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心理学︱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新曲线心理 新曲线心理 2024-04-20



2018年11月3-4日,第21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大会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中国心理学会秘书处承办,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心理学会、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会议主题是:“新时代·心理学”。本次大会主题鲜明,共有2000多人与会,收到2238篇研究摘要,1360篇入用。这些研究都是契合大会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新时代中国心理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同时也积极响应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形式有特邀报告、论坛、专题报告会、博硕研究生论坛、分组口头报告、分组展贴报告。共6场特邀大会主题报告;2个分论坛:“助力心理咨询职业的健康发展—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伦理守则(第二版)实施与研讨”论坛与“推动国内心理咨询规范化发展: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标准制定与实践”论坛;47场专题报告;大会的研究生论坛共123个,其中硕士生论坛67个,博士生论坛56个;81场,共438个分组口头报告;4场,共532个分组展贴报告分。



开    幕   式

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罗劲主持,大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傅小兰教授致辞。大会授予“李纾、苗丹民、彭聃龄、钱铭怡和杨鑫辉”5位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士”;为莫雷老师颁发了中国心理学终身成就奖;为“江光荣、卢家楣、汪新建、许燕、叶浩生、邹泓”5位教授颁发了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成就奖,颁发了《心理科学》《心理学报》优秀论文奖。各位老师投身于心理学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为中国心理学的学术、学科发展以及学生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每一个心理学人的榜样。




6大特邀报告

01

Socioemotional aging: Expecting differences, finding similarity


Derek M. Isaacowitz,Northeastern University(东北大学)教授,是老年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方面的顶级专家。目前担任顶级期刊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的主编,曾担任EmotionPsychology and Aging的副主编,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编委会成员,Cognition and Emotion的客座主编。并且Isaacowitz教授担任多个一流期刊的审稿人。Isaacowitz教授是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会士(fellow)、美国老年学会会会士、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会士。Isaacowitz教授主持多项NIH课题,及其他研究课题。在包括American Psychologist,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等SSCI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报告摘要

Isaacowitz教授实验室的研究焦点是人类衰老对两种社会情绪过程的影响:情绪调节和社会感知。在这两个领域,研究者通常会预期年龄差异。在情绪调节方面,概念模型假设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更可能成功地利用情绪调节策略来优化情绪的积极效果。在社会知觉方面,大量先前的研究表明知觉的准确性会随年龄增长下降。以往的研究通常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观察与年龄相关的情绪调节的改善和社会知觉衰老的下降。

 

Isaacowitz展示了最近的几项研究,这些研究试图用综合的方法来描述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一系列情绪调节和社会感知任务中的行为。然后使用贝叶斯方法来确定证据是支持年龄差异的存在还是不支持年龄差异的存在。虽然有证据表明在某些任务中存在年龄差异,但对许多其他任务来说,证据表明没有年龄差异。在构建社会情绪老化的概念模型时,研究者应该认真考虑某些(或许多)相关过程不会因年龄而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可能性。

 

Isaacowitz提出“什么样的研究可以得到发表?”。通常情况下,发现显著年龄差异的研究容易在关于衰老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未发现差异的则被拒绝。然而如果某些研究有足够的技术和数据支持,即使未发现年龄差异,也应该得到重视,不存在差异也是很重要的事实。最后真诚邀请大家投稿,详见下图。


 

02

发展群体神经科学


左西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应用数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致力于无创神经影像计算及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应用研究,是“国际信度与可重复性联盟”(首个国内主导的国际神经影像大数据计划)和“中国彩巢计划”(首个国内脑智终身发展队列计划)的奠基人。2017、2018年两次入选ESI全球高被引学者(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2017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首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独自获奖),目前担任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心智毕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系“毕生发展教研室”主任。


报告摘要

近十年,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悄悄地迎来了她重要的发展机遇。无创神经影像技术为研究人类毕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心智变化提供了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使得这一领域目前可以借助大数据的积累,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式科学框架,进而为最终解答“人类终身发展的脑智动力学机制及其受先天和后天影响的一般规律”提供了科学基础,催生了以此为核心的发展群体神经科学。报告从脑智发展近二十年的发展,详细地介绍这一新学科,并深入而具体地介绍领域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展望未来学科发展及其与国家儿童脑计划的关系。

 

03

应激下大脑功能重组模式


秦绍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和IDG麦戈文脑研究院教授、PI、博士生导师,情绪与认知神经科学课题组负责人,国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生理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委员,并任Psychoneuroendocrinology(IF=5.52)等国际期刊编委,常年为Nature Communications、Biological Psychiatry、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等权威期刊审稿人。秦绍正课题组致力于解密人脑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情绪对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调节作用的神经生物基础。


报告摘要

秦绍正团队融合无创脑功能成像、认知行为、生理心理和计算建模等交叉学科技术和方法,揭示了应激与焦虑情绪下大脑功能的适应性重组模式——额顶执行控制与海马记忆系统对信息精细加工有效性降低、杏仁核情绪突显网络系统敏感性增强;接着,结合心理药物干预,确立了应激与焦虑对大脑执行控制系统和情绪突显系统之间功能重新配置的关键调控作用及其生理心理基础;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认知发展,揭示了应激与焦虑对快速发育过程中大脑额顶执行控制系统和海马记忆系统、杏仁核情绪系统之间功能整合和分化模式的调节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为理解大脑情绪的工作原理提供新启示,还能够为情绪相关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新的靶点。

 

04

How children learn to tell lies?


