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赫尔曼·艾宾浩斯——没有了他,实验心理学将会怎么样

新曲线心理 新曲线心理 2021-03-19


 

赫尔曼·艾宾浩斯

(1850~1909)



“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赫尔曼·艾宾浩斯出生于1850年1月24日,是普鲁士莱茵兰地区波恩附近巴门镇一个商人的儿子。在当地高级中学,他接受了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古典教育。艾宾浩斯17岁进入波恩大学,还在柏林大学和哈雷大学学习过,后来当过这两所大学的教员。普法战争中断了他的学习,1870年到1871年间,艾宾浩斯在普鲁士军队中服役。服役之后,他返回波恩大学并于1873年因其论文《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以最高荣誉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英国和法国游历了数年,在大学旁听和参加研讨班,并作为一名教师和私人家庭教师短期工作过。在巴黎一家旧书店浏览图书时,他发现了一本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艾宾浩斯被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描述迷住了,并因确信心理学像心理物理学一样能成为一门自然科学而激动不已。他相信类似于费希纳的客观心理物理学程序能被发展,并应用于更高级的心理过程。1877年左右,艾宾浩斯着手开发这样的程序以研究记忆这一更高级的心理过程。多年之后,当他出版其重要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大纲》时,他将这本书献给费希纳:“我将一切归功于您。”



艾宾浩斯的早期学术生涯

1880年,艾宾浩斯在柏林大学被任命为一名无薪大学教师或私人导师,在那里他继续记忆研究。虽然在艾宾浩斯之前已有一些人从事过关于记忆的推测和思考,但是他的研究是第一个系统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的研究具有高度原创性。他没有一个可以向其学习并能使用其材料、技术和程序的老师。曾经对这些研究给予过鼓励的费希纳已是在莱比锡过着安静退休生活的年届八旬的老人。


艾宾浩斯不是某个心理学系的成员,而且没有研究实验室,也没有具有类似兴趣与研究计划的同事。最后,艾宾浩斯没有大量被试供其实验所用,所以他的大部分实验都在自己身上完成。尽管存在这些限制,他还是进行了心理学史上最为卓越的一些研究。


艾宾浩斯是一个谨小慎微的研究者,他遵循严格的实验准则。他的首批系列实验在1880年年底完成,但他是如此小心,以致用此后的四年时间重复和扩充这些实验,然后才于1885年在莱比锡出版的专著《论记忆》一书中描述他的研究结果。手稿用漂亮的书法以高贵的、博学的德语写成。这部著作很受欢迎,而且艾宾浩斯所做贡献的价值和独创性受到广泛认可。


艾宾浩斯很早就认识到熟悉性对学习和记忆的巨大影响,所以他着手为他的记忆实验设计陌生的材料。其结果就是著名的无意义音节。无意义音节术语已被普遍用于描述艾宾浩斯所使用的材料,但是稍有一点用词不当。他通过变化组合19个辅音、11个元音和11个辅音,按照辅音-元音-辅音的顺序构造他的音节。变化组合产生了19×11×11 = 2 299个不同的音节。有传言说艾宾浩斯淘汰了他判断为有意义的音节。然而,冈拉克断言艾宾浩斯使用了所有的单音节。冈拉克指出,对于艾宾浩斯来说去淘汰音节是困难的,因为他能够流利地使用德语、英语和法语并且已经学习了拉丁语与希腊语,对他来说它们中的许多音节已经具有意义。设计无意义音节是一种创造;在艾宾浩斯之前它们尚未创立,但是从那时起它们就已广泛地应用于记忆研究。


艾宾浩斯怎么会想到发明无意义音节呢?1871年,刘易斯·卡罗尔出版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受到普遍欢迎。其中的诗歌“Jabberwocky”从头到尾如下:


Twas brillig,and the slithy toves

Did gyre and gimble in the wabe;

All mimsy were the borogoves,

And the mome raths outgrabe.


