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传福加速

2017-10-27 张友红 商业人物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

作者:张友红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如果胡润富豪榜提前一个月发布,百富榜里就不会出现王传福的名字了。如今,他排名75,资产300亿。


9月份之前,王传福的身价只有不到200亿。就在8月底出炉的2017年比亚迪上半年财报,还让人捏了把汗:


就2017年中期业绩来说,二次充电及光伏业务收入占比8%,同比下滑1%,手机部件及组装服务收入占比41%,同比上升4%,而汽车业务收入占比51%,同比下滑3%,其中具体收入仅手机部件及组装服务实现增长,同比增长10.25%。


从2016年10月—2017年9月,该公司港股股价整体还跌了6%。


但就在9月以后的一个月里,股价猛涨,一度突破80港币,1个月时间里上涨了75%。如今,回落到65.8,不过整体也涨了65%以上。有证券机构开始预测,比亚迪股价年底会突破百元,即将达到它有史以来的最高价。


巴菲特早在2008年就向刚刚成立的比亚迪出资,成为比亚迪的大股东。没多少人真正看到比亚迪的爆发。如今,坐在大洋彼岸的巴菲特,可以做个阶段性总结,高兴地来一罐可乐了。



转变

 

王传福是个技术控,有知识分子的傲慢和倔强。


曾经,2012年—2013年比亚迪汽车出事故的频率很高,最严重的一次,2013年,王传福不得不带着所有高管出面,召开新闻发布会。这被外界解读为一次“道歉”,但是他并不低声下气。


笔者也去了现场。台上,王传福的语气里,带着一点赌气。


他说话紧凑,声音凝重,像砸锤子,即使是“认错”。在他激情演讲之前,他的副总们已轮流上台讲了一项项技术发明,这些发明被冠以同一个标题,“比亚迪领先世界技术解析会”。


他一直坐在台下前排,前倾着身子,胳膊肘架在桌子上。这个姿势保持了近俩小时,偶尔动一下。和他同排坐着的十几个比亚迪高管们,都没有他看上去那么认真。


黑西服,金边眼镜,蓝领带,这是他一贯的装扮,除了一身蓝色的工装。如果光看他的一张脸,或许还可以联想出,当年他在大学时叱咤校园“舞林”时,这张白生生的脸一定是秀气出众的。如今,略微发福的他,表情严肃,在诸多场合,他的表情都谨慎有余。


他早早就给自己定了调,“像我这样一个人,宁愿呆在实验室里和工程师们讨论技术问题。”


频繁地面对记者,他必须要忍住心底的各种“不愿意”。他曾对笔者表达,“不太习惯,自己还在适应。”

 

曾经,各种批评像长了翅膀一样流行,媒体评论员的,汽车同行的,消费者的。大家质疑比亚迪的品质,把比亚迪说成是靠抄袭造车,从内饰到外形无不拷贝名牌大车。被比亚迪热卖的F3就被认为是抄袭丰田花冠EX。


即使电动汽车业务,被认为“全国最好的是比亚迪”,王传福依然经受着各种质疑。有业内人士评论,“比亚迪造手机电池行,造电动车是忽悠。”


2011年,比亚迪疯狂大裁员,一千多人失业,在岗工人减薪。为了应对2010年提出的一年销售80万台汽车的计划,从2009年底到2010年四五月份,比亚迪的人数达到最高峰,经销商渠道也达到了顶峰,大概1200家。时隔一年,新招进来的人开始被集体大裁员。王传福耳边的责备和抱怨声不绝于耳。


2012年5月26日,王传福又接到电话,一辆比亚迪E6深圳出租车被撞起火,车上三人死亡。这款车正是之前王传福引以为豪的一款电动出租车,他多次表示,希望通过电动出租车和电动大巴来打开比亚迪电动车的市场。


他无从辩解,也不擅长辩解。尽管他信仰技术,相信技术可以带来变革。但是,他在实验室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但是他保持着姿态,解释,“第一是渠道发展过多,扩张过快,太关注渠道的数量,忽略了渠道的质量。第二是我们的品牌宣传做得很欠缺。2003年开始做汽车,我们稀里糊涂就成功了,但没有理解品牌的内涵。第三就是在品质方面没有做好。”


说得如此“赤裸裸”,从内到外未打太极。


这也是他的性格。如他的话,“很单纯”比亚迪在做汽车之前是B2B的企业,卖电池、手机零部件的,给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做代工。“我们只要拿到诺基亚的订单,这就是本事,只要和诺基亚搞好关系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那么多。这个生意很单纯。我们习惯于这种打法。”


在经历了2012年—2013年连续的危机后,王传福开始出来见记者。这是他的转变。

 

技术控

 

