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一个低成本试错的模拟社会

乱刻 禁乱刻乱画 2023-04-23

时光荏苒,学通社今天35岁了。对于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随时会被裁员的年纪;对于组织而言,35年下来还没被社会淘汰,应该也有些独到之处。与1985年学通社成立时相比,这个组织或许初心未改,但路径早已物换星移。今天,我想借几个人的故事,来讲讲学通社这些年做出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背后的理念,和其所创造的价值。



[一]
三年前李芊筱加入学通社的时候,是个刚上高一的小姑娘。这姑娘初来乍到异常积极,两个月一口气投了八篇稿,于是名字就在我脑海里有了印象。2016年10月,西城分社改选例会,看着新选出的社长团队,老社长小明眉头一皱,跟我说“还缺个能带大家冲上稿量的”。我问小明,你觉得谁合适?


小明指了指坐在后排,没参加竞选的芊筱。我想了想觉得名字耳熟,或可一试,就让小明问问她是否愿意。于是李芊筱同学就这样先当上了西城分社的社长助理,后来又成为业务副社、正社。


但这故事在芊筱的回忆里,变成了这样:


参加第二次例会时正值换选,七八个竞选者对西城的管理团队来说绰绰有余,可是您偏偏找到了没有竞选的我,问我愿不愿意当社长助理。那一刻我脑子懵了,先是狂喜——那种被自己眼中偶像级别的大boss所认可的心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纠结,老实说我不确信我是否具有这个能力,我觉得我难当此任,当您问我是否想好时,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说出一句“我可以”。

 
芊筱后来成为了一个特别靠谱的社长,带着分社做采访、搞活动,靠谱到让你很难相信这是当初坐在角落里的那个小姑娘。接触多了,我发现芊筱是个巴萨球迷。我作为皇马死忠,当然是选择……忍着。后来央视体育频道来学通社挑选青运会小记者,我让芊筱去试一试,讲讲她和体育的故事。选人的时候我其实没说什么,但央视的编导老师还是一致挑中了她——那是芊筱凭实力拿下的机会,就像她凭实力成长为一个好社长一样。


这姑娘真是个铁杆巴萨球迷。


去年芊筱给我的信里说:


三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我到底可以做到多好。如果没有您当时“选”中我,我又怎能走到今天的西城正社。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无限可能,让我多了一点“擅长”,让我更加自信……


我其实没有那么多主观故意,但我一直觉得,李芊筱同学的故事,是绝佳的学通范本,在学通社的平台上其实总在发生。成长道路上,有人“推”你一把是种幸运,哪怕这一推是无心插柳。而学通社创造的,就是这样一个随处有推手的环境。


[二]
四年前,当刘一鹤和我说起想办个北京高中生足球赛的想法时,我不禁想起自己读中学那会儿,在学校里举办年级足球赛的艰难险阻。


距离我上中学,已经整整十年过去了,中国学生踢足球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来自北师大附中的足球社经理,一个17岁的女孩,因为自己学校足球队的朋友们总是约不上比赛,就想创办一个面向全北京高中生的赛事,听起来是不是很天方夜谭?


但是一鹤真的就把这件事干成了。2016年春天,第一届北京高中生校际足球冠军杯赛(BGBC)拉开帷幕,幕后是一鹤和她的“创业伙伴”们几个月的辛劳(请看《一个十七岁女孩儿是怎么让全北京高中生为足球而疯狂的》)。他们拉赞助、跑场地、找资源,联系学校和球队,一点点把一个想法变成真实世界里的存在。时至今日,BGBC已经举办四届,组委会人来人往,唯有一鹤是永远都在的创始人。哪怕已经远渡东洋求学,她依然把BGBC当作一份事业,前两天还在和我探讨寻找合作伙伴的可能性。


比赛像模像样的。


说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这像一个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实现中国梦的童话故事,那我必须得说,不是。在操办BGBC的过程里,一鹤遇到过很多坑:改年龄、拉外援参赛的学校,站在球场中间要求裁判改判的家长……中国足球的烂,显然从根上就存在种种问题。以至于有一次一鹤跟我感慨:


我大概是把这辈子全部的坏人都遇见了。


当然,还有更多的好人。在许许多多好人的帮助下,BGBC成为了学通社的传统项目,北京草根足球的重要品牌。2017年的北京中学生社会实践挑战赛上,BGBC拿了大奖,刘一鹤同学作为创始人在台上讲述了这个故事,台下听众无不动容。有个老师后来跟我讲:


