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高中鄙视链补丁版

乱刻 禁乱刻乱画 2023-04-23

昨天看到杜绍斐写了一篇《北京高中鄙视链》,杜少写得很好很传神,唯一的遗憾就是,涉及的学校太少了。北京的高中千千万,鄙视链之复杂超乎常人想象。所以我努力再给此文打个补丁,挂一漏万,博诸君一笑。


开宗明义,先说研究范围:这条鄙视链范围仅限于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四个城区,其他区暂不涉及。东西朝海云集了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也浓缩了几乎全部的恩怨情仇。


四中VS人大附,少林武当的风云际会


无论北京人如何理解北京城的中学名校流变,在全国吃瓜群众看来,帝都的著名中学只有两所: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


北京四中,百年老校,历史悠久,在人大附中崛起前,是毫无疑问的京城中学头牌。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你搜一搜四中校友名单,就知道以四中比少林绝非虚言——那一长串名字灿若星辰,令人叹为观止。四中的道元班、网校,都是敢为天下先的教育实验,也是这所名校辉煌的一部分。


摄影︱赵文韬


但是,任你少林历史如何底蕴深厚,架不住武当出了个张三丰。自从上世纪末刘彭芝出任人大附中校长以来,人大附中的崛起堪称光速,相比之下,反倒衬托得四中有些寂寥。在人大附中接二连三创造高考奇迹的日子里,这所学校也逐渐成为北京中学教育的代名词。


从人大附中学子对校服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自豪感——在大多数学校,校服都是被抵触的存在,唯独人大附中的学生,走到哪都以一身校服为荣。每天下午五点的海淀黄庄,一定会被一群红白色的小蚂蚁淹没,他们背后的人大附中四个字格外醒目。


人大附中四个字永远是校服上醒目的存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几年教育集团化浪潮兴起,人大附中更是开启了无限扩张之路,除了学校管理层,可能外人谁都数不清人大附中到底有多少分校、合作学校。相比之下,四中也开了一些分校,但规模显然没有人大附中那么夸张。


知乎上有个神贴:“如果目前的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发生学校之间的战斗,谁会赢?”一位不知来自哪所学校的学霸推演了双方的交战过程,其中战略部署部分很直观地呈现了两所学校的力量。



今天,这两所名校依旧象征着北京中学教育的门面,他们的相爱相杀还会继续下去。


西城与海淀,就像西甲和英超


然而北京孩子都知道,京城的中学并不是只有四中和人大附。作为京城教育的两大高地,西城与海淀多年来争斗不休,仿佛欧洲足球世界里的西甲和英超,为了第一联赛的名头打得头破血流。正如西甲与英超豪强林立,西城海淀的名校也是一抓一把,如果两个区凑在一起打牌,效果可能是这样的:


西城:我先出,师大三英!

海淀:跟上,三大附中!

西城:一对,四中八中!

海淀:要了,三个一!


以上黑话,熟悉北京中学教育格局的人应该不难看懂。西城之所以能抗衡海淀,显然不是只靠北京四中。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者,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在一场论坛里骄傲地提及北师大三大附中:实验中学、师大二附、北师大附中——嗯,我相信老爷子是考量过排位顺序的。


当然,这种排序见仁见智,高手过招,各有擅场,实验的高考成绩,师大二附的文科实验班,师大附中的校友关晓彤……对不起,走错片场了。请师大附中的同学不要生气,这只是玩笑,北师大三大附中,个个都是传说级的存在,高考成绩基本年年北京前十,动不动还会出个状元。


相比西城的师大三兄弟,海淀的三大附中则是各有各的爸爸。这里又有些微妙的差别:北大清华是中国大学没有争议的TOP 2,但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在全国范围内却没有人大附中那样声名远扬。而人大附中学子自知爸爸没有另两家好,于是常年流传一条民谚:少壮不努力,长大去隔壁。


三个一则是指海淀的另外三所名校:八一学校、十一学校、一零一中学。这三所学校都有方便军队子弟上学的创办初衷,是拼校友时海淀的资本所在(八一学校:论校友,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与高校附中相比,八一、十一、一零一算是另一种流派,也一样有着恐怖的教育资源和高考成绩。


西城和海淀的比拼,除了成绩,还有一些其他维度。比如八中的平均智商就是个很特殊的存在。名动天下的八中少年班里,一群十三四岁上高三的小朋友很容易让各路名校学子怀疑人生。在校园环境的比拼上,大家也是各有所长。清华附中把清华园当后院,一零一中学把圆明园当后花园,但别忘了西城还有个一六一中学——你知道把足球踢进中南海是种怎样的体验吗?