熟悉他的人知道,这种转变对他而言,已经是很大的突破。


王传福一直是一个骄傲的人。


1995年,王传福下海,从一个年轻的处长当上了老板。时机是,在实验室的他听说,日本要停止镍锂电池的生产了。日本是这一产品的最大供应国,日本不再生产意味着这个产业将有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他相信时机,更自信自己的技术,于是下海。    


王传福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家里有5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母在他读初中前后就离开了人世,他靠姐姐、哥哥的接济,艰难地完成了学业。


大学时,他选择的是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他的大学生活很清苦,自从考上大学之后,哥哥便从安徽老家来到长沙,做小生意资助王传福的学业。


1987年,他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由于成绩优异,得到院方的认可而留院工作,并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课题的研究。这为他后来进入电池行业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


王传福是个技术天才,其论文曾被英国杂志转载。由于业绩冒尖,他26岁就被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在实验室,看到商机后,王传福准备拿自己的技术赌一把。


在日本,生产镍锂电池实行自动化流水作业。一条线上仅需要几个工人。这些流水线动辄上亿美元。王传福没有这么多钱。


技术出身的他拆解了流水线上的所有工序,把每一道工序分成模块,全部由人工手动完成。于是,曾有参观者看到,在比亚迪的车间里,一条条六七十米长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地坐着四五十名工人。他们每个人手边都有一种夹具,帮助他们准确地完成点焊、检测、贴标签等工作,替代流水自动作业。十几条生产线组成的车间因为拥挤而显得有些杂乱。


靠技术拆解和再造,到2003年,王传福把比亚迪做成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成为“电池大王”。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世界上每三个手机,就有一块手机电池是比亚迪生产的。比亚迪做IT代工的名气在世界上和郭台铭的富士康不相上下。


他从1995年生产大哥大使用的镍镉电池开始,到成为了电池行业的领导者,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当然,这期间还要感谢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电池价格暴跌带来的商机。因为这使得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飞利浦、松下等都转向比亚迪采购电池。


他甚至不把郭台铭放在眼里。初期,富士康曾经以各种理由起诉比亚迪“模版抄袭”,“偷习商业机密”,为此,比亚迪建立了一个专门应对专利侵权等案件的百人法律小组。他认为,所谓专利技术,大都来自书案资料,只是加了一小部分自己的设计而已,所以,没有什么学不到、琢磨不透的技术。


技术人才掌权后,经常是绝对的专制。反映在王传福身上,便是绝对的强势。他承认,“我搞技术出身,一般都喜欢用逻辑关系思考,我所有的管理都符合我的逻辑,不符合的话就不可以,这样就显得武断一点”。


2003年1月,王传福以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高调进入汽车业。外界看来,他自信到狂傲。即便是他身边最亲近的高管,也一直在劝他不要做汽车。


2003年3月,当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得知比亚迪决定造汽车后,异常惊讶,一时间各种质问的电话几乎把王传福的手机打爆,有时是声嘶力竭的抗议:“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随后的短短几天之内,比亚迪的市值蒸发掉30多亿元。


王传福一一回应,“我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


那几年,的确是个时机。汽车界产生了两个“狂人”。一个是比亚迪的王传福,一个是吉利的李书福。这两个“福”将,可以说是中国汽车界最有野心的两个“狂人”。一个说,“一辆上百万的车,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堆钢铁”,另一个说,“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一个誓言要在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另一个则早在2001年就预言通用、福特可能在十年内遇上破产危机。当时,两个人都只是汽车界的新人,小喽啰。



那几年,汽车行情暴涨,王传福的比亚迪也膨胀式发展。但在经历了时代红利后,行业发展速度放缓,比亚迪超速发展的顽疾也逐步显现出来:销售渠道膨胀,内部管理混乱,品质跟不上,靠经销商大量存库提升销量……这是做代工时没有遇到的问题。


王传福的烦恼几乎都来自于汽车。他反问自己,“我们勤奋,努力,聪明。做IT代工能做到世界前三名,为什么汽车不能?”


他感觉到了自己对产品和技术的骄傲在受到挑战。“别人看不起我们,有身份的人不愿意用我们的比亚迪汽车,觉得我们的车掉价,品质不好,没面子。”


但他不服气,自信的他召集全国近200家媒体,现场解析比亚迪的汽车技术,“我们的技术都是领先世界的,这些技术都是市场需要的,我就纳闷,这些活,为什么一定要留给比亚迪去做。”

 

梦想家的苦恼

 

王传福这样定位企业家——“有梦想的人”在他办公室的墙上,写着比亚迪的英文名,“Build Your Dreams ”。



王传福造车之初,就形容了自己对车的梦想,“就是要把长江三峡大坝的水都变成油,让中国每一个城市的天空都像西藏一样蓝。”