这样的孩子,以后什么事干不成啊。


关于一鹤以后要做什么的问题,我和她聊过好多次。最初她想过学医,后来大概也琢磨过商科,如今在学国际关系。她说自己的想法一天一变,但我从不担心。在学通社,一鹤已经展示过自己“成事”的能力,古往今来,有此能力者从来不会碌碌无为。


[三]
这两年因为媒体形态的变迁,我在学通社构建起了一支实习生小团队,主管学通社新媒体的运营,兼职盯各分社和项目的运转。


这些实习生,大多是学通社的老社员,上了大学,又回来实习。我把他们看作学通社教育实验的延伸——在学通社,当社员是最轻松的,可以进行任何尝试,不想玩了就随时退出;做了社长,就有了责任,要带着团队往前冲,要想方设法把事情做成;等上了大学回来实习,那意味着新的进阶:这里像是一个半真实的职场演习所,做事的逻辑要服膺于职业规则,但又可以犯错,以相对小的代价学习、成长。


每一个实习生来,我都会在内心里给他们设定一个小目标,然后看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应许之地。最显而易见的进步往往是文字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多实习编辑会经历痛苦的改稿过程,从“满篇花”到“一遍过”,这中间常常有个顿悟的节点,一朝迈过,就拥有了高质量汉语写作与独立思考的元能力。除此之外,我还惦记着每个人身上的小毛病,比如不够严谨,严重拖延,欠缺考虑,在关键节点随时敲打,让大家有朝一日离开时,确实能带走一份成长。


这个模式的痛苦在于,不得不面对没完没了的小别离。2014年和我一起开创学通君的张泽远、李欣早已毕业,后来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冰导与钟女士也没有留在报社,分别去做了明星经纪与赛事运营,但这本就是长大的应有之义。


看我们强大的团队(P图后)。


去年开创了学通专栏的胡泊同学准备开启新的挑战,后来她去了Lonely Planet实习,我也由衷感到高兴——当你迈上了一个台阶,就理应去寻找下一个攀登的方向。学通社从来不希望把社员都拴在这里,拴在传媒方向上。只要你愿意,你永远可以从学通社出发,去尝试新的挑战。


[四]
去年11月,学通社分社换届改选结束后,又一次总社例会,我给大家拿出了那篇写于2012年的学通社业务手册前言。当年,我这样理解学通社的价值:


你无法否认权力与金钱对新闻的侵蚀,今天的新闻业的确不像二十年前那样天然正确了,也不复当年的吸引力。但有一点我相信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好新闻可以战胜时间,在历史长河中赢得一席之地。对于学通社记者来说,加入这个组织的理由可以有千条万条,但最终的目标其实就应该是最初的任务:写好一篇新闻。


七年之后,这种理解变了吗?其实我依旧认为,写好一篇新闻应该是学通社员的初心。但这七年里,时移世易,我们的确无法像鸵鸟一样,把新闻专业主义当作最高追求。由此回溯过去三十年,大多数学通社员其实也是在通过新闻的视角观察和理解社会,探寻自我与世界的位置关系。


所以这两年,学通社开启多元化探索,许多社会实践项目被孵化出来。从早期的领跑计划、青少年书市,到今天的入戏、BGBC、GALA公益,以及曾经出现或正在发生的罗塞塔石碑沙龙、电竞联盟、街舞大赛,这些项目的终极奥义,就是创造一个低成本试错的模拟社会,生态越丰富,每个人就越有可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


我上中学的时候,选择很匮乏。除了好好学习,并没有什么平台可以挥洒多余的精力。今天回看,我常常想,要是那个时候有人能给我一个舞台,我是不是能做出点更让青春无悔的事来?


《天才捕手》里,珀金斯藏在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身后,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写出一部又一部传世之作。我希望学通社是这个时代的天才捕手,但我更希望她能给每个人尝试的机会。在校园之外,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一个新世界,哪怕在过程中发现某条路不适合自己,也可以随时退出或改换其他路径。在年轻时多试错,无论结果如何,迁移成本要远比长大后再改换门庭低得多。其实这本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只是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反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题图摄影︱mJJSh
插图来源︱各种历史照片


历史链接
《从明天起,再也没有二十多岁的80后了》
《到底什么人会把“文明互鉴”当流行语用啊?
《我们都会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


——今日补刀——


五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学通社的社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这篇文章已随着旧号消失。现在在二条恢复出来,有空可以去看看,感受时光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