一六一中学因为地理位置,被戏称为“中南海附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革新派的历史行程


北京的高中不屑于当高考工厂,但在教育改革力度上各有千秋。走得最远的,当属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中。这两所学校常年处于教改鄙视链上游,被视为“别人家的学校”之典范。


至于为什么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南有十一,北有北大附,显然和两所学校的校长有关。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自不必提了,各种走班、选课、嘉年华一通操作下来,这位被学生称作“贵爷”的校长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了北京教育改革的飞地。当年《人物》杂志记者去学校采访,记录的一个小细节很体现“贵爷”的教育思想和做派:


崔永元做乡村教师培训计划,从教育部那里听说了十一学校,然后和李希贵成了朋友。有一回两人在学校溜达,校长拿门禁卡开了一间教室的门,“里边俩小孩,一男一女,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校长说‘打搅你们了’。我们走到窗台边假装看看花,赶紧走了,出门的时候校长又说,‘打搅你们了’。”


北大附中相对低调一些,但了解这所学校的人都知道,北大附中的改革步子迈得也很大,一点不输十一学校。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只是在四年前因为雾霾天自行停课网红了一把。当时海淀区教委以雾霾预警未到停课级别为由,要求北大附中恢复上课,但北大附中还是把停课进行到底,可见王校对原则的坚持。



不过,一个校长的命运,既要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贵爷和王校固然了得,但也要看到十一学校是钦定的教改试验田,北大附中背后的北京大学更是副部级单位。相比之下,一个处级机构海淀区教委,多少有点弱势。虽说革命工作不分贵贱,但京官难当也不是妄言,海淀教育系统的同志们显然对此深有感触。


东城学校的贵族气质


说了这么久的海淀和西城,终于要绕回东城了。论教育实力,东城显然要比那两个区弱上一个level。但东城绝不是没有名校,而且个个历史悠久。北京第N中学的序列里,前五中东城一口气占了仨。北京一中,三百多年历史;北京二中,二百多年历史;最小字辈的北京五中,刚刚办完九十周年校庆。


北京二中复古校门。 摄影︱李逸伦


东城学校的高考总成绩不能和西城海淀比,但过去两年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都出自二中。其实出个状元也不稀奇,但二中状元的觉悟明显和其他区的学霸不一样。2017年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二中熊轩昂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就说: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东城学子的这份觉悟,当然是底蕴的体现。动辄百年校史,皇城根下,考虑问题不能眼里只有分数。这种贵族气质在景山学校的校门口更容易感受到,这所学生家长来头普遍惊人的学校,远远顺着招牌望进去,就是小平同志1983年给景山学校的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实东城还有很多名校,比如一七一中学,老崇文合区后划入东城的广渠门中学、汇文中学,这些学校名头未必很大,但都是妥妥的实力派,校长、老师均非等闲之辈。但东城的学校无论水准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小。毕竟四九城里,寸土寸金,一所学校拥有一个标准足球场都很奢侈,拥有自己的食堂更是一种妄念。这也成了二中学生自豪感的来源:你听说过二中地下食堂的马卡龙吗?


教育洼地朝阳的进击


在教育问题上,朝阳区用一个字就能概括:弱。曾经朝阳区的初中生,中考去向大致如下:牛逼的考入四中、人大附,至少也要杀入西城海淀,再不行报考东城,实在考不出去的,力争进入八十中、陈经纶,最后剩下的,随便去哪混日子就好。


八十中是朝阳区长期以来的教育头牌,但除了世纪之交出过两回状元,望京校区十多年前以超一流的硬件震撼城区诸多老破小学校之外,成绩并不十分拿得出手,主要贡献还是一群文艺的校友:徐静蕾、冯唐、张斌、韩乔生、段暄……


在朝阳,八十中学生自认第一,陈经纶学生往往表示不服,而朝阳外国语学生笑而不语。二十年前,郝又明校长艰难创业时,大概就想好了要打造一所教育堡垒——朝阳外国语高中只招收本校初中直升学生,而这些孩子早就习惯了女生一律齐耳短发,男生一律平头,每天九节课,午休50分钟的管理模式。郝校长的教育情怀毋庸置疑,否则也不会拄着双拐,二十年如一日在开学那天站在校门口冲学生鞠躬,但也多亏老太太和李希贵的十一学校生涯没有交集,否则定然能碰撞出核爆级别的火花。


郝又明校长开学第一天在校门口鞠躬迎接学生。 来源︱澎湃视频


朝阳区虽然缺少名校,但是朝阳有钱。世界上很少有什么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加一点钱。于是这几年朝阳先后引进了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分校,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将台校区/奥森校区,还鼓捣出一所名字一听就霸气十足的北京中学,一副买下全世界的架势。虽然见成效还要等上几年,但多少还是缓解了朝阳家长的择校焦虑。


毕竟朝阳区供养着地表最强的军情组织朝阳群众,国家也有义务让他们不要为子女教育问题太过忧心。


题图插画︱我的同事杨朝老师


版权声明:欢迎转载,无需授权,署名与否看良心。


——今日补刀——


黄冈,衡水,毛坦厂:你们北京的学校啊,too simple,sometimes naïv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