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班杜拉教授 | 行为主义的“叛逆者”,认知行为主义的“奠基者”

文心 新曲线心理 2024-04-20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2021)


2021年7月28日,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去世,享年95岁。班杜拉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通常也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的“奠基者”。他的理论影响了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各个领域。


班杜拉的成长经历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年出生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北部的蒙代尔,他有5个姐姐,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在小村庄长大的他,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整个高中只有两个教师教授所有的课程。班杜拉回忆说,“由于教育资源太过有限,学生很多时候就只能靠自己。”而教育的局限性使班杜拉在学习上变得更加独立,而这些特质对他以后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班杜拉具有波兰和乌克兰血统,父亲来自波兰的克拉科夫,母亲来自乌克兰。


班杜拉的父母自己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们非常重视教育。他们非常鼓励他离开所居住的小村庄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有一次父母对他说:“阿尔伯特,你面前有两个选择,你可以留在这里耕地、打桌球、在酒吧里喝到不省人事,或者你可以努力去接受教育。” 班杜拉选择了后者。


他们鼓励班杜拉到小城镇以外增长阅历,所以高中的时候班杜拉会去埃德蒙顿,在Sash&Door公司打工,学了不少木工,打工赚的钱支撑他完成了后来的大学教育。


高中毕业后的夏天,班杜拉到育空地区工作,以保护阿拉斯加高速公路免于下沉。班杜拉后来将自己对人类心理病理学的兴趣归功于这份工作经历,在那里他看到了更多样化的生活状态,拓宽了他对生活的看法,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里,享受着自己的特权。 


之后,班杜拉进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他于1949年到达美国,并于1956年成为美国公民。1952年,他与弗吉尼亚·瓦恩斯(Virginia Varns),养育了两个女儿。


“机缘巧合”开启

心理学生涯



班杜拉的心理学生涯是偶然出现的,他经常与工程系和医学预科的学生共乘校车去学校,因为他们都有早上八点钟的课,所以他也需要很早就起来赶车。这样在早上第一堂课之前,他就会待在图书馆消磨时间。班杜拉叙述,当时有位学生把课程表落在了桌子上,于是他翻了翻,注意到有一门心理学课,刚好可以填补这段空闲时间,所以就决定去旁听,结果很快就迷上了心理学,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194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他进入爱荷华大学学习心理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2年,在临床神经心理学家阿瑟·本顿(Arthur L. Benton)指导下,获得了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


1952年,他搬到了堪萨斯的维奇塔,在维奇塔辅导中心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习训练。1953年,他加入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并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心理学事业。


班杜拉在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而为我们所熟知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有:社会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波比娃娃实验、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下面我们就一一来看一下,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社会学习理论



在职业生涯一开始时,班杜拉主要研究的是学习。那个时候大多数的研究都针对来自直接经验的学习,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只能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并体验其结果而发生。班杜拉感觉到,这条理论化路线与非正式的证据是不一致的,事实上,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在他们身上所产生的后果,人们也可以进行学习。


1963年,他与自己的第一个研究生理查德·沃尔特斯(Richard Walters)合作出版了《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首次提出了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1977年,班杜拉又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书,这是其社会学习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开始在理论方面雄心勃勃地“为分析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最主要形式之一,社会学习与观察学习几乎被看成同义词。” 事实上,他将学习分为两类:反应后果的学习和示范行为的学习。前者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后者即观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基础。

 

观察学习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在他看来,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


班杜拉对观察学习心理过程的研究明显受到了信息加工观点的影响,他按照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由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四个相关联的子过程组成,每个过程又包括了一些影响它们的变量。



注意:观察者必须注意到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如果观察者和榜样两者之间的特点和特质很相像的话,就更容易发生注意。

保持:观察者必须能够把榜样的行为储存在记忆中。

动作再现:观察者在身体和心理上有能力再现榜样的行为。

动机:观察者必须有理由重现榜样的行为。比如,观察者认为榜样行为可带来强化的结果。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最著名的一项实验是“波比娃娃实验”,是《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之一,这项研究考察了“通过观察成人榜样做出的攻击性行为,年幼的儿童能否习得攻击性行为”。



波比娃娃实验

研究者选取72名3~6岁的儿童,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将他们分为三组,每组24人,让其中一组观看榜样的攻击行为;一组观看榜样的非攻击行为;剩下一组为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随后再按男女分组。最后各实验组分出一半参与者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最终得到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

每个儿童单独进入布置相同的房间,房间里的桌子上有一些土豆印章(实验是在1961年,你们这些生长在高科技时代的人可能没有见过,土豆印章就是把土豆从中间切开,在上面进行雕刻,就像橡皮图章,按过印泥后可以复制出很多几何图形)和贴纸,供儿童游戏。

随后,成人榜样被带到房间另一角落的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套儿童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5英尺高的充气波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玩具是给成人榜样玩的,然后便离开房间。

无论在攻击情境还是在非攻击情境中,榜样一开始都先玩拼图玩具,一分钟后,攻击性榜样便开始用暴力击打波比娃娃。用棒球棍打它的头、坐在它上面、打它的鼻子……持续接近10分钟。在无攻击行为的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完全不理波比娃娃。

十分钟后,所有孩子分别被带到了一个观察室,这个观察室有许多玩具,如救火车模型、喷气式飞机模型、包括玩具木橱和玩具车在内的一整套玩具娃娃,等等。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呢?

