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井盖省与罗振宇

冯超 商业人物 2019-09-11

作者:冯超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我是河南信阳罗山县人。印象中,近些年老家的大新闻就三条,还都是在夏天发生的。


2011年7月22日凌晨四点,京珠高速信阳段一辆客车起火,导致41人死亡。这个新闻没引起多少关注。就在次日,7.23动车事故发生,媒体将目光投向了这场动车事故。


本月8月7日,信阳罗山县一个村子的6名儿童在水塘中摘菱角时不慎落水,全部死亡,最小的孩子就5岁。


最后一条新闻,就发生在本月1号。一个满载下水道井盖的车辆在信阳固始县发生侧翻,33吨的货物被当地的村民哄抢。比起前两起死亡事故,这条新闻迅速点燃了舆论,“河南人偷井盖”以及其他负面的评论随处可见。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河南人偷井盖”的言论应该有一个最早的信息编码者。此人是谁?谁又是最早一批的传播者?


一些历史资料似乎正在接近“答案”。


公益组织“北京零废弃”联合发起人陈立雯去年撰写了《河南固始:青黄不接的废品回收大军》一文。这篇文章写道:“到2014年左右,北京废品回收达到高峰期时,近30万从事废品回收的人中,90%以上来自固始县的多个乡镇。


河南人,或者说是河南固始人是北京的拾荒者主力部队。固始,也就是哄抢井盖新闻的发生地。


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王维平从1975年就开始投身北京的垃圾处理事业,他见证了北京拾荒者的群体的变迁。


据王维平介绍,最早进入北京捡破烂的是四川人。1987年,这个人拿着政府部门开的条子,进入了北京垃圾产业。到上世纪90年代,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的人进入北京的垃圾场。


据他讲,北京的拾荒者一共有13个帮派,聚集在北京四环外的82个‘营盘’,一个‘营盘’里住着2000多户人。最大的帮是川帮;第二大帮派是河南帮,1.7万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帮派为了争取地盘,打架、械斗,成为北京治安不稳定的因素。到1997年,北京拾荒者队伍扩大到8.2万人。有关部门告诉王维平,北京的刑事案件,七成以上都是拾荒者犯的。“有的人捡不着就偷,偷不着就抢,污水井盖儿、绿地护栏、变压器、甚至地铁的电缆都给你铰了。”王维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后来,王维平借助官方身份,平息了帮派的争议,明确了分工:川帮捡垃圾,河南帮负责收废品。


90年代中期,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第一,拾荒者成为不稳定群体,开始偷井盖。井盖的偷盗成本低,它不起眼,且不像私人资产一样被看护。我们相信,河南的拾荒者为美好生活而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因为这个群体人数大,一些害群之马在北京偷了井盖。


第二,这个时间节点内,嘲笑河南人开始流行。论文《新媒体中河南人污名化形象研究》写道,1993年郑州举办的订货会上,有外商打出标牌:不和三阳人(信阳、洛阳、安阳)做生意,1996年,有学者以此为由头,跟在北京的河南媒体人讨论如何树立河南人的形象。


第三,1997年,互联网在中国落地也就三年。互联网最先是在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落脚的。最早的一批使用互联网论坛的人都是生活富裕的大城市人。有没有以下可能:歧视、嘲笑河南人既然已经成为趋势,一个当地人偶然知道河南个别人偷井盖,在网上编了个段子,然后这个段子开始在网上开始传播?


寻遍资料,我也没有找到“河南人偷井盖”的最初的出处。但这个段子背后的贴标签、刻板印象、偏见、污名化的威力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河南人开始被贴上标签,北京的拾荒大军是河南人,而河南人中的一些人干起了偷盗井盖的违法勾当,然后一个当地人借助互联网编了个河南人偷井盖的段子,段子开始传播。以上就是我的推理。


我只是借着资料和思考,试图去寻找“河南人偷井盖”的最初的编码者。这些推理自然有漏洞。我不应、不能、不敢宣称个人的推理之正确性。


人类的思考,多是寻找因果。正是借助因果关系,我们试图解释过去,预测未来,尽管这些尝试不一定对。


说到预测未来,近来陷入争议的便是罗振宇了。最近,朋友圈都流传几张罗振宇的打脸图:他看好乐视、暴风、锤子科技,但这家公司都陷入到巨大的危机中。


你我的人生都写着大大小小的“后悔”二字,后悔的原因是决策失误,决策失误的背后是预判失误。罗振宇不过是人类预测失误历史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当他预测失误时,这些打脸图就进一步强化了哪些对罗振宇充满偏见之人的偏见。这跟河南最近的井盖哄抢事件引起的偏见强化类似。


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曾写过《刺猬与狐狸》一文,将思想家分为两种,刺猬和狐狸:刺猬的生产方式是,一以贯之,果断;狐狸狡诈,多元,善变。人类中的预测家,也可以分为刺猬和狐狸。


先说狐狸,这种预言家,一般不会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尽力提出一种可能,利用概率知识,他们会用“可能”“或许”“个人观点”等词汇。这是一种安全的表述方式,也是一种保全个人面子,甚至有点鸡贼的做法。


再说刺猬,这种类型的预言家信心慢慢,表述方式比较绝对,肯定。他们惯用的方式便是讲故事,讲案例。罗振宇扮演的就是刺猬。在公开现场演讲,直白表明观点,这是舞台表现力之必需,常见于各国领袖的演讲。或许,当刺猬也是罗振宇故意采取的策略。


但当刺猬的代价,就是很容易被打脸。罗振宇可以道个歉,可以请专家开个课,专门讲述人类预测能力,今年的跨年演讲可以多加些“可能”等词汇。


当然,罗振宇也可以完全不用搭理这些舆论,继续我行我素,对于一个创业家来说,不理杂音,做好主业才是正经事。


*图片购自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