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年轻人的价值观从何而来?丨世界灵敏度

赵灵敏 世界灵敏度 2019-11-17

香港年轻人的价值观从何而来?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礼节和悲悯?谁把他们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修例风波发生两个多月以来,看着那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攻击警察、殴打途人、指骂老者、禁锢记者,而且理直气壮,振振有词,毫无悔意,很多人在气愤之余会产生深深的疑惑: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从何而来?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礼节和悲悯?谁把他们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就这个问题,笔者日前致电香港教育评议会主席何汉权先生,何先生重点提到了学校教育的问题:

在1997年回归以前,中国历史是香港中学的必修课,假如你问我,我的民族情感和家国观念从何而来?我想就是从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学这些课程而来的。但1997之后的课程改革,中国历史的地位被压低,沦为选修课,十个学生往往只有一个选修。而初中不选修的,高中更加不会选修。

这就导致了一种非常诡异的现象:回归后香港的中学生接受到的中国历史教育,比港英时期还要少。而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就不可能有共同的国家认同。

香港教育评议会主席何汉权先生

有香港媒体曾做过一个调查,专门考察香港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对“新中国成立于哪一年”这个问题,一共向来自80所香港中学的学生随机发放了三百余份有效问卷,只有27%的人能准确答出“1949”。
 
香港作家许骥在一篇专栏文章里也提到:“香港学生不知道国家是从哪里来的,香港的年轻人不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有三皇五帝、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三国鼎立、衣冠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变、扬州十日……甚至有人不清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一次,我和同龄的香港人讲到蔡元培,他非常疑惑地问我:‘蔡元培是谁?好像在哪里听过。’

何先生还特别提到,在中国历史不受重视的同时,通识教育课被拔高,成了和语文、数学、英语并列的必修课,是香港中学生考大学的四门必考科目之一。通识课程的目标不是增加学生对国家和香港的认识,而是“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

而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缺失,没有对国情的全面了解做基础,因此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就蜕变为一味批评,不讲中国好的,只讲不好的,并将不好的方面无限放大。


香港通识教育科教材部分内容
 
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150多年,造成很多香港人的价值观完全是西方化的,打心底看不起东方的价值观,其中就包括今天的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而回归之后,邓小平所承诺的“五十年不变”被广泛理解为“五十年不管”,不仅过去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依旧,连去殖民化和爱国教育也不敢搞。

这样一来,很多香港教师对英美的认同一直没有改变,“一国”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个空洞和抽象的符号,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而内地社会的种种弊端,成了这些人排拒国家认同的最方便的借口,并通过通识教育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香港年轻人目前的价值观,就是这种教育所种下的因果。现在搞学运的中学生大学生,都是在这个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
 
而从2012年反国教运动开始,到2014年非法占中,到2016年旺角暴动,直至这次反修例运动,如今香港的学校,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已经高度政治化了,学生和老师都把注意力放在政治争斗上面,无心学习和教学。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反修例中错别字满天飞,但凡黑衣人写的标语,几乎每五个字就有一个错别字:比如把时代写成时伐,把仇写成愁。
 
而主导回归后教育改革的,就是香港教育局的公务员。他们当时认为中国历史的学习比较沉闷,倒不如将中国历史放在通识教育课里面学,这样更有利于活学活用;他们还认为学生的批判能力不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时包括何汉权先生在内,很多人撰文反对,请教育局千万不要动中国历史课,但没有人理会。时至今日,当时负责教育改革的人还是不愿意承认错误,依旧认为通识教育课是好的。

2012年,特区政府曾试图亡羊补牢,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托香港教育局资助营运的国民教育中心编写教材,而因为其中的《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对中国的体制进行了正面描述,遭到了强制抵制,最终不了了之。

近日,前特首董建华接受采访时,承认当时在推行通识教育方面的失误。特区政府也在2018年5月公布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科的修订,让中国历史单独成科,各中学最快于2020年逐步实施。
 
但大错已经铸成。一代香港年轻人在情感上和内地的疏离甚至敌视,已经是既成事实。而且他们会长大,20年30年后,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到那时,国民教育和中国历史教育缺失的真正恶果,才会真的显现出来。


学校教育之外就是家庭教育。
 
香港经济自1970年代起飞之后,造就了一大波中产阶级,这些人靠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能力获得社会地位,而这种社会地位又是无法代际传承的,因此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重视又更多体现为有助于个人上位的某个证书或某种技能,生怕子女在学业或才艺上落于人后,对其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则没有那么上心。这就出现了一种广为讨论的“怪兽家长”现象。


香港著名教育专家屈颖妍女士在《怪兽家长》一书中,就列举了香港家长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言行:

屈颖妍的二女儿曾在幼儿园时被同学绊倒,头撞到墙角缝了三针,一时血流如注。当时有人善意提醒她,应该找个律师告学校,因为学校没有做好防护设施,墙体没有包软垫。只要告学校,肯定有钱赔……
 
还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长向班主任老师提了个要求:如果教室开冷气,请记得为他的孩子穿外套,因为孩子自己不肯穿。老师回复的态度有些强硬:提醒可以,但如果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要求,那课就不用上了。不料这位家长立刻奉上一句:“那我就去跟校长说,如果我的孩子不小心得了肺炎什么的,唯你是问。
 
一些家长很会提要求,给学校制造麻烦。有一所学校要同学扮演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故事,可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演小矮人,最后校方只好改写了故事,变成了“8个白雪公主”。
 
最近,香港又兴起一些“兴趣班”,200元港币一堂课,帮着教孩子用简单电器,如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榨汁机之类的,还“加送”教授最基本的淘米煮饭和烧水。

屈颖妍的感叹是:“这一代孩子,懂得的技能很多,琴、棋、书、画、跆拳道、游泳……样样皆能却未必样样精。一屋子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学做人的。”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年轻人。

修例风波中狂暴、无礼、容不下任何异见、追骂长者、批斗校长的香港年轻人,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重失败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这些年轻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在盲目地做着自觉正确其实荒诞不堪甚至犯法的事情。

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代价,香港社会也需要反思教育的缺失。


  Copyright 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