有人说,王传福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生产电池,把电池装进不同的盒子里。”之前只有手机,现在多了个汽车。


他坚信自己是个梦想家加实干家的结合体,他也不屑于和投机者同台竞争。2008年新能源汽车刮了一阵旋风,几乎所有汽车公司都开始生产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谈到电动车竞争,曾经在媒体面前甚至露出了孩子一样的不屑,扑哧一笑。


巴菲特的老搭档、伯克希尔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曾经向媒体这样描述他眼中的王传福:“这家伙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儿。”


2008年,股神巴菲特注资比亚迪。没人再拿他搞汽车的事称他“疯子”了。靠着做电池的优势,恰逢新能源汽车迎来春天,当年,比亚迪股票翻了几倍,王传福被评为当年的福布斯中国首富。身家350个亿。


王传福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国家政策不明朗,比亚迪研究新能源汽车花费了很大人力和财力,是不是一时间难以消化?考虑过市场开发么?”


每当此时,王传福就算数字,讲梦想。他坚信做好一切准备,“信息只有在不完全对等的时候,才会有一小拨人赚到钱。”他在等这个时机。


曾经有记者问王传福,“公司一个人说了算,你担心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吗?”


王传福反问,“厂里还有谁比我懂呢?”


可惜,目前,电动汽车还是一个政策行业,和市场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决策。电动汽车要发展,必须要有政策的扶持,在价格上给予补贴,在配套上给予完善。


王传福最苦恼的还不是市场竞争。


“地方政府更愿意购买当地企业的车子作为城市大巴或者出租。比亚迪怎么解决地方保护主义,获得政府采购的订单?”


在外界想来,王传福一定是、也必须是一个善于处理政府关系的人。


但是,王传福身边的人,并不觉得他是个善于处理政府关系的人。有一次某省长到比亚迪参观考察,王传福做解说。参观完后,王传福对身边的副总说,“你陪领导吃个饭。”而后径直走开了。


不得不承认的是,新能源交通的发展,必然是依赖于政策的落实的。一个方向,就可能为比亚迪带来上百亿的订单。没有政策,则是零。

 

逢时

 

比亚迪的股票从9月开始急速攀升,直接原因来自中国宣布计划禁止生产和销售燃油车。由于比亚迪是电池的领先制造商和供应商,对比亚迪的投资很有意义。


但是让机构接下来持续看好的,是比亚迪这一年开始发力,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10月6日,比亚迪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兰卡斯特市举行了工厂扩建竣工仪式,新建成的电动大巴工厂占地约4.1万平方米,是美国首家中国独资大巴工厂,也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电动大巴工厂。


“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全球布局了六大海外工厂,分别是美国兰卡斯特、巴西坎皮纳斯、法国韦博、匈牙利科马罗姆、日本馆林和印度金奈。其中,美国、法国和匈牙利工厂是专业的电动大巴工厂,向欧美当地市场生产销售纯电动大巴。”


比亚迪这种布局的速度正在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比亚迪去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10万辆,加上商用车,去年全球总销量约11.4万辆,同比增长约70%,居全球首位。


2016年10月,比亚迪的首条”云轨"项目在深圳坪山新区正式通车,车速可达80公里,开放总里程4.4公里,与此同时,比亚迪和汕头市签署5年期建设250公里轨道交通项目的战略性合作协议。两个月后,汕头市比亚迪"云轨"全长20.3公里项目启动建设。


现在,正是比亚迪风向最好的时候。


云轨和新能源大巴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国外市场同样颇受欢迎。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北美、南美、欧洲建立了5座新能源大巴工厂,新能源车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球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更有意思的是,今年8月22日,菲律宾伊洛伊洛市宣布建设20公里的云轨路线,并计划于2019年正式通车,这是比亚迪“云轨项目”在海外市场获得的第一单,也是“云轨”进入海外市场的开端。


平安证券认为,2017年云轨业务将为比亚迪带来50—60亿左右的收入,18 年收入有望达到300亿元。而申万宏源则认为,17 年比亚迪将实现云轨业务收入50 亿元,18 年为100 亿元。即使预测的数据有所差距,但整体几百亿元的营收,对比亚迪的业绩贡献也是很大了。


对这样一个人,专业,技术控,不油滑,甚至处理事情的方式有点直白的企业家,做着一个有技术含量的朝阳行业,让他在商人堆里更接近阳光,更像硅谷人,巴菲特喜欢的那种。他的好时光彻底来了么?至少,现在看,东风正盛。


*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约访、合作,联系邮箱:bizleaders@qq.com

添加微信hsy111520,邀您加入商友会


微信名:商业人物

微信ID:biz-leaders

1.转载请事先获得授权(联系人微信ID:hsy111520)。
2.喜欢就分享出去,让我们用优质原创内容占领朋友圈。
3.长按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