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他的中粮时代正式结束:可惜了,宁高宁(上)

2016-01-05 何春梅 商业人物

分享是对原创最大支持,让优质原创内容占领朋友圈

他是任志强口中的“老师”。

他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摩根”。

今日,宁高宁的中粮时代正式结束了。



>>>> 这几日,心里总被一事牵挂。我总觉得,自己应该写篇有关宁高宁的文章。稿件刚写完,中粮COFCO就发布题为《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调整》的消息,称:

“2016年1月5日下午,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赵双连同志任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宁高宁同志另有任用。董事长职务的任免按有关法律规定和章程办理。”


宁高宁在中国商界,是明星,是名字前面不需要加定语的人。他草根出身,年轻时候下过乡、当过兵、留过洋,回国后一步步从企业底层做起,一直做到先后成为华润集团、中粮集团的一把手。有人写书说《谁人不识宁高宁》,有商界大佬任志强等高调宣称宁高宁是其老师,在亦官亦商、低调谨慎的国企领导人群体中,鲜有人像宁高宁这样耀眼。


宁高宁也是充满争议的。他以高超的财技著称,被誉为“红色摩根”;他擅用资本的力量,借助并购、整合等手段,在他主事华润、中粮期间,彻底改变了这两家央企的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两家央企的资产规模都翻了数番,但他同时也被屡屡质疑为“扩张有余、整合不足”。


宁高宁是一个高调的存在,但他本人却十分低调。我曾于2013年4月专访过宁高宁,这是他近年来唯一一次接受记者专访。当然,低调如宁高宁,当时也并不愿意面对媒体,只是在我真诚又执着的争取之下,宁高宁约了我“单独聊聊”。


我忐忑地带了另一位同事以及两位摄影师去拜访他,宁高宁并未如我担心的那般“婉拒”,而是带着一串爽朗的“欢迎”之声从办公室迎了出来,还很配合地拍了不少照片。至今,我仍感激他对我的信任。


近日,关于宁高宁调离中粮、赴任中化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四起,后经中粮系友人及国资委的朋友确认后,我的心里一阵阵发紧。中粮集团全产业链布局棋至中盘,此时宁高宁离任,一方面尚未看到中粮集团全产业链协同效应的爆发;另一方面,宁高宁倾注十年心血的中粮,下一步怎么走也平添了不确定性。


终归是遗憾的。


而让我更感遗憾的是,宁高宁从一家央企调任另一家央企,最多算是“平迁”。他已经58岁了,离退休尚无太多时日,恐难有时间让他再造中化。


宁高宁是我接触的企业领导人中,比较罕见的有远见、有魄力、有突破精神、有国际视野的理想主义者和实干家,但最终却留给人壮志难酬之遗憾,实在是,可惜了。



他是任志强口中的“老师”


>>>> 任志强在多个场合都说过,宁高宁是他的老师。前几日,有关宁高宁离任中粮的消息出来后,任志强又在微博上转文并评论说,“宁总,我的老师”。


任志强曾告诉我,了解宁高宁的人,首要当数黄铁鹰,黄曾经做过宁高宁在华润时的副手,第二个人便是他。我请任志强给宁高宁贴标签,这个可敬又可爱的老头儿,一下提了好几个,其中第一便是“资本运作能力优秀”。


任志强说,是宁高宁真正带他进入了国际资本市场,若没有宁高宁,可能就没有华远和万科的现在。


1958年,宁高宁出生于山东,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学成归国后,宁高宁加入了香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短短三年之后,宁高宁便脱颖而出,于1990年3月升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总经理,九年之后升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华润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


华润原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和运营的外贸企业,宁高宁主掌华润期间,借助资本市场辗转腾挪,带领华润这家“买空卖空”的中间商转向了实业。他一方面全面重组与改造华润内部,另一方面则通过大量并购、扩张带领华润从香港打回内地,将华润的业务延伸至基础设施、房地产、金融、零售、啤酒等诸多领域。