沙科推测,当艾宾浩斯1876年在伦敦时,一定读过包含卡罗尔英文版的无意义打油诗在内的这篇著名儿童故事。因此,它可能是艾宾浩斯设计无意义音节的灵感来源。不管起源如何,无意义音节以其同质性与不熟悉性成为艾宾浩斯的理想实验材料。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研究了几个普遍问题。首先,他考察了记忆材料的数量与其达到“完全掌握”的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和努力之间的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大声朗读无意义音节表并且反复复述,所有这些都与一个节拍器合拍。艾宾浩斯记录了他能够毫不犹豫地完整复述具有不同数量无意义音节的音节表之前需要重复的次数。掌握更长的音节表需要更多的重复,这个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



列表中无意义

音节的数目

到第一次正确再现时的重复次数

(该次排除在外)

 7

12

16

24

36

 1

17

30

44

55


艾宾浩斯也评估了不同数量的学习对记忆的影响。他使用不同的音节表,每个音节表有16个无意义音节,并且使每一个音节表的重复次数不同。24小时后再学习所有音节表。再学习音节表所需要的时间记录在下表中。


最初重复的次数

24小时后再学习需要的时间(秒)

节省的时间

(秒)

  0

  8

16

24

32

42

53

64

1 270

1 167

1 073

   975

   863

   697

   585

   454

103

192

295

407

573

685

816

关系是清楚的:随着最初重复次数的增加,24小时后再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要的时间减少。考虑到这样一种显著的反比关系,人们也许疑惑为什么艾宾浩斯不使用更多的重复次数进一步探索。艾宾浩斯相当生硬地解释道:


正如已经提到的那样,我没有通过进一步增加陌生的16音节系列的重复次数来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由于测试时间的延长,渐增的疲倦与一定程度的睡意会造成困难。


一些实验甚至对专注的艾宾浩斯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这个实验表明了过度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以前的一套结果表明,掌握一个有16个无意义音节组成的列表大约需要重复30次,而在第二次实验中,许多音节表明显得到过度学习,正是这些音节表创造了高“省时分”。


艾宾浩斯最著名的实验是研究了时间间隔长度对记忆的影响。他学习了八组由13个无意义音节组成的音节表直到能够完整地再现两次。经过不同的时间段,他再学习这些音节表,然后使用再学习时需要重复的次数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出一个“省时分”:


(最初重复的次数—再学习的重复次数)/最初重复的次数  x 100


因此,再学习的重复次数越少,计算出的省时分就越高。艾宾浩斯的结果显示在下表中:


最初学习和再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

节省的百分比

遗忘的百分比

0分钟

20分钟

60分钟

9小时

24小时

2天

6天

31天

100

58

44

36

34

28

25

21

0

42

56

64

66

72

75

79


这些结果可以得到一个曲线图,横坐标表示学习的时间间隔,纵坐标表示节省的百分比,此图表明了记忆随着时间遗忘的进程。这一曲线图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出现在当代许多教科书中。它最令人吃惊的方面是保持量在最初时大量下降,尤其是考虑到艾宾浩斯所使用的严格的学习标准。所学材料的50%多在仅仅60分钟之后就被遗忘,24小时之后66%的材料被遗忘。虽然这一曲线常常被命名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是艾宾浩斯并未这样描绘过结果。相反,他提出了一种遗忘数学模型,即写出函数的对数方程,并用最小平方法导出参数。这种复杂精妙的统计学技术是艾宾浩斯所特有的。他引入平均数和变异性概念,并且提出一种在不同条件下比较成绩的方法,即考察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是否超过或然误差基础上的期望值。


艾宾浩斯还研究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对记忆的相对影响。他发现,一般说来,对整体材料的主动、分散学习最为有效。他还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例如诗歌或散文,比没有意义的材料更加容易学习和记忆。学习拜伦《唐璜》中的六个诗节,他仅仅重复了8次;而学习同样长度的无意义重复了70到80次。此外,对其结果的内在分析表明,在他入睡之前学习的音节表比在一天中的其他时间学习的音节表保持得更好。这一发现——与觉醒时的活动相比,睡眠可以减缓遗忘——在大约四十年之后由詹金斯和达伦巴赫在一篇已成为经典的论文中被证实。


艾宾浩斯着手解决一个应用问题

艾宾浩斯着手解决一个应用问题

1895年7月,布雷斯劳市政府写了一封信给西里西亚民族文化协会卫生处,要求提供德国学校工作日安排方式的合理性。儿童从上午8:00到下午1:00在学校不间断地上课。他们的疲倦和紧张焦躁似乎与日俱增,所以政府想知道换一种不同的学校日程安排是否会更好——或许在上午和下午课时段之间设一个午休。该协会委派一个委员会去研究这个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委员会发现需要客观测量学生在工作日期间心理能力的变化。一名德国心理学家格里斯巴赫提出用两点辨别阈限测量心理疲劳。他认为疲劳将削弱儿童在皮肤上的两个刺激点之间作出区分的能力,并且建议使用这种心理物理学测量评估儿童心理能力的变化。 