结果发现,那些看到过攻击行为榜样的儿童比其他两组儿童更多地倾向于模仿他们所观察到的暴力行为。这项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新行为是怎样通过简单地模仿成人而习得的。此外,该研究为数百项关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或媒体暴力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引发美国国会举行了多次有关媒体暴力的听证会,以探讨儿童接触电视、电影、视频游戏、电脑游戏和互联网上的暴力内容可能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广播和多媒体开发者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公众和法律带来的压力,他们正在努力减少媒体暴力,或者设立“家长忠告”等级体系,对暴力内容给予特别提醒。


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以三元交互决定论来解释学习的人性基础和行为的因果关系。他指出,行为、人的内部因素和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决定。在班杜拉看来,心理机能就是个体(内部因素)、行为以及环境影响这三种决定因素之间的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这些相互依赖的因素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行为,其影响各不相同。有时环境因素对行为产生决定性作用;有时行为可能成为三者中的决定因素;同样,人的认知因素也可能成为三者中的决定因素。在这三因素中,班杜拉特别注重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他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中逐渐形成的,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理论偏见,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认知和行为联系起来考察社会学习。


从社会学习理论到

社会认知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班杜拉的研究集中在以观察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构上,此后他的研究方向则发生了改变,有两项研究项目引发了这一转变。


第一个合作项目研究的是在应激情境下,个体对自己应对威胁的能力知觉如何影响神经递质和血液中荷尔蒙的释放。研究发现,个体是通过自己应对威胁的能力信念来调节生理激活水平。这一发现使班杜拉开始关注人类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


另一项研究是1977年做的一个关于示范行为在治疗“恐蛇症”中作用的实验。实验发现,治疗的效果是通过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改变和恐惧唤醒。这引起了班杜拉研究自我参照思维影响心理机能的兴趣。这两个项目促使班杜拉开始转向自我能力、自我调节、自我参照思维等主体因素的研究。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初步形成了他的人类心理机能的社会认知理论。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是其社会认知理论思想的系统总结。该书是班杜拉学术思想的转折,此前他主要致力于包括观察学习在内的宏观社会认知理论的建构和完善;此后他就全面展开了对自我系统,特别是自我现象的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但它超越了社会学习理论,它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学习论领域。该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行动、动机和情绪, 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依然是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人性假设,并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社会认知论假设人类有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人类不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而且是环境的积极塑造者,“人们不只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性的机体,而是自我组织的、积极进取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这也导致了他的自我效能研究。


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到自我效能的概念,在1980年的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颁奖大会上班杜拉作了题为《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的演讲,对自我效能作了进一步阐释。在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中,班杜拉专门用一章内容总结了1986年之前的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


班杜拉晚年撰写了大量有关自我效能的文章。除了一系列论文外,他还于1995年主编了《社会变革中的自我效能》,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运用》,对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系统的理论建构。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而不是行为本身或能力本身。班杜拉将自我效能信念看成人类动机、幸福以及个人成就的基础。换句话说,除非人们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带来想要的结果,要不然的话,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几乎没有什么外因可以使其做出或坚持行动。


“人必须要拥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地障碍和不公,走向成功。” 个人效能信念几乎塑造着人们生活的每一方面——不管你的想法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的,个体都很容易遭遇压力和抑郁,也经常做出生活选择。


巨星陨落,思想长存


|班杜拉|所获得的荣誉

 

1980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80.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Awar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Aggression, 1980.


Elected 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80.


1986

Scientific Achievement Award in the Field of Behavioral Medicin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86.

1989

William James Awar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1989.


Elected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1989.

1998

Distinguished Lifetime Contributions Award,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8.

1999

Thorndike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of Psychology to Edu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

2002

Healthtrac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Health Promotion, 2002.

2003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2004

Award for Outstanding Lifetime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4.


James McKeen Cattell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4.


McGover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Health Promotion Science, 2004.

Honorary Fellow, World Innovation Foundation, 2004.

2005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health behavior research, American Academy of Health Behavior, 2005.

2006

Gold Medal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Lifetime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ical Sc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2006.


Distinguishe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or Advance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through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American Academy of Health Behavior, 2006.

2007

Everett M. Rogers Award, Norman Lear Center for Entertainment and Society, 2007.

2008

Grawemeyer Award, Grawemeyer Foundation, 2008.

2009

Interamerican Psychology Award, Interamerican Society of Psychology, 2009.

2012

Lifetime Career Award,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015

Order of Canada,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2015.


Sustained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Award, Association for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2015.

2016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bestowed by President Obama, 2016.



|班杜拉|的主要著作

 

Adolescent Aggression, Ronald Press, 1959 (with R. H. Walters).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3, (with R. H. Walters). 

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9. 

Social Learning Theory, Prentice-Hall, 1977.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rentice-Hall, 1986.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Moral Disengagement:How People Do Harm and Live with Themselves, Worth Publishers,2016.


参考资料

1. 诺埃尔·希伊著.郭本禹,方红译.50位最伟大的心理学思想家.新曲线出品.

2.郭本禹著.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

3.叶浩生著.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罗杰·霍克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新曲线出品.

5.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新曲线出品.

6.https://albertbandura.com/albert-bandura-awards.html

7.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Bandura

8.https://mp.weixin.qq.com/s/dGlk8YjFw1Hb_fIL7th9Ow




图文编辑:文心

   文字审校:朱小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