在宁高宁带领华润大手笔进军房地产行业之际,与任志强有了交集。1996年,宁高宁主导华润并购了任志强所在的华远地产,成了华远的大股东。以此为基础,持有华远地产约70%股权的华润北京置地成功在香港上市,即现在的华润置地。


华润入主,华远得以通过合资、上市融资、发债、扩股等方式,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拿到了五六亿美元的资金,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和持续融资,其发展进入新维度。


做中国的GE,是宁高宁的心愿。在细分产业要么第一,要么第二,要么关门。以购并手段完成垂直整合,迅速形成规模,是宁高宁的整合思路之一。他的目标是,“所涉足行业,华润必须能进入前三名”。


表现在地产领域,就是华润在收购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北华远”之后,还要将另一个大公司“南万科”纳入囊中。2000年8月10日,王石与万科管理层“卖掉”第一股东,迎接华润入主,当时华润直接受让万科总股本的8.11%,并通过子公司华润北京置地持有万科2.71%股份,总持股比例10.82%。华润成了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华润收购万科一波三折。第一次是1997年,由华远主导收购未成;到1999年时,香港上市公司华润置地直接对万科展开了收购,最终拿下万科。


任志强说,王石最终决定卖掉万科当时的第一股东,是因为看到了华远成功融资之后的快速发展,要想夺回地产老大的地位,王石急于寻找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大股东,来实现不断融资和发展的计划。华润是万科的不二之选。


当然,后来众所周知的是,由于华润打算将万科及华远合并,导致任志强和王石因为各自公司的地位和角色问题产生了分歧,最终任志强与华润分手。


但任志强仍然认为,是宁高宁教会了他如何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包括万科,在引入华润之后,也开始了增资扩股、飞速发展。“这些都是宁高宁给我们灌输的东西,王石也学到了宁总是如何在资本市场上运营的,或者怎么跟外资谈判的,怎么改变公司的资产结构的。如果没有宁高宁,我们这两个企业可能都没有今天。”任志强说。



他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摩根”


>>>> 国内媒体常称宁高宁为“红色摩根”,以此彰显其财技过人。任志强口中最了解宁高宁的黄铁鹰,曾给宁高宁的一本管理散文作序。他在该序言中,曾经提及宁高宁的“资本运作”能力是如何来的。


黄铁鹰说,“高宁的学历可不是现在泛滥的MBA,他是1983年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公派选拔赴美留学的。他在美国所学的专业是财务和金融,他的专业训练使他深知资产负债表的两边是一回事,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单靠‘财技’就能成功!”


黄铁鹰说,“更关键的是,他20年前初入商道,就在香港那个规范但极其残酷的市场里游泳,而且一游就是18年。他不是一举成功的商人,他是从香港华润集团那个庞然大物的商业机构底层,一步一步游出水面的!”


这样的评价,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也曾对我提及过。他说宁高宁是真正出国读过书的人,是真正有国际视野的人,和那些出国去镀金的人是两回事;他说宁高宁是真正从资本市场上一点一滴做起来的,是真正在金融市场做事的人。


宁高宁在华润18年,期间华润从一家外贸公司,发展成了一家多元化的控股企业集团。而今,华润的总资产也从最初的600亿元,发展到了截至2014年的12517亿港元(约10551亿元人民币)。华润能有今日的成绩,宁高宁居功至伟。


2004年12月28日,宁高宁从华润“空降”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当时的中粮,是一家立足于传统农业且带有政策性色彩的粮油贸易公司,旗下拥有50多个分散的业务单元。宁高宁到任中粮之后,于2005年提出了“全产业链”业务逻辑,并于2009年正式提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


中粮十年,宁高宁同样借力资本,对中粮进行全产业链的整合改造。从最初重组新疆屯河、收购华润生化、华润酒精,到最近两年将全产业链延伸至国际市场,联合厚朴、淡马锡等跨国投资团进行海外并购,宁高宁在资本的撬动下,带领中粮从国内走向了国外、直接对标国际四大粮商。