李康(Kang Lee)博士,University of Toronto(多伦多大学)教授,加拿大国家一级讲席研究员(发展神经科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心理系教授级研究员。在过去的20多年里,李博士一直致力于用行为、计算和脑成像的方法研究儿童和成人是说谎的。李博士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近300篇文章,被引13000以上,H因子56. 他是国际心理科学学会的院士,Psychological ScienceDevelopmental Science的编委,美国心理学会的前理事。他是加拿大联邦领导奖获得者,加拿大安大略最佳科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海外杰青获得者。他的TED演讲目前超过7百万的观众。他最近(2018.5)的一期“一席”讲座收看也超过了50万人次。 

 

报告摘要

李康博士结合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指出,人在儿童早期便开始说谎,并讨论了哪些因素会导致说谎的发展,哪些不会,为什么孩子会说谎,以及我们成年人是否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孩子的谎言。儿童说谎是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发展的表现。如果孩子经常说谎怎么办呢?研究发现打屁股没有用,讲道理没有用,讲狼来了和匹诺曹的故事也没有用。大人和同伴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如果大人和同伴不说谎,小朋友往往也不说谎。所以你要你的孩子诚实,你一定要创造一个诚实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此外,报告还讨论了帮助我们检测儿童谎言的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这种技术在谎言检测中的应用。并进一步谈到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


05

应激背景下的未来取向:动机功能、应激缓冲机制和遗传学基础 


甘怡群,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第8分会(健康心理学分会)秘书长。2016年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心理学家,2018年被国际应用心理协会(IAAP)授予会士的称号,被认为对国际应用心理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报告摘要

未来取向是一种个体对时间概念化的能力,它是指个体对于未来事件相关的行为以及结果的思考偏好。时间概念化的能力不仅体现了个体对事件未来发展的掌控需求以及对提前应对未来事件的准备,而且也体现了人类对于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努力。未来取向是一种重要积极的心理资源,目前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未来取向与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的关联,并未探讨其内在的机制。

 

本次报告从三个方面拓展人们对未来取向功能和形成机制的理解:(1)用行为实验探讨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和时间折扣及时间知觉。我们发现,未来取向高的个体能穿透时间的屏障,准确地感知未来应激的重要性。(2)未来取向有缓冲压力的功能,其中的作用机制是计划、情绪调节和抑制控制。我们用纵向追踪的方法探讨未来取向缓冲慢性的工作和学业压力的功能,以及用行为实验结合生理和ERP方法研究未来取向缓冲实验室启动的急性社会压力。(3)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未来取向的形成和变化,初步证据说明特定位点的基因型在逆境下发展出更强的未来取向。报告也对未来取向用于时间管理、个体化的应激干预和临床应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06

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 


辛自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教授。从事社会心理和经济心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重点、一般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引用7000余次,出版《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等专著教材8部,4次获省部级奖励。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筹)主任,《心理技术与应用》主编及多家国内外期刊编委。


报告摘要

心理学的优长是实验室里“尽精微”的实证研究,然而,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是心理学界在不断探索如何让本学科“致广大”——理解并改变社会现实。其中,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成为关注焦点。要正确识别这方面的学术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心理内涵出发,认识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治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事务,治理的过程是多元主体的群体决策过程,治理的路径之一是面向人的心理建设或社会心理服务。由此,心理学家应该着力研究社会治理“内生”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包括各类主体的治理能力,作为治理对象的现实社会心理问题(尤其是社会心态问题),群体决策心理,以及心理建设的战略和实践方案。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望建立“社会治理心理学”的本土理论体系,有效响应国家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重大需求,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学理思路和科学依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解决宏观社会心理问题,建设强大的国民心理,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实现社会的“善治”。简言之,社会心理服务旨在“由心而治”,尊重并依循“心之理”而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并非为了“治病救人”,在本质上不同于面向个体的心理健康服务。

 

各分会场的风采



闭   幕   式

李志毅研究员主持大会闭幕式,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傅小兰作大会总结。

傅小兰作大会总结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新任理事长周晓林教授致辞。周晓林总结此次大会是一场充满智慧、正能量的大会,在发言中还宣读了彭聃龄老师发给他的热情洋溢的一段话:心理学地位的变化,是过60年来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期间,中国心理学走过了异常曲折、艰辛的道路……60年的巨变也让我想起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位老教授陈舒永的遗言,希望后死的诸君多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在心理学方面也摘下一颗皇冠上的明珠来,给中国人争一口气。还希望年轻的同志们搞一些不是有文化的人就能搞的心理学……


周晓林致辞


闭幕式上,还对优秀博硕论文进行了颁奖,分别评出13位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18位优秀硕士论文获奖者,以激励更多优秀学子攀登学术高峰,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助力。

 


大会最后由第22届全国心理学大会的承办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臧玉峰老师发言。他带我们一起领略了杭师大的特色,并承诺2019年的全国心理学会议将是一场多学科对话的心理学盛会,还将设立海外青年学术交流专场。让我们期待来年相约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吧!

 


大会参展单位

本次大会一共吸引了15家参展单位




参考资料:《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手册》


经典图书推荐





• 图文编辑 | 文 心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图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