来没有在感情里受到过伤害,可能也只是时候未到而已。女性都想追求大女主,但即使内心再强大,也避免不了在情感中会存在脆弱、敏感和忧郁,陆茵茵这本书把这种心尖上上的情绪都捕捉出来了。

大女主文学作品似乎有些刻意去回避女性的脆弱和敏感,好像是用文本精准捏造出了一个泥塑。但这样的泥塑,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它只存在于文学作品的想象里。

朋友说,这很像《逃避可耻却有用》里的小百合,49 岁,独身,事业女性,对生活质量有着高要求。

同龄的女职员对她的期许是——“你就是我们的榜样呀!50 岁的女性标杆就是你了!”
久而久之她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变成这样——“我是大家的标杆!我要活得潇洒帅气!”

当然她自己本身也崇尚这种独身的自由生活的方式。但其实有很多时候想要恋爱,想撒娇的一面,就被那种期许给扼杀掉了。


4.

回到最初的那个朋友对话。

我说,我们把一些“追求爱”“细腻敏感”“脆弱”这些行为和特质归为了「独立女性」的反面。那其实这个「独立女性」也是被审视和规训出来的。

追求独立自主没有问题,但也要勇敢面对身为女性带来的一些很脆弱柔软的情绪。而不是在这些情感来袭的时候,用“独立女性”作为盾牌全部抵挡过去。

想起前几天看完《小妇人》,Jo在对妈妈说
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 just...just felt so lonely.

友邻的影评里写道:

那一刻,我哭得很惨,因为Jo这个角色在Greta的镜头里,一下就活了过来,Greta透过Jo,在向所有人说,爱是美妙绝伦的,并且它绝不仅仅是一部分幸运人类的专有物,渴望爱也并不是软弱的表现。

爱不应该是软弱的近义词,也不应该是独立女性的反义词,我们野心勃勃冲出困难的性别语境,但我们也当然应该被人爱、被人看到和欣赏。

最后,顺手再关联一篇相关主题—>单身不可赦,相爱不自由




题图:Little Women
首发于Telegram Channel:https://t.me/hayami_kiraa(or搜索“日常人间观察”)
祝所有女性妇女节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