中粮每进入一个新产业,比如投资中粮我买网、做中粮信托、期货甚至跨国并购等,宁高宁都会在一定阶段引入外资或专业投资人。一方面,可以通过股权多元化引入外力,用资本运作倒推国企体制改良;另一方面,宁高宁也在为这些产业做逐个证券化的打算。


在华润时,宁高宁对华润未来的设想是,最适合于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一个投资者和管理者的综合性角色;后来的中粮,实际上本身也在扮演着一个农业全产业投资人的角色。


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监管、审批等方面“碍手碍脚”,熟悉香港资本市场的宁高宁,尽可能带领中粮系公司赴香港上市。2014年,中粮先后拿下荷兰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尼德拉(Nidera)、香港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各51%的股权,最近又以7.5亿美元收购了来宝农业剩下49%的股权。按照宁高宁的规划,这些资产将与中粮的粮油糖资产整合,预计2019年前要在香港、新加坡或其他国际性的资本市场整体上市。


2004年,宁高宁入主中粮时,集团总资产为598亿;2014年,中粮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均超过了700亿美元(约4543亿元人民币),在全球主要粮食企业中位居前三。


以并购等手段迅速形成规模,从而借助集团的资本实力完成对陌生行业的逆袭,宁高宁的整合模式也曾遭遇诸多质疑,特别是在我约访他的2013年。当年年初,中粮旗下七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2年年报,其中业绩多为亏损或利润大幅下滑。这固然与宏观经济整体走弱有关,但业界也开始怀疑,这是否意味着中粮前期扩张过快、整合乏力?


宁高宁在专访中告诉我,中粮和华润原本都是贸易型公司,中粮和最初的华润一样,“华润的产业在香港,有些大楼、码头、隧道收租,虽然贸易不太行了,但可以活,吃饭没问题。为什么要跑回大陆来?因为华润在大陆发展,可以一下子大过十几倍”。


宁高宁说,当年有一篇批评华润高速扩张的报道说,是充足的资本金令他头脑发热。宁高宁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华润上市后从资本市场融来500亿元,迫切需要花出去。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慢慢熟悉新产业,必须迅速买下有利的市场地位。


宁高宁认为中粮也一样,只是产业不同。中粮有很好的资产,地产、酒店都有,也可以活下去。但要创造价值就需要有人去承担风险,承担质疑。他深信中粮的全产业链一定能做成,只是需要时间。



他将憾别中粮


>>>> 宁高宁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企业管理者。过去数年,他写了不少管理日记。从宁高宁的管理散文中,你能看到一个“挟资本以令诸侯”的并购大鳄的国际视野和资本逻辑,也能发现一个胸怀天下的文化人所流露的人生智慧与对世界的悲悯情怀,更能看到一个管理者对员工、对同事、对他人的侠骨柔肠。


同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宁高宁和王石、任志强有相似的经历,都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兵。他们都有一个舍不掉的情结,怀着一腔似乎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都是喜欢做大事,而不是自己赚大钱的人。


宁高宁是一个身段柔软的人。大部分管理者都不愿意承认错误,但宁高宁不是,他会主动承认错误,也会充分肯定别人的成绩。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嗯,你说得对。”


宁高宁是一个有契约精神的人。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有人甚至认为契约精神比法律都重要。任志强也曾说,“契约有很多东西是不涉及法律但会产生纠纷的东西,如果严格按照契约精神办的话,事情成功几率更高。”


任志强说,契约精神是大部分企业家必须拥有而不曾拥有的东西,他跟宁高宁学到了“契约精神”,而这种合作态度,也被他后来用在了与潘石屹的合作当中。“比如我和小潘,我们的合同可以写在烟盒上,或者打个电话说了就算数”。


宁高宁有着山东人的豪爽,也有着作为企业“一把手”的胸怀和智慧。黄铁鹰曾在他的文章里讲过一个故事。1995年,还在华润的宁高宁和黄铁鹰到沈阳购买一家啤酒厂,谈判颇为不顺,火药味很浓,沈阳市的一位官员向宁高宁提出要撤掉黄铁鹰才能继续跟华润谈。


没想到一向礼让谦和的宁高宁,竟拍着桌子说:“我们合作的原则是平等!你没有权利让我撤掉黄铁鹰,就像我也没有权利让你们的市长撤掉你一样”。


于是,双方谈判破裂。宁高宁急了,把自己关在酒店里一天没出房间。傍晚酒店服务员以为出了事,强行把门打开。原来他在给沈阳市委书记写一份厚厚的上诉材料。他跟黄铁鹰说:“咱们有美元要投资,他们需要外来投资。如果就因为某个人的面子,把大事给耽误了,我们今后不在内地做生意了!”