格里斯巴赫测量了儿童上午入学和每课时末尾时的两点辨别阈限。作为一种控制程序,他还趁他们不用上学时在家里对其进行了测量。格里斯巴赫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灵敏性迟钝,它大约于在校日的第三个小时达到最大值,因此他建议把一天分成两个更短的时段。主要成员为内科医生的委员会被格里斯巴赫的研究所打动,但非委员会成员的艾宾浩斯不太赞许。他承认这个测试做得很好,但是认为这个测试程序并不适合于这个目标——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心理测验的内容效度。艾宾浩斯建议用专门心理学的而非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来测量注意力减退和疲劳增加这些心理过程。该委员会接受艾宾浩斯的批评,并且委托他设计测验。他接受了这个任务,但很快又开始关注更为普遍的智力本质问题。


艾宾浩斯将智力视为一种整合信息、发现关系和联系以及得出正确结论的一般能力。他认为这种能力就是辨认各领域内杰出人才的东西,无论是一名必须根据不完整信息做出诊断的医生,还是一位在战争的迷雾和恐怖中必须根据不确定、有时还相互冲突的信息做出高明决策的将军。艾宾浩斯设计了类比填空测验来测试此类推理能力。要在类比测验上取得好成绩,儿童就必须了解完成类比的规则


七月对于五月就像星期六对于(     )。


这个填充测验包含让一个小孩完成一个段落或句子:


大的东西比(     )摇东西重。

(     )总是比他们的父亲年轻。


除了准确性,儿童填空的速度也要受到评判。后来,艾宾浩斯所引进的此类填空测验在阿尔弗雷德·比纳编制其第一个智力测验时被使用。除了这两个一般推理测验外,艾宾浩斯还用测验测量儿童的基本算术能力。


艾宾浩斯在布雷斯劳对学龄儿童实施测验,并将他们的测验分数与其学业成绩和名次进行比较。他的填空测验在成绩良好、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之间作出了最佳区分。艾宾浩斯认为该测验测量了智力的核心组合功能。尽管艾宾浩斯在理解和测量智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却把学校日程应该怎样安排这一最初问题莫名其妙地遗忘了。今天,许多德国学校仍然在上午8:00到下午1:00之间上课。



对艾宾浩斯的评价

艾宾浩斯是一位革新者和先驱,但是与冯特不同,他没有追随者,也没有建立一个心理学派别。他对心理学的影响源自于对记忆进行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研究,对智力测量的开拓性研究以及他的著作。他分别于1902年出版的《心理学大纲》和1905年的《心理学纲要》在全世界被用作心理学教科书。当翻阅这些原版著作时,它们看似艰深而显得咄咄逼人,但是更仔细的审视会发现艾宾浩斯拥有一种清晰和精确的散文风格。《纲要》一书的开篇语:“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就是这一句描述,令许多对心理学发展史感兴趣的心理学家们既困惑又迷恋。


1909年,艾宾浩斯因肺炎突然去世,享年59岁。在他去世后的一篇评论中,罗伯特·伍德沃思写道:“哈雷大学的哲学教授艾宾浩斯博士的突然辞世被认为是全世界的重大损失,因为很少有心理学家在声望和志同道合上比他更具国际性”。1909年9月在克拉克会议上的一次演讲中,铁钦纳动容地表达了他的感情:


      然而,当我思考这个演讲主题时,我心中最主要的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感。今年二月,电报传来噩耗,艾宾浩斯去世了,就在庆祝完59岁生日的一个月之后。有一种困惑油然而生,甚至先于个人悲痛的感受:没有了他,实验心理学将会怎么样?


铁钦纳把艾宾浩斯的逝世描述为一个“令人悲痛的损失”,并且预言艾宾浩斯的著作将会与冯特的一样重要。对铁钦纳来说,这是最高的赞赏,而且他的话具有先见之明。在心理学的最重要贡献中,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拥有着牢固的一席之地。



 

艾宾浩斯的经典著作


1885


《论记忆》

1902

《心理学大纲》

1905

《心理学纲要》



 本文改编自:戴维·霍瑟萨尔,《心理学家的故事》,新曲线·心理学丛书.




• 图文编辑 | 文 心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心理学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