结果,黄铁鹰没有被撤掉,官员也没有被撤掉,双方重开谈判。黄铁鹰说,“刚强与鲁莽、怯懦与大度之间就那么一条细细的线。给这样的上级做事,自然豪气”。


>>>> 宁高宁亲手操作了21世纪的国企改革。有华润的成功在前,对于宁高宁在中粮的表现,业界的期待自然不小。在改造中粮的进程中,宁高宁也收获过掌声和奖杯,哈佛大学、北京大学都撰写过中粮案例,光明、新希望等同类公司曾争相仿效打造全产业链,但宁高宁收获的质疑同样不少。


有人质疑他强势引入中粮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已不符合潮流,而今的企业已经纷纷追求创业合伙人制度,借此释放企业的活力、解放企业的生产力;更多人质疑宁高宁在中粮的大规模并购,11年过去,中粮手里捏着大量资产,但这些资产远没有像华润对啤酒行业的整合那样,形成行业竞争力,反而增加了企业负荷。


宁高宁深知这些资产要通过整合、消化才能产生价值,但中粮最缺的,恰恰也是品牌和管理。摊子大、投资大、负债高、利润率低,直到现在,中粮依然没有形成响当当的品牌,依然没能实现规模效益。


宁高宁认为中粮的全产业链发挥效用需要时间。然而,一直与时间赛跑的宁高宁,如今却不得不离开中粮。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不是市场的评判,也不是中粮的业绩表现,而是组织部的一纸调令。


有人说,宁高宁是又要被调去当“救火队长”了。宁高宁的职业生涯,跟外贸企业杠上了。他即将履新的中化集团,曾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企业。


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目前,中化集团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是中国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经营企业,也是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同时涉足高端地产酒店和非银行金融领域。


宁高宁过往任职的华润、中粮能快速扩张,与其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有关,中化则受业务分散、业绩低迷、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等诸多影响,此外,能源企业普遍较为保守,宁高宁能否在中化继续起舞?宁高宁已经58岁了,他还有几年的时间来重塑中化?


中粮系的朋友说,听说宁高宁要走,中粮内部十分不舍。“某种程度上说,宁高宁已是中粮的精神领袖”。更多的人则希望,宁高宁可以在中粮再走一程,利用他的国际化经验,带领中粮整体上市,真正成为一家国际大粮商。


但终归只是希望。


>>>> 黄铁鹰说,“我尽管德才平庸,但生性骄傲,真心佩服的人不多。十几年来一直当宁高宁的手下,并不是完全心甘情愿。开始曾想过他就是比我早一年到香港,否则可能就是我的手下。后来这种想法没有了,相反,我对他做人和做事的魄力与气量,带有国际视角的战略眼光,特别是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忍辱负重,又不失原则而能达到目的的能力极为佩服!


任志强说,企业家里头,我最佩服宁高宁。


于我,只希望在未来合适的时候,有机会再跟宁总聊聊。这一次,是单独聊聊。


*明天,我们会持续推出《【独家】他的中粮时代正式结束了:可惜了,宁高宁(下)》,敬请关注!


*未单独标注图片均系我号购自cfp@视觉中国


*约访邮箱:bizleaders@qq.com

欢迎原创优质稿件,优稿优酬


微信名:商业人物

微信ID:biz-leaders

1.本号内容禁止一切形式转载,从不授权,侵权必究,请自重
2.喜欢就把它分享出去,让我们用优质原创内容占领朋友圈。
3.长按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